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糖的药物和激素

合集下载

胰岛素所致低血糖休克及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胰岛素所致低血糖休克及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胰岛素所致低血糖休克及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学习监测血糖的方法,同时观察胰岛素及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从而加深理解药物和激素影响血糖水平的机制。

【实验原理】1. 胰岛素:(1)促进葡萄糖转运:葡萄糖经细胞膜异化扩散进入细胞内需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运载体(GLUT4)蛋白,胰岛素可使GLUT4从细胞内转位到细胞膜上,加速葡萄糖向细胞内转运。

(2)调节糖代谢:可加速葡萄糖酵解和氧化,促进糖原合成并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从而促进糖的利用而减少糖的生成。

(3)抑制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而促进其合成代谢:可抑制脂肪酶的活性,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减轻脂肪酸对葡萄糖氧化的抑制;可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并促进蛋白质合成,从而减少糖异生的原料,使糖异生减少。

2.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激动α-2受体,抑制胰岛素分泌;激动β-2受体,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3.甲状腺激素:TH能加速肠粘膜吸收葡萄糖,增加外周组织利用糖以及糖原合成与分解,提高糖代谢速率。

TH 还能增强肝糖异生,也能增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的生糖作用;TH水平升高能对抗胰岛素,使血糖升高。

4.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激活肝细胞内的磷酸化酶、脂肪酶和与糖异生有关的酶系,加速糖原分解、脂肪分解和糖异生。

5.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原异生,能增加肝及肌肉组织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合成糖原;减慢葡萄糖分解为CO2的氧化过程,从而有利于中间代谢产物在外周组织再合成葡萄糖,增加血糖来源;减少机体细胞摄取葡萄糖。

6.生长激素:生理剂量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过量的生长激素则抑制糖的利用,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鼠【药品与器材】生理盐水,胰岛素针剂,20%葡萄糖溶液,1:10000肾上腺素溶液,胰高血糖素针剂,糖皮质激素针剂,甲状腺素针剂,生长激素针剂,血糖检测仪,小鼠手术器械,纱布,注射针头,注射器,鼠笼,小鼠固定器、苦味酸。

影响血糖的药物和激素

影响血糖的药物和激素

影响血糖的常见药物与激素糖尿病患者除选择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外,还常有患者合并其他代谢异常和某些急慢性并发症,累及心、脑、肝、肾、血管、眼及神经等组织,局部或全身感染,肿瘤,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等间发和/或伴随疾病的存在,如需要针对上述不同疾病同时治疗,联合多种药物十分普遍。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和联合用药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常用降糖药物,还应适当熟悉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与激素。

内分泌激素与药物众所周知,人体内分泌腺体或组织分泌的激素除胰岛素属降糖激素外,其他所有内分泌激素和药物如促肾上腺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几乎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①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糖代谢,引起血糖升高最常见的激素之一。

此类激素或药物可使肝脏和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增多,周围肌肉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

而且,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强的松剂量小于7毫克/天,对糖耐量影响较小;大于30毫克/天,即使用药时间很短,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也可明显增加;甚至气道吸入和皮肤应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亦可引起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加重。

研究表明,非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个体,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率达14~28%。

糖尿病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可使高血糖状态加重,甚至诱发酮症和高渗性昏迷,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用量。

②性激素:目前认为只有在长期大剂量应用口服避孕药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可能,而且与性激素种类有关。

对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和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史者,一般不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

雄激素有轻微降低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

③垂体生长激素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垂体瘤者,由于大量生长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而引发和加重糖尿病,因此,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

④生长抑素在抑制胰岛素释放的同时还抑制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因此,生长抑素对糖耐量常无明显影响。

降血糖药 激素类药物 药物化学课件

降血糖药 激素类药物 药物化学课件

二、甲苯磺丁脲
OO O S NN HH
H3C
1-丁基-3-(对甲苯基磺酰基)脲素。
具磺酰脲结构,显弱酸性,可溶于氢氧 CH3 化钠溶液中。
具磺酰脲结构,在酸性溶液中受热易水 解,生成甲苯磺酰胺。
磺酰脲类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 减少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降低血糖, 对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均有降糖作用。 用于治疗轻、中度2型糖尿病。
格列本脲Oຫໍສະໝຸດ N H H3CO O O S ONN HH
N-[2-[4-[[[(环己氨基)羰基]氨基]磺 酰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5-氯苯甲酰 Cl 胺。又名优降糖。
具磺酰脲结构,在干燥条件下贮存较稳 定,对湿度比较敏感,易发生水解。
为第二代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的代表药物。
属于强效降血糖药,其降糖作用是同等剂 量的甲苯磺丁脲的200倍,用于治疗中、重 度2型糖尿病。
分类
降血糖药
胰岛素类:胰岛素等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胰岛素增敏剂
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 非磺酰脲类: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双胍类: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其他类:西格列汀、沙格列汀、艾塞那肽、利拉鲁肽
一、胰岛素 insulin
是胰脏B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是治疗1型糖尿 病的有效药物。
目录
第一节 甾体激素 第二节 降血糖药 第三节 骨质疏松治疗药
第十章 激素类及其有关药物
第二节 降血糖药
学习目标
掌握 胰岛素、二甲双胍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用途;降血糖药物的类

