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地勘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 概述我院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其拟建的**项目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该项目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路与宏兴路交汇处东北角,由上海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
1.1 工程概况本工程由8幢33层高层公寓(编号16~23#)、15幢6+1层多层洋房(编号1~15#)、5幢2~3层商业(编号S-2~S-6)、1幢2层公建配套(编号S-1)及2处无上部结构地下室(1处位于高层公寓之间(S-4~S-6商业位于其上)、1处位于多层洋房之间)组成。
详见建筑物概况一览表1.1。
建筑物概况一览表表1.1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一~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除高层公寓为甲级外,其余单体均为丙级;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6度,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三级。
1.2 勘察目的和任务本次岩土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
在通过与业主、设计院沟通的前提下,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为确定建筑物和深基坑基础类型、基础形式和施工方法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具体勘察的主要内容如下:1、查明建筑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各岩土层的类型、性质、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可液化土层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桩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2、查明地层结构和岩土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持力层及下卧软弱层的埋藏深度、厚度、性状及其变化,对岩土的均匀性、强度和变形性状做出的评价,提供地基变形的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3、划分场地类别及抗震地段;4、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和规律,评价其对地基基础、地下室和施工边坡稳定性的影响;5、判定环境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提供基础开挖稳定计算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和评价基坑开挖、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6、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建议,提供天然地基承载力;采用桩基础,对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端土承载力、桩周土摩擦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评价沉桩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对桩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
地勘 报告

地勘报告安徽省霍山中学迁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淮北工程勘察院二○一七年元月项目名称:安徽省霍山中学迁建项目院长:尉玉稳总工: 马国庆项目负责:施工负责:审核:审定:提交报告单位:淮北工程勘察院提交时间:2017 年元月目目录一、工程概况二、勘察依据及目得、任务三、勘察工作布置、方法及完成工作量四、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五、场地地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与基础方案评价六、结论与建议附图表: 1、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布置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3、钻孔地质柱状图4、波速测试柱状图5、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数理统计表6、土工试验成果表7、岩样试验成果表8、水质分析报告9、标贯试验成果表10、孔口高程测量成果表一、工程概况安徽省霍山中学在霍山县高桥湾现代产业园区拟建新校区(教学楼、图书馆综合楼、宿舍楼、食堂、综合报告厅、体育馆等)工程,规划用地面积约226381m 2 ,总建筑面积约114183 ㎡. 我院受其委托,进行该工程详勘阶段得岩土工程勘察。
(一)建筑物规模及主要特征见下表建筑物名称层数结构型式拟采用基础型式最大柱荷载标准值(KN)场地整平黄海高程约(m) 图书馆综合楼7F 框架桩基8000 76、00高一教学楼5F 框架桩基5000 76、10 高二教学楼4F 框架桩基500072、30 高三教学楼4F框架桩基5000 72、30 衡山学校6F 框架桩基5000 73、00风雨操场1F 钢构桩基4000 76、00 综合报告厅3F框架桩基3000 76、00 教师周转房1#、2#5F框架桩基3500 77、70 女生宿舍1#、2#5F 框架桩基3600 76、40男生宿舍6F 框架桩基3600079、20 门卫(东、南) 2F 框架桩基500瞧台2F框架桩基80071、80 各基础埋深由设计单位制定,约0、8 米~1、2m,除图书馆综合楼有一层地下室外各建筑物都无地下室。
(二)勘察等级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为乙类,建筑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程度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因此本次勘察等级属乙级。
地勘报告(工程实例)

