药物性皮炎(药疹)

合集下载

药疹

药疹
除上述的一些类型外,药物还可以引起其它形态的皮损,如避孕药可致黄褐斑;冬眠灵及马利兰可致色素沉着;脱苯达嗪、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和苯妥英钠可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反应等。 D-青霉胺可引起天疱疮样皮损,苯妥英钠可引起假性淋巴瘤综合征。
诊断 药疹的诊断可依据:患者有明确助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突然发生,除固定型药疹及荨麻疹外,多对称分布并进展较快, 1—2日至 5—6日遍布全身,可类似猩红热或麻疹等传染病的皮疹,但更为鲜红及瘙痒缅全身症状可较轻,且缺少传染病应有的其它症状和体征,如麻疹的 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如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应根据患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加以分析。例如固定性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和镇痛剂等引起。芝麻疹型药物多见于使用青霉素,呋哺唑酮和血清制品。剥脱性皮炎多见于使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及保泰松等。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引起。多数病倒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天左右。有的病例是在已发药疹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所致。起病急,常伴高热、寒战。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剧,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裂后渗液结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以后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细胞缺乏。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皮肤剥脱可持续2~3月或更久,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药疹如何处理

药疹如何处理

药疹如何处理*导读: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外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皮疹,严重时可累及多系统。

其发病机理多半为变态反应所致,其它机理有毒性反应,过量反应,副作用及特异质等。

……药疹病人主要有以下特征:1.固定型药疹此种最常见,常由磺胺、解热镇痛类、吡唑酮类及四环素类引起。

病人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斑,一个或多个,边界清楚。

发于口腔、外生殖部位者,常发生糜烂、疼痛。

停药1—2周后消退,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可长时间不退。

再服该药时,可在原处及他处出现紫红斑。

皮肤损害多见于口唇、口周围、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2.荨麻疹型药疹症状与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等症状。

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破伤风、抗毒素等血清制剂、痢特灵及水杨酸盐等。

3.发疹型药疹此类型较为常见。

常见药物有磺胺类、巴比妥类、青霉素类、链霉素、氨基比林等吡唑酮类药物。

表现为麻疹样,红色针头至米粒大小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或表现为猩红热样,从面部向下发展,红斑相互融合,皱褶部及四肢屈侧尤为明显。

本型药疹一般情况较好,无麻疹或猩红热的其他症状。

4.表皮坏死性松解型药疹较少见,常见药物有安乃近、氨基比林等吡唑酮类、磺胺类、巴比妥类及青霉素等。

起病急,病情凶猛,广泛皮肤红斑大小不一水疱,疼痛,皮肤易于剥脱而露出鲜红糜烂面,部分皮肤呈烫伤样,口腔、眼、鼻、胃肠道等粘膜及外生殖器皆可受累。

伴有高烧,有时伴有严重的继发感染、肝肾损害、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等症状。

5.剥脱皮皮炎型药疹又称红皮病性药疹,较少见。

常见药物有巴比妥类、磺胺类、氨茶砜、青霉素类、对氨基水杨酸钠及重金属制剂等。

药疹多发生于长期用药的病人,潜伏期一般在20天左右,初发皮疹表现为发疹型皮疹,逐渐发展至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渗液、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可呈破手套及破袜套样脱屑,头发、指(趾)甲可脱落,可累及口腔、眼粘膜,常伴高热、寒战、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增高,易继发皮肤及支气管炎、肺感染等。

第九版皮肤性病学课件药疹

第九版皮肤性病学课件药疹
第十六章
药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药疹
药疹(drug eruption)亦称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甚或脏器炎症反应。
随着新药不断面世、用药人群增多及滥用药物等,药疹发生率不断增 多,药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麻疹型药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四)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1.好发部位 (1)面部、躯干四肢皱褶部 (2)泛发周身 2.典型皮损 (1)泛发性无菌性小脓疱、水肿性红斑 (2)可有瘀点瘀斑、非典型靶形红斑和水疱 3.常见致敏药物 (1)普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氯喹 (2)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痛风、抗癫痫等药 4.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五)湿疹型药疹
1.好发部位 下肢或周身泛发。 2.典型皮损 (1)局限性或泛发丘疹、丘疱疹、红斑、水疱等 (2)糜烂、渗出、苔癣样变 3.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湿疹型药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六)紫癜型药疹
1.好发部位 (1)下肢躯干 (2)胃肠道 2.典型皮损及临床特点 (1)瘀点、瘀斑,可伴风团或血疱 (2)关节肿痛、腹痛、血尿、便血 3.常见致敏药物 抗生素、巴比妥类、利尿剂等。 4.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重点难点
掌握 药疹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熟悉 药疹的发病机制、易引起药疹的药物
了解 药疹的病因、实验室检查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测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疗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病因
(一)个体因素 因每个人个体差异较大,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受遗传因素

