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二章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学习重难点:

1.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3.语言的习得

第一节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一、语言是符号

(一)符号与征候

1.符号

符号,又叫记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事物。

符号,有一个人知道的符号,有若干个人知道的符号,有整个社会都知道的符号。

一个人知道的符号,如猎人在山中打猎的时候,先是打到了一直野鹿,后来半途又遇到了另外的猎物,于是,把野鹿藏到一棵大树后面的草里,用刀子在树上刻了一个三角号。以便回来去找。然后去追另外那只猎物。

两个人知道的记号,如解放前两个地下党员接头,一人拿着一朵白菊花,作为接头的暗号。否则,“地下党”就变成了“地上党”了。发电报的电报语,也只有收发的双方知道,实际上就是成套的记号。如在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窃听到一个信号,翻译如下:“姐姐,我要水喝!姐姐,我要水喝!”原来,敌人要求后勤支援。整个社会都知道的符号,如红绿灯等交通标志。

上面这些记号,猎人的记号可以是三角号,可以使五星等,但意义不变——猎物在这里;地下党员接头的暗号,可以是白菊花,也可以是一把带有牡丹图的纸扇,但意义不变——那就是我要接头的人;红绿灯如果我们反过来规定,大家同样会记住并遵守。由此可见,记号和它所代替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征候

征候,是事物本身内部性质的一种反映,而且是外在的反映。如颜色、形态、动作、声音、气味等。此外,物候也是。换句话说,征候和它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其本身就是事物所具有的特征。所以,征候,又叫特征。

征候和事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练习:指出找出下列句子中哪些是符号,哪些是征候。

①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征候)按: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四种。

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绿,是绿叶的特征,这里用特征代事物,红,代指花,红瘦,花凋落了,征候)

③回族兄弟戴着小白帽

...。(小白帽是民族服饰,符号)

④六十国庆典礼上,万只和平鸽

...齐飞。(符号)

⑤自行车修理铺前的柱子上挂着一只旧自行车外胎。(符号)

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烟表明有人,是征候;直、长、圆都是自然界的特征,是征候)

⑦走了一夜,遇到了一点灯光,继而听到了一阵狗叫声,我们松了一口气:有人家了。(征候)

⑧接着,他们又看到了两个长头发。(征候)

⑨他听到了一阵小提琴声,他知道找到音乐系了;(征候)走进音乐系大楼,听到缠绵悱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符号)

要注意的是,某一种乐器声是征候;而乐曲则负载了一定的意义,因此是符号。

有人认为厨房的味道是嗅觉符号,厨房的味道是长期做饭的结果,是熏出来的,是厨房的特有的味道,是厨房的特征,所以是征候,而不是符号。寺庙里的香火味也是一样。

3.符号的分类

分类的标准不同,内容也就不同。

(1)按感知方式的不同来分,可以分为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等。视觉符号包括绘画、文字、红绿灯等。听觉符号包括语言、乐曲等。触觉符号包括盲文等。

就数量上看,这三种符号里视觉符号最多。调查表明,我们人类90%以上的信息来自眼睛。所以,我们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惜这份礼物。

(2)按符号与对应事物能否说出理由来分,可以分为有理符号和无理符号。

有理符号,符号与代表的事物之间能说得出理由的,如自行车修理铺前的柱子上挂着一只旧自行车外胎;无理符号包括语言、文字、乐曲、红绿灯、民族服饰等。

就数量上看,无理符号占绝对多数,体现了符号的本质。

4.符号的构成

任何事物都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符号也不例外。任何符号都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体。

(二)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的构成

语言符号和普通符号一样,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构成。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2.语言符号的性质:约定俗成

中西方人的认识。

(1)战国时荀子的“名实论”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荀子讲了两层意思,“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为第一层,说的是选取哪一个名字(语言中的词)合适的问题,大家都这么叫的就是合适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是第二层,是说某一个名字和那个事物结合合适的问题,也是约定俗成在起作用。“名”(词)

和“实”(客观事物)之间的结合时约定俗成的。

注意,第二层中的“约之以命实”中的“实”为衍文,即文献在流传的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当去掉。

