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规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规律。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人生总是静下心来自省或思索,也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我们在生活,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区分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恰恰是生活的姿态。
动之以情,说的是我们在感性的层面上去思考、看待世界,这时候动之以情更必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思维去感受,从而理解其情感层面。
当然,不是说一定要走情怀,而是在不影响加工智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去发现自己的内心并深入的了解以及表达出来。
晓之以理,这时候的头脑就要清爽、冷静,思考的结果不仅要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而且要无条件的接受结果。
当我们能够从逻辑的角度考量的时候,理思就有了无条件的准确性,即使晓之以理能够让人们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不受情绪干扰、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情绪波动。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面对生活中的复杂困难,能够从不同的层面考虑问题,用适当理性及情感的角度去处理,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迅速准确,也能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更有一套宽容及适应之策,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也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的深邃丰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我们能在此矛盾中找到中介之法,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从而不论换位思维,解决冲突,达到良性的结果。
一方面,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理解世界中的知识以及可能性,去挑战原有的想法,扩展思维视野;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能力,让我们能够理解世界中种种变化,也能够释放内心的思想。
人际关系题沟通技巧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诱之意利

人际关系题沟通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意利1. 引言1.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建立联系和互相合作。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比如增强合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个人成长等。
而相反,糟糕的人际关系则可能导致误解、冲突甚至疏远。
在人际关系中,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在沟通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是三种常见的技巧。
动之以情意味着我们需要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尊重对方的感受,并且用心去关心对方。
晓之以理则是指在沟通中要用逻辑和事实来说服对方,让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立场和观点。
诱之以利则是激发对方的利益和动机,让对方认识到与我们合作或沟通的好处,从而增加对方的积极性。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许多好处,而优秀的沟通技巧则是维护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关键。
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建立信任和共鸣,提高沟通效果,实现共赢。
1.2 简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帮助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顺利地与他人相处。
在人际关系中,沟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要提高沟通的效果,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是有效沟通的三大要素。
动之以情意味着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对方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情绪。
通过表达真诚的关怀和理解,可以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
晓之以理则是指在沟通中运用逻辑和事实,用理性的分析和论证说服对方。
清晰的逻辑和准确的信息可以让沟通更加明确和有效,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而诱之以利则是为了激发对方的利益和动机,让对方看到与自己合作或沟通的好处,从而更愿意参与和配合。
综合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这三大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良好和有效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的效果,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1.解决矛盾需说服矛盾普遍存在,社交场合也无例外。
解决矛盾,一般都通过说服,只有经过长期说服无效,矛盾性质又日益激化,才采取非社交的强制手段,但那仍然需要以说服作为辅助手段。
说服不限于思想教育工作,传播知识、治疗疾病、经济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说服。
即使志同道合的挚友之间,也不可能永远事事认识、见解完全一致;若要取得一致,就要通过说服。
说服工作处处有,经常有,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说服人家动摇、改变、放弃己见或信服、同意、采纳你的主张,实质上是一场从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战斗,但又不能使对方有丝毫被迫接受的感觉。
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思想观点,一个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思维定势,你休想通过三五次苦口婆心的说服,就轻易改变。
一种崭新的学说、理论、观点、方法,即使已通过一定的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但要深入人心,仍需经过长期、反复的宣传和说服。
说服需要耐心、韧性,打持久战。
但遇有特殊情况,也需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速战速决。
有的说服,三言两语,就说到了对方的心坎上,疙瘩迎刃而解;有的说服,越说对方越不服,结果不欢而散。
这说明说服有一定的规律,是一门交谈、对话的艺术。
教师、医师、律师、推销员、宣传员、外交官等,天天在做说服工作,一生以不断说服人为己任,更有必要探讨、研究说服的规律,掌握说服的艺术。
2.道理、情感、利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是最常采用的说服方法。
晓之以理,就是讲道理。
简单的事情,小道理,一两个典型事例,再加上简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可以讲清楚。
复杂的事情,大道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触动一点就牵动全局,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系列的说服工作,从多方面展开心理攻势,并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这个结论不宜由自己单方面推断出来交给对方,最好以征询意见的口气引导对方同你一起来推理,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让他把你的意见、主张,当作自己寻求的答案,自愿接受,自动就范。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有时候需要在情感上作出决定,有时候需要在理性上作出抉择。
我们常常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和决策时,需要在情感和理性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做出理性而又合乎情感的决定。
让我们来谈一谈“动之以情”。
情感是人类内在的一种基本属性,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共鸣和感觉的基础。
人们常常在情感的驱动下做出一些决定,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当我们遇到亲人或朋友的困难时,我们会因为对他们的关爱和情感而主动去帮助他们。
