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皮炎78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对我院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adr)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涉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菌素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结果:7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于男性患者41例,占52.56%;女性患者37例,占47.44%。

16岁以下儿童19例,占24.36%;16~60岁成年人17例,占21.80%;60岁以上老年人42例,占53.84%。

引起的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中青霉素药物30例,占38.46%;头孢菌素类药物23例,占29.48%;喹诺酮类类药物18例,占23.08%;β-内酰胺类药物7例,占8.97%。

其中引起19例儿童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有10例是由青霉素类引起的。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5例,占83.33%;口服给药9例,占11.54%;肌肉注射4例,占5.13%。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52例,占66.67%;胃肠道功能失调21例,占26.92%;过敏反应5例,占6.41%。

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做到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在控制细菌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疗效[1]。

但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时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不及时处理,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我院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涉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菌素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之间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全部不良反应报告均由护士、临床药师、门诊或住院医师发现后通过科室呈报的方法直接报告。

162例小儿药疹临床分析

162例小儿药疹临床分析
刘淑梅
( 宁 医学 院 附属 第 一 人 民 医 院 ) 济
药 疹 , 称 药 物 性 皮 炎 , 药 物 通 过 口服 、 射 、 又 是 注 吸入 、 灌 肠 等 途 径 进 入 人 体 后 引 起 的 皮 肤 黏 膜 上 出 现 的 炎 症 性 改 变 , 床 表 现 为 红 肿 、 痒 、 疹 和糜 烂 等 症 状 , 皮 肤 科 和 临 瘙 皮 是 儿 科 治 疗 中常 见 的疾 病 。 由于 小 儿 较 成 人 的 机 体 免 疫 应 答 缓和 , 小儿 药 疹 与 成 人 药 疹 又 有 不 同 的 特 点 。笔 者 对 2 0 00 年 8 至 2 0 年 8 本 院皮 肤 科 和 小 儿 科 住 院 确 诊 的 d J 月 08 月 ,L 药疹 12例 临 床 资 料进 行 系统 性 回顾 分 析 , 道 如 下 。 6 报