(2)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在《对话录》中讨论了“词”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按性质的(自然的和必然的)还是人为规定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两个学生赫尔摩根和克拉底洛展开争论。前者坚持约定论,后者主张名实相应的本质论。苏格拉底作裁判。开始支持克拉底洛的本质论,指出许多词的来源;正当克拉底洛洋洋得意之时,苏格拉底又批判说,词的本质论在语言中是不存在的。谁也不能超越习惯的范围之外。

苏格拉底的言论近于折中与狡辩,岑运强认为,苏格拉底是真正的智者,因为他看到了两种对立观点实际上是互补的,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真理。

按: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没有专著传世,其观点通过柏拉图的著作体现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对话录》是语录体的,和《论语》、《孟子》等一样,这个的问题值得研究。

小结:

语言中的词,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因此,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说法。这并不等于说音义之间毫无关系。

对于原生词,也就是基本词汇,除了一部分名词,如“布谷”、“精卫”等,拟声词,如“汪汪”、“哗哗”等命名是有理据的,即说得出命名的原因,其他的都是无理据的,即说不出命名的理由。

对于再生词,即在词义引申和新词的滋生过程中,一些意义有关的词往往会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古汉语中的声训、右文说和清代学者因声求义都是对同源词的探讨。

如“句”(ɡōu),今勾的本字,本义是弯曲。《说文·句部》:“句,曲也。”声旁为“句”(ɡōu)的形声字“笱”ɡǒu:“笱,曲竹捕鱼笱也。”“鉤,曲鉤也。”“佝偻”(也叫“软骨病”),人背弯曲,“罗锅”和“偻句”都是“佝偻”之倒文。这些都是由“句”(ɡōu)派生出来的词语。它们是同源词,是有理据可言的。

在上古阶段,引申、转化和音变而产生新词,是非常能产的构词方式。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同源词都是上古产生的。因为,引申、转化和音变是产生同源词的几种方式。但到了中古以后,就逐渐让位给合成这种构词方式了。合成词的理据性大都很明显。我们举一个例子:

如“红唇族”这个词,说的是台湾盛产槟榔,而吃了槟榔果之后,人的嘴唇就是红的,这就是“红唇”了(其实,吃了槟榔果之后,不仅人的嘴唇是红的,牙齿也是红的,吃多了话,牙齿就红得发黑了,所以,许多台湾人的牙齿是黑的,那是吃槟榔果的原因);那么,吃了槟榔果的人群就被称为“红唇族”。从合成的过程来看,先是“红”和“唇”这两个语素构成偏正式的词语,然后,“红唇”又和“族”这个准词缀(也叫类语缀)组成一个附加式的合成词。撇开其组合的层次性不看,大家也能看出来“红唇族”命名的理据(根据)。

英语中的合成词的理据性也很明显,respect是“尊敬”之意,able是“能”之意,full是“充满”之意,这些词的产生是无理据可言的,但无理的词一旦作为词根、词缀来使用,就可以构成无数多的有理据的新词:respectable(可敬的、值得尊敬的)、respectful(充满敬意的)。这是这个原因,我们学习英语时才利用这个规律来扩充词汇量。

(三)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与强制性的对立统一

任意性,指语言符号在产生时,什么样的读音和什么样的意义结合时,具有任意性的特点。

如[mei]

汉语[mei35]梅枚眉

英语[mei]may(可以)May(五月)

任意性决定了人类语言种类的多样性。

强制性,指语言符号产生之后,整个社会在使用时,它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语言符号是任意性与强制性的对立统一。

2.线条性与层次性的对立统一

线条性,指说话时语言符号只能在一个接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链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思维、说话、书写都体现了线条性的特点。

层级性,是指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

在这个句子中,“蝙蝠、不、属、于、兽、类”等六个都是语素。这是语素层。

在这六个语素中,“蝙蝠”、“不”这两个语素独立成词;语素“属”和“于”、组成复音词“属于”;语素“兽”和“类”组成复音词“兽类”。这是词语层。

词语“不”和“属于”组成偏正式短语“不属于”,而短语“不属于”和词语“兽类”组成动宾式短语“不属于兽类”。“蝙蝠”和动宾短语“不属于兽类”一起组成主谓短语“蝙蝠不属于兽类”。这是短语层。

