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鳖甲汤
张学:升麻鳖甲汤

张学:升麻鳖甲汤展开全文甲午岁,吾粤疫症流行,始于老城,以次传染,渐至西关,复至海边而止。
起于二月,终于六月。
凡疫疾初到,先死鼠。
礼曰:是谓发天地之藏诸蛰皆死。
是时虫蚁皆死,鼠穴居亦蛰之类。
后及人。
有一家而死数人者,有全家覆绝者,死人十万有奇。
父不能顾子,兄不能顾弟,夫不能顾妻,哭泣之声遍间里。
疫症初起,即发热恶寒,呕逆眩晕,其似伤寒少阳病。
惟发热如蒸笼,眩晕不能起,或目赤或红或黑,或吐虫或吐血,此其不同也。
有先发核后发热者,有发热即发核者,有发热甚或病将终而后发核者,有始终不发核者。
核之部位有在头顶者,有在胁腋者,有在少腹者,有在手足者。
又有手指足趾起红气一条,上冲而发核者,见症不一。
大约以先发核为轻,热核并发次之,热甚核发又次之,病将终发核,始终不发核为重。
核之部位以在顶,在胁腋,在少腹为重,在手足为轻。
经曰:“入脏者死,出腑者愈。
”脏,心肾也。
在心则谵语,神昏直视;在肾则牙关紧闭,失音难治。
腑,胃也。
在胃虽谵语仍有清,时口渴,便闭,此病甚轻,白虎承气可治,即生草药亦能愈之。
医者见其愈也,于是以不经之药,遍于路途,庸陋之方,登诸日报。
甚至樵夫牧竖屯丁龟妪谬谓得古人按摩针灸之术,高车驷马,操司命之权矣。
予恻然悯之。
于是穷灵素论略千金之理,至金匮阴阳毒一症,见症虽未尽同而病源无异。
方中以升麻为主,鳖甲当归甘草川椒雄黄次之阴毒去雄黄川椒。
复读千金方,有岭南恶核,朝发暮死。
病症与近患疫症无殊。
其方有五香散,亦以仲师升麻鳖甲为主,而以香药佐之。
因不禁恍然大悟曰:“疫者,天地恶厉之气也。
人感毒气或从口鼻入,或从皮毛入,其未入脏与腑之时,必在皮肤肌腠经络胸膈之间,亦当使之由外而出,故升麻一味为此病要药。
仲师故用至六两之重,古之一两即今之三钱又分三服六两即今之六钱。
”若先用苦寒攻下之药,何异闭门驱盗。
即至入脏与腑仍可用升麻鳖甲汤,随症加入各药以收效。
予与黎庇楼(留)、谭星缘二友再三商度,因升麻一味骇人闻见,改汤为散雄黄川椒间有不用,活人无算。
升麻鳖甲汤临床新用

升麻鳖甲汤临床新用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44期功效解毒灭疫,凉血散肿。
方药组成升麻2两,当归1两,蜀椒1两(炒去汗),甘草2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1片(炙)。
服法与禁忌上6味,以水4 L取1 L,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经方方论升麻鳖甲汤是治疗阴阳毒的主方,方中以升麻、鳖甲透达阴分郁热,又有化斑解毒的功效;升麻配甘草,清热解毒,利咽排脓;当归活血散瘀;雄黄、蜀椒杀虫灭菌,祛湿解毒,雄黄辟瘟驱疫,与升麻鳖甲配,引领湿热毒邪外达,取汗而愈。
阴毒乃阳虚血瘀为患,故面青身痛,虽咽痛但无脓毒成痈之状,此阴毒也。
治法宜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义在避其苦寒伤阳,更损阴气,重用当归、鳖甲活血散瘀,以求佳效。
经方新用升麻鳖甲汤配蚤休10g,青黛5g(冲),虎杖30g,紫草30g,治疗红斑狼疮,长期身热不退者,有良效。
虽升麻用之两余,无升阳眩冒之弊。
按语阴阳毒与红斑狼疮病症状相似,同为疫毒所患,现代医学称之为免疫缺陷性疾病,较为难治。
《金匮》中治疗阴阳毒的首方是升麻鳖甲汤,对阳毒热盛,高热不退,面赤斑斑如锦纹,验之临床,确有良好的退热消斑作用。
方中升麻鳖甲是味要药,用量应≥30g/次,透达热毒和凉血消斑的功效才可显示,升麻切不可少用,量小无效。
由于人们受东垣学术思想的影响,认为升麻不可多用,过之则眩晕,其实不然。
升麻的确有升陷作用,但其效不烈,临床使用升麻60g,配枳壳40g,治胃下垂,未见有头目眩晕反应。
升麻更主要的功效是透斑解毒,尤其与鳖甲相配更有妙义,既透达阴分热邪,又潜降虚阳,而且对升麻起到监制作用,既相承、又相制,可谓精当。
从服药“取汗”看,疫毒宜有疏透外驱的必要,切不可恐升而惧用。
至于方中蜀椒与雄黄的配伍更有殊义,仲景认为本病是疫毒,非雄黄不可辟之,故取雄黄与蜀椒相配,苦寒与辛燥相击,灭菌尤为胜手。
升麻鳖甲汤的做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升麻鳖甲汤的做法
导语:升麻鳖甲汤,很多人没有听过的,也并不是熟悉,其实升麻鳖甲汤主要是中药材的一种,它的药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升麻鳖甲汤主治治阳毒,面赤斑
升麻鳖甲汤,很多人没有听过的,也并不是熟悉,其实升麻鳖甲汤主要是中药材的一种,它的药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升麻鳖甲汤主治治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
中医药房经常会用到它的,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它的具体用法。
中药材
升麻鳖甲汤
方药
升麻二两(6克) 当归一两(3克) 蜀椒(炒去汗)一两(3克)甘草二两(6克)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3克) 雄黄半两(研)(o.5克)