药疹(药物性皮炎)

药疹(药物性皮炎)
口腔护理每日两次,可用碳酸氢钠漱口,溃 疡或结痴部分可外用金霉素甘油
厚痂护理
可以选择用石蜡油软 化后清除,也可选择用 生理盐水或高锰酸钾
溶液进行清洗
由于患者渗血、渗液较多,外用 药膏容易引起厚痂,而痂皮下有 较多的渗液及分泌物,有恶臭,而
且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08 小结
小结
1
能引起药疹(药物性皮炎)的药物种类较多
直接杀死靶细胞
单个核细胞活化、浸润
过敏反应:局部组织损伤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 数过敏体质

抗过敏药和 糖皮质激素
有效
病情的轻重≠药 物的药理及毒 理作用、剂量
有交叉过敏或 多价过敏现象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临床表现复杂,皮 损形态各异,同种 药物致敏同一患者 在不同时期可发生
不同类型药疹
安全性高准确性低。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组胺游离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 药物诱导淋巴细胞刺激试验 琼脂弥散试验
05 诊断
诊断
02
潜伏期
01
用药史
03
典型临床表现
06 治疗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局部护理
系统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治疗目的与关键
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血浆 置换。
07 护理
护理诊断
1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疾病所致的皮肤破损有关 2 体温过高 与感染和药物热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发热、表皮剥脱
3
消耗增加及食欲下降有关 4 知识缺乏 缺乏药物致敏知识 5 有感染的危险 与皮损面广、表皮脱落、机抵抗力下降有关
非甾体抗炎 镇痛药

药疹用药需谨慎

药疹用药需谨慎
红 热 型 病 起 时 为 大 量 密 集 的 针 尖 大
物 、 水 杨 酸 盐 、 苯 巴 比 妥 及 砷 剂 等 引
起。
能 减 少 用 药 品 种 , 选 用 致 敏 性 较 低 的 药 物 。 患 者 只 要 注 意 以 下 几 点 , 就 能
有效地预 防药疹 :
小 的 猩 红 色 斑 点 ,瘙 痒 明 显 。 麻 疹 型
孕药等 引起 。
暖 、 清 洁 , 防 止 继 发 感 染 (肺 部 及 皮 肤 并 发 症 )以 及 交 叉 过 敏 的 发 生 。
预 防 药 疹 的 发 生 , 须 遵 医 嘱 用 药 , 自 己 不 要 滥 用 药 物 : 不 要 过 分 追
1、 荨 麻 疹 型 药 疹 : 风 团 色 泽 鲜 红 或 暗 红 , 单 个 风 团 持 续 时 间 常 超 过 24 小 时 。 瘙 痒 、 刺 痛 、 胸 闷 、 心 慌 、憋气 甚至 出现 休克 。 多 因青霉 素 、
药 疹 , 又 称 药 物 性 皮 炎 , 是 指 药
物 通 过 各 种 途 径 进 入 人 体 后 , 引 起 的 以 皮 肤 黏 膜 损 害 为 主 的 反 应 ,严 重 者 还 会 引 起 内 脏 损 害 。 药 疹 是 临 床 上 最 常 见 的 药 物 反 应 之 一 , 根 据 临 床 表 现 的 不 同 ,可 分 为 非 重 症 药
热 镇 痛 药 、 苯 巴 比妥 等 引 起 。
疹 、 固定 型 药疹 、 麻 疹 样 或 猩 红 热 样 药疹 、湿疹 型 药疹 、 多形红 斑 型药疹 : 少见 的有痤 疮样 药疹 、增殖 型药疹 、 紫 癜 型 药 疹 、 大 疱 性 表 皮 松 解 型 药
疹 、剥脱 性皮炎型 药疹等 。 疑似 为 药 疹 后 ,应 立 即停 用 一切 可 疑 致敏 药 物 ,患 者 多饮 水 , 以 加速