云南昆都国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赵李家堆“城中村”改造项目A地块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1 前言1.1 拟建工程概况云南昆都国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建赵李家堆“城中村”改造项目,委托我院对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拟建场地位于昆明市区西部,人民西路北侧,拟建场地位置示意见图1.1-1:C地块B地块A地块图1.1-1 拟建场地位置示意图拟建项目由A、B、C三个地块组成,总用地面积约257亩,总建筑面积约933398.50m2,其中A地块北临菱角塘路,南靠人民西路,为赵李家堆村村庄拆旧建新场地,总用地面积约102.0亩,拟建建筑主要由1栋42F超高层建筑、3栋41F超高层建筑、1栋38F超高层建筑、3栋28F高层建筑及多栋2~6层多层建筑组成,场地整体设置三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15.2m。
本次勘察范围为A、C两个地块,本报告为A地块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拟建建(构)筑物的平面分布位置详见附图NO: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各栋建(构)筑物情况见表1.1-1:表1.1-1 各建(构)筑物情况一览表本次勘察工作主要依据双方签定的勘察合同及建设单位提供的勘察任务书进行。
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属一级,场地属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土不均匀,属中等复杂地基,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规定,确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属甲级。
1.2 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1.2.1勘察任务和目的1)勘察任务:查明拟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勘察目的:提交满足工程施工图设计、基础施工要求的技术成果,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依据。
1.2.2勘察要求根据拟建建(构)筑物特点,按设计单位提供的本项目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技术要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有关规定,确定本次勘察的主要要求如下: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等资料;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3)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4) 查明建筑场地内的岩土层类型、厚度、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等,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包括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地基变形性状;提出用于桩基最终沉降量计算的压缩层深度范围内各土层的压缩模量建议值;5) 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及排泄条件、腐蚀性及地下水位,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及抗浮设防水位,当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时,应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减小影响的措施;对基坑工程监测提出建议;6) 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判别场地地震液化可能性及液化等级,划分场地类别;7) 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及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及持力层选择的建议;8)判断基坑的整体稳定性,预测可能破坏模式,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提出意见;9) 提出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及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10)基坑勘察孔布置应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如果基坑以外勘察孔无法实施,应了解、查询周边地质资料;11) 对基坑支护、工程降水与施工方案提出建议;12)评价成桩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地勘报告

1 工程勘察概况1.1 拟建工程概况1)建筑工程概况本工程主要由6栋高层建筑物组成高(30层到33层,高90米到99.45米)2)基坑工程概况依据业主提供的设计方案,本项目基坑工程主要为地下室,预计开挖基底标高1462.05m,对应基坑开挖面积29989㎡;基坑长约220.0m;基坑宽约120.0m,按勘察现状地面标高计算,基坑周边预计开挖深度0.40m~6.58m,平均开挖深度约2.93m,建筑平面布置参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附图LCHTC-1-2014-01。
2 工程地质环境条件2.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勘察场地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境内。
勘察场地地貌上属于河流侵蚀堆积成因形成的河谷阶地地貌,该场地现状大部分为鱼塘,部分为人工填筑后建成临时棚户,部分为勘察施工前填筑的土方。
2.2 气象、水文1)气象勘察场地地处北亚热带夏雨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2℃,最冷月平均气温10.7℃,最热月平均气温21.1℃,极端低温-1.3℃,极端高温34.6℃,年平均降雨量1191.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99.0毫米,每年六月至十二月为雨季,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为旱季,干燥度为1.43,为半湿润气候区。
