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绿茶的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云南绿茶生产操作规程标准

云南绿茶生产操作规程标准

云南绿茶生产操作规程标准
《云南绿茶生产操作规程标准》
一、茶叶采摘
1.1 选取春季叶柄嫩、含水分和茶多酚较高的高丛生长时的优质茶树作为采摘对象。

1.2 采摘时间为清晨至中午时分,避免太阳直射的时间段。

1.3 采摘员必须保持身体清洁和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并佩戴手套,以防止茶叶被污染。

二、茶叶制作
2.1 茶叶加工要根据不同的工艺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包括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

2.2 杀青时要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茶叶叶缘呈现明亮的翠绿色。

2.3 揉捻时要避免过度揉捻,以免茶叶变味。

2.4 发酵时要保持适当的湿度和通风条件,防止发酵不均匀。

2.5 干燥时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使茶叶含水量适中。

三、包装储存
3.1 茶叶包装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保持茶叶的原味和香气。

3.2 茶叶储存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保持通风干燥。

3.3 储存环境要保持干净卫生,避免异味和污染。

四、质量检验
4.1 对每批茶叶要进行物理性状、化学成分的检验,确保茶叶符合国家标准。

4.2 对茶叶的外观、湿度、含杂质等要进行全面检查。

4.3 对包装好的茶叶要抽取样品进行质量监测,确保茶叶质量稳定。

以上就是《云南绿茶生产操作规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只有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操作流程,才能保证生产出优质的云南绿茶。

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机茶是一种在没有任何污染的产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与方法生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过程中不受化学物品等的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

有机茶属于真正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的健康饮品,代表了今后茶叶生产的发展趋势,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有机茶生产对环境、园地、施肥技术、病虫防治、采摘及加工等都有特殊要求,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一)环境选择有机茶生产产区应远离城市和工业区。

产区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灌溉用水的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土壤中的铜、铅、镉、砷、汞、铬等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定标准。

生产、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均应保持清洁卫生,禁止使用化学药品。

(二)园地选择发展有机茶应选择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园地,品种的抗逆性要好,种子种苗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不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

茶园园地生态环境优良,周围布置好绿化带,有机茶与非有机农业生产用地应有一定的隔离带。

园地土壤深厚肥沃,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1.5%,pH值4.5—6.5,有效土层疏松,生物活性强。

茶园周围100m以内不得设厕所、粪坑、牲畜圈等。

(三)土壤管理1.1-3年生幼龄茶园,应在行间合理间作绿肥,以培肥改良土壤。

2.在雨季来临前和秋冬季施基肥后用无污染的秸秆、山青等覆盖土壤,减少水、土、肥流失,夏天保水防旱,冬天保温防冻。

3.对土壤肥沃、无杂草、覆盖度高的茶园,应少(免)耕。

提倡利用生物(如蚯蚓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4.严禁使用化学类除草剂、增效剂和土壤改良剂。

(四)施肥技术1.生产有机茶的茶园允许施用没有受重金属、农药及其它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并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一些天然矿物(如矿产硝石等)、天然腐殖酸盐类(如泥炭等)、采用纯生物技术生产的有机液肥、菌肥、有机茶专用肥等。

2.禁止在有机茶园施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各种化肥、复合肥、复混肥、稀土元素肥料、生长素,人工合成的各种多功能叶面营养液及城乡垃圾、工厂废渣等。

绿茶手工炒制技术操作规程

绿茶手工炒制技术操作规程

绿茶手工炒制技术操作规程作者:刘海洋,陆路,严成俊,徐金花来源:《现代食品》 2019年第1期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茶手工炒制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加工条件、鲜叶分类分级和手工茶加工工艺。

本标准适用于手工茶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① GB/T 14456《绿茶》。

② GB/T 32744-2016《茶叶加工良好规范》。

③ GH/T 1077-2011《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④ GH/T 1124-2016《茶叶加工术语》。

⑤ NY/T 5019-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抓大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掌心向下,五指微曲,稍呈弧形,控制住茶叶。

