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元分析_胡耿丹

合集下载

浅议大学生上网成瘾原因及对策

浅议大学生上网成瘾原因及对策

浅议大学生上网成瘾原因及对策浅议大学生上网成瘾原因及对策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大规模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出现上网成瘾的问题。

上网成瘾给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大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以及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建议。

一、大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1.1 网络游戏的诱惑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最为常见的上网活动之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其色彩斑斓的画面、紧张刺激的剧情和社交互动的功能使得许多大学生沉迷其中。

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困境,获得虚假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进而产生上瘾的心理需求。

1.2 社交网络的影响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大学生能够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获取信息。

然而,过度地追求社交网络的点赞和粉丝数量,以及过度沉溺于他人的生活状况和娱乐内容,会使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进而导致上网成瘾。

1.3 学习压力的释放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通过上网能够找到一种缓解身心压力的方式。

由于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获得情感的宣泄和心理的满足。

这种心理需求使得他们在网络中寻求安慰、认同和关注。

1.4 缺乏充实的现实生活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上网,尤其是长时间上网,是因为他们的现实生活缺乏充实感。

无聊的生活和缺乏目标感使得他们通过上网来填补心灵的空虚,并获得虚拟世界中的自我满足。

二、大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2.1 影响学习成绩大学生入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然而上网成瘾会严重干扰他们的学习。

长时间的上网导致学习时间的减少和学习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学术成绩的提高。

2.2 衰退的身体素质上网成瘾使得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缺乏对身体健康的关注。

长时间的坐姿和缺乏运动带来了许多健康问题,如近视、肥胖等。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游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人们对网络游戏的热衷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游戏成瘾。

本文将研究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1.逃避现实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学业和生活压力,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他们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的种种困扰。

例如,他们可以扮演英雄人物,拥有无限的力量和技能,克服各种困难。

这样的逃避让他们感到轻松和满足。

2.社交需求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虚拟社交圈,大学生可以通过游戏结识新朋友,与他们一起打怪升级。

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找到彼此的共同爱好和兴趣,并建立紧密的联系。

这种社交需求的满足也是导致大学生沉迷游戏的原因之一。

3.刺激和成就感网络游戏通常设计有各种任务和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不断战胜困难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获得成就感。

这种刺激和成就感成为了大学生追求游戏的重要动力。

二、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1)性格特点:有些大学生天性比较内向,喜欢独自活动,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2)自控能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更容易无法自拔地抵制游戏的诱惑,进而成瘾。

(3)自我价值感: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无所作为,倾向于通过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成就感来满足内心的需求。

2.社会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的游戏态度会对其网络游戏成瘾产生影响。

如果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对游戏过度宽容,缺乏规范和监督,那么他们在游戏中的时间和精力就更难以控制。

(2)同伴影响:大学生通常与同龄人交往密切,如果他们的朋友圈中有过多沉迷于游戏的人,那么他们受到的游戏影响也会增加,从而容易成瘾。

(3)网络环境:网络的普及和便利为大学生游戏成瘾提供了便利条件。

长时间使用网络和各种游戏平台,以及游戏的可及性都增加了大学生沉迷游戏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措施1.加强教育宣传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教育宣传,让他们充分了解游戏成瘾的危害性和影响因素,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严重。

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各种因素密不可分,包括社交因素、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等。

本文将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10所不同类型的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

共有1000名大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

问卷中包括了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程度、社交活动、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调查数据。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互联网。

超过70%的大学生每天会花费3个小时以上在网络上。

而且,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在手机上上网,而不是使用电脑。

这也说明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在网络使用方面,社交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应用,比如微信、QQ、微博等。

视频和游戏也是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重要内容,约有60%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在网上观看视频和玩游戏。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存在。

约有4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网络上瘾,对网络有强烈的依赖性。

而且,约有3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网络上的时间超过了正常范围,严重影响了学业和生活。

具体来看,社交媒体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较高,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不能没有社交媒体。

游戏和视频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超过4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在游戏和视频上的时间,成为了网络成瘾的受害者。

四、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分析社交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交活动的减少是导致其在网络上虚拟社交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与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与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与心理干预策略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瘾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网络成瘾的现象。

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心理干预的策略。

一、成因分析1.1 社会因素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竞争压力大、学业负担重压,使得大学生为了应对这些压力而倾向于网络上寻求安慰和逃避生活的现实。

此外,社交媒体的流行也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与朋友互动。

1.2 个体因素大学生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此外,个体对网络的依赖性、个人信心和社交焦虑等因素也可能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1.3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缺乏监督和家庭教育不到位,大学生可能更容易滑向网络成瘾。

此外,程度不同的家庭冲突、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也与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相关。