熟悉 格列本脲、格列美脲、那格列奈、马来酸罗格列酮的结构特点、理
化性质和临床用途
了解 降血糖药物的发展、作用机制

突然血糖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突然血糖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突然血糖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突然血糖升高的情况。

这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和担忧,因为血糖的稳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血糖突然升高呢?首先,饮食因素是导致血糖突然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在短时间内摄入了大量高糖、高脂肪或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糖果、巧克力、油炸食品、饮料等,身体就会接收到过多的能量和糖分。

胰腺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处理这些糖分,但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作用不灵敏,血糖就会升高。

例如,一顿丰盛的节日大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甜品和油腻食物,就可能使血糖迅速飙升。

再比如,有些人在压力大或者情绪低落时,可能会通过暴饮暴食来寻求安慰,而这种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往往会导致血糖的突然升高。

其次,应激状态也可能引起血糖的突然升高。

当我们的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如生病、受伤、感染、手术、过度劳累或者遭遇重大的精神刺激时,体内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会促使肝脏释放更多的葡萄糖进入血液,以提供能量应对紧急情况。

同时,它们还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使得血糖水平升高。

就拿感冒发烧来说,身体为了抵抗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会启动应激机制,此时血糖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升高。

另外,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精神持续紧张,也容易导致血糖不稳定。

再者,药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比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噻嗪类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可能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从而引起血糖的波动。

举个例子,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在用药期间如果没有注意监测血糖,就可能会出现血糖突然升高的情况。

此外,缺乏运动也是血糖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向于久坐不动,运动量严重不足。

缺乏运动使得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想象一下,一个人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几乎没有任何身体活动,加上饮食又不注意控制,血糖很容易就会出现问题。

高血糖是怎么引起的

高血糖是怎么引起的

高血糖是怎么引起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高血糖”这个词。

高血糖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对我们的身体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血糖的出现呢?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高血糖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很多时候为了节省时间,会选择一些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比如炸鸡、薯条、可乐、蛋糕等。

这些食物中的糖分和脂肪含量过高,进入身体后,会使血糖迅速升高。

而且,如果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者过度进食,都会给胰岛β细胞带来巨大的负担,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高血糖。

其次,缺乏运动也是高血糖的“罪魁祸首”之一。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比较静态,很多人在工作中长时间坐着,下班后又喜欢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很少进行体育锻炼。

长期缺乏运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变得缓慢,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也会下降,使得血糖无法得到有效的消耗和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再者,遗传因素在高血糖的发生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那么个体患高血糖的风险就会相对增加。

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胰岛细胞的功能、胰岛素的分泌以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遗传因素只是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并不是一定会导致高血糖的发生,生活方式等后天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另外,年龄的增长也是高血糖的一个诱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会逐渐衰退,包括胰岛β细胞的功能也会有所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容易出现高血糖。

除此之外,长期的精神压力也可能引发高血糖。

当我们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时,体内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糖升高,长期的精神压力还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干扰血糖的代谢平衡。

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高血糖的发生。

比如,患有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疾病,或者是患有胰腺炎、胰腺癌等胰腺疾病,都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胰岛素所致低血糖休克及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胰岛素所致低血糖休克及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胰岛素所致低血糖休克及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目的】学习检测血糖的方法,同时观察胰岛素及药物和激素对血糖的影响,从而加深理解药物和激素影响血糖水平的机制。

【原理】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糖代谢,既能增加血糖的去路,又能减少血糖的来源,因此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对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也有调节作用。

小鼠静脉注射胰岛素,数分钟内血糖浓度即显著降低,若剂量较大,可导致低血糖休克,发生精神不安 ,搐搦。

而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或肾上腺素溶液后,小鼠很快能恢复正常。

此外,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和异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糖皮质激素抑制糖的利用,促进糖原异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甲状腺素促进糖的吸收和糖异生,也可升高血糖;生理剂量的生长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具有降低血糖作用,而过量的生长素则抑制糖的利用,具有升高血糖作用。