3.2 抖手心向上,五指微微张开,稍曲,将抓起或搭起攒在手掌上的茶叶作上下抖动,并均匀地散落锅中。

3.3 搭四指伸直合拢,向上翘起,拇指分开,翻掌手心向下,顺势朝锅底茶叶压去。

3.4 拓手掌平展,四指伸直靠拢,手贴茶,茶贴锅,将茶叶从锅底沿锅壁向里移动带在手掌上。

3.5 甩四指微张,大拇指叉开微弯,手心向下翻掌,顺势把手中的茶叶扔向锅底。

3.6 挺也称“推”。

手掌向下,四指伸直或微曲,拇指前端略弯向下,手掌与四指控制住并压实茶叶,用力从靠身边锅壁向锅底和前锅壁推去。

3.7 扣手心向下,大拇指与食指张开形成“虎口”,在抓、挺、磨过程中,用中指、无名指抓进茶叶,用拇指挤出茶叶,将大部分茶叶掌握在手中,形成循环运动。

3.8 捺手掌平展,四指伸直靠拢,手贴茶,茶贴锅,将茶叶从锅底沿锅壁用力向外推动。

3.9 磨在抓、挺时用较快的速度作往复运动。

3.10 压在做抓、挺、磨动作时,一只手压在另一只手背上。

3.11 揉捻双手交叠按住杀青叶,顺同一方向盘旋,即杀青叶在手掌与锅壁(竹匾)间进行公转和自转。

有机绿茶工艺流程简述

有机绿茶工艺流程简述

有机绿茶工艺流程简述有机绿茶工艺流程简述有机绿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采用天然无污染的方法种植和生产的绿茶,具有优良的品质和健康功能。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有机绿茶的生产工艺流程。

1. 茶园管理:有机绿茶的种植需要选择无污染的土地,并按照有机种植的标准进行管理。

包括土地改良、杂草清理、有机肥料的施用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

2. 采摘鲜叶:有机绿茶的采摘一般在春季进行,选择在早晨天气晴朗,露水消失后采摘,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

采摘要求采下茶芽嫩叶,不含杂质。

3. 杀青:采摘的茶叶经过简单处理后,立即进行杀青。

杀青的目的是停止茶叶内部酶的作用,防止茶叶氧化。

一般的杀青方法有蒸杀和烘干两种。

蒸杀是将茶叶放入蒸锅中进行蒸煮,煮至叶脉变软即可。

烘干是将茶叶晒干,蒸发叶内水分。

4. 揉捻:经过杀青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揉捻。

揉捻的目的是使茶叶内的细胞断裂,促进茶叶内的物质释放出来,加工成红茶的时候还可以使茶叶中的酶活性得以释放。

揉捻可以手工揉捻或者机械揉捻。

5. 烘干:揉捻后的茶叶要进行烘干。

烘干的目的是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掉,使茶叶变干,方便保存。

烘干可以使用阳光晒干或者机械烘干。

阳光烘干可以使茶叶干燥,同时增加茶叶的芳香。

6. 分级和包装:经过烘干后,茶叶需要进行分级。

分级的目的是对茶叶的品质和大小进行分类,以便选择合适的茶叶进行包装和销售。

7. 检验和认证:有机绿茶需要进行相关质量检验和认证,确保其符合有机绿茶的标准。

包括有机认证机构的检验和认证,以及相关的化学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

8. 包装和销售:经过检验和认证后,有机绿茶会进行包装,一般选择环保的包装材料。

然后将其销售给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电商平台、零售店等进行销售。

以上是有机绿茶的工艺流程简述。

有机绿茶的生产过程注重环保和健康,通过选择天然无污染的土地和无化学物质的施用,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健康功能。

这种工艺流程提高了茶叶的品质,使其更适合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绿茶作业指导书

绿茶作业指导书

绿茶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绿茶是一种常见的饮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益处。

为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绿茶的制作过程和品质评估标准,我们制定了这份绿茶作业指导书。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品质评估指标,以帮助读者了解绿茶的制作和品质要求。

二、制作步骤1. 选购优质绿茶叶:选择新鲜、嫩绿的茶叶,避免叶片破碎或有杂质的茶叶。

2. 清洗茶叶:将茶叶放入清水中浸泡,轻轻搅拌,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和杂质。

3. 炒制茶叶:将清洗后的茶叶放入炒锅中,用中小火炒制,使茶叶变得柔软,香气四溢。

4. 揉捻茶叶:将炒制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中,进行揉捻,使茶叶形成条索状。

5. 烘干茶叶: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烘干机中,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烘干,使茶叶含水量达到标准。

