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论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序号:11 姓名:孙玉坤院系:文经学院经济系学号:200990508307论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两个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成为了战后世界的主导力量,伴随着共同的敌人法西斯的战败,这两个超级大国逐渐失去了共同的合作基础与信任关系,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所以两国转而开始了为了争夺全球霸权的斗争,尤其是美国,作为之后仅存的唯一的超级大国,他的全球霸权战略值得我们深思探讨。
讲到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我们要先从战后其成长的过程来探究。
战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实力的严重削弱,苏联虽然也作为战后的世界超级大国,但是战争也是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亚洲,日本法西斯战败,出于美国的军事占领下,中国虽然结束了抗日战争,但是却面临着内战的情形;最后,来看美国,由于本土远离战场,实际上并没有遭受到战争的破坏。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战后美国的“成长”的基础是结实而牢固的。
因而伴随着这种实力的增长,美国的全球霸权野心日益膨胀,开始了力图主导全球的霸权战略。
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可以从几个有代表性的总统的各个时期解释战后美国全球霸权的调整。
一、“杜鲁门主义”,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其中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
他强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公开反共,企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也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评析冷战后美国关于霸权问题的论争(精品pdf)

2010年6月江 南 社 会 学 院 学 报Jun .2010第12卷第2期J O URNAL O F J I ANGNAN S OC I AL UN I VERS I T YVol .12No .2评析冷战后美国关于霸权问题的论争陈积敏(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100037)摘 要: 冷战后,美国国内对其霸权的认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霸权维持论”与“霸权衰落论”。
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美国霸权的未来。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并非根本对立。
超越这些分歧,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共识。
两种观点的论争包含有美国大战略因素,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冷战后时代国家战略的可能选项。
关键词: 美国;“霸权维持论”;“霸权衰落论”中图分类号:D83/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26(2010)02-0052-04 霸权兴衰问题一直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在美国学界。
这与美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无关系。
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享受“和平红利”的同时,也在谋划着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宏伟蓝图,决意实现长久的“美国治下的和平”。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在布什执政后期,由于面临着金融危机、阿战、伊战、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等诸多困境,美国愈发感到力不从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国内关于其霸权未来的认知也出现了新的争鸣,“霸权衰落论”开始兴起。
同时,“霸权维持论”在美国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市场。
那么,两种观点所持的主要论据是什么?两者间的关系是根本对立还是有着本质共识?它们之间的争鸣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分析。
一、“霸权维持论”的主要论据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现实让许多美国人欣喜若狂。
这一方面说明了美国超强的军事、经济实力经受住了考验,美国所倡导的价值观具有了普世意义;另一方面也象征着美国终于成为真正的、无可匹敌的全球霸权国,处于国际体系结构的顶端,构成了以美国霸权为特征的“单极”国际政治格局。
浅析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中的美国霸权战略因素

浅析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中的美国霸权战略因素张千慧摘要:本文在简要的论述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原因中的美国霸权战略因素。
另外,美国依托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无形之中影响了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与走向,成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
因此,探讨美国霸权战略政策对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东北亚;安全困境;美国霸权;影响一、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土崩瓦解,美国成为自冷战结束以后唯一的“超级大国”。
为了使其一超独霸的地位在21世纪能够继续保持下去,紧紧抓住冷战后所开始形成的有利局势,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不断加强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关系,积极介入朝核问题,并且拉拢蒙古弱化俄罗斯遏制中国。