用法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现代用法:水煎服,鳖甲先煎,雄黄研末另服)。
2典故原文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十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十五)
解说
本方主治疫毒蕴于血脉之阴阳毒证。
这里的“阴阳”,非表里之谓,非虚实之谓,亦非极寒极热之谓,乃是指疫毒在阴分、阳分而言。
疫。
“升麻鳖甲汤”加减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内伤,劳倦过度而致脏腑亏虚,真阴不足,火热内盛,加外受邪毒,内外火毒相搏,使阴阳 失调,气血失和,瘀阻脉络,五脏六腑受损,皮肉、筋脉、关节等失养而致病。本病为本虚 标实,虚实夹杂,其发病之根本在于先天不足,脏腑亏损,以肝肾阴虚,阴虚火旺为主。常 由劳累、外感、情志失调、创伤、阳光过度照射、药毒、产后等因素引发毒、热、瘀可贯穿 于疾病的始终,只不过随着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毒、热、瘀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因 其正虚邪盛,笔者创立SLE的基本治法是益气养阴、扶正补虚固其本,解毒祛风、散瘀通络 治其标。
“升麻鳖甲汤"加减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王俊志綦岩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摘要:升麻鳖甲汤为《金匮要略》中治疗阴阳毒的著名方剂,升麻鳖甲汤加减在皮肤病 中运用十分广泛,对很多疾病效果肯定,疗效显著。本人通过参阅大量有关文献,并结合自 己临床运用之心得体会,撰写本文,以期对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在临床中的运用进行简要的论 述,对升麻鳖甲汤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组方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
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原文只此 一条。四逆散证之“四逆”病机应为阳郁。郁乃病机之本,由郁而致厥,这与“热深厥深, 热微厥微”的热厥及少阴寒厥均有明显区别。而四逆散证阳郁之因应为气郁,气郁致阳气郁 阻而厥。因气血功能密切相关,气病易及血,气郁则血亦滞,故病机解释为气血郁滞,阳气 郁阻,则更为全面。四逆散是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的变方,后世医家之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血府逐瘀汤等,皆从四逆散脱胎而来。可见四逆散是一首调畅气血,用 (一)皮肌炎:
皮肌炎是一种较少见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侵犯皮肤、肌肉(横纹肌为主)及血管。损 害以肌肉发炎及变性而引起肌肉酸痛和触痛为主,并有软弱乏力,同时皮肤发生毛细血管扩 张,对称性充血,色素沉着等皮炎症状。治疗以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有时配合免疫抑制剂, 但因毒副作用过大,使得治疗难以为继。祖国医学对本病尚无明确记载,但根据临床表现当 属“肌痹”、“痿证”的范畴,为外感风湿热毒或风寒湿之邪,结聚于皮肤,气血瘀滞化热, 同时与素体正气不足有关,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二倍。¨3例李某,女,49岁。1997年8月 就诊。患者1年前鼻部发现一小皮疹,经某院诊断为皮肌炎,曾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时 好时作。诊见面部及胸颈皮损色红,突出皮肤,臂后部皮肤左右侧皮损不甚,但肤色紫融成 片,感觉上下肢近端肌无力,且轻度压痛。伴动则气喘,口甚干喜温饮,大便日行2~3次, 初硬后溏。舌质红、苔中腻,脉细弱。实验室检查:ANA(+)。B超提示膈两侧有少量积液。 证属血分瘀热,兼有脾虚湿滞。治宜清热解毒散瘀,兼健脾利湿。用升麻鳖甲汤加减:升麻、 当归、蜀椒、紫草、赤芍、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车前子各log,炙鳖甲89,生黄芪、 炙黄芪、水牛角各309,炙甘草39。加减:面部烘热合六味地黄丸;低热不净合青蒿鳖甲汤;
升麻鳖甲汤治疗白血病的思考

升麻鳖甲汤治疗白血病的思考摘要】近年来相续有关于升麻鳖甲汤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报道,虽然案例有限,但由此带来的几点启示: “伏毒”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以毒攻毒”法其特殊的作用;升麻的解毒作用应当受到重视;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关键词】升麻鳖甲汤;白血病;启示【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295-01升麻鳖甲汤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篇,全方由升麻、鳖甲、当归、蜀椒、甘草、雄黄组成,具有养阴透热、散瘀解毒之功,治疗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之“阳毒”症状;或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之“阴毒”症状。