药疹(Drug Eruption)

药疹(Drug  Eruption)

3 引起药物
多由青霉素、头 孢菌素、痢特灵及血 清制品
(三)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tiform
Drug Eruption)
1、皮疹特点
为散在或密集、针头 至米粒大、对称分布的 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融 合成片或弥漫性,类似 麻疹或猩红热;
较少情况下也可由别嘌呤、米诺环素、 钙通道抑制剂及雷尼替丁等引起。
• 临床特征为发热、皮损、淋巴结肿大、 血液学异常及器官受累。
• 早期皮损可表现为面部、躯干上部及 上肢的麻疹样皮损,可演变为剥脱性 皮炎样皮损,因毛囊水肿明显而导致 皮损浸润变硬。面部水肿具特征性, 真皮浅层水肿可导致水疱形成,也可 出现无菌性脓疱及紫癜。
(一)固定型药疹 (Fixed Drug Eruption)
1 皮疹特点
为圆形水肿 性紫 红色斑疹,边 界清
楚,单个或数个常
为一个;
固定型药疹
2 部位
口唇、外生殖器等 皮肤粘膜交界处,手 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
3 自觉症状
瘙痒
固定型药疹
4 皮疹消退后遗留 色素沉着,不易 消退;
5 再用相同 药物 则在原部位发生 同样皮疹;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治疗(Treatment)
1 治疗原则 停、排、抗、支、 防
(1)停用一切可疑致病药物; (2)加速体内药物排泄; (3)抗过敏; (4)加强支持疗法; (5)防止继发感染和治疗并发症。
2 轻型药疹
(1) 5%葡萄糖
500m1
维生素C
2、部位:
全身泛发,对称分布;
2 自觉症状 瘙痒、皮肤灼热、或发热全身症状;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皮肤粘膜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粘膜急性炎症反应。

以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除固定性药疹外,皮损呈多形性、全身性、对称性、广泛性,多由面颈部迅速向躯干四肢发展的趋势为特征。

中医称之“中药毒。

”本病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已日趋增多,目前已占皮肤科初诊病例的3%,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我国古代对服药过量或因服用毒药所引起的中毒反应早有记载,对其临床症状、病案、解救方法等记述尤详。

晋《肘后备急方》“治卒服药过剂烦闷方”及“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论述了中诸药毒的解救方药。

隋《诸病源候论》一书已认识到药物中毒或致敏对人体是有害的,重者可导致死亡;又认为由肠胃进入,且毒物从大便外泄,毒气未入血脉者易治.此外,在“石火丹候”及“风毒肿候”中的记述,均相当于药物性皮炎的固定性药疹型和红皮症型。

唐《备急千金要方.解五石毒》云:“桔梗发则头痛目赤,身体壮热,……若散发身体卒生疮,宜服麦门冬汤方。

”已提出中药毒可引起高热、皮疹等症状,且介绍了解救方剂。

在明代以前我国医家对中药毒所引起皮肤发疹虽已有记述,但多偏重于对药毒解救方剂的介绍。

宋以后对中药毒所散发的细疹,分型论述颇详.明《证治准绳。

疡医.丹毒发疽》云:“背上细疮者如浸淫工一2天,如汤火伤,烦躁多渴,¨….因服丹石刚剂所致,红润者生,紫黯者死。

”这里所指皮疹如汤火伤与大疱性表皮松解性坏死性药疹相类似,而且指出是因服丹石剂所引起,如皮疹紫黯系出血性皮疹,病情危笃,可导致死亡。

《证治准绳.疡医。

面游风毒》又云:“初觉瘙痒,如虫蛇行,搔损成瘢,痛楚难禁,宜服黄连消毒饮。

”“此积热在内,……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

”此处论述似光敏性皮炎型药疹。

明《寿世保元.中毒》云:“人为百药所中伤,其脉洪大者生,微细者死.”又曰:“洪大而迟者生,微细无数者死,大凡百药所中,用甘草绿豆水煎服之能解百毒。

药 疹

药 疹

药疹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当于祖国医学“药毒”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耐,邪毒侵犯所致。

根据患者体质、病邪性质及疾病病程的不同又有湿毒蕴肤、热毒入营、气阴两虚之分。

现代医学认为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物性皮炎,但最常见的有抗生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安眠药及各种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近年来也有较多关于中药中成药引起的药疹的报道。