2 讨 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男 : = 2:1 年 龄 1 ~ 1 女 , d 2岁 , 均 3 2岁 , 有 病 例 均 符 平 . 所 合 张 学 军 l 的诊 断标 准 。≤ 2 d4 例 (5 3 %) 2d 1 - 1 ] 8 1 2.0 .8 ~ 岁 6 例 (8 2 2 3 . 7%) 1 3岁 3 ,~ 8例 ( 3 4 %) 4 1 2. 5 , ~ 2岁 2 1例 (2 9 1. 6%)所 有 病 例 发 疹 前 均 有 明 确 的 用 药 史 。原 发 疾 病 , 为 感 染 性 疾病 l 2 ( 9 1 %) 包 括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2 l 例 6.3 , 2例 , 下 呼 吸道 感 染 5 8例 , 血 症 1 败 2例 , 道 感 染 1 肠 3例 , 肤 软 皮 组 织 感染 4例 , 毒 性 脑 炎 2例 , 核 感 染 1例 。其 余 原 发 病 结 病为新生儿缺氧 缺血性脑病 1 6例 . 生 儿 黄 疸 l 新 1例 , 产 早 儿 8例 , 肌 炎 6例 , 敏 性 紫 癜 4例 , 痫 3例 , 病 综 合 心 过 癫 肾 征、 胃炎 各 1例 。 致 敏 药 物 :1 抗 生 素类 1 4例 (O 3 %) 其 中青 霉 素 () 1 7.7 , 类 6 6例 , 孢 菌 素 类 4 头 4例 , 环 内 酯 类 4例 。 ( ) 热 镇 痛 大 2解 抗 炎 类 2 例 (2 3 %) 其 中 非 甾 体抗 炎 类 1 O 1. 4 , O例 , 乙 酰 氨 对 基 酚 5例 , 基 比林 4例 , 司 匹 林 1例 。 () 成 药 制 剂 类 氨 阿 3中 1 2例 ( . 1%) 莪术 油 4例 , 炎 平 3例 , 琥 宁 、 方 丹 参 74 , 喜 炎 复 各 2例 , 穹 嗪 1例 。 ( ) 癫 痫 药 4例 。 ( ) 烟 肼 、 塞 川 4抗 5异 地 米 松 各 i 。 () 它 1 例 6其 O例 , 出 疹 前 曾应 用 过 2种 或 2种 在 以上 可 疑 致 敏 药物 。 药 疹 类 型 :1麻 疹 样 或 猩 红 热 样 型 8 例 。2 荨 麻 疹 型 () 4 () 5 例 。3 多形 红 斑 型 1 例 。 4 固 定 型 药 疹 4 。 5 湿 疹 型 3 6 () 2 () 例 () 例 。 6大 疱 性 表 皮 松 懈 型 2 。7 剥 脱 性 皮 炎 型 1 。 () 例 () 例 潜伏 期 : 明 确潜 伏 期 者 14例 (6 5 %) 潜 伏 期 最 短 有 2 7. 4 , 1 。 ≤3 者 6 h d 4例 ( 9 5 %) 3 ~ 1 3 3.0 ,d 周 6例 ( 2 2 %) 1 2. 2 , 2周 2 例 (2 9 %) 2周 以 上 3例 ; 次 发 病 者 1 5例 1 1.6 , 首 4 (9 5 8 . 1%) 皮 疹 出 现 时 间 1 1 d 平 均 4 8 。再 次 发 病 者 , ~ 6. .d 1 7例 , 在 用药 后 数 小时 发 病 , 短 1 。 多 最 h 药 疹 类 型 与 致 敏 药 物 的关 系 : 霉 素 类 药 疹 6 青 6例 , 疹 麻 样或猩红热样型 4 6例 , 麻 疹 型 1 荨 2例 , 形 红 斑 型 7例 , 多 湿 疹 型 1例 ; 孢 菌 素 类 药 疹 4 头 4例 , 疹 样 或 猩 红 热 样 型 2 麻 8 例 , 麻疹型 1 荨 3例 , 形 红 斑 型 3例 ; 热 镇 痛 抗 炎 类 2 多 解 O 例 , 中麻 疹 样 或 猩 红 热 样 型 9例 , 麻 疹 型 7例 , 形 红 斑 其 荨 多 型 2例 , 疱 性 表 皮 松 懈 型 2例 ; 大 中成 药 制 剂 类 l 2例 , 麻 荨 疹型 8 . 疹样 或 猩 红 热 样 型 4例 ; 癫 痫 药 4例 , 疹 样 例 麻 抗 麻 或 猩 红 热 样 型 2例 , 荨麻 疹 型 、 形 红 斑 型 各 l ; 烟 肼 引 多 例 异 起剥脱性皮炎 1 ; 塞米松 l 为荨麻疹型 。 例 地 例 治 疗 及 转 归 情 况 : 有 确 诊 的 小 儿 药 疹 患 儿 均 停 用 致 敏 所 药 物 , 、 型 者 给予 抗 组 胺 药 物 , 脉 滴 注 钙 剂 和 小 剂 量 糖 轻 中 静 皮 质 激 素 , 配 合 局 部 外 用 止 痒 药 物 , 症 患 儿 在 此 治 疗 的 并 重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的分析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的分析

