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知识介绍

合集下载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张溥 (1602--1641)
知识补充
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 级政治集团。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 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人修 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 学其中。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之时。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 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 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 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 人,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东林党人在当时遭到 宦官魏忠贤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 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 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 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蓼( liǎo )洲
湮 (yān )没
B. 赀( zī )财
缇骑( qí )
C. 鼓噪( zào )
傫( lěi )然
D. 缙( jìn )绅
暴( pù)于朝廷
皦( jiǒo )皦 抶( chì )而仆之 詈( lì )之 户牖( yǒu )
2.下列词语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作者简介
张溥: 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苏州
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朝晚期文学家。 崇祯四年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
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 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 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 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 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 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七录斋集》、 《五人墓碑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五人墓碑记》的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五人墓碑记》的知识点归纳

《五人墓碑记》一、掌握以下重点词语1、墓: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修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名词,坟墓〕2、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指某人,含贬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形容词,空〕3、众:死而湮没缺乏道者,亦已众矣〔形容词,多〕众不能堪〔名词,众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无矣〔形容词,一般的〕4、行: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上路〕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道德品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名词,行为〕5、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动词,伸张〕哭声震动天地〔名词,声音〕6、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名词,头发〕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7、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动词,改变〕贼易之〔意动用法,轻视〕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动词,交换〕8、按:按诛五人〔追究〕二、通假字1、赀: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2、曷: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通"何",什么〕3、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三、一词多义1、盛: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盛〕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装〕2、卒:①未及见贼而士卒散〔士兵〕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去世〕③买五人之脰〔du〕而函之,卒与尸合〔最终〕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3、私: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宠幸的〕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自私〕④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以私人身份秘密地〕。

高三一轮复习《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梳理

高三一轮复习《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梳理
13)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 老于户牖之下: .
整体板书
记叙
1、葬之旌之 2、独五人皦皦 3、苏州人民英 勇抗暴 4、五人就义
议论:三组对比 1、五人—缙绅 2、五人—高爵显贵 3、为义而死—寿终正寝 意义: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也
虚词:为(wéi)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⑴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从……看”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3、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 》) 4、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意:3和4条 “为”读wèi)
导读·边学边思
一、基础梳理 1.整理文中文言虚词“以”的意义与用法。 葬之: 连词,表目的 本 (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 .
课 栏 目 开 关
(2)以 旌其所为: .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目的
(3)敛赀财以 送其行: .
介词,凭借 (4)是时以 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5)于是乘其厉声以 呵: . (6)中丞匿于溷藩以 免: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
指月光满盈时即阴历每月十五日 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赀财, zī 行xí ng,品行 tí 为w è i介词, 在 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 为wé i,成为 替,给。
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chì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
4、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_______。过也,
翻译课文并归纳文言知识: 在 liǎo 取独 dà i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焉,兼词,相当于 的 被(正义所激怒) “于是”、“于之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 ” 向 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 他们 在 名作动,表彰 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 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五人墓碑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五人墓碑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五人墓碑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五人墓碑记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1、墓: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修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名词,坟墓)2、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指某人,含贬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形容词,空)3、众: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形容词,多)众不能堪(名词,众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无矣(形容词,一般的)4、行: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上路)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道德品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名词,行为)5、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动词,伸张)哭声震动天地(名词,声音)6、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名词,头发)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7、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动词,改变)贼易之(意动用法,轻视)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动词,交换)8、按:按诛五人(查究)1、赀: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2、曷: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通”何”,什么)3、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1、盛: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盛)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装)2、卒:①未及见贼而士卒散(士兵)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去世)③买五人之脰(dòu)而函之,卒与尸合(最终)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3、私: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宠幸的)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自私)④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以私人身份秘密地)1、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作名,行为)2、屈: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动,使……屈身)1、首领:①古义:头颅,借指性命。

②今义:一个团体的领导人。

《五人墓碑记》基础知识

《五人墓碑记》基础知识

学案《五人墓碑记》基础知识一、课本基础知识1、第一段实词:⑴、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

“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⑵、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A台阶。

登自东除。

B清除,去掉。

诛乱除害。

C拜官,任命,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D整治,治理。

⑶、祠:祠堂。

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⑷、以旌其所为:表扬。

/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虚词: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

当,适值,正当。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⑵、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⑷、请于当道:引入动作涉及对象。

2、第二段实词:⑴、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

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A离开。

阳虎去齐走赵。

(引)过去的。

去年下扬州。

B除掉,去掉。

除残去秽。

C距,距离。

D到,往。

休去倚危栏。

⑵、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⑶、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⑷、其疾病而死:名词用作动词,作状语。