主谓短语加上一个完整的句调,表现在书面上就是句号(还有问号和叹号),这就是句子。这是句子层。

以上的层级关系,由低到高,分别是语素层、词语层、短语层、句子层。这就是语言符号的层次。语言符号下面还有一个音位层。

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数量比例关系。

从每一个层级的数量关系来看,对汉语普通话来说,就音位层看,有元音音位6个,辅音音位22个,声调音位4个①,共有32个。就语素层看,32个音位组成22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可组成1304个音节(包括声调)(周健在词汇学中的统计数字),每一个声韵调俱全的音节上又负载若干个语素,分别对应一个字,就常用的来看,共有7000个。这些语素又组成复音词,从《汉语大词典》来看,共收取35万个复音词条,单音词尚未计入;再加上中古时期和近代汉语时期没有收进来的,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这就是汉语的词汇总量。如此众多的词可以组成无数的短语,进而组成数量更为庞大的句子。

在从音位到语素、词、短语、句子的层级转换中,其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这就是语言符号的层次性。

那么,语言这个分层装置是怎么运转的呢?总的来说,是组合和替换,这就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

聚合关系,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代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叫聚合关系。

看横向,每一句都由名词﹢动词﹢名词组成。都是组合关系。

看纵向,从词性上看,第一纵行是名词的聚合,第二纵行是动词的聚合,第三纵行是名词的聚合;从句法功能上看,第一纵行是主语的聚合,第二纵行是谓语的聚合,第三纵行是宾语的聚合。

“聚合关系”的定义说,“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代的符号具有某①汉语普通话声调有四个,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是临时变调,不是第五种声调。

种相同的作用”,是不是全部无条件地替换呢?

(二)组合关系的制约因素

1.组合关系受语义制约

“胡屠户”、“杀”、“猪”可以组合,但是“胡屠户”、“杀”、“枇杷”就不通,“胡屠户”、“杀”、“媳妇”就不合常理。由此可见,词语的组合关系是受一定因素制约的。受哪个因素的制约。受动词的制约。为什么?因为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它决定了它所能联系的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成分。具体来说,例如“娶”。在一般情况下,“娶”字决定了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即男娶女嫁,如果不是这个发出者和接受者,就不能进入这个组合。

2.组合关系的顺序受时代制约

在上古时期,“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是正常语序;在现代汉语就要说“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尔虞”“我诈”的宾动语序就要变成动宾语序。这是时代不同,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造成的。

3.组合关系受语种不同的制约

在汉语中,说“我们吃西瓜”,但在日语中,语序要变成“我们西瓜吃”,这是不通的语言有不同的语序造成的。

所以,绝对地看待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不合适的。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体现

在语音上,不同的元音和辅音或声母和韵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不同的;在词汇上,不同的词形成不同的意义聚合,如同义词、反义词、类义词、同源词等,也形成不同的组合关系;在语法上,不同的语法单位形成不同的聚合,也形成不同的组合关系。

三、索绪尔

(一)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F.de Saussure,1857~1913),出生日内瓦的一个瑞士籍的法裔学术世家。1875年到瑞士日内瓦大学学习,1876年转到德国当时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心莱比锡大学学习,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1880年回到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881年在巴黎高等研究院教印欧语系古代语言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创了法兰西学派。1906年到1911年他3次讲授普通语言学。在日内瓦,带出了一批学生,形成了日内瓦学派。他逝世后,他的学生巴利、薛施蔼等人根据听课笔记以及遗留的手稿,整理出《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1916年用法语在法国出版。索绪尔学习历史比较语言学,却终结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标志着了现代语言学的建立,所以,他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以上这些内容,我们之所以打出来,原因是怕大家对许多人名、地名、术语不熟悉,所以请大家跟上)

(二)《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体现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把说话(language)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两个部分。

②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学属于符号学。

③语言结构依靠句段关系(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聚合关系)两种基本关系。

④把语言要素区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指语言本身的结构系统。外部要素指语言与民族、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他首先强调内部系统的