论文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病例资料,探讨其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利用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1990-2009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所致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分类、归纳、分析。

结果:78例病例涉及变态反应、继发感染、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反应等,以变态反应发生率最高。

结论: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应重视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的合理使用,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此药,尤其应注意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ADR过敏性休克,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目录1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基本概况 (5)1.1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和特点 (5)1.2 青霉素类抗生素发展简史............................. (5)2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的情况 (5)2.1 性别、年龄分布 (5)2.3 用药情况 (6)2.2 既往药物致ADR史情况 (6)2.4 ADR发生时间 (6)2.5 ADR临床表现类型 (6)2.6 ADR转归 (7)3讨论 (7)3.1 ADR与机体因素的关系 (7)3.2 与用药情况的关系 (7)3.2.1 给药途径 (7)3.2.2 联合用药与配伍禁忌 (8)4 青霉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与防治 (8)4.1不良反应.......................................................... . (8)4.2 防治方法 (8)5结语 (9)6参考文献 (9)引言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是一种医学上的注射用药。

别名有舒他西林、优力新、舒氨新、优立新、舒氨西林、氨苄西林- 舒巴坦。

其抗菌作用机制与青霉素G相同,系通过与细菌主要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抗菌作用。

度普利尤单抗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儿童重度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度普利尤单抗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儿童重度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15]邝向东,刘畅,王成存,等. Th1/Th2和Th17/Treg 平衡与COPD 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3):394-398.[16]刘海燕,裴复阳,王涛. Th1/Th2失衡及细胞因子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2022,42(16):1242-1248.[17]刘欣,李艳敏,郑佳,等. COPD 患者NLRP3炎症小体及TNF-α、HMGB1的表达及相互关系[J/OL].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2,15(4):468-472./article.do?ui=2022440854.[18]于芳春,刘向国,方芳,等.六味补气方对COPD 模型大鼠Th1/Th2类细胞平衡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2022,43(2):161-165.[19] HUANG D X,CHEN M,WANG Z,et al. Electroacupuncturepretreatment attenuates inflammatory lung injury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by suppressing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rats[J]. Inflammation,2019,42:895-903.[20]白鑫宇,冯程程,石琬岚,等.加味五味石膏汤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失衡及抑制NLRP3/caspase-1炎症小体对支气管哮喘小鼠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8,34(6):15-19.[21]谢芳,吴永平,刘磊,等.温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痰浊壅肺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9,39(9):918-922.(收稿日期:2023-03-13) (本文编辑:马娇)①泉州市第一医院 福建 泉州 362000度普利尤单抗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儿童重度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李荣华① 黄钟① 杨文治① 王剑锋①【摘要】 目的:探讨度普利尤单抗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儿童重度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

274例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274例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274例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09-12-16T09:02:58.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7期供稿作者:吴瑞恩[导读] 门诊及住院病人274例患者,进行皮疹类型及药物类型分类、统计及治疗。

吴瑞恩(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梧州 543001)【中图分类号】R75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7-0037-02 【摘要】目的对274例药物性皮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探讨治疗经验。

方法 v结果患者的皮疹发生类型依次为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型等,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占第1位,解热镇痛类占第2位,中药类占第3位。

治疗体会治疗关键一是要准确诊断,二是果断停用可疑药物,三是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结论对此类疾病要积极预防和诊治,并努力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减少药物性皮炎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药物性皮炎治疗药物性皮炎也称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皮肤或粘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

近些年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其临床病例有增多的趋势。

为了探讨近年来我市周围地区药物性皮炎患者的皮疹类型、年龄状况、致敏药物类型及治疗效果等,对我院274例门诊及住院药物性皮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笔者认为:准确诊断、及时处置和治疗规范,是有效治疗各型药物性皮炎的关键。

现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病例全部来自我科近2~3年间的门诊、住院病例及院内各科会诊病例,共274例,其中男152 例;女122 例,男女之比为1.24:1 ,药物性皮炎门诊病人占同期我院皮肤科普通门诊病人比例约为0.75%,年龄4~80 岁,平均35岁,用药到症状出现之潜伏期约为数分钟~2周,首次用药潜伏期为2~15天,再次用药者潜伏期为10 余分钟~2天内。

患者皮疹出现前2周内均有明确的用药史,专科检查有明确的皮肤粘膜损害并排除常见的食物诱因。

1.2 皮疹类型参照文献[1 ]分型其中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117例,占42.7%;荨麻疹型80例,占29.1%;固定性药疹型35例,占12.7%;多形性红斑型17例,占6.2%;紫癜型14例,占5.1%;重症多形性红斑型6例,占2.1%;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型4例,占1.4%;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占0.3%。

小儿药物过敏的156例临床探讨

小儿药物过敏的156例临床探讨

1 2 0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 0 1 3 年第 1 3 卷第 1 6 期
出现 药 物反 应 先兆 时 ,立 即停 用 可 疑药 物 ; 选择 合 理 给药 途径 ,能 口服 的不 肌 注 ,能肌 注 的不 静 脉 给药 ; 尽 量 避 免 或减 少 使用 抗 生 素 ; 静 脉 给 药抗 生 素类 时 ,要 密切 观 察病 情变化 , 特别 要注 意对皮试假 阴性 、 假 阳性较突 出的头孢 类 ; 发生 过 敏后 ,立 即停 药 ,采 取 强有 力 的措 施 ,抗 过 敏 、抗 休克治疗 。
关 键 词 : 药物 ;过 敏 反 应 ;临床 探 讨 中图分类号 :R9 6 9 文献标识码 :B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1 6 . 0 8 4 腹 泻 、肠 炎 3 3例 ; 9例 烧烫 伤 ; 1 5例软 组 织感 染 。既往 有 家 族过 敏史 6 6例 ,8 5例 患儿 有食 物 、药 物过 敏史 或荨麻 疹
其 它反 应 9例 : 浑 身无力 、白细胞减 少 、怕 光等 。
2 结 果
过 敏药 物主要 使用 种类 、给药 方式 、临床表 现见表 1 。
表 1 过敏 药物主要 使用种类 、 给 药 方 式 、临 床 表 现
对 所有 患儿均 立 即停 用 可疑药 物 。轻症 者 给予 1~2种 抗 组胺 药 物 口服 ,同 时加 强局 部皮 肤 护理 。对 1 1例休 克 患 儿 严格 按过 敏性休 克处 理程 序进 行抢 救 ; 4例血 小板减 少 和 2例 白细胞 减少 的患 儿给予 对症 治疗 。所有 患儿均 治愈 。
世 界最新 医学 信息文 摘 2 0 1 3年第 1 3卷第 l 6期

