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554-2008 代用茶及调味茶质量安全要求

合集下载

代用茶标准和陈皮标准

代用茶标准和陈皮标准

代用茶标准和陈皮标准代用茶是一种常见的饮品,其制作过程中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陈皮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分别介绍代用茶和陈皮的标准,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谈谈代用茶的标准。

代用茶是一种由茶叶、花草、果皮等原料混合而成的饮品,其制作过程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首先,原料的选择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不能使用有害物质或超过安全标准的原料。

其次,制作过程中需要符合卫生标准,保证产品不受污染。

另外,代用茶的成品需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包括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

总的来说,代用茶的标准主要包括原料选择、制作工艺、成品质量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陈皮的标准。

陈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用途是理气化痰、行气止痛。

陈皮的标准主要包括产地、外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方面。

首先,陈皮的产地需要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保证原料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陈皮的外观要求有一定的色泽和形状,不能有霉变、异味等现象。

另外,陈皮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也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总的来说,陈皮的标准主要包括原料产地、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方面。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代用茶和陈皮都有其相应的标准,这些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制作,才能生产出高质量、安全的产品,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因此,对于从事代用茶和陈皮生产的企业来说,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产品。

综上所述,代用茶标准和陈皮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代用茶和陈皮的标准,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希望相关企业能够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DBS45 006-2013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代用茶和调味茶.doc

DBS45 006-2013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代用茶和调味茶.doc

ICSDBS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S 45/006—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和调味茶2013-12-20发布2014-03-01实施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规定的格式编写。

本标准代替DB45/T 554-2008《代用茶及调味茶质量安全要求》。

本标准与DB45/T 554-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感官、铅、总砷、镉、菌落总数、霉菌指标;──增加了多菌灵、啶虫脒、吡虫啉、哒螨灵、联苯菊酯、硫丹、噻嗪酮、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指标;──删除了总汞、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五氯硝基苯指标;──调整了标准的结构、代用茶产品分类、原辅料要求、标签、标志内容;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黎一清、黎德勇、宋刚、叶梁银、莫佳琳、吕仕军、郭盈岑、缪璐、周红尖、莫富治、段玉林。

代用茶和调味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代用茶和调味茶的术语和定义、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产品,和以茶叶为基本原料,配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或(及)其水提取物,或(及)添加食用香精制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调味茶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36 植物性食品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45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76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85 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GB/T 5009.188 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的测定GB/T 5009.218 水果和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8979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 20769 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23204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6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380 水果、蔬菜中多菌灵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584 水果、蔬菜中啶虫脒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NY/T 761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NY/T1453蔬菜及水果中多菌灵等16种农药残留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NY/T 1680 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117 进出口食品中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969 进出口食品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SN/T 2432 进出口食品中哒螨灵残留量的检测方法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代用茶国际标准

代用茶国际标准

代用茶国际标准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的国际标准是在国际标准组织下制定的,旨在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代用茶国际标准,并对其进行探讨。

根据国际标准组织的定义,茶国际标准是指制定和制定茶季度、收获、加工和贸易过程中所需的技术规范、指南和要求的一套文件。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茶产业保持高质量的茶叶,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首先,茶国际标准涉及到茶叶的分类和命名。

基于国际标准,茶叶可以根据其不同的制备方法和产地来分类。

例如,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等都是常见的茶叶类型。

此外,国际标准还规定了茶叶的命名方式,以确保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种类和质量的茶叶。

其次,茶国际标准对茶叶的质量和安全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它规定了茶叶的外观特征、含水量、色泽、香气、口感、残留农药和重金属等物质的限制。

茶叶定期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其符合这些标准要求。

此外,茶叶的包装和存储条件也受到国际标准的规范,以确保茶叶不受潮湿、污染、虫害等不良影响。

茶国际标准还关注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它规定了茶叶的种植、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和包装等步骤的要求。

国际标准要求使用环境友好的农业实践,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倡有机种植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国际标准还规定了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条件和社会责任,禁止童工和强迫劳动。

茶国际标准还涉及茶叶的贸易和市场准入。

它规定了茶叶的包装和标签要求,以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

茶叶的贸易和市场准入也需要符合国际标准,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安全符合国际要求。

茶国际标准对茶叶的品评和品尝也有一定的要求。

它规定了品评茶叶的方法和标准,包括外观、香气、口感和口感等方面。

这些标准有助于评估茶叶的质量和特点,并为茶叶的市场营销提供参考。

总之,茶国际标准是茶叶行业的重要参考,它通过制定和制定一套技术规范、指南和要求,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标准对茶叶的分类、命名、质量、安全、生产、加工、贸易和市场准入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