首先,朝鲜半岛重兵对峙,半岛局势没有得到根本缓和,构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的重大隐患。
可以说朝鲜半岛是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形势最为严重的地区。
韩朝两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相异,两国关系处于十分严重的对峙之中。
在22万平方公里的三八线两侧南北双方就陈兵了近百万的正规军,双方军队昼夜相向,严阵以待。
庞大的军事集结是双方互相不信任的结果,反过来又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敌意。
从而使得朝鲜半岛成为当今世界上军事力量部署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其次,台湾问题跟朝鲜半岛问题一样,是美苏两国争霸在东北亚地区的冷战遗产。
所谓台湾问题,就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其实质就是台湾的统独问题和美国的干涉问题,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的问题,而焦点就是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的问题。
对中国而言,台湾是通往太平洋地区各个国家的重要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被美国称之为太平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舰”,日本也称其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而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两岸力量对比失衡的状态下,美国却采取对台军售规模逐次提升、质量不断提高的对策,调整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部署,支持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的政策。
浅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浅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浅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霸权是一国为征服他国、称霸世界所奉行的一种政策。
而美国的全球战略最突出的特征无疑就是其强烈的霸权主义!从1823年提出“门罗主义”至今,美国已经从一个地区大国演变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
相应地,美国奉行的霸权主义对外政亦逐步表露无遗。
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既继承了老牌霸权主义的传统,又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更具全球扩张性的霸权;又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的霸权;更是以强大实力为支撑的制度化、机制化的新霸权!一、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初步形成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很晚的。
由于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美国从独立到19世纪末,安全上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未出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超然地位”,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美国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联系、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同盟,以维护美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
因而,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美国奉行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大战略,即:“西半球防御”,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再入侵西半球,获得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全球战略也进入初步形成阶段。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决定到更大的国际舞台去扩大自己的影响。
形势发展推动着美国“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形成,它从大陆扩张转为海外扩张。
美国全球战略初步形成的动因和依据是:第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实行海外扩张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
内战中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第二,美国拥有进行海外扩张的理论依据。
在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同时,欧洲正在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准备用武力来打破原有的均势。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全球霸权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全球霸权冷战时期,美国积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冷战政策,以争夺全球霸权。
本文将从美国冷战政策的起源、实施过程以及对全球霸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冷战政策的起源冷战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期的雅尔塔会议。
在会议上,美国、苏联和英国三国领导人商定了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
然而,在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特别是美国与苏联之间产生了新的对立。
这种对立日益升温,最终导致了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的到来。
二、美国的冷战政策1. 康奇利夫人的遏制政策康奇利夫人在二战后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驻苏大使,她提出了著名的“遏制政策”。