过敏性皮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张玉瑾

过敏性皮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张玉瑾

过敏性皮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张玉瑾发布时间:2023-06-15T02:00:24.4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7期作者:张玉瑾[导读]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提高过敏性皮炎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030013【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提高过敏性皮炎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

方法:选取自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78例过敏性皮炎患者。

采用Excel表格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为39例。

参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行中西医联合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生活质量。

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44%,参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2.05%,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实验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中瘙痒消失时间以及皮疹消失时间均少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中生理、心理、生活、穿衣、社交、运动、工作、家庭、睡眠、治疗评分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过敏性皮炎患者的应用效果较好,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缩短,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建议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生活质量过敏性皮炎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对于某种物质过敏,由过敏原促使患者过敏性皮炎疾病的生成。

该病是由于患者在与人体或者空气中存在的物质相互反应导致过敏的,皮肤瘙痒、脱皮、红肿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1]。

通过临床病例的分析,将患者过敏性皮炎,总结为接触性、吸入性、食入性等。

因过敏原的不同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炎的类别也存在不同,常见的类型包括两种皮疹以及荨麻疹。

在患者发生疾病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而且过敏性皮炎具有发病快、易感染等特点,需要对患者快速实施治疗[1]。

药物性皮炎152例临床探讨

药物性皮炎152例临床探讨


夏 医 学
Vo1 0 No. .2 4 A u 2 07 g. 0
Ac a M e cn e Si c t dii a nia
药 物 性 皮炎 1 2 临床 探 讨 5例
韦无边① ,廖金 轩
m e cne,i ub ton dii nc a i m e c n pe i t e dii e rod h m e cne e pon d f dii r s de o hit y,il es c p ia i sor ln s om lc ton,t e t e e e i r a m nt xt nson t r ve f 1 a e ih de m a ii e e a a y e u no ro 52c s s w t r ttsw r n l z d. Re u t T he a e we e m os y he 40 ̄ 49 y a d g o s ls: g r tb t e r ol r up. h T e m e cn r a ii y e s t e l s t be m o tc m m on. n he s nstve m e ii e pe cli c a s , la dii e de m tts t pe s nd he m ase o s o Se ds t e ii d cn niil n l s a lysa f v rt n l e i ls . The c pha o po i c a swa os om m o e e he a a g sa ca s e l s rn l s sm tc n.Theav r g nc ba i n pe i a e a e i u to rod w s5.6d ys,or a f —
k d e u c i n h r 3c s s Al c s f l e sc n a e c n h h n ef rt e b t e e tt eh s ia , o - e t in y f n t a ms 1 a e . l a eo l s o v l s e a d t e c a g o h e t rlf h o p t l n n d a h o in c s fi n s . n l so W h n u e t i k n fme ii e t e d c o s m u tp y a t n i n t d cn e ma ii o — a e o l e s Co cu i n: e s h s i d o d cn ,h o t r s a te t o me ii e d r tt c l o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药物性皮炎7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02T10:06:07.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杨艳芳杨琴[导读] 78例小儿药物性皮炎患者伴生症状较多,多为发热,伴恶心及腹痛,伴关节痛,伴蛋白尿及血尿等。

杨艳芳杨琴(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430200)
【中图分类号】R758.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4-0236-02 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也称为药疹(drug eruption),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之一。