二、心理干预策略2.1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网络使用的时间和频率。

可以通过设定自我约束的规则和目标,例如设定专注学习的时间段和禁止使用手机的时间段,来培养自己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

2.2 科学合理规划时间大学生应该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将精力集中在学习和其他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活动上。

可以采用时间管理技巧,如番茄工作法,将时间分割为专注学习和休息的有限时间段,提高学习效率和控制时间。

2.3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大学生除了网络,还需要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如运动、音乐、读书等。

通过发展这些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减少网络成瘾的机会,并提高他们与现实生活的互动。

2.4 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大学生在网络上追求名誉、认同感和自尊心的满足,因此,要通过其他方式增强自信心和满足需求。

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入兴趣小组、多交流等,逐渐建立和改善自己的社交关系。

2.5 鼓励适度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的成果,具有诸多优势和好处。

关于对大学生上网成瘾原因和对策的探讨

关于对大学生上网成瘾原因和对策的探讨

关于对大学生上网成瘾原因和对策的探讨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对策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来。

在给他们带来方便和娱乐的同时,由于网络使用不当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也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致他们学业荒废,精神萎靡,丧失自信,人际关系紧张。

为了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困惑,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该文从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对策方面做一个分析。

网络正以其特有的优势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人们通过网络或是收发邮件,或是办公娱乐,或是问候聊天。

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从网络对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来说,当首推大学生上网成瘾所带来的众多问题。

1.网络成瘾的表现网络成瘾的表现主要分为外在表现、心理表现和生理上的表现:网络成瘾的外在表现主要有: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上网时间不断呈上升趋势,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到无聊或失落,强行中断会出现戒断症状;在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流沟通,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生活在虚幻的网络;网瘾越来越大,控制不住自己去上网,上网频率总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也无法控制上网时间,经常通宵上网。

网络成瘾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信息选择失度,即对信息资源选择过杂、过乱和无度,没有目的性,不知道上网去寻找什么样的信息;情感自我迷失,道德意志弱化,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道德情感的冷漠,道德意志的薄弱,丧失有效的道德判断力,造成责任观念的缺失,对周围的事物缺乏起码的关注;网络人格异常,即人格的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偏执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剧化人格等;情感反应障碍,即情绪的始动机能失调,出现与客观刺激不相符的反应,表现为情感反应迟钝、焦虑、抑郁、过度等;行为角色混乱,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混淆,造成心理错位,行为异常。

网络成瘾的生理上的表现主要有:生物钟出现紊乱,不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疼、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等,更有甚者会产生幻觉。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是指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出现过度依赖、失控和无法自控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逐渐加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大学生网络成瘾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使用时间过长: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在日常生活中花费过多的时间在互联网上,导致学习和社交活动的时间被削减,进而影响了学业和人际关系。

2. 抗拒干扰: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极易受到各类消息和广告的干扰,甚至在上课、学习、与他人交流等重要场合都难以抵挡使用网络的诱惑。

3. 虚拟社交替代现实社交: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平台,与线下社交相比,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导致现实社交能力的衰退。

4. 忽视学业问题: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高的个体往往忽视学习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课堂表现差等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体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因素:个人心理特质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如自尊心低、社交能力差、心理疾病等。

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关系紧张、缺乏有效沟通、对网络使用缺乏规范等问题都会增加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风险。

3.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有一定影响,如学习压力大、学业竞争激烈、网络使用没有规范等,都可能引发或加重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4.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瘾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如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等的普及和宣传,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进而形成网络成瘾行为。

三、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方案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应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提出解决方案:1. 个体层面: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提高他们对网络成瘾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掌握正确的使用互联网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与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与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与心理干预策略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带来的网络成瘾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尤其是在大学生中,网络成瘾的现象尤为严重。

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隐患。

本文将从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和心理干预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一、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1.心理因素(1)个体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这些人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容易失去自控能力,难以自我约束。

(2)身体上的特点:网络成瘾比较显著的生理特点是反复冲动行为和降低的阈值,这与条件反射形成,以及人体内对奖赏的反应有关。

(3)个性方面的问题:网络成瘾的个性特征包括内向、不自信、人际关系不良、抑郁倾向等,这使得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压抑和痛苦,因此希望在虚拟世界中寻求一种宣泄和释放。

2.社会因素(1)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大学生中,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各种社交软件、各类线上游戏开发公司等加速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2)心理压力较大: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环境中,存在种种压力,网络成为一个很好的转移压力的方式。

3.相关因素(1)网络上的信息可供性:现代网络世界中,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信息世界。