2)水文勘察场地地处澜沧江流域,位于该流域中游,为河流侵蚀堆积成因形成的河谷阶地地貌。
勘察区离南汀河50米左右,地表水为鱼塘水。
3 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3.1 各地层的岩性特征现将勘察场地所揭露的全部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出露情况综合叙述如下(各孔位地层出露的详细描述请参见各《钻孔柱状图》附图LCHTC-1-2014-05):第①层人工填土(Q4ml):灰色,灰黄色,杂色,松散,成分以砾质粘性土为主,含少量块石,砾砂,不均匀,填筑时间短,未经质控碾压,孔隙比大,力学性质差。
压缩模量Es1-2建议值3.5MPa,见于ZK 3、ZK5、ZK6、ZK11、ZK12、ZK15至ZK56、ZK58至ZK60、ZK106至ZK108、ZK114至ZK117、ZK120、ZK 121、ZK123、ZK124、ZK127至ZK137、ZK145、ZK201至ZK219等勘探点。
赛尔龙临洮河中桥地勘报告

青海省河南县赛尔龙乡尕克村临洮河中桥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一、工程概况受河南县交通建设局的委托,我公司为其拟建的青海省河南县赛尔龙乡尕克村临洮河中桥场地进行了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本工程为一座长54.04米,4.2+2×0.3米的桥梁,属多孔跨径桥。
依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该桥属中桥。
拟建场地位于青海省河南县赛尔龙乡尕克村临洮河上,原公路约K0+173米处。
本次勘察的任务和要求:(1)搜集附有坐标的地形和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容许承载力及变形参数等资料;(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3)查明桥址土(地基土)的结构、厚度、分布规律及物理力学性质,并进行评价;(4)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5)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6)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7)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8)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9)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二、勘察工作2.1拟建物类别等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均为三级、场地等级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确定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均为乙级。
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表3.0.1-1—3.0.1-4条划分,拟建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确定其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为标准设防类,中桥根据《公路桥梁抗震细则》(JTGTB02-01-2008)抗震设防分类为C类,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拟建物属丙类,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
地勘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地勘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前言该报告是针对一处地点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其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地质与地貌情况,以便进行建筑与环境工程设计。
为了准确描述该地质状况和提高勘察精度,我们采用了多种勘察方法,得出了以下。
二、勘察地点简介本次勘察地点位于某地市区南部,面积约为1000亩,建筑用地面积为600亩,环境工程用地为400亩。
该地区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为30米左右。
周围无大型山脉或江河,是一处相对平稳的地形。
下面将对该勘察地点的岩土地质状况进行详细描述。
三、地质情况分析1. 地层岩性该土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下部地层的花岗岩、石英岩和上部地层的黏性粘土层、杂屑土-砂土层组成。
其中,花岗岩为主要地质岩层,在该地区占主导地位,岩性为石英二长花岗岩。
黏性粘土层与杂屑土-砂土层在地下30米处之上,发育至地面以下10-15米,厚度约为30米。
2. 岩体稳定性评价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岩体在地下部分稳定性较好,整体稳定度为一般。
但岩体表面过于粗糙,毛细孔隙度较大,较易发生岩体剥落、局部崩塌等现象,增大了建筑物基础的施工难度。
3.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该地区地震等级较小,为三级地震,地震烈度为VI度。
考虑到地质条件和历史资料,该地区地震引发的岩石崩塌和滑坡等地震灾害风险较小。
4. 地下水地质分析-33米之间,该区域地下水较为丰富。
地下水层位上下界分别在-15米0米、-40米地下水层埋深为33-40米,主要为含水层,水质条件较好,适宜用于生活和工业用水。
四、勘察与建议本次勘察如下: 1. 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为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了便利;2. 该地质区构造复杂,岩体距离表面距离较近,建筑物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进行合理的基础设计; 3. 该地区地震风险较小,保证了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相对安全性。
