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合集下载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1895年8月15日,康有为创设的《万国公报》在北京诞生, 由康有为个人出资,梁启超主持笔政,麦孟华负责出版发 行工作。双日刊,随京报“分送朝士,不收报费”
1895年11月维新人士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强学会(又称强学 书局)《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于1895年12月16 日出版,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遭清 政府查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
三、维新运动的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务报》
1、《时务报》的由来:
——强学会及其报刊虽遭封禁 ,维新运 动在上海、广东、湖南仍在蓬勃发展。 ——上海强学会余款,1896年8月9日创办 于上海。1898年8月17日因梁、汪之争停 刊,共出96期 。《时务报》成为维新运 动中的一面帅旗,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冲 锋陷阵,是近代报刊史中国人自办报刊的 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黄遵宪:关键作用 ——汪康年:张之洞安插在上海维新阵营 中的代理人;杰出的近代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担任总主笔 ,24岁。对新 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梁启超因 《时务报》而名重一时,《时务报》也因 梁启超而风靡全国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的大 型日报,王韬创办并任主笔。 创刊时每期两张4版,除星期 日外,每天发行。第一版商业 行情,第二版船期消息和广告, 第三版新闻和论说,第四版广 告。
二、王韬和《循环日报》
——办报宗旨:
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该报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于传播和普及西方知识,推 介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鼓吹学 习西方,变法图强,对开通民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以政论为灵魂: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课时上●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了解鸦片战争后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

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办报人的办报思想。

●基本要求:1、了解早期国人办报的情况及其办报思想,尤其要掌握王韬的办报思想2、熟悉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较为零散。

相对重要的内容是王韬的办报思想。

●授课内容: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1、林则徐和魏源的新闻思想和主张林则徐译《四洲志》“了解夷情”、“以夷制夷”魏源编《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可款可战,匪证奚方,孰医瞑眩”2、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洪仁玕“设新闻馆”、“兴各省新闻官”、“准卖新闻篇”;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统一领导的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观点王韬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內事于外,通外情与内”;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报纸的文风、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郑观应在《日报》这篇文章里阐述了日报的作用、地位,希望能允许国人办报,并制定报率规范报业。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汇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述报》;汉口国人自办报纸《公论报》。

从《汇报》到《益报》,一年时间里的三次改组与更名,反映出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艰难。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试题考核方式大部分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参考资料: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第一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掌握《循环日报》的情况,包括它的创办、经营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内地出版的早期报纸《澳门新闻纸》林则徐我国最早的译报1872 广州《羊城采集实录》1873 汉口《昭文新报》艾小梅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1874 上海《汇报》,改名《彙報》,改名《益报》容闳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84 广州《述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1886 广州《广报》,改名《中西日报》,改名《越桥纪闻》旷其照1874 香港《循环日报》王韬我国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形成了我国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的办报理念:1,办报的目的在于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宣传自己变法自强的主张2,报纸应起到上下沟通,内外宣传的作用3,最早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报纸文风应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报纸编辑人员应是知识广博的“通才”,主笔应该才华横溢且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以外,这些报刊一般都是私营性质的。

●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康有为的“一会三报”1895 《万国公报》,成立京师强学会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也成为了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

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1896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一会三报”的意义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已由思想宣传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办报骨干,为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使变法维新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中国近代国人办报简况

中国近代国人办报简况
(2)《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906年-1907年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报刊大论战

Biblioteka §论战的问题: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的结果:
1906年7月《新民丛报》求和,《民报》不允 1907年11月,《新民丛报》停刊
§逐渐成熟于1898年出版《清议报》

§达到顶峰于1902年《新民丛报》上发表 《新民说》、《少年中国说》等一系列文章

梁启超等维新派报刊政论家在创作实践中, 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郑观应等人的政 论传统,创造出一种通俗自由新颖的政论文体, 当时人称为“时务文体”、“新文体”或“报 章文体”。


陈少白 (1869—1934) 原名闻绍, 字少白, 广东新会人。 《中国日报》 第一任社长


主要宣传内容:
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 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革命党人宣传舆 论阵地,重要的 活动据点
中国日报馆还出 版《中国旬报》