代用茶执行标准

代用茶执行标准

代用茶执行标准一、茶叶原料。

1. 代用茶应选用新鲜、嫩绿、完整的茶叶为原料,不得使用变质、霉烂、虫蛀、发芽或发芽不良的茶叶。

2. 代用茶原料应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不得使用含有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霉菌毒素超标等有害物质的茶叶。

3. 代用茶原料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确保原料的安全和卫生。

二、生产工艺。

1. 代用茶的生产工艺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环节。

2. 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时间等关键参数,确保代用茶的质量稳定和符合标准要求。

3. 代用茶的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添加剂,如硫磺、草酸、铅等。

三、产品质量。

1. 代用茶的外观应整齐、色泽均匀、无杂质、无霉斑、无异味。

2. 代用茶的汤色应清澈明亮,香气纯正,口感鲜爽,回甜持久。

3. 代用茶的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不得出现霉变、虫蛀、异物等质量问题。

四、包装和标识。

1. 代用茶的包装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采用无污染、无毒性的包装材料。

2. 包装上应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确保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基本情况。

3. 代用茶的标识应真实准确,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五、贮存和运输。

1. 代用茶应储存在通风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环境中,远离有害气体和异味的污染源。

2. 代用茶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受潮、受压、受阳光直射等情况,确保产品的质量不受影响。

3. 代用茶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规定,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六、销售和使用。

1. 代用茶的销售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进行假冒伪劣、欺诈消费者等违法行为。

2. 消费者购买代用茶后,应按照产品标识上的要求正确保存和使用,避免产品质量受损。

3. 消费者在使用代用茶时应注意饮用方法和饮用量,避免过量饮用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七、质量控制。

1. 代用茶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可控。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苦荞茶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苦荞茶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苦荞茶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苦荞麦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可食用植物辅料,经前处理、混合或不混合、成型或不成型、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产品分类按原料分为原味苦荞茶、调配苦荞茶。

按加工工艺将原味苦荞茶分为原麦苦荞茶和成型苦荞茶,调配苦荞茶分为调配原麦苦荞茶、调配成型苦荞茶。

3.1 原味苦荞茶以苦荞麦为原料,经前处理、成型或不成型、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分为原麦苦荞茶和成型苦荞茶。

3.1.1原麦苦荞茶以苦荞麦为原料,经前处理、脱壳、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3.1.2成型苦荞茶以苦荞麦为原料,经前处理、分层制粉、成型、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3.2 调配苦荞茶以80%以上苦荞麦为原料,添加可食用植物辅料,经前处理、成型或不成型、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分为调配原麦苦荞茶和调配成型苦荞茶。

3.2.1调配原麦苦荞茶以80%以上苦荞麦为原料,添加可食用植物辅料,经前处理、脱壳、混合、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3.2.2调配成型苦荞茶以80%以上苦荞麦为原料,添加可食用植物辅料,经前处理、分层制粉、成型、混合、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4技术要求4.1原辅料要求4.1.1原料应符合GB/T 10458、GB 2761、GB 2762、GB 2763的规定。

4.1.2可食用植物辅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

4.1.3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 的规定。

4.2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4.3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4.4其他真菌毒素限量应符合GB 2761 规定。

4.5其他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 规定。

代用茶国际标准

代用茶国际标准

代用茶国际标准茶国际标准是指国际茶叶行业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以便消费者可以购买高品质的茶叶。

一、茶叶质量标准:1. 外观:茶叶应具有统一的外观特征,如整齐的形状、统一的颜色和光泽。

2. 气味:茶叶应具有独特的气味,如清新、芳香等。

3. 滋味:茶叶的滋味应该平衡、鲜爽,不应出现苦涩或过于淡薄的情况。

4. 叶底:茶叶的叶底应干燥、整齐,没有破碎或污渍。

二、茶叶安全标准:1. 农残限量: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确保其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 重金属含量:茶叶中重金属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以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3. 无机物质含量:茶叶中的无机物质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确保其无毒害成分。

4. 防腐剂使用:茶叶的防腐剂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三、茶叶可追溯性标准:1. 生产环节追溯:茶叶的生产环节应进行记录和追溯,以确保其来源和生产工艺的可追溯性。

2. 包装追溯:茶叶的包装应标明生产日期、产地和生产商等必要信息,以方便消费者了解茶叶的来源和真实性。

3. 产品追溯:茶叶的产品信息应进行追溯,以跟踪茶叶的销售情况和消费者反馈,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四、茶叶生产质量管理标准:1. 原材料选择:茶叶生产过程中应选择优质的茶叶原料,并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和相关安全要求。