因此,我们建议在该地区进行建设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制定合理的建造方案和基础设计,确保建筑物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也能满足安全要求。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岩土地质勘察报告范本】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岩土地质勘察报告范本】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岩土地质勘察报告范本】岩土地质勘察报告范本普查报告目录1. 绪论11.1 工作目的任务11.2 位置交通1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11.4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21.5 本次地质勘查工作情况32.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32.1 区域地质32.2 矿区地质53. 矿床地质73.1 矿体分布、规模及产状73.2 矿石特征83.3 矿石中有益及有害组份含量及其变化93.4 矿体围岩地质特征及覆盖层特点103.5 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103.6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11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14.1 水文地质114.2工程地质154.3 环境地质165.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165.1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165.2勘查工程质量评述175.3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175.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185.5 采样、化验工作及其质量评述196. 资源/储量估算206.1 储量/估算所依据的工业指标206.2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206.3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216.4矿体圈定原则及块段划分226.5资源/储量分类226.6剥采比计算与资源/储量估算结果237.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237.1水泥用石英砂岩资源形势分析237.2矿山开发的技术条件247.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58. 结论258.1结论258.2 建议261. 绪论1.1 工作目的任务为与##水泥灰岩矿寻找配套的硅质原料基地,##省国土资源厅以#国土资勘便字013号文件,将“####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勘查”项目下达我队承担。
2021年6月6日##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队提交的《##省###县##水泥用石英砂岩矿普查设计》进行审查,以##国土资勘便字058号文批准实施。
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通过矿区1:2000地形地质草测,基本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产状及相互关系。
临港地区地勘报告

临港地区地勘报告~~~~~~岩土工程勘察一、工程概况:我公司于~~~~年~~~月26日-~~~月~~~日对~~~~~~~的新建建筑展开了岩土工程勘测工作。
根据委托方建议依据尚无的`勘探资料,提供更多中间成果。
二、地层描述:⑴素回填:黄褐、灰褐色,稍湿-湿,稍密,由粉土新近回填而成,含红砖悄、炭屑等杂物;局部为以碎砖块、灰渣为主的杂填土。
黄褐色,稍烫-烫,中密,局部不含砂粒或缠细砂薄层,中等压缩性,摇振反应中等-快速,无光泽反应,韧性高,干活强度高;层顶部约0.5m薄为耕土。
⑶粉土:黄褐、灰黄色,烫,中密,不含砂粒、见到铁锈斑,层理显著,中等压缩性,摇振反应快速,无光泽反应,韧性高,干活强度高。
⑷粉质粘土:灰黑色,可以-软塑,不含螺屑,中等压缩性,无摇震反应,扁平,韧性中等,干活强度中等。
⑸粉质粘土:⑹粉质粘土(粉土):⑹-1细砂:黄褐、灰褐色,烫,中密,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居多,颗粒磨圆不好,熔炼性不好,底部不含砾石。
⑺粉质粘土:深红褐色、黄褐色,软塑,不含少量小姜石砂粒、铁锰氧化物,中等压缩性,无摇震反应,稍存有扁平,韧性中等,干活强度中等。
⑻粉质粘土:褐黄色,软塑,不含砂粒,氧化物,中等压缩性,无摇震反应,稍存有扁平,韧性中等,干活强度中等,局部在23.00米处见到含水状粉粘团块。
⑼粉质粘土:本层未揭露,最小揭发厚度8.50m。
三、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地区经验,提供更多场地土承载力特征值如下:四、地下水情况:五、场地地震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
六、岩土工程评价与结论:1、地基均匀性评价:场地各地层层面坡度大于10%,地层厚度在基础宽度方向的厚度差值大于0.05b,可以认定为光滑地基。
2、地基持力层的选择及基础方案建议:新建场地现状为砖厂开挖后拆迁用地,现场地内自然地势呈圆形南高北高趋势,南北高差约2.60米,且由于开挖原因现地面与场地北侧缝成北路高差(最高处)约3.5米,基于场地现状,新建场地整平标高未定,故对于本工程中新建建筑物地基抱持力层的挑选可以根据资料提供更多的成果展开参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述我院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其拟建的**项目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该项目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路与宏兴路交汇处东北角,由上海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
1.1 工程概况本工程由8幢33层高层公寓(编号16~23#)、15幢6+1层多层洋房(编号1~15#)、5幢2~3层商业(编号S-2~S-6)、1幢2层公建配套(编号S-1)及2处无上部结构地下室(1处位于高层公寓之间(S-4~S-6商业位于其上)、1处位于多层洋房之间)组成。
