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和发展(2015)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主要知识点:1. 近代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的兴起2. 康有为和强学会的报刊3.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的报刊活动4. 维新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基础内容: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主张林则徐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魏源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林、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洪仁?的新闻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他向洪秀全提出的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
洪仁?主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失败,这些主张没能实现。
(三)王韬的办报主张王韬的办报主张更进了一步。
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后,发表一系列新闻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明确提出:1. 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 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即皇帝看报刊可以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刊可以把君王的恩德送达到老百姓那里去;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可以利用报刊开展对外宣传和了解国外的情况。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课时上●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了解鸦片战争后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
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办报人的办报思想。
●基本要求:1、了解早期国人办报的情况及其办报思想,尤其要掌握王韬的办报思想2、熟悉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较为零散。
相对重要的内容是王韬的办报思想。
●授课内容: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1、林则徐和魏源的新闻思想和主张林则徐译《四洲志》“了解夷情”、“以夷制夷”魏源编《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可款可战,匪证奚方,孰医瞑眩”2、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洪仁玕“设新闻馆”、“兴各省新闻官”、“准卖新闻篇”;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统一领导的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观点王韬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內事于外,通外情与内”;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报纸的文风、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郑观应在《日报》这篇文章里阐述了日报的作用、地位,希望能允许国人办报,并制定报率规范报业。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汇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述报》;汉口国人自办报纸《公论报》。
从《汇报》到《益报》,一年时间里的三次改组与更名,反映出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艰难。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试题考核方式大部分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参考资料: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第一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掌握《循环日报》的情况,包括它的创办、经营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内地出版的早期报纸《澳门新闻纸》林则徐我国最早的译报1872 广州《羊城采集实录》1873 汉口《昭文新报》艾小梅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1874 上海《汇报》,改名《彙報》,改名《益报》容闳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84 广州《述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1886 广州《广报》,改名《中西日报》,改名《越桥纪闻》旷其照1874 香港《循环日报》王韬我国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形成了我国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的办报理念:1,办报的目的在于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宣传自己变法自强的主张2,报纸应起到上下沟通,内外宣传的作用3,最早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报纸文风应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报纸编辑人员应是知识广博的“通才”,主笔应该才华横溢且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以外,这些报刊一般都是私营性质的。
●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康有为的“一会三报”1895 《万国公报》,成立京师强学会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也成为了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
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1896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一会三报”的意义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已由思想宣传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办报骨干,为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使变法维新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第3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复习笔记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林则徐于1838年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使这一主张付诸实施。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则更大,稍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在自已主办的报纸上“广译五洲近事”,他们的思想和林则徐是相通的。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 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的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起《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
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亦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第三章 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发展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了救亡图存,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全国掀起 维新变法活动。 维新运动时期,办报成为推动维新变法的重要 • 途径,维新派所办报刊遍及全国,达数十种之 多。维新派所办报刊中有代表性的:康有为创 办的《万国公报》、《强学报》、梁启超创办 的《时务报》、康广仁的《知新报》、唐才常 的《湘学报》、《湘报》、严复的《国闻报》 等,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 潮。
《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首次提出开
设报馆建议,“直纵民开设,并加奖劝,废 裨 政 教” 。 以后 在 给皇 帝 的上书中又提出 “设报达聪”的建议。康有为在上书的同时, 打算成立学会。 他认为“要救国,必须自强, 要自强,必须变法维新,必须广联人才,开 通风气,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办报。” 经过几个月筹备,1895年 8月17日,维新派 办的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
③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王韬等人对西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非常 欣赏。他们说自秦以来“所谓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昔有其语,今无其事,盖暴秦 之为祸烈矣”。 他们呼吁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报纸“指陈 实事,无所忌讳”。
④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办报。