研究。

⑤语言有共时和历时两种状态。他更重视共时。

好,我们重点来看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具有民族性,没有阶级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二者关系:(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没有言语也就无所谓语言。(2)言语是对具体语言的运用,是行为和结果。语言,作为一种抽象的总体事物,存在于字典、词典当中。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都是言语,是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都是对具体语言的运用,都是记录下来的口语,都是言语。

二者主要区别:(1)从运用角度来说:言语是自由的;而语言是有规则的,不自由的。(2)从表现形式看:言语是个人的,有个人特点;而语言是社会的。(3)言语有阶级性,而语言没有阶级性。要注意的是,言语的阶级性表现为言语作品的阶级性,言语行为没有阶级性,言语行为即说话,不是说话生理器官的动作,而是作为社会活动的运用语言机能的行为而言。如刘三姐唱山歌这种行为。言语作品有阶级性,主要表现在它所包含的代表思想内容的意义复合物上。如《水浒传》和俞万春的《荡寇志》体现了鲜明的阶级立场。(4)从哲学角度看:言语是具体的、个别的;而语言是抽象的、一般的。

区分下列各句中的“语言”是语言还是言语:

△安娜对妈妈说:“我和王贵没有共同语言。”(言语)

△他懂五种语言。(语言)

△现在的人老爱说:“我都没有语言了。”(言语)

△对于外国人而言,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共同特点是都是越学越难。(语言)

△《老子》一书的语言含蓄而隽永。(言语)

第二节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

我们以中国古代周边民族融合为例来谈这个问题。这一点,我们讲的是第八章第二节“语言的融合”的内容。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期,汉民族的(严格的说,还不能叫汉民族)的周围居住着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汉语不同,相互之间不能通话。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戎子驹支的话:“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这说明汉、戎语言不通。汉刘向《说苑·善说》的记载,楚国子晰泛舟湖上,越人拥楫而歌,表示欢迎,子晰不懂,要随员翻译:“吾不

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①这说明汉吴语言不通。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战伐的兼并,发生了民族融合和语言的融合。因而后来的史书上看不到各族人民往来时要求有翻译的记载。

在这场语言的竞争中,汉语在融合中成为胜利者,汉语之所以能成为胜利者,主要原因在于汉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上处于先进的地位,而不是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但是被融合的语言总会在胜利者的语言里留下痕迹。如尉迟、慕容、长孙等均系鲜卑等族的胡姓,现在“内江站”、“成都站”的“站”即来自蒙古语。语言融合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而且语言融合的民族人口要占绝对优势。

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是我国第二个战国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族等先后在我国的北方建立了大小16个国家,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以自愿融合为主。最典型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用汉族地主做官,与汉人通婚。但是,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最后,太子等人被处死。这说明,自愿融合中也有斗争。

语言竞争的结果,汉语继续作为胜利者。

第三阶段,隋唐以后

这一时期,与汉语融合的语言是契丹、女真(包括后来的满族)以及滞留在南方的蒙古人等的语言。在这一阶段里,以被迫融合为主。这些民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少数民族不同,一是建立王朝前没有与汉族杂居,二是建立王朝后反对学习汉语,总想采取一些措施阻止融合,因而在融合中带有一种被迫色彩。

金世宗完颜雍告诫王子和诸王:“朕思先朝所行之事,未尝暂忘,故时听此词,亦欲令汝辈知之。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直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汝辈当体朕意,至于子孙,亦当遵朕敎诫也。”(《金史·世宗本纪》)

这说明女真皇族的成员对女真族的语言文字到了“或不通晓”的地步。金世宗规定“自后不得汉语”,“诸王小字未尝以女直语命之,今皆当更易”,“禁女直人不得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犯者抵罪”(均见《金史·世宗本纪》,禁,是皇族的意思。)。他还设法改变女真人与汉人杂居的情况,免被融合:“世宗虑种人(指女真人)为(被)民(指汉族人)害,乃令明安穆昆②自为保聚③,其土地与民犬牙相入者,互易之,使中任何汉人各有界址,意至深远也。”④