一、发病机制: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机制发生。

1.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发生机制有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药疹临床表现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共同特点有:①仅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关;③有潜伏期,初次用药约4~20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已致敏者如再次服药,则数小时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多样,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表现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非变态反应:如阿司匹林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甲氨喋呤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损及白细胞减少等。

3.蓄积作用如碘化物、溴化物可引起痤疮样皮损,砷剂引起的色素沉着等。

二、临床表现本病表现复杂,基本具有以下特征: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4-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常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三、常见类型:1.猩红热型或麻疹型药疹较为常见,皮损呈鲜红色斑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密集、对称分布,以躯干部为主,粘膜、掌跖也可累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为毛囊性丘疹等痤疮样损害
9.痤疮型药疹
10.光感性药疹
长期服用光敏剂引起 曝光部位有皮疹
❖ 11.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 亦称伴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的 药疹
❖ 为严重的药物反应类型之一 ❖ 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泛发性皮肤损害,
少见类型药疹如湿疹型、痤疮型、光感性药疹可自学。 (5)诊断:用药史、潜伏期、皮损特点等。药物超敏反
应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6)药疹的预防。 (7)药疹的治疗。
定义
药疹 (drug eruption)是药物通过内 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 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 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 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由药 物引起的非治疗反应,统称为药物反 应。药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六、预防,对规定药物做皮试。 3.对药物的应用严加控制,杜绝滥用。 4.注意药疹的前驱症状,如发热、瘙痒、轻
度红斑等。 5.已知药物过敏者应记入病历,并告知注意
事项。
三、临床表现
复杂,皮损本身无特异性:可几乎 表现为各式损害
不同药物看起同种类型药疹 部位:少数局限外,常泛发、对称 症状:瘙痒,程度不一。
固定型药疹
常由解热镇痛药、磺胺、巴比妥、四 环素
皮损发生具有固定性,多发于皮肤粘 膜交界处,如口唇、阴茎等部位
数目不定,一般不对称,典型皮损为 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楚的水肿性暗紫 红色或鲜红色斑疹、斑片.
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
1.固定型药疹
1.固定型药疹
荨麻疹型药疹
由血清、青霉素、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 炎药物引起
典型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 风团,多泛发全身和对称分布
药物过敏反应所致的荨麻疹,发病急剧、 皮损广泛、颜色鲜红、瘙痒强烈、皮疹 损害消退所用时间较长,以此与普通荨 麻疹鉴别
5.紫癜型药疹: 常见药物:抗生素、巴比妥、利尿剂 皮疹为全身紫癜样损害 Ⅱ型超敏反应 血小板减少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沉积
血管炎 关节炎 肾炎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6.多形红斑型药疹
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药 物引起
皮疹与多形红斑相同:有靶形损害 分为轻型及重型
多形红斑型药疹
除皮肤损害外,多伴有多腔黏膜糜烂以及内脏损害,全 身症状重,死亡率较高。
四、诊断、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 用药史 2.一定潜伏期 3.皮疹多全身泛发,分布对称(固定型药
疹除外) 4.瘙痒明显 5.停药后好转 6. 需排除相关疾病
但是除固定型药疹具有特征性以外,多数不易区分, 需综合分析加以判断:
2.荨麻疹型药疹
3.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最常见,约占药疹的90% 常见致敏药物:半合成青霉素类、磺胺类、解热镇
痛类、巴比妥类等 一般发病急骤,皮疹类似麻疹、猩红热:皮疹呈弥
漫性鲜红色斑疹或米粒大至绿豆大红色斑丘疹,密 集对称分布,其形态极似麻疹或猩红热样外观,但 皮损较多,色泽更鲜红、瘙痒更剧烈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虹膜现象、可伴多 腔黏膜损害,高热,
肝、肾功能损害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TEN)
➢易致敏药: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 巴比妥类、卡马西平、别嘌呤醇、抗痨药等 ➢所有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但死亡率甚高 ➢特点起病急 ➢由多形红斑或麻疹型药疹的红斑基础上发生 松弛性水疱、大疱,尼氏征阳性,似烫伤样外 观,触痛明显 ➢伴多腔黏膜损害
足为重, 2-3周后红肿消退,全身出现 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呈手 套袜套状剥脱,重者指甲、头发均可脱 落 病程较长,可持续一个月以上,甚至达 到2-3个月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多为长期用药或已经发生药物疹而继续用 药所致,可伴肝、肾功能损害及低蛋白血症
9.痤疮型药疹