情感也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比如在工作上,如果我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和情感,那么我们就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情感也具有局限性,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情感的驱动而做出一些冲动的决定,因此需要晓之以理,用理性去衡量和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大多需要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才能得到解决。
比如在做重大决策时,我们不能只凭情感去决断,需要通过思考、分析和权衡来做出最终的决策。
用理性去思考问题还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争执和误解,使得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不容易,因为情感和理性并不总是能够完全一致。
有时候情感会带来偏见和局限,而理性又可能会让人显得冷漠和理智过度。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需要充分地考虑双方的利弊,平衡双方的因素,找到一个合适且最终符合情感和理性的方案。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也需要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
在和他人交往中,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从而更好地去沟通和交流。
如果只是凭借情感去对待他人的话,很容易导致偏见和误解。
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双方的情感和理性,并且作出更加合理和明智的决定。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意思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意思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
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
用利益让百姓可以顺从;用感情让百姓感动;用道理让百姓信服;用威严让百姓敬畏;用法律规则使百姓做人做事有原则;用行为引导百信做人做事方向;用恒心勤勉做事;用恒心坚持做每一件事;用恒心去学习每一件事;用仁德使百姓效仿;用仁德来指导百姓;用礼法来管束百姓;只要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作文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说服别人,让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或者改变他们的想法。
这时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成了两大法宝。
啥叫晓之以理呢?简单来说,就是用道理去说服人家。
比如说,你的朋友天天熬夜玩手机,你就可以跟他说:“兄弟啊,你知道不?熬夜对身体可不好。
晚上是身体各个器官休息和修复的时间,你不让它们好好休息,时间长了,身体就会垮掉。
而且,长期熬夜还会影响你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到时候学习工作都受影响,那可就亏大啦!”这就是晓之以理,用科学的、合理的道理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行为不对。
而动之以情呢,就是用感情去打动对方。
还是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你可以接着说:“我是真的把你当兄弟,才这么苦口婆心地劝你。
我担心你的身体,怕你以后因为熬夜生病难受,我会心疼的。
咱们还要一起开开心心地玩耍,一起健健康康地变老呢!”瞧瞧,这话说得多暖心,对方听了能不感动?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特别不爱写作业,一放学就想出去玩。
我妈那时候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育我。
她先是跟我讲:“孩子啊,你现在好好学习,写好作业,掌握了知识,将来才能有出息,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生活。
”然后又摸着我的头说:“妈妈知道学习辛苦,但是妈妈希望你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你自己能过得好。
妈妈每天辛苦工作,就是为了给你创造好的条件,你可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啊。
”当时我听了,心里那个愧疚呀,从此就乖乖写作业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得注意方式方法。
道理得讲得简单易懂,别整那些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不然人家听不懂,白搭。
感情呢,也得真诚,别虚情假意的,让人一听就觉得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招在生活中可好用啦。
不管是劝朋友改掉坏习惯,还是跟家人沟通解决矛盾,只要用得好,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啊,咱们都得学会这一招,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例子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例子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一种通过讲道理和表达情感来影响他人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例子:
假设你的朋友正在考虑辞去目前的工作,因为他觉得工作压力太大且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你可以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帮助他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首先,你可以和他坐下来,耐心地听他倾诉他的困扰和不满。
通过倾听,你表现出了对他的关心和理解,这有助于建立情感上的共鸣。
然后,你可以开始讲道理。
你可以提醒他考虑辞职的后果,如可能的经济压力、职业发展的中断等。
你可以和他一起分析他目前工作的优点和机会,帮助他看到工作中的积极方面。
接下来,你可以动之以情。
你可以分享自己或其他人在类似情况下的经历,讲述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
你可以鼓励他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困难是暂时的。
最后,你可以提供实际的支持和建议。
你可以建议他与上司沟通,寻求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你可以帮助他制定一个计划,逐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通过这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你既提供了理性的分析和建议,又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和支持。
这种综合的方法更有可能帮助你的朋友做出明智的决定,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积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
案例:我六年级班上有个学生叫张梓龙。
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每天,科任老师和学生向我告状。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做一个好孩子。
他爱理不理,只在口头上答应了。
可实际上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
那时我都快放弃了,心想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
但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再次找他谈话,并去她家了解情况,我了解到他心里特别想得到父母亲的爱,认为父母亲对他的关心不够。
针对他的这一想法,我“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
我列举了父母亲关心、疼爱他的许多事例,让他逐渐打消对父母亲的不满,并且耐心给他讲一些道理。
我还常常找他聊天,想法设法跟他交朋友,尽量找一些他感兴趣并且能做的事让他去做。
渐渐地,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
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6分的好成绩。
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
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
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0分的好成绩。
分析: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对于张梓龙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关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让我们携起手来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各方面能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