元朝建立后,入住在南方、与汉人杂居的蒙古贵族,要群居在一起,而且每隔几年就要调回蒙古草原生活一段时间,以防被汉化。元朝灭亡后,滞留在没有回到蒙古大草原的蒙古人还是被汉族融合掉了。(可以用《元史》上的原话更好)满清政府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就告诫群臣:“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语言,太祖、太宗之业遂衰……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清史稿·世宗本纪》)但是,顺治时,“渐习汉俗,于纯朴旧制,日有更张”(《清史稿·世宗本纪》),到康、雍、乾三代,则进一步与汉族、汉语融合。

①这首歌译成汉语是:“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冯小刚导演、葛优并主演的电影《夜宴》中就演唱了这首歌,但风格不同。前为殷勤好客之词,电影中为凄婉的爱情表白。

②明安穆昆,游牧民族的社区编制单位,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穆昆,十穆昆为一明安。至宣宗时,则三十人为一穆昆,五穆昆为一明安。哀宗时,又二十五人为一穆昆,四穆昆为一明安。

③【保聚】①聚众守卫。②聚集使不离散。

④赵翼《廿二史札记·金末种人被害之惨》。

中华大地的土地上发生的民族融合表明,这些民族被融合掉了,语言也被汉语所替代。汉语成为这些民族人民的共同的交际工具。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就消亡了。

所以,斯大林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

二、语言没有阶级性

1.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以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上层建筑的基础。简称基础。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制度,以适应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

语言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因此,它没有阶级性可言。

2.语言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各阶级和阶层服务

首先,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它不是为阶级而产生,也不是为阶级而存活。

其次,在阶级社会里,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共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在阶级斗争中,被统治阶级使用相同的语言,召唤本阶级的群众,去声讨、对抗统治阶级,在历史文献中,只看到过不同的民族之间需要语言的翻译,没听说在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需要翻译。

历史上有统治阶级的语言一说,十七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盛行“沙龙语言”,如把日历叫“未来的记忆”;森林叫“田园的美景”;耳朵叫“智力之门”;衬衫叫“生死者永恒的伴侣”;请坐要说“请您满足这把椅子要想拥抱您的愿望吧”。请大家想一想,这种现象是否说明语言有阶级性呢?

不是。他们只是在所使用的词汇上部分区别于下层的劳动人民,以体现其雅致,在语音和语法上根本与大众语言没有任何区别。这说明,在阶级社会里,语言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各阶级和阶层服务。

综上,我们认为语言没有阶级性,它具有全民性。但是,言语是具有阶级性。

第三节语言的习得①

关于语言的习得,分为母语的习得和外语的学习两种。这里只讲述母语的习得。

一、关于母语的习得,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学说

①参见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8.1母语学习、8.2外语学习。(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母语的产生有三种理论。

一种是“后天环境学说”。又叫行为主义学说,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沃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早期的行为主义坚持机械模仿说,及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对成人语言的简单模仿。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儿童的模仿有选择性和创造性。为弥补机械模仿说的缺点,人们又提出“强化说”和“选择性模仿说”。强化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如果儿童对成人语言模仿正确,就会受到鼓励,从而使正确的语言行为得到强化。如果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正确,就不会受到鼓励,因而得不到强化。选择性模仿学说认为,儿童不是对成人话语进行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地模仿。但是,仅仅用模仿来解释儿童语言的发展,仍然不够。

二是乔姆斯基的先天能力学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转换生成语言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的先天能力学说,即母语获得主要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是先天因素决定的。他认为,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个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获得装置。当儿童接触一定数量的成人语言后,就会利用语言获得装置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从中概括出具体语言,如英语、汉语等的语法规则。但是,他所说的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人们还没有在大脑中找到它的踪迹。先天的生理因素对语言的发展有影响,但只是揭示了语言发展的生物基础,仅仅靠这个来解释儿童的语言发展,显然是不够的。

三是先天能力与后天环境结合的学说。是以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论为基础的。皮亚杰认为,儿童并没有先天的语言学习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只是人的大脑中的认知能力的一种,语言的发展受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制约,是儿童的主体因素与他生长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同化的顺应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新阶段的过程。

总的来说,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先天与后天、生理与心理、主题与环境等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发现更多的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