2. 生产工艺:茶叶的生产工艺应符合国际标准,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3. 设备和环境卫生:茶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应符合国际标准,并保持生产环境的卫生和清洁。

4. 质量控制:茶叶生产过程中应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抽样检测、品质评估等,以确保茶叶的质量稳定性。

总之,茶国际标准在茶叶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茶叶的生产、质量控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规范。

这些标准的使用可以帮助茶叶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同时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征求意见稿一、引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代用茶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消费群体的饮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当前市场上的代用茶产品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和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本文拟就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征求意见稿进行探讨和呼吁广大消费者的参与。

二、代用茶概述代用茶,是指采用经过烘焙加工的植物叶部制成的茶叶以外的用于冲泡、饮用的产品。

代用茶的制作原料主要包括菊花、玫瑰花、菠菜叶、山楂、甘草、枸杞等植物。

由于代用茶种类繁多,并且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口味习惯,因此需要建立地方标准,以规范代用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重要性1. 提高消费者认知:通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代用茶的品质标准、生产工艺以及食用的注意事项,增强消费者对代用茶的认知,降低消费风险。

2. 保障消费者权益: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规范代用茶产品的生产过程,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并通过规范的抽检等手段,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提升行业竞争力: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能够规范代用茶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减少虚假宣传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增强代用茶行业的竞争力,提升消费者对代用茶的信任度。

四、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1. 原料要求:明确规定代用茶制作所用的主要原材料种类和质量要求,禁止使用有毒草本植物作为代用茶的原料。

2. 生产工艺:规范代用茶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采摘、烘焙、包装等环节,要求生产过程符合卫生安全标准,严禁使用有害物质和添加剂。

3. 检测指标:明确代用茶产品的质量指标和检测方法,包括色泽、香气、湿度、杂质含量等方面的检验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4. 标签和包装要求:要求代用茶产品的标签上必须明确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原材料明细以及相关生产许可证号码,减少虚假宣传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含茶制品和代用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含茶制品和代用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含茶制品和代用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含茶制品包括以茶叶为原料加工的速溶茶类和以茶叶为原料配以各种可食用物质或食用香料等制成的调味茶类。

代用茶是指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等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含茶制品和代用茶分为2个申证单元,即含茶制品、代用茶。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获证产品名称、申证单元及产品品种,即含茶制品(速溶茶类、其他类),代用茶。

代用茶的分装企业应单独注明。

含茶制品和代用茶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1402。

含茶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含茶制品是指以茶叶为原料加工的速溶茶类[含各类固态速溶茶和各类液态速溶茶以及(抹)茶粉等产品]和以茶叶为原料配以可食用的枸杞、红枣、菊花、食用香料等制成的调味茶类(如八宝茶、三泡台等)。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

速溶茶类:固态速溶茶(含奶茶、果味茶等):原料→浸提→过滤→浓缩→(加入添加物)→喷雾干燥→包装。

液态速溶茶(含调味、调香浓缩茶汁):原料→浸提→过滤→浓缩→(加入添加物)→包装。

(抹)茶粉:原料→磨碎→包装。

调味茶类:茶叶→拼配(加入配料)→包装。

(二)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1.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超标。

2.劣变或混入其他杂物。

3.产品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的污染。

(三)关键控制环节。

原料验收、浸提或拼配、产品仓储。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1.生产场所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如垃圾场、医院、化工企业,特别应注意厂房、仓库四周不应有其他的气味存在。

2.厂房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速溶茶类生产企业应铺设地砖),墙面无污垢(速溶茶类生产企业应铺设墙砖)。

要保持加工环境的清洁,减少空气中的尘埃。

3.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

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

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不得堆放其他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14.1
14.2
GB 2761、GB 2762、GB 2763等相关标准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14.3
15
15.1
产品应质地均匀,具有该品种正常的色、香、味,无异味、无异嗅、无霉变,无肉眼可见外来夹杂质。
15.2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代用茶
调味茶
叶类
花类
果类
混合类
水分(%)
≤7.0

霉菌
按GB/T 4789.15规定的方法执行。
17.7
按JJF 1070的规定执行。
Hale Waihona Puke 1818.1具有相同的花色、等级、包装规格和净含量,品质一致,并在同一地点、同一日期内加工包装的产品集合为一批次;流通领域中,相同进货渠道、同一品种、一次接收的产品为一个批次。
18.2
每批产品应进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为:
三氯杀螨醇
按GB/T 5009.176规定的方法执行。
氰戊菊酯
按GB/T 5009.146规定的方法执行。
五氯硝基苯
按GB/T 5009.136规定的方法执行。
17.6
菌落总数
按GB/T 4789.2规定的方法执行。
大肠菌群
按GB/T 4789.3规定的方法执行。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GB/T 5009.136 植物性食品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46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GB/T 5009.176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85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7]第102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法监发[2003]180号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
1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3.1
代用茶
指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分为叶类、花类、果类和混合类。
GB/T 4789.5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T 4789.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T 4789.1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T 5009.3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
17.2
将样品放于洁净的白色瓷盘中,在自然光下目测,鼻嗅。
17.3
按GB/T 5009.3规定的方法执行。
17.4
按GB/T 8306规定的方法执行。
17.5