近年来多有关于用其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报道,其中体现出的一些理论,发人深思,现陈述如下:1“伏毒”理论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周仲英教授[2]以“伏邪”及“苛毒”发病学说为依据提出“伏毒”理论,认为“伏毒”以伏而不觉,发时始显为特点,而正气虚弱是毒伏的基础,伏毒既可外感,又可内生,涉及临床许多疾病,特别是对于白血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疑难杂症。
并认为本方古代用来治疗感染疫毒之病症,取其意可用来治疗阴虚瘀毒型白血病,并在临床获得良效;柯干、张丽[3]认为急性白血病在不同的病变阶段分别具有“阳毒”和“阴毒”的病机和临床特点,提出从阴阳毒论治, 采用升麻鳖甲汤治疗,并在临床上得到了验证。
张书生[4]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毒瘀互结、血分热盛的原发性肝癌引起的高热效如桴鼓。
在治疗其他疑难杂症方面,庄著英[5]以升麻鳖甲汤加减治疗慢性肝炎120例,96例有效(占80%),其中慢迁肝66例, 有效54例(占81.8%),慢活肝54例有效42例(占77.7%);谢新阳[6]用升麻鳖甲汤治疗淤毒凝结胞络的子宫肌瘤有效。
清代杨栗山的伏气温病专著《伤寒温疫条辨》载治伏气的专方升降散( 蝉蜕、僵蚕、姜黄、大黄) ,其组方思路实即师法于仲景。
升麻鳖甲汤治疗红斑狼疮案

升麻鳖甲汤治疗红斑狼疮案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十四条原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第十五条原文: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释义:以上两条论述阴阳毒的证治及预后。
阴阳毒病系感受疫毒所致,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是阳毒的主症,血分热盛,故面部起红斑著明如锦纹,热灼咽喉故痛;热盛肉腐则成脓,故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是指出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早期则邪毒未盛,正气未衰,易于治愈;日久则毒盛正虚,比较难治。
主以升麻鳖甲汤,升麻、甘草清热解毒;鳖甲、当归滋阴散瘀;雄黄、蜀椒解毒,以阳从阳欲其速散。
总之,本汤治阳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的作用。
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是阴毒的主症。
病毒侵袭血脉,瘀血凝滞,阻塞不通,故出现面目色青;经脉阻塞,血液流行不畅,故遍身疼痛如被杖一样;疫毒结于咽喉,故作痛。
治疗仍以升麻鳖甲汤,解毒散瘀,去雄黄、蜀椒以防其损其阴气。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的含义,与阳毒同。
医案举例(1)、吴老的医疗技术确实是十分高明的。
……又一病人颜面发斑,在额部两颧特为明显,略显蝶形,其色鲜红,西诊断为为红斑性狼疮。
吴老望诊其舌红少苔,切诊其六脉滑数有力,问诊其患处奇痒难忍,有烧灼感,肢体疼痛,时发寒热,乃断为《金匮》之“阳毒发斑”。
治宜解毒透斑,用《金匮》升麻鳖甲汤全方加银花一味,五剂而病减,后去蜀椒、雄黄,加生地、玄参十余剂而愈。
他说阴阳毒皆当解毒活血,阳毒轻浅,利于速散,故用雄黄、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诸药透邪外出,观方后有云服之“取汗”,就可见本方透解的功效了.(来源:《成都中医学院学报》增刊·1982年第3期)(2)、顾某,女,43岁,患亚急性红斑性狼疮两个多月。
关于《金匮要略》阴阳毒与升麻鳖甲汤的几个问题

关于《金匮要略》阴阳毒与升麻鳖甲汤的几个问题肖卓然;贾春华【摘要】目的:分析阴阳毒历代认识,探讨升麻鳖甲汤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医史文献资料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阴阳毒进行解读与比较.结果:不同历史时期记载的阴阳毒寒热属性不同;升麻鳖甲汤中可以运用雄黄与蜀椒治疗现代与阳毒类似的热性出血性疾病.结论:关于阴阳毒的认识,历史上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历代所论阴阳毒并非同一疾病;或者阴阳毒因感受毒气不同,使其临床表现发生了的变异.【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9(014)007【总页数】5页(P1701-1705)【关键词】阴阳毒;升麻鳖甲汤;《金匮要略》;医学史;文献;雄黄;蜀椒【作者】肖卓然;贾春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R222阴阳毒的病名出自《金匮要略》。