* “苏报案” (1903.6.29-1903.7.7)
前情:推荐宣传邹容《革命军》 导火线: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两江总督魏光焘派人到上海﹐会同租界当 局对《苏报》进行迫害。 陈范﹑章士钊等先期走 避﹐章太炎﹑邹容等6人 被捕。章太炎被判监禁 3年﹐邹容被判监禁2年。 《苏报》也被查封。
《万国公报》1895.8.17创,双日刊,每期刊论 说1、2篇,发达最高3000份,出版3个月,45册。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1、林则徐的新闻思想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洪仁轩《资政新篇》: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的主张。

《资政新篇》中,洪仁轩提出的办报活动的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的监督,可以有助于中央政府权利的加强。

4、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王韬的办报主张:1)论述了半包的目的及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2)王韬对后世的影响:1)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2)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清末明初1912前

清末明初1912前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与 第 一 次 办 报 高潮
最初的中文报纸有册页型和 散页型两类。册页型报沿袭 京报的形式,分线装书式和 洋装书式两种,大小无定, 每册页数不等,用连史纸之 类土纸,雕版或活字单面印 刷,装订十分简陋。册页报 在早期较多,到1896年问世 的《时务报》仍是册页报。
循环日报 (1874-1959) : 王韬主编,是 我国第一批国 人自办报纸中 影响最大的。 报纸为竖版, 单页式。
前身为1898年创办 的《时务日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改革后日出两张, 双面印刷,4版, 每半分四栏,首创 “版面分栏,新闻 分类”的编辑手法。
《时报》1904年创刊,改变书本 式的旧的版面模式,为对开全张 式的版面模式。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 报》,因其均为竖版,“民”字开头, 合称“竖三民”。版式与《中外日报》 相似。
时务报(1896—1898)梁启 超创办,旬刊,书册式,每 期20余页,约三四万字。
《国闻报》: 1897年严复创 刊于天津,日 出对开一张, 竖版, 版面纵 向分割。
的 业
清末时期 新 闻 事
这一时期,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 在报刊形式上,开始有书册式向单 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1904年以后 采用白报纸两面印刷的对开报纸越来越多, 如《时报》、“竖三民”、《神州日报》 在版面的编排上,开始打破首论 说、宫门抄的框框。横栏由3栏变成5至7 栏,版面灵活,报刊字体不再千篇一律。 栏目设置越来越细致 ,新闻标题一改过 去一文一题和题文同一字号的做法,出现 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行题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每年40种)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

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数量多 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 3、新闻xx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二、名词解释 1、《万国公报》 2、《中外纪闻》 3、《时务报》 4、《国闻报》
• • • • • • • • • • •
三、简答题 1、第一次国人板报高潮时的报纸类别。 2、《中外纪闻》特点。 四、论述题 1、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2、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色。 讨论题: 讨论题: 1、王韬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2、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出版的意义。 思考题: 思考题: 1、《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知新报》何时、何地、 何 人 主 编 ? 在 维 新 运 动 中 各 起 什 么 作 用 ? 2、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前后办过哪些报刊?有何影响?对新闻事业 有何贡献?
• • • • • • • • • • • • 作业习题: 作业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是汉口的《昭文新报》。 2、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是《汇报》。 3、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 4、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办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是《湘学新报》。 5、梁启超在新闻政方面有许多代表作,可列举:《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 《变法通议》。 6、梁启超关于报馆功能和作用的论述主要有“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去塞求 通”。 7、康有为在讲学同时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作为 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根据。 8、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国人办报的高潮发生在1896——1898年间。 9、在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过程中,人们称梁启超的文章为“时务体”。 10、百日维新中的戊戌六君子指的是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谭嗣同、 康广仁。

四、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 贡献
•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 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救亡图存;变法; • (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 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 冲破言禁;政治家办报;报章新文体。
•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 发展
• •
康有为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强学报》创刊;共出三期;十四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 弊,达民隐”。 • ——《开设报馆议》 • 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变法维新已由思想宣 传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已经拉开。

• 黄遵宪 • (1848—1905) • 字公度, • 广东梅县人, • 清末著名的维新派 报人。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十九世纪后期的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 次国人办报高潮
• 一、《中外纪闻》、《时务报》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 • • •
康有为(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近代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 。

1895年8月17日,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 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 • 1895年12月16日,强学会主办的《万国 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1896.1.20停;
• 《湘学新报》创刊号
唐才常(1867-1900)
• 谭嗣同 • (1865-1898) • 字复生,号壮飞, • 政治活动家和报刊 政论家, • 《湘报》撰稿人, • 著有《仁学》。
• 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 1898年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 《奏遵议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一折发布上 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 禁”的法令。 • 其基本精神为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公 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 “据实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