【实验对象】小鼠【药品与器材】生理盐水,胰岛素针剂,20%葡萄糖溶液,1:10000肾上腺素溶液,胰高血糖素针剂,糖皮质激素针剂,甲状腺素针剂,生长素针剂。

血糖检测仪,小鼠手术器械,纱布,注射针头,注射器,鼠笼。

【实验步骤】1、实验前小鼠禁食6h,不禁水,以避免食物引起血糖波动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2、分组及给药:取小鼠72只,称重,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分别标记编为1、2、3、4、5、6、7、8。

九个组分别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胰岛素组1、胰岛素组2、胰高血糖素组、糖皮质激素组、甲状腺素组、生理剂量生长素组、过量的生长素组。

给药方法如下:1)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溶液0,1ml/10g皮下注射(sc),15min后腹腔(ip)注射生理盐水溶液0,1ml/10g。

2)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溶液0,1ml/10g皮下注射(sc),15min后腹腔(ip)注射20%葡萄糖溶液0,1ml/10g。

3)胰岛素组1:胰岛素1U/kg,按0,1ml/10g(0,1U/ml)皮下注射(sc),15min后腹腔(ip)注射20%葡萄糖溶液0,1ml/10g。

影响血糖水平激素的作用机制

影响血糖水平激素的作用机制

影响血糖水平激素的作用机制血糖水平的调节是通过多种激素和机制实现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激素和它们的作用机制。

1.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的主要功能是降低血糖水平。

胰岛素通过以下方式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葡萄糖的摄取:胰岛素能够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转运,从而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

-刺激糖原合成:胰岛素能够刺激肝细胞和肌肉细胞内的糖原合成,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

-抑制糖原分解:胰岛素抑制肝脏的糖原分解,减少葡萄糖的释放。

2. 胰高血糖素(glucagon):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α细胞分泌的激素,它的主要功能是升高血糖水平。

胰高血糖素通过以下方式升高血糖水平:-刺激糖原分解:胰高血糖素能够刺激肝脏内糖原的分解,将储存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促进葡萄糖的合成: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脏葡萄糖的合成,从非糖的物质,比如脂肪和蛋白质,生成葡萄糖。

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它们被称为“应激激素”,在应激状态下能够升高血糖水平。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以下方式升高血糖水平:-刺激糖原分解: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够刺激肝脏糖原的分解,将储存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促进葡萄糖的合成: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够促进肝脏葡萄糖的合成,从非糖的物质生成葡萄糖。

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

它们也能够升高血糖水平。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以下方式升高血糖水平:-刺激糖原分解: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刺激肝脏和肌肉组织糖原的分解,将储存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促进葡萄糖的合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刺激肝脏葡萄糖的合成,从非糖的物质生成葡萄糖。

总结起来,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主要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糖原合成,同时抑制糖原分解。

血糖高什么原因引起

血糖高什么原因引起

血糖高什么原因引起血糖高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对我们的身体有着诸多潜在的危害。

要了解血糖高的原因,得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饮食因素是导致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

但如果不注意控制,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就容易引发血糖升高。

比如,大量食用糖果、巧克力、蛋糕等甜食,以及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富含脂肪的食物。

这些食物进入体内后,会迅速转化为糖分,使血糖水平急剧上升。

此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者过度饥饿后又突然大量进食,也会给血糖调节机制带来压力,导致血糖不稳定。

其次,缺乏运动也是血糖升高的“罪魁祸首”之一。

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

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当我们缺乏运动时,身体的能量消耗减少,血糖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消耗,从而在血液中积累,导致血糖升高。

长期不运动还会导致体重增加,肥胖是诱发糖尿病和血糖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再者,遗传因素在血糖高的发生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相对较高。

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病,但遗传因素使得某些人天生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出现血糖问题。

另外,年龄增长也是血糖升高的一个常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包括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能力。

中老年人的胰腺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得不那么敏感,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精神因素同样会影响血糖水平。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状态下,会促使体内分泌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糖升高,同时还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使血糖调节失衡。

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比如,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失衡,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还有一些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等,也可能影响血糖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血糖的常见药物与激素
糖尿病患者除选择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外,还常有患者合并其他代谢异常和某些急慢性并发症,累及心、脑、肝、肾、血管、眼及神经等组织,局部或全身感染,肿瘤,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等间发和/或伴随疾病的存在,如需要针对上述不同疾病同时治疗,联合多种药物十分普遍。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和联合用药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常用降糖药物,还应适当熟悉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与激素。