考察宋代以前的文献《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对阴阳毒的相关记载与张仲景的论述并无太大差异,也没有对疾病做出具体解释,只是在疾病的证候描述上更为详细,在治疗方剂上补充了升麻汤与甘草汤。
如《脉经》[1]“阳毒为病,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喉咽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
升麻汤主之。
阴毒为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
甘草汤主之”。
到了宋代,关于阴阳毒才有了更为详细的论述。
而从宋代以后的文献来看,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毒的观点虽然不尽一致,各执一词,但大概可以归为2种主要的观点。
1 对阴阳毒的认识关于阴阳毒究竟为何病,主证为何,历代医家的认识各有分歧。
[青蒿鳖甲汤]升麻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升麻鳖甲汤](https://img.taocdn.com/s3/m/c26d2af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d.png)
[青蒿鳖甲汤]升麻鳖甲汤篇一: 升麻鳖甲汤按语:升麻鳖甲汤不仅如以下所述,而且有的著名中医用此方治疗某些证形的红斑狼疮,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以下是对于此方的介绍。
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雄黄半两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本方主治疫毒蕴于血脉之阴阳毒证。
这里的“阴阳”,非表里之谓,非虚实之谓,亦非极寒极热之谓,乃是指疫毒在阴分、阳分而言。
疫毒在阳分者,可见面部起红斑著明如锦纹之阳征,谓之阳毒;疫毒在阴分者,则见面目暗青之阴征,故谓之阴毒。
所谓“毒”者,邪气蕴郁不解之意也。
然无论阴毒、阳毒,总宜散邪解毒,活血祛瘀为治。
本方重用升麻,籍其升散之力以达透邪解毒之功,故《本经》谓其“主解百毒”。
鳖甲既可行血散瘀,又可领诸药入阴分以搜毒。
蜀椒既可解毒止痛,又可领诸药出阳分而透邪。
当归活血,雄黄、甘草解毒,共为治阴阳毒之主方。
所谓“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充分体/mm。
后用升麻鳖甲汤加黄芪、阿胶配丸,服用一月,至今病未再发。
:22)按语:以脉证之断,本案当为阴毒之证,本应去蜀椒、雄黄二味。
但程氏认为,本方若不加蜀椒,患者服后往往有恶心、头晕等反应,若川椒和雄黄同用,则不见上述副作用。
同时又认为,雄黄内服虽宜短期小量,但与川椒同用,可服至每日1克,未见有任何副作用。
可供临床参考。
三、外感疫毒谢新阳医案:王某,男,14岁,1987年5月3日初诊。
主诉双侧扁桃体肿大,感冒后加剧已5年。
经多方诊治疗效不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麻鳖甲汤
雷某,面部发斑,四处求医均未见效,后经某医院反复检查,查见红斑狼疮细胞,遂确诊为红斑狼疮。
患者久幕李克光盛名,再三邀请会诊,经征得同意后,于5月初诊视患者。
见其颜面斑色鲜红,以鼻部及两颧尤为明显,略呈蝶形。
舌质红而少苔,切其六脉皆滑数有力,患者自述有灼热感,奇痒难禁,且肢体疼痛,时发寒热。
李克光细审脉症,认为此病可按《金匮要略》阳毒发斑论治,当以解毒透斑为法。
处方升麻鳖甲汤全方加入金银花一味。
1周后复诊,患者谓服药5剂后,面部红斑赤色减退,发热、体痛等症亦大为好转,唯汗出较多,精神疲乏。
切诊其脉稍见细数,李克光仍用前方去蜀椒、雄黄,加生地黄、玄参二味。
此后患者连续服此方数十剂,斑色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基本缓解,能坚持上班工作。
1984年冬患者曾来李克光家中,自述10余年间,病情从未复发。
《金匮要略》治疗阳毒,用升麻鳖甲汤全方,而治阴毒反去雄黄、蜀椒,历代医家多有怀疑,对此应如何理解?李克光云:阳毒、阴毒皆属温毒,治法皆当解毒透斑,切不可从阳证多热、阴证多寒予以曲解。
张仲景制升麻鳖甲汤,其要旨即重在解毒活血,唯阳毒病显于外,利于速散,故方用蜀椒、雄黄,取其辛散解毒之力,以领诸药透邪外出,观《金匮要略》方后有云服之“取汗”,足见此方确有透解之功。
阴毒反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深入,难以表散,故不若直用鳖甲、当归、升麻、甘草以入血分,清解深伏之热毒。
此论以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较为明晰,足供参考。
来源李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