按GB/T 5009.12规定的方法执行。
总砷
按GB/T 5009.11规定的方法执行。
总汞
按GB/T 5009.17规定的方法执行。

按GB/T 5009.15规定的方法执行。
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T 5009.3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T 5009.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0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2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定量包装产品净含量允许短缺量
19.2
预包装标签应符合GB 7718、 GB 13432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7]第102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流通领域中,散装销售产品的标签要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法监发[2003]180号《
运输包装应有牢固清
19.3
运输
装卸产品时严禁丢甩,产品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GB/T 8302茶 取样
GB/T 8303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 13432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1示例:叶类产品有桑叶茶、薄荷茶等;花类产品有菊花、桂花、茉莉花、金银花等;果(实)类(含根茎)产品有大麦茶、苦瓜茶、胖大海、决明子、山楂等;混合类为上述产品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13.2
调味茶
指以茶叶为基本原料,配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或(及)其提取物,或(及)添加各种食用香精制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1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 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T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T 478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15.4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微生物指标
项 目
指标
菌落总数(cfu/g)
≤1×105
大肠菌群数(MPN/100g)
≤40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得检出
霉菌(cfu/g)
≤1×104
16
应符合 GB 14881的规定。
17
17.1
按GB/T 8302和GB/T 8303的规定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本标准第3章定义的代用茶及调味茶产品。
12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3.0
≤15.0
≤13.0
≤10.0
总灰分(%)
≤8.0
15.3
有害物质限量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有害物质限量指标
项 目
指 标
铅(Pb) /(mg/kg)
≤5.0
总砷(As) /(mg/kg)
≤2.0
总汞(Hg) /(mg/kg)
≤0.2
镉(Cd) /(mg/kg)
≤0.3
黄曲霉毒素B1/(μg/kg)
18.5
出厂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时,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品;
型式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时,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品;
19
19.1
产品加工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干燥、清洁、无毒、无害、无异味,不影响产品的品质,符合SB/T 10035等相关标准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包装必须牢固、防潮、整洁、无异味,能保护茶的品质,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
19.4
应贮存在清洁卫生、通风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室内,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
的物品混贮。
应按品种分别存放,防止挤压等损伤。
不得直接接触墙面和地面,间隔应在15
110
应在产品预包装标签上标示出产品的保质期。
前 言
本标准由桂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桂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庆义、梁国菲、汤凌志、彭彭。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代用茶及调味茶质量安全要求
11
本标准规定了代用茶及调味茶的术语和定义、原辅料要求、技术要求、企业必备的生产条件、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贮存、保质期。
二氧化硫
按GB/T 5009.34规定的方法执行。
黄曲霉毒素
按GB/T 5009.22规定的方法执行。
展青霉素
按GB/T 5009.185规定的方法执行。
六六六、滴滴涕
按GB/T 5009.19规定的方法执行。
敌敌畏、乐果、杀螟硫磷
按GB/T 5009.20规定的方法执行。
乙酰甲胺磷
按GB/T 5009.103规定的方法执行。
≤5
展青霉素a/(μg/kg)
≤50
六六六总量/(mg/kg)
≤0.2
滴滴涕总量/(mg/kg)
≤0.2
敌敌畏b/(mg/kg)
≤0.2
乐果b/(mg/kg)
≤1.0
三氯杀螨醇/(mg/kg)
≤0.2
氰戊菊酯/(mg/kg)
≤0.5
乙酰甲胺磷c/(mg/kg)
≤0.1
杀螟硫磷c/(mg/kg)
≤0.5
18.3
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投产时;
b)原料生长环境、栽培技术、加工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正常生产,每半年时;
d)前后两次抽样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e)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主管部门提出要求时。
型式检验项目为第5章全部项目。
18.4
抽样方法按GB/T 8302的规定执行。
五氯硝基苯/(mg/kg)
≤0.1
二氧化硫
(以SO2计)/(g/kg)
代用茶的果类
≤0.1
代用茶的花类、混合类,调味茶
≤0.5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a仅适用于含山楂的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