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一、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数是不致病的腐物寄生菌。

?致病性葡萄球菌可引起化脓性炎症、败血症、食物中

毒等。

分类与分型

1)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多数致病。

(2)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偶可致病。

(3)腐生葡萄球菌(S. saprophyticus):不致病。

(4)致病性菌株能产生黄色或柠檬色素。

(5)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被相应噬菌体裂解,表皮葡萄球菌不敏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用噬菌体可将金葡萄菌分为4群23个型。

?肠毒素型食物中毒由Ⅲ和Ⅳ群金葡萄菌引起,Ⅱ群菌对

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速度比Ⅰ和Ⅳ群缓慢很多。

?造成医院感染严重流行的是Ⅰ群中的52、52A、80和

81型菌株。

?引起疱疹性和剥脱性皮炎的菌株经常是Ⅱ群71型。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

?作为人和动物的常见病原菌,其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

鼻腔、咽喉、头发上,50%以上健康人的皮肤上都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检验

?革兰氏阳性球状,排列呈葡萄串状。无芽胞、鞭毛,大

多数无荚膜,个别形成荚膜。致病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较小、约0.5~1um., 普通0.4~1.2um。培养及生化特性

1.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7.4 ,对营养要求不高,加少量葡萄糖或血液生长更旺盛。),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不生长。

2. 血平板上生长更佳,致病菌株β溶血

3. 产生金黄色

色素

4. 高度耐盐: 可在7.5~15%NaCl肉汤中生长。

5. 分解葡、乳、麦、蔗糖,产酸不产气,触酶阳性,致病菌株能分解甘露醇。

6.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的毒素和酶(致病因素P149)1)溶血毒素2)杀白细胞素

3)血浆凝固酶:区分葡萄球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重要标志。4)脱氧核糖核酸酶:5)肠毒素6)溶纤维蛋白酶7)透明质酸酶

抗原性

1. 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借此可分群。 A群多糖抗原化学组成为磷壁酸中的N-乙酰葡糖胺核糖醇残基(金黄色葡萄球菌)。

B群多糖抗原化学组成是磷壁酸中的N-乙酰葡糖胺甘油残基。

2. 蛋白质抗原: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人源菌株含SPA (Staphylococcus protein A),能与多种哺乳动物IgG Fc片

段非特异性结合。Ag-Ab(IgG)-SPA 有利于多种微生物抗原检出。

3. 荚膜抗原:几乎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表面均有荚膜多糖抗原的存在。仅个别表皮葡萄球菌有此抗原,抗吞噬作用。

磷壁酸:以磷酸多元醇分子的重复结构单位为主链(骨架)的阴离子多聚物。磷壁酸按磷酸多元醇分子的不同分为5种类型,其中以磷酸甘油和磷酸核糖醇两大类最常见。

抵抗力

抵抗力较强,能在干燥脓汁或血液中存活数月,80℃30min可杀死,煮沸迅速死亡,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临床上用1%-3%的龙胆紫溶液治疗,以防止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脓症。

致病性和毒力因子

1. 致病性:可引起两类疾病

?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通过各种途径侵入

机体,导致皮肤或器官的多种感染,甚至败血症。

中毒性疾病:由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人源多为α毒素,动物源则为β毒素。

2.毒力因子: 包括毒素和酶

(1)α毒素(Alphatoxin)

损伤细胞膜的毒素,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

(2)肠毒素(enterotoxin)

按抗原性不同,分为A、B、C1、C2、C3、D和E 7个血清型,均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即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肠毒素形成条件:

?存放温度:在37℃内,温度越高,产毒时间越短;?存放地点:通风不良氧分压低易形成肠毒素;

?食物种类:含蛋白质丰富,水分多,同时含一定量淀粉

的食物,肠毒素易生成。

(3)凝固酶

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集的酶类物质。致病性菌株多数为凝固酶阳性。

①游离凝固酶(free coagulase): 使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纤维蛋白。