网民能够方便地获得海量的信息,大学生同样受到了网络成瘾的影响,对于他们来说更应该是一个相当吸引人和难以拒绝的东西。

(2)线上游戏的特点:事实上,线上游戏是网络成瘾的源头一部分。

这些游戏常常是以虚假的现实为背景,呈现出一种极度刺激、具有强烈奖赏性的状态,从而加强对玩家的诱惑和沉迷。

二、心理干预策略研究1.自我干预:大学生自己应该加强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注重控制自己的沉迷程度,保持自我控制力;执行规则和法规,不依赖网络,保持尽量健康的生活。

2.家庭干预: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及时发现父母孩子之间的交流困难,帮助其平衡网络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分享网络技术与安全的知识。

《2024年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范文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大学校园内,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产生所谓的“网瘾”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对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网瘾的成因1. 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面对学业、人际关系的压力,部分学生选择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

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暂时忘却烦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

此外,一些学生可能存在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网络游戏或社交媒体给予了他们新的认同感和价值感。

2. 环境因素校园内网络环境的发展和普及,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

同时,一些大学生课余生活单调,缺乏有效的社交和娱乐方式,网络成为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

此外,家庭环境也是导致网瘾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家庭对孩子的网络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

3. 社会因素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和观点,一些学生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判断力,容易在网络上迷失方向,进而产生网瘾。

三、大学生网瘾的防治方法体系1. 心理干预与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认知,了解网瘾的危害。

(2)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

2.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1)家庭方面: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沟通机制。

(2)学校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判断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元分析*胡耿丹** 项明强(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系,广州,510500)摘要 本文运用元分析技术对国内近7年间20篇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理工科男生是网络成瘾的易发群体,但人口因素对网络成瘾影响效应量非常小(︱r ︱<0.184);(2)外在因素中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内在因素中的应对方式、E PQ 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抑郁、孤独和自尊均会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但影响效应量均为小效应量(︱r ︱<0.278);(3)大多数有关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结果存有显著的异质性(P <0.05)。

在一定条件下,每位大学生均可能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现象是人类生物本性使然;大学生网络成瘾并非由某一因素单独作用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该领域以往研究结果异质性的原因是研究工具、测试方式和研究对象相异。

关键词 元分析 网络成瘾 大学生 影响因素分类号 B8421 问题提出围绕着大学生网络成瘾这一社会问题,不少学者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展开了一些定量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不但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存有相关[1-3],且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等内在因素存有相关[4-5]。

然而,这些定量研究至少存有两点不足:第一,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测试方式和研究对象不一致,致使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相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第二,这些研究仅探讨了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某一因素或某一些因素,未系统考察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外因素,更未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进行综合量化分析。

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内、外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结论相对较一致[6-8],但这类研究采用非量化的手段,其不足之处是主观性较强,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

而元分析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足,它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对某一研究领域现有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量化分析,探寻出该领域研究结果所反映的平均效应量。

本文运用该技术就国内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旨在获得更可靠的定量和定性的综合性结论,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预防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2.1 文献筛选定量研究中常用的网络成瘾量表有三:Young 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9]、陈淑惠等人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 AS -R )[10]和白羽等人对该量表的修订版[11]。

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本文仅对采用CIAS -R 原版或修订版的文献研究结果进行元分析。

文献初步入选标准有三:(1)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两者若有重复,则以后者为准)中可查阅到的2003年~2009年的文献;(2)文献中的数据资料完整,包括相关系数r 或能转化成相关系数的t 值、F 值以及样本容量等信息;(3)以CI AS -R 原版或修订版作为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文献。

对初步筛选出的文献系统分析后,我们发现学者主要从人口因素(性别、专业和年级)、外在因素(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内在因素(应对方式、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孤独、自尊和抑郁)三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为了减少量表的不同版本对元分析结果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本研究对同一影响因素采用同一量表标准对文献进行再次筛选,其中,探测外在因素的量表包括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 C ,刘贤启等编制)、社会支持量表(肖水源编制);探测内在因素的量表包括应对方式问卷(肖计划*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机制及特色校本课程俱乐部干预研究”(项目编号:09Y JAZH018);2010年广州体育学院科研课题(项目编号:YB1010)。

**胡耿丹,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身心医学。

E -mail :hugengdan @sohu .com 。

《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6期(总第132期)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Monthly )6th Issue ,2011(Serial No .132)编制)、EPQ人格特质量表(艾森克编制)、心理健康量表(SCL-90)、抑郁量表(CE S-D,Rodloff编制)、孤独量表(UCLA,Russell编制)、自尊量表(SES,Rosenberg编制)。