二、语言学习的几个阶段

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按理说,研究母语的获得,既要研究口语的获得,又要研究书面语的获得。但是,世界上的语言多数是没有书面语的,而且,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功地获得母语的书面语形式。另外,书面语的发展比口语晚。所以,这里只讨论口语的获得。

母语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3个阶段: 0~1岁是语言的准备阶段,1~6岁时语言的初步阶段,6岁以后是语言的完善阶段。

语言的学习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我们教材所讲述的是1~6岁语言初步阶段的语法方面学习的分段:

1.独词句阶段(1~1.5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只会用单个的词表达意思,所以称为独词句阶段。这时候孩子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词和某类事物挂钩,初步学会了概括。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用单个词来表达要求和主观感受。比如,见到水果,他要吃水果,他就说“妈妈”,表示他要吃水果。再如,见到了猫,他害怕了,就说“妈妈”,意思是他怕猫。

2.双词句阶段(1.5~)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了用两个词组合起来表达意思。体现了词语组合规则的学习和使用。如“猫跳”“狗叫”等,而且还能找出了“白猫”和“白狗”的

共同点:颜色是“白”。从而在别的相应事物上加以应用。

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孩子学话中关键的两步。

3.电报句阶段(~2.5)

在这个阶段,儿童较少使用关联词语,较少修饰语,句子有点像打电报用的语言。在这个阶段,语法发展较快,句子一下子变长了。如“两个娃娃玩积木”、“布娃娃放在床上”、“我和爸爸在外面看到小狗”等。

4.复杂句阶段(2.5~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出现关联词语、复句等,语句逐渐流畅、丰富。大约到三岁的时候,儿童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句型。到了5~6岁,口语已经基本掌握。

三、聋哑人的语言习得

聋哑人学不会语言。先天的哑巴都是聋子,正因为是聋子,听不到语言,无从模仿,尽管发音器官正常,却无法正常说出话来。只能学习手势语,用来交流思想。

借助现代医疗技术,许多哑巴已经治疗好了耳朵,有了正常的听力,于是这些人就慢慢学会了语言。

参考书目:

1.《荀子·正名》。

2.柏拉图《对话录》。

3.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8.1母语学习、8.2外语学习。(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二章_语言是符号系统参考答案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符号: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志。其包括形式 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2、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 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 3、二层性: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语言的底层是音位。音位是语言符号中最小的辨义单位,位于语言符号结构的最底层。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4、组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符号的组合 关系是有条件的.比方说“红”和“花”两个符号可以组成“红花”和“花红‘。它们在两个组合中的关系不同,整个组合的性质也不同。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5、聚合关系: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 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比方拿“红花“这个符号的链条来说,能出现在‘红”这个位置上的有“蓝、白、紫、大、小、好、香……”,能出现在“花” 这个位置上的有“光、线、旗、脸蛋、眼睛、房子……”,这两组词各构成一个聚合。 二、填空 1、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构成的。 2、一个符号,如果没有(内容),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形式),我们就无法感 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3、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 4、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共同约定 俗成的)。 5、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 6、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 (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7、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即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 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8、(组合)关系是指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在线性序 列的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可当定义) 9、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 三、判断正误 1、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2、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而不是色彩、手势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因为语音比较好听。(×) 4、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 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 5、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是指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认同的。(√)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一、填空 1,、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和()组装起来的。 2、符号包含()和()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3、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的概括。 4、我们是通过()认识到“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这个()的。 5、语言的表达是对心里现实的() 6、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和()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7、语言符号的()和(),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8、语言符号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层的最小单位。 9、()和()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0、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活基础看是不具有()和( ). 二、判断正误 1、一种语言可说出的句子是无限的。 2、语言是一种社会规约,所以每个人说话是不自由的。 3、符号的形式和意义都具有一般性。 4、语言是丰富人的心理现实的重要途径。 5、心理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与客观现实是等同的。 6、语言符号形式与意义的关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所属的符号系统。 7、现实中的句子是无穷的,所以组合关系也是无限的。 8、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语素。 9、句子是比词组高一层级的符号单位,所以句子的长度一定大于词组。 10、“飞鸟”和“小鸟”具有同样的组合关系。 三、思考题 1、听到一个熟人在说话,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说话,这个过程是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吗?为什么? 2、语言符号如何增进人的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 3、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符号系统的关系? 5、说明“张三”、“李四”、“请”、“周日”、“春游”可以构成哪些句子,从符号的系统性说明为什么同样的语言符号单位可以构成不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意思? 6、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为什么说符号的聚合和组合是相互依存的? 7汉字是否是具有二层性的符号,为什么? 第二章答案 一、填空 1、词、规则 2、形式、意义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符号是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相结合的统一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同一般符号一样,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一样,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共同约定的,大家共同遵守。 2.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3.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其中重点理解任意性特点。 (1)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这也只能从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角度来解释。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要求结合人类不同的语言的种种现象来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3)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的底层是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定义-核心-展开)。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我们都能看到,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实际上是以少驭多,以较少的单位组成上一层较多的单位,如语言结构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就是增量翻番,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数量成倍扩大。例如汉语,音位层只有30来个,它们可以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又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语言就是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上构成的一个层级装置。在这个层级装置中,各个层级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层次的单位数量逐层增多,从有限到无穷。最底层的音位系统,一般只有几十个,它们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音位组合与意义联系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组合构成数万个词,数万个词再组成无数的句子。在这些组合中,从音位到语素是最关键的,因为音位还只是形式,结合成语素后与意义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定义,二是举例分析,三是认识其作用。 1.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组合关系就是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也就是在一个结构中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以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