6. 分级包装:根据茶叶的外观和质量,将茶叶进行分级,并进行包装,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保存期限。

三、品质评估指标1. 外观:茶叶色泽鲜绿,叶片完整,无杂质和破碎。

2. 香气:茶叶具有清香、芳香的气味,香气持久。

3. 汤色:冲泡后的茶汤颜色碧绿,透明度高。

4. 叶底:冲泡后的茶叶展开后,叶底鲜绿,叶片完整。

5. 口感:茶汤口感醇厚,回甘,苦涩适中。

四、数据分析我们对不同品牌和产地的绿茶进行了品质评估,并整理了相关数据。

以下是部分数据分析结果:1. 品牌A的绿茶:- 外观:鲜绿色,叶片完整,无杂质。

- 香气:芳香持久,具有淡淡的花香味。

- 汤色:碧绿透明。

- 叶底:鲜绿色,叶片完整。

- 口感:口感醇厚,回甘。

2. 品牌B的绿茶:- 外观:浅绿色,叶片完整,无杂质。

- 香气:清香,具有草本植物的气味。

- 汤色:浅绿色,透明度较高。

- 叶底:绿色,叶片完整。

- 口感:口感轻盈,略带苦涩。

通过对不同品牌和产地的绿茶进行品质评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品牌和产地的绿茶在外观、香气、汤色、叶底和口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和品质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绿茶的制作过程对茶叶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炒制、揉捻和烘干等环节需要掌握好时间和温度,以确保茶叶的质量。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
绿茶是一种经典的茶类,具有清香爽口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而制作绿茶的工艺流程也是相当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方能完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

首先,制作绿茶的关键在于选取新鲜的鲜叶。

采摘鲜叶的时间一般在清晨,此时鲜叶中的水分较多,叶细胞中的物质含量最为丰富。

采摘下来的鲜叶要立即送往加工车间进行下一步处理。

第二步是杀青。

杀青是绿茶制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高温烘焙处理,使鲜叶中的酶失去活性,阻止茶叶发酵,保持茶叶的翠绿色。

烘焙温度和时间要控制得当,以确保茶叶不被烧焦。

第三步是揉捻。

揉捻是为了使茶叶卷曲成条状,增加表面积,有利于茶叶中的成分溶出。

揉捻的力度要适中,不可过重,以免损坏茶叶的细胞结构。

第四步是烘干。

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烘干机中进行烘干处理,去除茶叶中的水分,使茶叶质地更加柔软,口感更佳。

烘干的温度和时间需要仔细控制,以免茶叶烘焦或者变质。

最后一步是分类包装。

经过以上工艺处理后的茶叶就可以进行分类包装了。

根据茶叶的产地、品质等因素进行分类,然后将茶叶放入包装袋中密封保存,以便运输和销售。

总的来说,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采摘、杀青、揉捻、烘干和分类包装等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绿茶。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对绿茶的制作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

绿茶作业指导书

绿茶作业指导书

绿茶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绿茶(Camellia sinensis)是一种常见的茶叶,因其独特的加工工艺和口感而备受青睐。

为了提高绿茶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制定一份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绿茶作业指导书,旨在帮助您了解绿茶的生产过程并提供相关操作指南。

二、任务目标本作业指导书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绿茶生产的详细步骤和操作要点,包括绿茶的采摘、加工和包装等环节。

通过本指导书,您将能够了解绿茶的生产流程,并能够按照标准化的操作要求进行生产,以确保绿茶的质量和口感。

三、任务内容1. 采摘1.1 选择合适的采摘时间:通常在春季或秋季采摘,此时绿茶的嫩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1.2 选择合适的采摘地点:应选择海拔适中、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区进行采摘。

1.3 采摘方法:采用手工采摘的方式,将嫩叶摘下并放入篮筐中,避免损伤嫩叶。

2. 加工2.1 水洗:将采摘好的嫩叶用清水进行洗涤,去除表面的杂质。

2.2 烘青:将洗净的嫩叶放入烘青机中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80-100摄氏度之间,时间约为5-8分钟。

2.3 揉捻:烘青后的嫩叶放入揉捻机中进行揉捻,以破坏细胞壁,促进茶汁的释放。

2.4 烘干:揉捻后的茶叶放入烘干机中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120-150摄氏度之间,时间约为15-20分钟。