长期使用典剂、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物 引起
♦ 骤然发生的全身性、对称的皮疹; ♦ 仔细询问病史,注意交叉过敏和隐蔽形式的过敏; ♦ 排除类似的内科、皮肤科、传染科疾病; ♦ 停药后很快好转。
五、治疗
(一)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 (二) 加速药物排出 (三) 注意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 (四) 药物治疗(内用、外用)
药物治疗
轻型药疹:抗组胺药、Vitc、钙剂; 必要时加用中等剂量激 素(强的松30~60mg/d)
药疹
1、教学目标 (1)掌握药疹的临床表现(固定性药疹、麻疹型药疹、
TEN)、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 (2)熟悉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3)了解药疹的病因、发病机制。 2、重点难点 (1)重点:药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难点:药疹的临床表现
4、教学内容 (1)药疹的定义。 (2)药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4)临床表现:11种常见类型药疹的临床表现,其中
7.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
➢全身中毒症状重:高热、疲乏、咽痛、 呕吐、昏迷等 ➢伴有肝、肾功能损害 ➢转归:若不及时抢救,可因继发感染、 多脏器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出血而 死亡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潜伏期较长,多在20日以上 皮损呈全身红斑、肿胀,尤以面部及手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1、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4-20d、已致敏数 m-24h)
2、只发生于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 3、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
无相关性 4、临床表现复杂,皮损无特异性 5、有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现象 6、停药后可好转,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
非变态反应性药疹
药物直接诱导炎症介质释放 过量反应 蓄积作用 酶缺陷或抑制 光毒性反应
伴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液学异常(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多脏器受损,
主要诱发超敏反应的药物为芳香族类的抗癫痫药和磺胺 类药物。该病的死亡率达10%~20%,
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敏感药物代谢途径异常、 疱疹病毒感染与再激活、个体遗传易感性等众多因素。
重症药疹
包括剥脱性皮炎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及大疱性表皮松解 型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药物本身固然可以与蛋白载体结合成完全抗原,但也有 的药物是其降解产物或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与蛋白载体 结合成为全抗原
少数药物进入人体后,在光照的诱导下可转变为抗原性 物质,引起的变应性药疹称光变态反应性药疹。如:磺 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
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型药疹):过 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哮喘等症状
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 病理或生理状态引起
二、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占绝大多数 非变态反应:直接释放组胺、过量、蓄积中毒、光 毒作用
变态反应
药物的种类可由复杂的蛋白制品到简单的低分子量化学 品。多数属于后者。低分子量的药物属半抗原,必须首 先与某些大分物质如蛋白质等作为载体相结合,形成半 抗原-载体结合物才能引起机体对该种药物的特异免疫反 应
可伴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但比传染病的麻疹或猩红 热之症状轻微
无明显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治疗不当,可发展为重症药疹,全身起水疱(TEN)
3.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4.湿疹型药疹
较少见 先局部接触致敏——接触性皮炎 系统接触后引起全是泛发性湿疹样改变
一、病因
一)药物: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的条件 下都有导致药疹的可能,危险性不同。
1.抗生素制剂 2.解热镇痛药 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 4.中草药 5. 血清制剂、疫苗、各种生物制剂 6. 其它:抗痛风药、抗甲状腺功能药物等
二)个体原因:体质、状态
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敏感性差异较大,同一个体不同时 期敏感性也不相同
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型、紫癜型药疹):溶血性贫 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及相应的皮疹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药疹):血管 炎、荨麻疹(迟发)、血清病及血清病样综合征,可伴 关节及肾损害
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剥脱性皮炎、麻疹型、湿疹型 药疹):湿疹样及麻疹样、剥脱性皮炎
药物治疗
重型药疹: 1.早期、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好转后逐
渐减量 2.预防和治疗感染及并发症 3.加强支持治疗、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 4.加强护理及局部治疗:眼部、口腔、食道、
肛门、外阴 5.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 6.血浆置换
药疹的外用药治疗:根据皮炎 的一般处理原则,一般用粉剂或振 荡剂保持干燥、散热、促进炎症吸 收,肿胀明显时可用湿敷及油剂, 剥脱性皮炎和TEN则以暴露疗法为 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