语言符号层级体系

语言结构要素及其单位包括:语素,词汇,句子。 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原理的要点是:底层是一套音位,叫音位层;上层是 一套音义结合体,是符号层。高一级符号单位以次一级单位为组合成分。从音 位层到符号层第三级,数量逐级递增。层级递增效应的意义是:符号单位可以 反复使用,人们可以用有限的符号来组合成无限的符号序列。 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 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 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 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 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 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 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毫,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一种语言的音 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 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 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和 表达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 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个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 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的组合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语言学概论-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学概论-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2.符号的任意性 3.语言符号 4.语言的层级体系 5.组合关系 6.聚合关系 7.语言能力 二、填空题 1.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2.语言符号是和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 3.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 4.语言符号具有和特点。 5.语言的底层是一套,上层是和,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是。 6.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和。

7.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力和能力。 三、判断题 1.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2.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3.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 4.语言符号可以拆卸拼装,重复使用。() 5.语言符号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 6.通过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 7.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后数量翻番增加。() 8.鹦鹉、八哥都会说话,有的甚至还会背古诗,可见,动物也有语言能力。() 9.语言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10.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4.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5.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 ɑ”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6.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7.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8.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举例什么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10.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人类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

语言学概论 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2.符号的任意性 3.语言符号 4.语言的层级体系 5.组合关系 6.聚合关系 7.语言能力 二、填空题 1.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2.语言符号是和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 3.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 4.语言符号具有和特点。 5.语言的底层是一套,上层是和,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是。 6.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和。 7.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力和能力。 三、判断题 1.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2.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3.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 4.语言符号可以拆卸拼装,重复使用。() 5.语言符号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 6.通过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 7.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后数量翻番增加。() 8.鹦鹉、八哥都会说话,有的甚至还会背古诗,可见,动物也有语言能力。() 9.语言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10.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4.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5.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ɑ”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6.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7.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8.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举例什么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10.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学概论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学概论》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本章要注意语言是符号、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语言的层级体系三大要点。 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符号是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相结合的统一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同一般符号一样,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一样,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共同约定的,大家共同遵守。 2.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3.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其中重点理解任意性特点。 (1)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这也只能从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角度来解释。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要求结合人类不同的语言的种种现象来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人类之所以有多达5500多种语言,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音义联系的任意性。 (3)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一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的底层是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我们都能看到,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言与语言符号 (一)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1)我们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①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常常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这代表乙事物的甲事物就是乙事物的符号。例如: 箭头(甲)方向(乙)马路上的红灯(甲)停止前进(乙)在以上两个例子中,箭头、红灯都是符号,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从以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符号包括两个方面:用来当代表(标记)的事物,如箭头、红灯,所代表的事物,如方向、停止前进。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把前者称为“能指”,把后者称“所指”。语言也一样,也包括这两个方面,因此,也是一种符号。如, “黑板”,h e ibn这个声音就是能 指,“一块表面光滑的坚硬材料制成的板, 常涂黑色”。语言符号和我们刚才举的那两个例子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视觉符号,语言符号是听觉符号。 符号是用作传递信息和意义的,符号本身是一种代替关系,用一定的可以感知的东西来代替另一种东西或一定的意思。所以,代替关系包含着代替者与被代替者两个方面。这种代替与被代替者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人为的,约定俗成的。根据需要,人们可以改变符号。符号的这种代替性、任意性和人为性表示了符号的本质特点请大家思考:看到冒烟,我们知道有火,听到别人咳嗽的厉害,我们就会判断,这个人可能感冒了,那么,冒烟、咳嗽是不是着火、感冒的符号呢?