3. 包装3.1 选材:选择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包装材料,如食品级纸盒、塑料袋等。

3.2 包装设计:根据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设计符合品牌形象的包装外观。

3.3 包装过程:将烘干后的茶叶按照规定的重量进行包装,确保每包茶叶的质量和口感一致。

3.4 包装密封:使用封口机对茶叶包装进行密封,以防止氧化和湿气侵入。

四、任务执行流程1. 采摘阶段1.1 根据采摘时间和地点选择合适的嫩叶进行采摘。

1.2 将采摘好的嫩叶放入篮筐中,避免损伤。

1.3 将采摘好的嫩叶运送至加工场地。

2. 加工阶段2.1 将嫩叶进行水洗,去除表面的杂质。

2.2 将洗净的嫩叶放入烘青机中进行烘干。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
1. 采摘:选择茶叶生长的适宜环境和条件,精心挑选成熟的嫩叶,进行手工采摘。

2. 晒青:采摘后的茶叶要经过晒青,将其摊放在通风和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以使茶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使叶片发酵。

3. 揉捻:晒青后的茶叶要经过揉捻,以破坏茶叶细胞,促进茶叶中酶的作用,使茶叶发酵。

4. 炒青:揉捻后的茶叶被炒制,主要是利用炒锅的高温热力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殆尽,实现茶叶的定形。

5. 筛分:炒青后的茶叶经过筛分,将不同大小、形状的茶叶分开,以提高品质和外观。

6. 简单加工:将筛分后的茶叶进行初步的包装、贮存等简单加工,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

7. 贮存与品评:将加工后的茶叶存放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适当的贮存,以便保持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同时,还要对茶叶进行品评,评定其外观、香气、滋味等。

8. 包装与销售:经过贮存和品评后的茶叶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包装,并经销售渠道流入市场,供消费者购买和享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绿茶加工操作规程
1、绿茶加工艺
鲜叶——杀青——揉捻(做形)——干燥
2、鲜叶的要求
嫩度:要求独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

叶色:要求叶色绿和深绿,蛋白质、叶绿素含量高,对外形色泽和叶底较好。

叶型:长炒青要求柳叶型,圆炒青要求椭球形。

品种:以小叶种最好,中叶种其次,大叶种较差,但经工艺处理后仍可做,外形较粗大。

因小叶种一般嫩茎短而细,芽叶要比大叶种小,制成绿茶外形条索较为紧细美观,而且中小叶种茶多酚,咖啡碱含量相对较少,可减轻绿茶的苦涩味。

3、摊凉萎调,鲜叶采摘回来后,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1厘米左右,经2个小时的摊放后
4、杀青:杀青是绿茶初制的关键性工序,绿茶绿不绿,会不会产生红梗红叶,
由杀青来决定,技术掌握好,品质就好。

杀青的目的:
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防治叶子红变,为保持绿茶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奠定基础。

蒸发业内一部分水分,从而降低细胞的膨压,增强韧性,使叶质变软,为揉捻成条创造条件。

随着叶内水分蒸发,使叶内具青臭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会发,高沸点芳香物质显露,增进茶香。

杀青的原则:
高温杀青,先高温后低温
杀青的主要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防治叶子变红,鲜叶在一般室温下,叶温在20-30℃,要防止产生红梗红叶,必须在最初的二、三分钟内,使叶温升到75℃以上,才能钝化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作用。

抛闷结合,多抛少闷
主要是抛闷的作用不同,抛是为了散发水分,散发青草气,保持香气,保持叶色青绿,闷是为了提高叶温,促使叶片受热,便于逊色破坏酶的活性。

因为芽叶各部位的水分含量和酶的活性是不同的,顶芽和嫰茎含水量较高,酶活性也较强,在杀青时顶芽水分蒸发快,容易炒焦,而嫰茎的水分蒸发慢,最容易出现红变。

因为叶片受热面积大,叶梗受热面积小。

而梗子本身含水分高,散发水分速度慢,剩余水分也高。

因此,抛闷结合的方法就是利用闷炒形成的高温蒸气穿透力,使顶芽和嫰茎内部迅速升温,是防止顶芽炒焦断碎和产生红梗红叶的有效措施。

嫩叶老杀,老叶嫰杀
所谓嫰杀与老杀,主要是指杀青程度问题,因为嫩叶含水量较多,表皮角质层较薄,酶的活性较强,在杀青中所需的热量较多,受热的时间也相应的相应的要长,若不老杀,不仅容易产生泛红现象,而且在揉捻中汁液易六十。