内分泌激素与药物
众所周知,人体内分泌腺体或组织分泌的激素除胰岛素属降糖激素外,其他所有内分泌激素和药物如促肾上腺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几乎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①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糖代谢,引起血糖升高最常见的激素之一。

此类激素或药物可使肝脏和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增多,周围肌肉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

而且,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强的松剂量小于7毫克/天,对糖耐量影响较小;大于30毫克/天,即使用药时间很短,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也可明显增加;甚至气道吸入和皮肤应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亦可引起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加重。

研究表明,非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个体,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率达14~28%。

糖尿病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可使高血糖状态加重,甚至诱发酮症和高渗性昏迷,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用量。

②性激素:目前认为只有在长期大剂量应用口服避孕药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可能,而且与性激素种类有关。

对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和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史者,一般不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

雄激素有轻微降低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

③垂体生长激素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垂体瘤者,由于大量生长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而引发和加重糖尿病,因此,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

④生长抑素在抑制胰岛素释放
的同时还抑制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因此,生长抑素对糖耐量常无明显影响。

⑤甲状腺素、其他肠道激素也可升高血糖作用。

降压药物
高血压病人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同样需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的影响:①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具有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和低血钾作用,使糖耐量异常或临床糖尿病加重,尤其噻嗪类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合用副作用较明显,后者亦可掩盖和延长低血糖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上述联合用药。

在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或浮肿必须选择利尿剂时,应以速尿为主,短期、间断用药,以免影响血糖或出现电解质紊乱。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ACEI/ARB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不仅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减少蛋白尿,同时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耐量异常。

研究显示,赖诺普利及坎地沙坦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最明显。

③钙离子拮抗剂: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一项关于氨氯地平(络活喜)的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能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

④哌唑嗪: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和直立性晕厥副作用。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般不适合选用。

⑤二氮嗪:能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葡萄糖的利用,同时促使内源性儿茶酚胺释出增多,升高血糖,是一种较强的致糖尿病药物。

抗菌药物
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选择抗生素类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协同或拮抗作用:①磺胺类:该类药可与胰岛素竞争血浆蛋白,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增多。

同时,磺胺类药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时,可致磺脲类降糖药的游离部分浓度增高。

此外,它还减少磺脲类药物经肾排泄,使其作用时间延长,应用时要注意调整降糖药的药量。

②黄连素: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改善高血糖,但不降低正常血糖。

有研究发现,黄连素有助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作用。

③青霉素: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

④喹诺酮类:
如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左旋氧氟沙星可导致低血糖;⑤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等促进肝脏分泌较多的药酶,加速磺脲类药物的代谢,缩短其半衰期,降低其疗效,升高血糖。

另外,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也使血糖难以控制。

⑥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可抑制肝药酶,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

但四环素类药可因储存时间较长,或受光、热、湿度等变化的影响而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此类毒性物质可使患者产生肾损害、视网膜色素病变等。

⑦氯霉素:可抑制肝药酶,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肝脏代谢,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如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可引起低血糖。

⑧咪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咪康唑,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能抑制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从而使磺脲类降糖药的半衰期延长,但也可能发生低血糖。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消炎痛、水杨酸盐可减弱磺脲类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磺脲类药物增多,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

此外,水杨酸盐还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肾排泄,胰岛素的分泌增多,并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

另外,保泰松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肝代谢和肾排泄。

而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儿易出现低血糖,故对糖尿病患儿应慎用。

其他如扑热息痛等也可致轻度低血糖。

其他药物
酶诱导剂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灰黄霉素等,能激活肝微粒体酶,增加肝脏对磺脲类药物的代谢而减弱降血糖作用。

烟酸可引起糖耐量下降,并抑制末梢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氯氮平等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时,最初二药的血浆浓度皆升高,但以后皆减少,故需调整两者用量。

β2受体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以增加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引起高血糖,与地塞米松合用时,可产生急性代谢失调,甚至见于血糖正常的病人。

肾上腺素、天冬酰胺酶、萘啶酸、茶碱类均可引起高血糖。

链脲霉素、四氧嘧啶等可引起不可逆的糖尿病。

另外,有资料显示,一些中药对血糖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人参、黄芪、三七等对血糖有
双向调节作用。

女贞子通过对抗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的作用,对四氧嘧定引起的糖尿病有预防作用。

山药、白术、何首乌、枸杞子、黄精、玉竹、麦门冬、蛤蚧、淫羊藿等也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注: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病情、药物使用的剂量大小和时间长短,具体使用请遵医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