对于符号,我们要注意,就是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两者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着火后冒烟,感冒后咳嗽这是事物的特征,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冒烟、咳嗽不是符号,这些一般被称做征候,或叫征兆。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符号都是人们事先用语言约定的,否则就不能被人所理解,所以实际上都是语言的符号。而语言本身也是一种符号,而且要比其他任何符号都要重要的多和复杂的一种符号。语言的符号性一般是指词的语音形式及其意义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性质。词的这种语音形式意义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具有符号的特点。即语音性和意义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具有符号的特点。即语音形式是指代意义内容的,指代与被指代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为的,任意的。汉语用“y勿”(汉语拼音)这个声音去指代“有靠背的坐具”这种客观事物,而英语却用chair 指代“有靠背的坐具”这种客观事物,完全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但经过社会公认和共同使用后就不得随意改变。语言具备了符号的全部特点,所以说,语言也是一种符号。 以上图示的意思是:事物的个体是无数的,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给每一个具体的事物设立一个符号,只能把事物概括成类,给每个类设立一个符号。语义是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语音和语义相结合构成符号,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俗成。人们用这种符号去代表现实现象。 人类为什么不像大人国里的人那样用实物进行交际,而选择用声音做表达材料的语言符号作为交际的工具呢?(见教材)语言符号不同于其他符号,它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即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下面我们分别谈谈。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是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与意义内容的

语言学概论之二符号系统

语言学概论之二符号系统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要用符号来交际, 语言是符号,符号是什么, 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 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视觉符号触觉符号听觉符号形式红绿灯; 盲文铃声意义停/行; …… 上 下课作为交际和思维工具的语言必须是一种符号(不可能用实物)。 视觉符号作为信息输入手段方便,但不适于输出,费时费力,相比之下声音要更方便。 二、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 1、可以用某个事物(A)代表另一个事物(B),A就是符号吗, 征候不是符号(电闪雷鸣——下雨,打呵欠——困倦); 动物的表情不是符号(本能); 人的手势,比如:拍掌——高兴(可能不是符号,一种本能),手势语(符号)。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必须是任意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作为符号(代表某种事物)的功能。如果形式和意义有一定的联系,不能独立自由地运作,整个系统的功能会受到牵制。(如,公司不允许员工恋爱,更不能结婚)。任意性赋予语言潜在的创造力。符号的特点:形式和意义不可分离;形式和意义的一般性;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 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如:铃声和上下课) 3、关于语言这种符号

(1)语言符号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音心客 (编码) (认知) 约理观 定现现 义实实 语言符号 (反映) (指称) 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 不同语言对客观现实的概括方式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心理现实,比如法语的“mouton”不区分活羊和羊肉,英语的“sheep”则只指活羊;同一个事物的表征方式也可能不同:不同语言对“雪莲花”的不同构词。 心理现实受到人的生理心理机制、生存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制约。比如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在认知中表现为雷公、阎王、上帝等超越客观现实的心理现实。 (2)关于语言符号的形式和语言符号的意义: 语言符号第一性的形式是人类发出的声音:以声音为物质载体的优势。 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的概括。 心理现实:直接经验感知得到的信息;间接通过语言文字得到的信息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1、任意性: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 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表现:相近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其语音形式通常差异很大;即便同一个语言,在不同历 史时期语音形式和意义的联系也常会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