重者可累及皮肤黏膜及侵犯多个器官,致死率高[1]。

小儿药物性皮炎症状常与成人不同,具有自身特点。

近年调查显示,最易引起小儿药物性皮炎的药物为抗生素[2]。

我们对2011年7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药物性皮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以期提高小儿药物性皮炎的治疗水平,为小儿药物性皮炎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分析对象为我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诊断收治的小儿药物性皮炎患者,共78例,均有用药史且符合《临床皮肤病学》药物性皮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少量重症患者诊断标准按文献资料[3]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4]如下:治愈:药物性皮炎消退,允许少量遗留色素沉着,局部和全身自觉症状消失;好转:皮疹减轻且停止发展,局部和全身自觉症状有明显消退迹象。

重点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致敏药物、实验室检查结果、伴生症状、治疗方案及结果等情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78例小儿均为药物性皮炎住院患者,其中:女32例,男46例;潜伏期为3h~22d不等;年龄分布情况:<1岁者29例,1~5岁37例,5~14岁共12例。

其中13例有药物过敏史,19例有其它基础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慢性肾炎各 2例,肾病综合征、肺结核、肠梗阻及胆囊息肉等。

61例在入院时有发热症状,>39℃有27例,>38℃有17例。

2.2致敏药物
按照《新编药物学》对致敏药物进行分类,以抗生素最为常见,共32例。

主要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菌素类等。

其它类型致敏药物还有解热镇痛类、生物制品类、中成药、外用药及抗癫痫药等。

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小儿药物性皮炎致敏药物分析 (例)
2.3实验室检查结果
78例小儿药物皮炎性患者中,经实验室检查,有5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及降低),有23例尿常规异常,7例心电图异常,9例血小板计数异常(降低),12例肝功能异常,2例肾功能受损。

具体情况分析见表2。

表2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例)
2.4伴生症状情况分析
78例小儿药物性皮炎患者伴生症状较多,多为发热,伴恶心及腹痛,伴关节痛,伴蛋白尿及血尿等,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伴生症状分析 (例)
结果显示,药物性皮炎越严重,伴生症状越多,而且越容易出现多器官系统损害的现象。

2.5治疗方案及结果情况分析
小儿入院,经诊断明确为药物性皮炎后,即刻停用可疑致敏性药物,根据患儿病情及个体差异给予对症处理并口服抗组胺药,对病情严重的患儿给予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3~7天,特别严重的患儿加大糖皮质激素剂量并适当延长治疗周期,加强护理并且对并发症进行同步治疗。

治疗结果:8例重症药物性皮炎患儿治疗25~30d后全部痊愈,70例非重症药物性皮炎患儿经5~14d的治疗后均痊愈;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

3 小结与讨论
小儿常见的药物性皮炎有固定性红斑型、红斑性发疹型、荨麻疹型及大疱表皮松解型4类,常见致敏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物、解热镇痛抗炎药、生物制品、抗癫痫药、中药汤剂等[5]。

小儿药物性皮炎一般起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若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因继发感染所引起的败血症、肺炎、肾衰或脑出血等而导致死亡。

因此,提高小儿药物性皮炎的预防与治疗水平对于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意义重大。

本研究发现,在小儿药物性皮炎的致敏性药物中,仍然以抗生素类药物为主,所占比例为41.0%(32/78),其次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生物制品类,所占比例分别为21.8%(17/78)、18.0%(14/78),这与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2]。

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及免疫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全,若护理不得当,极易感染发热性疾病等,当面临抗感染及退热等问题时,就会接触到抗生素、解热镇痛类等药物,而且几率很高;加之小儿常常接种一些预防性疫苗,非常容易接触到一些生物制品。

上述原因会促成小儿药物性皮炎发病率的上升。

另外,引起小儿药物性皮炎的抗生素中几乎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抗生素,除去上述原因外,这与近些年来抗生素的滥用有关,提示我们在临床上一定要谨慎使用抗生素并及时观察过敏状况。

本研究还发现有14例因注射生物制品导致小儿药物性皮炎,比例较高,而且大部分是由于注射国产疫苗所致,这说明国产疫苗的质量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生物制品与常规药物不同,其原料与制作工艺更应严格控制,从而提升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莉,赵俊英.重症药疹45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26(12):904-906.
[2] 罗吉平,华子瑜.新生儿重型药疹1例[J].重庆医学,2011, 40(36):3744.
[3] Roujeau JC,Mockenhaupt M,Tahan SR,et al.Telaprevir-related dermatitis[J].JAMA Dermatol, 2013, 149(2):152-160.
[4] 魏武杰,乔树芳.重症药疹76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5):904-906.
[5] 欧宁,张钰,张吉,等.28例药疹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及临床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2):951-9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