老叶之所以要嫰杀,则是因为水分含量较少,若是杀得过老,不仅易产生烧边和焦斑,且条索也不易揉紧。

杀青的方法:
手工杀青
取鲜叶2-3斤,投入倾斜的杀青锅里,锅温要掌握先高后低,一般锅温在200℃左右,以手背平锅口感到灼手时即可。

炒青时要炒得快,翻得均匀,抖得散,捞得头,做到高温快炒,多抖少闷。

炒两分钟左右,叶子水分已大量散发时,应降低锅温,再炒一分钟左右,待叶子市区原有的鲜绿色泽,叶色带暗绿,叶片叶梗柔软,具有黏手感觉,青草气小时,清香产生,即为杀青适度。

机械杀青
杀青机械又分锅式杀青机,滚筒式杀青机,槽式连续杀青机。

机械杀青生产量较手工杀青大,杀青程度应根据投叶量、机器转速、杀青温度来控制,杀青原理与手工杀青一样。

杀青的程度:
生产上坚定杀青程度的方法通产是通过感官来判定的。

适度标准是:叶质柔软,略带黏性,手握成团,松手不易弹散,粗梗折而不脆断,细梗折而不断。

叶色由鲜绿变为暗色,表面光泽消失,嗅无青草气,略有清香。

过度的特征是:叶边焦枯,叶质硬脆,叶片上呈现焦斑并产生焦屑。

不足的特征是:叶色似鲜绿深浅不一,梗子易折断,叶片欠萎软,青草气重。

鉴定杀青程度时,应同时注意有无红梗,红叶,焦边,焦叶,干湿不匀,生熟不匀,叶色发黄等现象。

5、揉捻(做形)
揉捻的目的:
塑造茶叶外形,营造产品特色
破坏细胞膜结构
揉捻的方法:
手工操作
每次取茶青叶2斤左右,以两手紧抱成团,先团揉(即将茶叶往一个方向团团转),但用力不必太重,揉2-3分钟,茶叶便初步成条索。

然后抖散茶团散热,将茶叶收回成团状,改为推滚揉(或称单把推揉法),即以左手扶住茶团,右手向前推滚,接着以右手扶住茶团,左手向前推滚,左右手交替。

至揉捻适度时,即解散团块,薄摊待干燥。

机器操作
绿茶揉捻一般适用于中、小型揉捻机。

绿茶产区使用的老式揉捻机,小型的CR-20型和CR-40型,浙245型,中型的有255型和265型等。

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一般转速控制在45-60转/分钟之间。

揉捻技术
投叶量
视揉捻机大小、性能和原料老嫰程度而定,投叶量过多,叶子在揉桶内翻转困难,揉捻不均匀,扁碎叶较多,而且时间较长。

叶子过少则不易成条,工效低,碎茶多。

一般以投叶至揉桶上沿,稍经揉捻成条后为桶腔的三分之二左右为宜。

揉捻叶温度
高档茶以冷揉为好,杀青后应立即摊开散热,冷却后再进行揉捻,外形色泽好,水色清明,没有水闷气,中等原料杀青后稍经摊凉,余热未散时(叶温40℃左右)进行揉捻,以利茶条紧卷,即为温揉。

较粗老的鲜叶,以热揉为佳,即便于成条又可促进内含物的转化,减少茶叶的粗老气味,不宜摊凉后再揉。

总结为
嫰叶老揉,老叶嫰揉。

揉捻加压轻重和时间
不论原料老嫰,在整个揉捻过程中,加压均应掌握轻——中(重)——轻的原则,即开始不加压,到桶内揉叶略现条形,粘性增加时,视叶子老嫰不同,逐渐加压,促使条索卷紧,揉到茶汁被茶条吸收,以免流失。

做到嫰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解块分筛,分次揉捻的原则。

因较嫰的芽叶易成条,茶汁容易外溢,揉捻中压力宜轻,时间宜短,否则造成碎片多,揉叶茶条不完整,滋味苦涩。

粗老原料,叶质硬化、细胞难以破损,茶条不易揉紧,因此加压较重,揉捻时间也相应较长,低级原料经筛分后,筛面茶复揉。

加压时间的长短和压力的调节,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气温不同,灵活掌握,看叶揉茶、合理调节。