他们认为,西方入侵中国,外报起着推波助澜作用。 郑观应说:“中国通商各口,如上海、天津、汉口、 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 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 “西人谓中国人事无大小,非用压力不行,故动以兵 船相要挟。……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 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怒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 他们对清政府“于己之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的 报刊出版政策极为不满,大声疾呼:“国之利器,不 可假人!” 郑观应认为,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遇交涉不 平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下共评曲直”,那就会大张 国威。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1、国人早期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步步人侵,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也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在接触到外报之后,不仅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而巨还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他们对外国人独霸中国报坛和清王朝不准国人办报十分不满,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1839年他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鉴于文武官员不知西洋“夷情”,从而使外事活动处于被动的情况,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凋查研究。
他的好友魏源还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说他与林则徐是“夷情备”,“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可知林。
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歼曾经到过香港,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在总理朝政后,他向天王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其中也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
这样可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时事常变。
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
因此,应“准富民纳炯,禀明而设”新闻馆。
(二)准卖新闻篇。
洪仁玕认为新闻篇可以“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还可以“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又由众下达于上位,上下情通,中无雍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
“权归于一”说出了洪仁?办报思想的总目的。
(三)“兴新闻官”。
洪仁玕主张各省设新闻官,由“品性诚实不阿者担任”。
新闻官有相对独立性,他“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这就容易让报刊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四)“只须实写”。
洪仁玕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勿着一字浮文”,“伪造新闻者,轻者罚,重者罪”。
第3章国人自办报刊的兴起与发展

王韬的新闻思想
❖最早以办报闻名的人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
闻思想
办报目的:立言 报纸功能:上传下达,
沟通国内外信息 提出新闻自由 文风改革:简单明白 办报人员:通才,正
直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办报是民主政治手段、变法自强的手段;提 出办报自由、建议新闻立法
❖ 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19世纪70年代开始,国人自办报刊 《昭文新报》
论的功能 ❖没有自创办报刊
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
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1859年,《资政新篇》 中的内容
❖从国家政权角度出发 统治工具、民主政治 手段、教育民众、监 督政府
❖ 洪仁gan的新闻观点
“设新闻馆”,认为报纸是实现民主政治的 手段 。
“准卖新闻篇”,认为报纸有教育民众、移 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
《岭南日报》
❖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办报主体:身份比较复杂 办报性质:私营为主 报纸内容: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政治立场:反侵略爱国思想 业务方面:参照外人汉报 报业环境:十分困难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 报刊在维新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万万人中,其能识字的,殆不满五千万,此五千万人 中,其能解文法执笔成文者,殆不满五百万,此五百万 人中,其能读经史,略知古今之事故者,殆不满五千人 也,此五千人中,其能知政学之本源,考人群之条理, 而求所以富强吾国,进化吾种之道理者,殆不满百数十 人也 。——梁启超
❖ 上海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新报》:上海道台的报纸
❖ 1876年创办,保守的报纸,不涉及政治,1882年停刊
❖ 广州的国人报刊
《述报》:广州的第一 份国人报纸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2015)

《广报》 1886年邝其照在广州创办,内容分论著、本省新 闻、中外新闻等,附有宫门钞、辕门钞及货价行 情。 是广州的第二家中文日报; 其查封可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报刊遭此厄运的 第一例;
早期国人办报的办报人类型 1、洋务官员;为洋务活动制造舆论。 2、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由传统文化转 化而来的商人和口岸知识分子,是西 方先进思想的鼓吹者与实践者;
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
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维新派报刊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贡献
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报刊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办人 地位 1. 《中外纪闻》初创 时名为《万国公报》 1895 北京 康有为出资;梁启超、麦 孟华为编辑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 派的第一份报纸。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 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 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 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 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 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 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 想体系。
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 家中文日报.有益于 中华之事 内容丰富,但国政不 可议
4.<<汇报>>后更名为<<彙[huì ] 1874 报>>;<<益报>> 5.<<新报>.
1876
上海
报刊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办人
主要内容 中法战争 爱国立场 重视图像新闻
6.<<述报>>
1884
广州
7.<<广报>>后改名为<<中 1886 西日报>>;<<越峤纪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办人
地位
1898
长沙
唐才常任主笔,谭嗣同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等人为该报主要撰稿人 中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6.《国闻报》 7.《知新报》
1897 天津 严复
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
1897
澳门
何廷光、康广仁任经理, 戊戌政变后唯一幸存 何树龄、梁启超、徐勤 的维新派报刊 等为撰述
1.《中外纪闻 》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
《循环日报》的固定栏目有“香港目下棉纱花正 头杂货行情”,“公司股份行情”,“京报全录 ”,“羊城新闻”,“中外新闻”,“船期消息 ”,“电报”,“告白”等。
除星期日外,<循环日报>每天出版,定价每年5 港元(或每月o.5港元)。除广告和公众启事外, 它包括两类新闻:商业性的与一般性的。王蹈深 知最新市场价格和船期公告对香港这种商业城市 价值极高。所以,经济版(印在当地纸上)打在前 头,并比一般消息栏多1倍。
在政治上、思想上、 业务上都有所退步。
上海《新报》
《新报》于1876年创刊; 官商合办:上海的“各省商帮”+上海道路
台; “官报新报”
《述报 》
1884年创办于广州;由广州海墨楼 石印书局承印。
是广州第一家中文日报;是中国最 早的石印报纸;
内容: (1)中外新闻; (2)广告、商业行情和船期; (3)翻译的西方各国书籍、文章摘要; (4)国内外的多方来电、专电;(电报)
《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近代 报纸。