该政策主张通过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等手段,阻止苏联扩大其影响力范围。
此政策也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及其盟友的封锁和遏制。
2. 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继承了康奇利夫人的遏制政策,并进一步发展了冷战政策。
美国实行了联合国的组建,并在联合国中对苏联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
此外,美国还推动了马歇尔计划,向欧洲重建国家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以此来削弱苏联的影响力。
3. 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在太空中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以确保美国不受来自苏联的核威胁。
这一计划的实施引发了苏美两国的核武器竞赛。
三、冷战政策对全球霸权的影响1. 经济霸权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援助措施,使得欧洲国家在战后经济重建中高度依赖美国。
这种经济霸权赋予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决定权和影响力。
2. 军事霸权美国的军事力量在二战后得到巨大的增强,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大国之一。
冷战期间,美国通过加强军备建设、与盟国的军事合作等手段,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军事霸权地位。
3. 政治霸权美国通过参与战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并对其发挥重要影响力,来确保其国家利益的实现。
此外,美国还推动了一系列冷战时期的军事干预,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以维护其在该地区的政治霸权地位。
4. 文化霸权冷战期间,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文化霸权。
冷战后美国霸权战略与世界格局走向

冷战后美国霸权战略与世界格局走向【摘要】经过了这近一个学期的课程,我对古今中外的国际战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我个人认为这个课程还给予了我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为了能够展现这些收获,我选择冷战后美国霸权战略与世界格局走向这一课题进行讨论。
本文通过查询大量的文献,咨询老师,同学并且和同学积极地探讨,论证了冷战后美国最终选择了谋求称霸全球的“霸权战略”的事实,得出了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力量的强弱极化。
霸权主义更加盛行,南北问题更加得严重的世界格局走向。
【关键词】冷战终结,孤立主义,全球主义,多边主义战略,平衡战略,优势战略,霸权战略。
【正文】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终结了。
仅剩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初面临多种战略抉择,根据我的理解我总结得到美国的战略抉择大体可分为“孤立主义”和“全球主义”两类。
孤立主义认为冷战后美国应尽可能地减少与外部世界的政治联系,将精力集中于解决国内问题。
“全球主义”信念认为美国的利益是世界的,应该捍卫“世界领袖”地位。
美国“全球主义”信念可细分为多边主义战略、平衡战略和优势战略三种战略选择。
多边主义战略认为和平是不可靠的,美国应通过国际机构采取集体行动来实现既定目标。
平衡战略认为,美国应依据自身实力相对下降的现实,主动采取制衡的手段来应对其它新大国的崛起,只有这样美国的国家利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
优势战略认为美国的实力地位并未相对衰落,只要政策对头,美国完全有能力长期保持其在全球的首要地位。
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运用了以上三种方案——“全球主义”是战略出发点,保持优势、独霸世界是战略核心,多边合作、主导均势是战略实施手段。
冷战后美国最终选择了谋求称霸全球的“霸权战略”。
冷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是一个十分庞杂的霸权“复合体”,是一种新型的世界霸权战略。
它具备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是“意识形态”霸权,包含三家理论体系:一是约瑟夫·奈提出的“间接权力增值论”;二是塞缨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三是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
美霸权主义

[责任编辑刘蔚然]
圃
万国际关系基
本准则,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定地推进世 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 民主化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美国的霸权主义 将愈益不得人心。
参考文献:
[1]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9. [2]刘杰.论国际秩序重构进程中的制度霸权[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3):74—81. [3]唐永胜.八国集团背后的历史惯性[J].世界经 济与政治,2000,(4):19—22. [4]孟祥青.2l世纪初国际战略形势的基本走向 [J].新视野,2000,(2):62—64. [5]俞正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新世纪世界格局 [J].复旦大学学报,2000,(1)11—6.
以及主要军事防御对象;1997年北约正式接纳