⑸、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⑹、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

虚词:⑴、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⑵、而葬焉:兼语词。

⑶、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

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

像“郯子之徒”。

⑷、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⑸、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⑹、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3、第三段实词: ⑴、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十五(望)十六(既望)⑵、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

“赀”同“资”。

⑷、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

(完整版)五人墓碑记文言知识整理.doc

(完整版)五人墓碑记文言知识整理.doc

五人墓碑记张溥一.古今1 吾社之行士先者..古:行,品行,名;,成,。

今:行。

2 令五人者保其首。

..古:。

今:。

3 凡富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古:胸大志,情激昂。

今:大方。

4是以大中丞吴者魏之私人..毛一。

古:,私党,信。

今:指属于个人的。

5色不少。

..古:色。

今:色彩。

6非常之于猝。

..古:不同常。

今:很,极。

二.活用1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修墓).2 其疾病而死(名作患病)..3 按而前.(名作走上前)4 五人之而函.之(名作用木匣子装)5 安能屈豪杰之流(使用法使⋯⋯屈使⋯⋯折服).6 不能容于近(形容作名近和)..7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作状,像奴隶那)三.虚以旌其所(表).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独五人之皦皦,何也(明亮的子,里指名声赫)以吴民之乱.于朝,按.五人(申告)()、素不之(向来).之: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即除魏祠之址以葬之(前一个“之” :的后一个“之” :代)郡之士大夫于当道(构助的)吾社之行士先者(构助的)之声(代)佯狂不知所之者(到)卒以吾郡之一(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以旌其所(,表目的,来)即除魏祠之址以葬之(,表目的,来)是以大中丞吴者(凭借⋯⋯的身份)于是乘其声以呵(相当于“而” ,表修)卒以吾郡之一(因)而:按而前(表修)抶而仆之(表承接)五人之而函之(表承接)而能不易其志者(表折)四.文言句式1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2 安能屈豪杰之流⋯⋯其志士之悲哉?(“安⋯⋯哉?”古中表示反的常用句式)3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4 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5 斯固百世之遇也。

(判断句)6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被动)7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被动)8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介宾结构后置作状语)9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介宾结构后置作状语)五.句子翻译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么样呢?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译文:而这五个人生于民间,平常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毫无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3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译文: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脑袋终老于家中,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奴仆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哭泣,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知识整理-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知识整理-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止”通“只”,不过,仅仅;“有”通“又”,)(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钱财)(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

缙绅,指一般做官的人)(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什么)2.古今异义(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党羽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3)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痛于心,痛恨今义:极端伤心(5)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非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7)慷慨得志之徒古义:胸怀大志今义:情绪激昂或不吝啬(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两个词,行,品行;为,成为。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9)颜色不少变古义:脸色今义:色彩3.一词多义(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品行)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上路)(3)固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6)按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7)得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4.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其疾病而死(患疾病)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用盒子装)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记)以旌其所为(表扬)(2) 名词作状语。

五人墓碑记知识整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整理

《五人墓碑记》知识整理一、古今异义1.郡之贤士大夫.. 2.慷慨..得志之徒..请于当道3.吾社之行为..毛一鹭..士先者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吴之民方痛心..扬扬..焉 6.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7.颜色..之谋难于猝发..不少变8.非常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二、词类活用1.以旌.其所为2.去今之墓.而葬焉3.其疾病..而死 4.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5.众不能堪,抶而仆.之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7.买五人之头而函.之8.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9.不能容于远近..10.人皆得以隶.使之11.安能屈.豪杰之流1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13.而为之记.14.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三、文言句式1.五人者,盖当漻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5.谁为哀者6.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7.公之逮所由使也8.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9.断头置城上10.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1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12.四海之大,有几人欤1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14.钩党之捕遍于天下15.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1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17.不能容于远近18.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19.斯固百世之遇也20.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2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四、句子翻译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7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

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

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
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

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

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

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

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

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

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

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

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

到崇侦元年才得
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

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

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

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

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

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

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

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

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

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

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

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著有《七录斋集》等。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用手亲自抄写,抄完朗读一遍,马上烧掉,再抄写,这样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满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敏捷,各方人士向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大阉湮没曒皦缇骑抶而仆之溷藩傫然詈逡巡投缳户牖乘其厉声以呵
三组对比。

§5中把“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6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
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6中把假设“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三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
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
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