详见建筑物概况一览表1.1。
建筑物概况一览表表1.1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一~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除高层公寓为甲级外,其余单体均为丙级;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6度,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三级。
1.2 勘察目的和任务本次岩土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
在通过与业主、设计院沟通的前提下,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为确定建筑物和深基坑基础类型、基础形式和施工方法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具体勘察的主要内容如下:1、查明建筑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各岩土层的类型、性质、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可液化土层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桩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2、查明地层结构和岩土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持力层及下卧软弱层的埋藏深度、厚度、性状及其变化,对岩土的均匀性、强度和变形性状做出的评价,提供地基变形的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3、划分场地类别及抗震地段;4、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和规律,评价其对地基基础、地下室和施工边坡稳定性的影响;5、判定环境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提供基础开挖稳定计算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和评价基坑开挖、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6、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建议,提供天然地基承载力;采用桩基础,对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端土承载力、桩周土摩擦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评价沉桩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对桩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
1.3 执行的规范和标准本次勘察和报告编写执行的主要规范和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3)《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6)《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GJ32/TJ109-2010;(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2)《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 04:88;(13)《建筑工程地质钻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4)《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5)《南通市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点(试行)》(通科[2004]387号);(16)《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四版。
1.4 勘察实施概况1.4.1勘察工作量布置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高层公寓)~二级(除高层公寓外其余单体),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三级,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乙级。
据此并结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进行勘察工作量布设;勘探点间距按勘察要求高层公寓及公建配套沿建(构)筑物角点及周边线布设,多层洋房、商业及无上部结构地下室按建(构)筑物周边线并结合方格网布设,本次勘察勘探孔间距均不大于35.00m,无上部结构地下室沿基坑开挖周边线勘探点间距均不大于25.00m,高层住宅楼处控制性孔孔深80.00m,一般性孔深60.00m;公建配套、商业、多层洋房及地下室处控制性孔孔深30.00m,一般性孔深25.00m,控制性孔数量不少于1/3。
勘探点深度、土样测试数量和项目、原位测试数据等均满足规范要求。
1.4.2勘察测试方法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新三角洲平原,以粉土、粉砂、粉质粘土为主,勘察工作采用钻探取样和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原位测试相结合的勘察方法与手段。
钻探:采用150型油压工程钻机及SH-30型工程钻机,全孔泥浆护壁取芯钻进,钻孔孔径Ф110mm,钻探控制操作的具体方法按GB50021-2001第9.2.4条及《建筑工程地质钻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执行。
取样:土试样等级为Ⅰ级,采用连续快速静压法及少锤重击法厚壁敞口取土器采取,部分砂样采用取砂器采取,软土采用薄壁取土器采取,各类土样采取符合GB50021-2001第9.4.5条要求。
标准贯入试验:主要在取土+标贯孔中实施。
操作方法和要求按GB50021-2001第10.5.3条执行;静力触探试验:采用双桥15t液压静探仪施工,成果采用溧阳产LMC-310微机记录,技术要求符合GB50021-2001第10.3.2条规定。
双桥15t探头编号455,锥尖率定系数为3.1028,侧壁率系数为0.038475,探头截面积15cm2,侧壁工作面积300cm2;编号405,锥尖率定系数为3.1205,侧壁率系数为0.037512,探头截面积15cm2,侧壁工作面积300cm2。