1873年8月8日,由艾小梅创刊于汉口。
上海《汇报 》
《汇报》,1874年在上海由容闳创办; 创办初衷:争夺说话的权柄;
1847年,未满19岁的容 闳远渡重洋,去美国求 学。8年后,他从耶鲁 大学毕业,成为中国近 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
容闳
1874年,身居官职的容闳筹办了《汇报》 ,资金记银1万两,分200股,入股大多为 容闳的广东同乡。
《汇报》平均隔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 事,讲求富强。
《汇报》的宗旨
对内:提出加强防御,西法治河、自造轮 船、私茶出洋自卖和一些市政方面的主张 ;
对外:极力维护中国的利益,对侵害中国 权益的言行不断进行抨击。为维护中国利 益,该报还和《申报》、《字林西报》等 外报进行激烈的辩论。
一般消息印在进口纸上,约占总版面的三分之一 。它又分为三小栏:(1)首栏汇录“京报”(直到 清王朝覆灭前,中国报纸一般都是这样);(2)广 州与广东省消息;(3)中国其他地区和外国消息( 二者主要选自香港外文报纸)。
创办第二年,他增加了每月增刊(每年1港 元).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消息汇集成册,但 后来由于销路不佳而停刊。
奇闻轶事、诗词杂 作为主
容闳;英人葛 礼 任名义总 主笔
上海道台冯 焌光
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 家中文日报.有益于 中华之事
内容丰富,但国政不 可议
报刊名称 6.<<述报>>
时间 地点 创办人 主要内容
1884 广州
中法战争 爱国立场 重视图像新闻
7.<<广报>>后改名为<<中 1886 西日报>>;<<越峤纪闻>>
早期国人办报的宗旨
抵御外侮、振兴民族; 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谴责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及残暴行径; 维护民族利益; 呼吁清政府加强战备; 呼吁改良,鼓吹变法自强;
王韬和<<循环日报>>
王韬其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1845年考取秀才。 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
中国新闻事业史
L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ang jing
课堂练习:
跟同学们分享你感兴趣的一则新闻,并进 行评价。
增加内容:可介绍著名新闻工作者,如柴 静。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三节 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 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 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应邀协助英 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 文。
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 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 ,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 达。
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 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议。
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出现
报刊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办人
主要内容
1.<<澳门新闻纸>>
1839
广州
林则徐
禁烟、兵事
2.<<采新实录>>
1872
广州
已经失传
3.<<昭文新报>>
1873
汉口
4.<<汇报>>后更名为<<彙 [huì]报>>;<<益报>>
5.<<新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874 1876
上海 上海
艾小梅
孟华为编辑
派的第一份报纸。
2. 《强学报》 3.《时务报》
4. 《湘学新报》
1896 上海 徐勤、何树龄主持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 报
1896
上海
黄遵宪主持创办。汪康 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 总主笔
维新运动中最有影 响
1897
长沙 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任 湖南维新派的第一
主编
份报刊
报刊名称 5.《湘报》
时间 地点
4. 王韬
1). 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办报立言”,变法自强。 2) 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
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 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
的要求。 4) 报纸的文风: 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 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编辑人员是知识广博的通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 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 作。
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 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 体,后发展于梁启超。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 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 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 有《弢园文录外编》 、 《韬元尺牍》、《西学原 始考》、《淞滨琐话》、 《漫游随录图记》、《淞 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广报》
1886年邝其照在广州创办,内容分论著、本省新 闻、中外新闻等,附有宫门钞、辕门钞及货价行 情。
是广州的第二家中文日报; 其查封可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报刊遭此厄运的
第一例;
早期国人办报的办报人类型
1、洋务官员;为洋务活动制造舆论。
2、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由传统文化转 化而来的商人和口岸知识分子,是西 方先进思想的鼓吹者与实践者;
《汇报》的内容:行情、船期、广告; 新闻;
1875年7月,由于遭到官方的非议,不少 股东要求退股,报纸只出两个半月,便 宣布改组。次日,《汇报》改名为《彚 报》,与《申报》的斗争更激烈。
《彚报》出版未及一年,又遭遇到经济困 难,于1875年7月16日改名为《益报》。
该报着力进行的是 对《申报》的攻击。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 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 集。
《循环日报》
中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政论报纸。1874年2月4日 创刊于香港。王韬、黄平甫等集资创办,王韬主编 ,中华印务总局出版。 “《循环日报》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皆我 华人操权,非别处新闻纸可比。本同人所公举,无 非为专益华人起见。” 报名“循环”,意谓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如 天体运行)。王蹈选用此名,明显反映了他那循环史 观的深刻背景,也说明他认为中国根可能再次成为 强国。 王韬把办报方针制定为“通外情、广见闻”博 采群言、兼收并蓄”。
广州
邝其照 议论政治,先后被 查封
8.<<岭南日报>>
1891 广州 劳保胜等 内容丰富
9.<<公论报>>1907改为<< 1889 公论新报>>
汉口
李涵秋主 有”官报”之称 编
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
近代中国,由中国人自己开报的民报,以 《昭文新报》为最早。
1、《昭文新报》 2、《循环日报》 3、《汇报》、《新报》、《广报》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 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 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 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 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 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 经考》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 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 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 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 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 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 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 想体系。
康有为出资创办。 初创时名为《万国公报》,因与林乐之主编的
《万》重名,当年 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 闻》。
同年11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建立了第一 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中外纪 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 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 、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 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