揉捻的程度
①要求嫩叶成条率在85%以上,粗老叶成条率在60%以上。

②细胞破损率要求在45-65%。

如高于70%则芽叶断碎严重,滋味苦涩,茶汤浑浊,不耐冲泡。

低于40%,虽耐冲泡,但茶汤淡薄,条索不紧结
揉捻叶下机后,应立即进行解块筛分,降低叶温,解块后的茶坯,必须及时进行干燥,以免叶色变黄,尤其是杀青不足的叶子,更要及时高温干燥,防止叶子继续红变。

6、干燥
干燥的目的
彻底破坏揉叶残余酶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的氧化
进一步散发叶中的青草气,巩固和发展茶香,增进滋味醇浓。

进一步紧结茶条,塑造外形。

蒸发茶叶中的水分,固定品质,便于贮运。

干燥的方法
手工干燥
手制绿茶又分锅炒和烘焙两种,锅炒二青的投叶量约5-6斤(即2-3锅杀青叶合并一锅炒),下锅温度120-140℃,炒时茶叶发出轻微的爆声,约炒5分钟左右,温度逐步下降,直到茶叶不太烫手时为适度。

温度太高易产生泡点,太低
叶子易闷黄,叶底也暗。

炒二青的方法是手心向下,手掌贴着茶叶沿着锅壁向上推起翻炒,轻抖轻炒,但用力不可太大,否则易压成扁条,并注意随炒随解散团块,随着水分逐步散失,茶条开始由软变硬,用力也逐步加重。

以炒紧茶条。

炒至6-8成干时,即可出锅摊凉,以便辉锅干燥。

烘二青的方法是,用焙笼或土灶炉烘焙,烘炉以烧木炭最好,待烟头全部烧尽后,上盖一层灰,改成中间厚四周薄,使火温从四周上升,焙心受热均匀。

烘茶前要把焙心烧热。

初烘时焙心温度达到90℃是开始上茶,上茶时焙笼应移到托盘内,摊叶要中间厚四周薄,每笼摊揉捻叶斤。

烘焙过程中,每隔3-4分钟翻一次,大约经过5-7次,达到6-8成干时,即可下焙摊凉。

摊凉目的使初干后的茶坯内外干湿一致,有利于复干时干燥程度均匀,摊凉至室温时,即可进行辉锅。

辉锅时以合并2-3锅二青叶做一锅为好,辉锅温度以80-90℃为宜,茶坯下锅后无炸响声,当茶条开始转为灰绿时,锅温下降至70℃左右,这时炒的速度应加快,用力宜轻,每分钟抖炒翻动约40-50次,当炒到茶香外溢时,手碾成粉末状,色泽灰绿而起霜,即为辉锅完毕。

辉锅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干毛茶含水率为4-6%。

炒茶中产生的茶末,应分次从锅中扫出,以免茶末烧焦,成茶产生焦味。

机械干燥方法
当前,绿茶干燥方法,由于各地使用的机具不同,干燥的方法也不同,我们认为,绿茶干燥方法采用先烘后炒较好。

即二青采用烘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

烘二青在生产上用自动烘干机或手拉百叶式烘干机,采取一次干燥法。

温度控制在100-110℃,摊叶厚度。

当烘至6-8成干时即出烘摊凉散热。

辉锅(足干)
辉锅温度以掌握100℃左右为宜,当茶条回软,内外叶温一致时,也可适当提高叶温,在辉锅过程掌握温度也是由高到低,最低60℃左右即可,出锅时锅温以50-60为好,辉锅好的茶叶其外形色泽灰润有光泽,茶条完整度好,香气高爽,干茶含水分在5%左右。

干燥的程度
三次干燥
烘二青含水在50%左右,手捏不粘手,手握成团,松手弹散。

三青含水分在20%左右,手握有触手感觉,手碾叶成碎片。

足干含水分在5%以下,手碾茶成粉末
二次干燥
烘二青水分在20-25%,手握茶有触手感。

辉锅水分在5%一下,手碾茶成粉末。

毛茶起锅后,应立即摊凉散热,即行密闭贮藏,以防止茶叶吸湿回潮,影响茶叶品质。

7、整理、归堆、包装贮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