波速测试:采用武汉岩海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RS-1616K型探测仪和江苏省地震工程院研制的UWR-2B井下波速测头施工,技术要求符合GB50021-2001第10.10.2条规定。
室内试验:包括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常规试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渗透、直剪固快、高压固结、颗粒分析等试验,试验方法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执行。
1.4.3完成勘察工作量本次勘察组织2台150型油压型工程钻机、2台SH-30型工程钻机及2台15t静力触探仪进行野外作业,野外工作于2013年1月25日至2013年2月4日进行,累计完成工作量见表1.4.3。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4.32 工程测量勘探点位置根据勘探点坐标进行测放(量)。
建筑物坐标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本报告所用高程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本工程勘探点位置及高程均采用V8 CORS RTK测量。
各勘探孔性质详见下表2。
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表23 土体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新三角洲平原,成陆时间较晚,主要覆盖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场区原大部为农田,仅场地南侧及北侧局部为民居,现民居均已拆除,拆迁处浅表分布有碎石、碎砖等建筑垃圾及原有基础,地势较平坦,相对高差较小,一般小于0.50m,孔口高程一般为2.30~2.80m左右。
勘探表明场地内原多有明沟(塘)分布,现明沟(塘)大部均已进行回填处理形成现状暗沟(塘),暗沟系新近回填,边界清晰可见,具体见下表3.1。
明(暗)沟分布一览表表3.1实际暗沟(塘)平面分布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2。
3.2场地地震背景资料南通市位于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南通市(包括郊、县)自有史以来,仅于1615年3有1日在狼山生过5级(Ⅵ)破坏性地震,1972年南通地震台建台以来,到1990年底市内共生大小地震52次,其中震级(Ms)≥1的地震记有18次,最大震级为2.0(Ms);1990年底到现在南通共发生大小地震40余次,其中最大震级为3.8(Ms),分别为2010年7月9日10点24分和2010年7月19日11点06分,发生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附近海域(北纬32.5°,东经121.6°),震源深度分别为18公里和5公里,距离海岸线分别为30公里和26公里。
其余震级<2,平均每年发生1~2次小震,可见南通市(包括郊、县)地震活动水平频度低、强度弱。
3.3场地周边环境及地下管线情况该工程场地红线范围内大部为闲置地局部为民居(已拆除),拟建场地内无重大地下管网及地下管线;现状场地北侧为闲置地,东侧为达四路(距地下室东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3.5m),南侧为宏兴路(距地下室南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25.0m),西侧为新开北路(距地下室西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7.5m);周边附近无重大建筑,但场地东侧、南侧、西侧均为已建道路,基坑开挖并采取降水措施时将会对相邻道路及道路地下管线带来不利影响。
3.4场地地面沉降历史资料及预测地面沉降趋势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表明,本区的地面沉降主要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
区内的地质沉降主要发生在南通市区,至2000年最大沉降量166mm,但该沉降点位于通吕运河口西侧、长江边,并不在市中心。
市区中心的最大沉降91mm,50mm沉降范围约50km2,10mm沉降区范围大于100km2。
该项目位于市中心以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距南通市区沉降中心地带约10.00km,周边原大都为居民集中区,集中居住区供水由城市管网引入,同时近年来政府采取大量措施控制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不会呈加剧趋势并已得到有效控制,预测由地成沉降不良地质作用引起的对工程的危险性较小,建议进行专项地质灾害评估。
3.5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3.5.1土体工程地质层划分原则方法、层号含义勘探深度80.50m以浅地基土体,根据其物理力学性质、岩性、成因等差异,可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编号1~7)16亚层。
3.5.2工程地质层分布与特征描述各工程地质分布与特征描述见下表3.5.2地基土分布描述一览表。
地基土分层描述一览表表3.5.24 水文地质条件4.1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的赋存、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土层孔隙潜水和第Ⅰ承压水。
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2~3层粉土、粉砂中。
第Ⅰ承压水主要赋存于45m以下粉土、粉砂层中,4-1层粉质粘土夹粉土及4-3层粉质粘土夹粉土为相对的隔水层。
区域资料表明第Ⅰ承压水水位高程为-1.00m。
对本工程有影响的是松散土层孔隙潜水。
4.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潜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场地邻近地段地表河水侧向补给,迳流途径较短。
潜水排泄方式主要为自然蒸发,迳流缓慢。
Ⅰ承压水与孔隙潜水之间水力联系较密切具有互补关系,目前场区及附近未对该层进行人工开采,因此地下水迳流排泄条件主要受长江三角洲区域地下水系统流场控制,其迳流速度取决于区域地下水水力坡度,总体上呈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缓慢迳流,从上游向下游缓慢迳流排泄,其次少量承压水越流补给也是排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