剔除重复发表的文献后,共有20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样本容量为10287人。

详见表1。

表1 20篇选用文献的基本资料序号作者N题目文献来源CIAS-R 1李瑛2003294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学位论文原版2陈江2004295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学位论文原版3林伟2005645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及统计技术研究学位论文原版4林雪美2006597扬州地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及矫治研究学位论文原版5原献学等2006211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核心刊物原版6侯友2007602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学位论文原版7王玉荣2007553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学位论文原版8杨红梅2008612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学位论文原版9周青等2008264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与网络成瘾类型的关系核心刊物原版10李鹏等2008556天津医学研究生新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分析核心刊物原版11柳艳艳2008372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一般刊物修订版12黄银新等20091043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一般刊物原版13王恩界2009372应激源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应付方式的中介效应核心刊物原版14李满林2009202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研究核心刊物修订版15张海涛等2009378高职生状态-特质焦虑、自尊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核心刊物原版16王刚2009541长春市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学位论文原版17卢艳荣等2009948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一般刊物修订版18孙经等2009878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一般刊物修订版19张毅等200937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一般刊物修订版20柳艳艳2009553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一般刊物修订版2.2 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工具为Ralf Schwarzer编写的meta-anal-ysis5.3。

影响因素的效应量为r w,是基于原文献中的相关系数r进行Fishers-Z转换后采用Schmidt-Hunter模式统计出的加权平均效应值[12]。

若原始文献中只报告了t值、F值或χ2值而未报告r值,则依据Rosenthal等人提出的方法将其转换为r。

转换公式分别如下[13-14]。

r=t2/(t2+df);r=F/(F+df error);r=χ2/(χ2+N) 3 研究结果3.1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元分析性别的效应量(0.184)最大,14篇的研究结果均显示男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高于女大学生,但研究结果具有异质性(=80.633,P<0.001)。

聚类分析表明,文献7和16的效应值归为第二类,其值分别为0. 018和0.019;其余12篇的效应值归为第一类,其效应值均大于0.1。

专业的效应量(0.113)次之,理工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高于文科生。

这一研究结果虽然具有同质性,但其失效安全系数偏低,代表性偏倚影响较高,这可能与文献数量较少(只有3篇)有关。

年级的效应量(0.065)最小,其研究结果具有异质性,且95%的置信区间包括了“0”,代表性偏倚影响较高,故可认为年级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不具有影响。

详见表2。

表2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元分析结果因素K N r w95%CIχ2Nfs性别1474500.1840.004~0.36380.633***37.409专业314110.1130.113~0.1131.7623.789年级735420.065-0.098~0.22831.674***2.116 (注:K为参与元分析的研究文献数量;N为参与元分析的总样本容量;r w为加权平均效应值;χ2为同质性检验,*P<0.05,**P<0.01,***P<0.001。

Nfs为0.05水平的失效安全系数,其系数值越大,表明代表性偏倚影响越小,结论越可靠。

下同。

)3.2 外在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元分析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具有负向影响,且前者的总效应量(0.213)与后者总效应量的绝对值(0.200)相当,表明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

生活事件中其它应·67·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元分析/胡耿丹 项明强激、健康适应和人际关系三个因子的效应量较高,均大于0.152,且这三个因子的研究结果具有同质性,失效安全系数较高,代表性偏倚影响较小;学习压力、受惩罚这两个因子的效应量次之,其研究结果具有异质性;丧失因子的研究结果虽然具有同质性,但其效应量最低。

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的效应量绝对值(0.236)和利用力度的效应量绝对值(0.228)大于客观支持的效应量绝对值(0.127),表明主观支持和利用力度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大于客观支持。

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个因子的研究结果具有异质性,聚类分析表明,支持总分的效应量在文献8和15中较高(︱r ︱>0.3),主观支持的效应量在文献8、9和15中较高(︱r ︱>0.3),支持利用力度的效应量在文献9中较高(︱r ︱=0.325)。

详见表3。

表3 外在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元分析结果量表因子K N r w 95%CI χ2Nfs 生活事件人际关系638710.1520.112~0.1826.36312.210学习压力638710.1300.099~0.16112.837*9.565受处罚638710.1480.117~0.17815.896**11.720丧失638710.0960.065~0.1275.0195.516健康适应638710.1550.124~0.1864.87712.640其它应激638710.1970.166~0.2278.34417.640总应激532740.2130.180~0.24514.80616.342社会支持主观支持83710-0.236-0.266~-0.205162.650***29.770客观支持83710-0.127-0.158~-0.09531.975***12.272利用力度83710-0.228-0.258~-0.19773.852***28.437总计73154-0.200-0.232~-0.16542.405***20.8063.3 内在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元分析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因子(自责、幻想和退避)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正向影响,而积极因子(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具有负向影响,且后者的效应量(绝对值均小于0.2)小于前者的效应量(均大于0.2),其中积极应对方式中的合理化效应量(︱r ︱=0.079)最小,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小于消极应对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