波、匈、捷为北约新成员,1999年北约战略新概念 问世,将北约的职能、军事行动范围扩展,紧接着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科索沃战争;世纪之交, 美国加速发展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名义上 是为了防御,其实质是为了打破现有全球战略平 衡,谋求建立一种攻防兼备的绝对军事优势。同 时,美国还积极准备实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 (TMD),从而在东亚地区和台海两岸造成新的紧 张局势。“显性霸权”表明美国在冷战后把建立单 极格局、迟滞多极化发展进程作为全球战略的中 心,把确保欧亚大陆不出现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地 区大国作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目标。 与冷战后美国的“显性霸权”相比,其“隐性霸 权”的力量更值得警惕。所谓“隐性霸权”表现为 美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对其 他国家的无所不在的渗透和影响。它体现了美国 “软权力”的作用。与以军事、经济力量为内容的 “硬权力”相比,冷战后美国在国际上充分注意发 挥“软权力”的作用。根据美国新自由制度主义学 派代表约瑟夫・奈的解释,所谓“软权力”是指使他 人心甘情愿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情的能力。它包括 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吸引力、控制国际事务议程 设置的能力三方面。美国利用其在国际传媒中的
冷战后美国的拉美一体化战略与霸权利益的视角

冷战后美国的拉美一体化战略与霸权利益的视角内容提要冷战后的拉美地区一体化进程包括占主流地位、中间立场的南方共同市场、南美洲国家联盟、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开放程度较高、立场偏右的太平洋联盟以及反美色彩浓厚的美洲玻利瓦尔联盟。
从维护霸权利益的目的出发,冷战后美国除了直接参与跨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外,对不同的拉美本地区一体化进程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美国力图建设美洲自由贸易区,将其作为美国霸权制度地位的基础之一,但是没有能够成功。
美国还通过建设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利用拉美国家内部矛盾等手段,力图削弱拉美国家旨在联合独立的地区和次地区一体化进程。
北美自由贸易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推动,都属于美国的跨地区一体化战略,削弱和分裂了拉美国家,加强了美国主导的地区制度体系以及全球制度体系,也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实力地位;而美国对拉美本地区三种一体化进程分而治之的战略,打压了挑战美国霸权利益的力量,削弱了长期来看不利于美国霸权利益的进程,加强了有利于美国霸权利益的进程。
冷战结束后,拉美地区的一体化进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作为霸权国,美国也试图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促进在整个美洲的霸权利益。
因此,涵盖拉美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既包括美国直接参与的跨地区一体化进程,也包括美国没有直接参与的本地区一体化进程。
对于这些不同的地区一体化进程,美国采取了相应的战略,虽然没有能够实现直接主导的目标,但是削弱了拉美的本地区一体化进程。
不仅如此,随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的基本达成和接下来可能的扩展,美国的跨地区一体化战略还将继续推进。
本文从霸权利益视角出发,说明冷战后美国对拉美地区不同一体化进程的战略及其原因。
一、霸权利益视角与美国拉美一体化战略的假设霸权利益视角认为,霸权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包括霸权实力地位和霸权制度地位两个方面。
霸权实力地位是霸权国最重要的整体国家利益,意味着在对外政策中维持和扩大与对手的实力差距是一个根本的战略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统治。
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遇。
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
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
美国的全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它强调时代发展变化了,传统国家主权的属性也变化了,因而互不干涉内政的理论已过时了,进而提出“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内战非内政”这些蛊惑人心的口号,摆出一种悲天悯人、替天行道的姿态来对主权国家的内政大加干涉。
3、第三,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霸权。
冷战后,“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国际力量对比态势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制度霸权的取向成为资本主义共同的选择。
美国充分利用了这一机遇,加强美国与西方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力图通过建立多数国家接受的国际规范,将美国的价值观念与西方民主法治原则扩展到国际事务中,使国际制度更多地体现美国特色,使美国的霸权政策合法化。
三、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从形式上看,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历史上出现过的旧式霸权主义的确有所不同。
者的特征是以对别国的战争征服和对人民的残害奴役为手段,以占领别国的领土为目的。
而美国的霸权主义则是一种新型霸权,这种新型霸权新在不以领土调整、领土兼并、领土补偿为目标,而是要在美国的实力下塑造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秩序。
从实质上看,美国新型霸权与旧式霸权并无二致。
霸权国行为的根本动机是霸权国的国家利益。
霸权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是维持霸权国的权力地位,尤其是维持其与主要挑战国或潜在挑战国的相对优势的权力地位。
只要霸权国能够保持霸权地位,它的国家安全、经济财富、意识形态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因此,维护国家利益,保持权力地位就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
文献方面可以做以下几种分类。
1、讨论美国战后霸权的新特点。
《冷战后格局和美国霸权的特点》金灿荣指出,①美国霸权所依赖的力量来源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传统的霸权因力量来源是突然地获取了一种资源,或是某种机缘。
美国的力量来源在于它的持续的制度创新能力。
②美国霸权的目标选择是有限的,它不像传统的帝国主义国家那样进攻中国,也不会像传统帝国主义国家那样来掠夺别人的领土,它是高度理性化的社会,它取得的都是某些关键领域、关键地区的霸权,以此来操纵全局。
与传统霸权相比,它的代价要小得多。
③美国运用霸权的时候,善于运用规则而不完全用强力压迫对方(科索沃是例外而非常规)。
美国在大多数情况下时,善于运用一个普遍价值,即大家都认为好的东西来设计一套游戏规则,最典型的例证是联合国和WTO。
④美国的霸权强调软力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制度创新等)。
⑤美国一旦将某国确定为主要对手,其态度是非常坚决的,绝不妥协。
不取得全面胜利,决不罢休。
《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特点》韩玉贵认为,一、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更具全球扩张性的霸权。
二、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硬权力”与“软权力”相结合的霸权。
三、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以强大实力为支撑的制度化、机制化霸权。
《冷战后美国新霸权主义的特点及根源》张学岩认为冷战后美国的霸权,1.居高临下,范围更广,更具进攻性。
美国政府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今天美国的安全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从长远看,美国的安全依靠强大的经济,美国外交、军事及价值观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因此,美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美国的经济繁荣,军事战略也必须服从于经济安全。
2.以武力谋取霸权扩展,更具野蛮性。
虽然美国优势无可匹敌,但全球化使得世界政治权力分散化,美国霸权意志的贯彻障碍重重,于是冷战后美国借助旧式霸权的方式,以武力塑造秩序。
3.咄咄逼人更具侵略性的文化霸权。
美国领导人认为,在当今世界,依靠武力是不可能建立持久的霸权的,而最具力量的武器是相同的价值观念。
在冷战后国全球军事存在不得不适度收缩的状况下,必须通过扩展美国的价值观念来保证美国利益的不损失和进一步扩展。
2、探究美国在冷战后维护其霸权的新战略举措。
《从程序暴力到软干预冷战后美国霸权衰落的历史轨迹》胡键认为,在当前国际力量分配体制内,单凭某一国家或国家集团的能力把美国从霸权地位上拉下来是不现实的。
但是,美国以“惟一的全球性帝国,按照它自己的设想来重新塑造地球上的国家”的方式,正在促使美国霸权在“新帝国”的过度扩张下走向衰落。
“程序暴力”的对外行为方式不仅受到实力的掣肘,而且从伊拉克战争来看,这种方式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外行为方式不得不进行调整,从“程序暴力”转变为“软干预”。
所谓“软干预”就是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程序来规范其他国家的行为,要求相关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来维护现存国际体系和国家程序,从而达到为美国霸权减负的目的。
《浅析冷战后美国扩张霸权的新举措》王爱桂认为,一、扩充军备,强化军事同盟,加强对全球事务的军事干预,包括扩充军备和军控上的双重标推、强化军事同盟、加强对全球事务的军事干预。
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利益,例如把对外贸易和拓展海外市场作为各项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以及建立有利于美国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三、向全球输出美国的民主价值观,综合运用文化扩展、武力威胁、经济引诱的方式达到其目的。
3、对美国霸权的评析。
《评析冷战后美国关于霸权问题的论争》陈积敏认为,冷战后,美国国内关于其霸权的认知出现了两种主要观点,即“霸权维持论”与“霸权衰落论”。
这两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霸权的未来,同时也将美国所具备的优势与不足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利于我们对于美国的整体实力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国内这些观点的差异并不是根本对立的,而主要是由于分析视角与研究方法的不同所产生的技术性分歧。
超越这些分歧,我们发现,美国国内对于冷战后美国所处国际地位、美国自身实力状况以及美国未来政策远景的认知有着诸多共同之处。
他们在对美国霸权特点的分析中饱含“美国例外论”的传统观点,而对美国在当前国际体系中所发挥作用的分析,又充满了美国“使命观”的色彩。
两种观点都表达了美国人对当前霸权体系的重视,认识到维持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对于增益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因而,作为一个一心希望维持自身霸权地位的国家,美国对于任何可能的潜在挑战抱有警惕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些文献中,大多是理论性的学理分析,探讨其霸权的特点,发展等。
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影响方面是应该得到更大程度地重视的,一遍我饿美女能更加积极地应对。
文献综述1]刘盛. 简析冷战后美国军事霸权的几点表现[J]. 台声.新视角,2006,01:18-19.[2]韩玉贵,王域霞. 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特点[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2:70-74.[3]刘丽云. 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J]. 教学与研究,2001,09:55-60.[4]周丕启. 追求合法的权力:冷战后美国霸权新战略[J]. 太平洋学报,2001,03:23-30.[5]胡键. 从“程序暴力”到“软干预”——冷战后美国霸权衰落的历史轨迹[J]. 社会科学,2008,05:4-12+189.[6]常平,王伟. 冷战后美国霸权合法性问题探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1:8-11.[7]翟晓敏. 冷战后美国主导式霸权评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04:71-75.[8]王爱桂. 浅析冷战后美国扩张霸权的新举措[J]. 常熟高专学报,2000,05:56-60.[9]金灿荣. 冷战后格局和美国霸权的特点[J]. 世界知识,2000,15:14-15.[10]周静. 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特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57-59.[11]夏云珍,王云飞. 简析冷战后的美国文化霸权[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4-7.[12]史界. 试析冷战后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新调整[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