②结合凝固酶(bound coagulase): 使纤维蛋白原与菌体交联而致细菌凝聚。作用:有助于致病菌株抵抗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

(4)耐热DNA酶:100℃,15min不失去活性,由致病性菌株产生。

(5)其它致病因子:溶纤维蛋白酶、纤维蛋白溶酶、透明质酸酶,杀白细胞素、磷酸酶、卵磷脂酶和脂酶等,利于细菌扩散。

微生物学诊断

标本的采集:化脓性病灶采取脓汁、渗出液;败血症采取血液;脑膜炎采取脑脊液;食物中毒则分别采集

剩余的食物、呕吐物和粪便。

?直接涂片检查:注意浓汁、乳汁、液体培养的染色片

中常见双球或短链排列的球菌,易误认为是链球菌。?分离培养:普通平板培养、血液琼脂平板、高盐培养

基。

鉴定:纯培养物菌落金黄色,周围呈溶血现象。

1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

(1)产生凝固酶和耐热DNA酶

(2)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3)发酵甘露醇

2 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查:

细菌分离鉴定的同时,接种至肉汤培养基,培养后取滤液注射至6-8周龄的幼猫。ELISA法检测微量肠毒素,PCR 或DNA杂交检测产毒素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方法:增菌培养法、直接计算法

1、增菌培养法的检验步骤(程序)

检样→稀释→7.5%NaCl 肉汤增菌培养→血平板、B-P分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讲义第13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一、葡萄球菌属 (1)分类.......................了解 (2)临床意义...................熟悉 (3)生物学特性.................熟练掌握 (4)微生物学检验...............熟练掌握 (一)生物学特 1.形态与结构 本属细菌革兰染色阳性,呈圆球形,直径0.5~1.5μm,不规则排列,形似葡萄串状,在脓汁或液体培养基中,可呈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无鞭毛和芽胞,某些菌株能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最适pH为7.4,最适温度为35~37℃。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37℃24~48h培养,可形成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菌落,直径为2~3mm。可产生不同的脂溶性色素,如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色素。葡萄球菌可产生α、β、γ和δ溶素。 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呈均匀混浊状。 3.生化反应 本属菌触酶试验阳性,多数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蔗糖,产酸不产气。致病性葡萄球菌一般能分解

甘露醇产酸、液化明胶和产生血浆凝固酶。 4.抗原 葡萄球菌的抗原包括蛋白抗原和多糖抗原。 (1)蛋白抗原:为完全抗原,有种属特异性。存在于葡萄球菌的表面,具有抗吞噬作用,称葡萄球菌A蛋白(SPA)。 (2)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协同凝集试验 5.分类 (1)《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1986)据DNA及表型特征等将葡萄球菌分为19个种。继之,各国学者又从人和动物中检出数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新种,共27种。 (2)古典分类法:根据其产生色素的不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柠檬色葡萄球菌。 1965年,葡萄球菌国际分类委员会将葡萄球菌分为凝固酶阳性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CNS常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6.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耐热,耐干燥,耐高盐,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二)致病性 1.侵袭性疾病 ⑴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如毛囊炎、疖、痈等; ⑵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骨髓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⑶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肺炎、肺炎、脓胸等; ⑷医院内感染。 2.毒素性疾病

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0例

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0例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经过病原学确诊的1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均起病较缓慢、病史长。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症状以发热、头痛为主,头部影像学检查以脑室扩大、脑积水为主。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静滴,5-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等药物治疗。10例患儿痊愈4例,病情明显好转4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新型隐球脑膜炎起病缓慢,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对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时,应该积极新型隐球菌相关辅助检查,尤其是脑脊液检查。儿童新型隐球菌脑炎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 标签:脑膜炎;隐球菌;儿童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性脑炎。在儿童中不常见,国外报道多见于免疫系统低下患儿[1],国内报道可见于正常儿童[2]。临床起病隐匿,极其容易误诊。治疗时间较长,患儿痛苦较大,预后不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收治的10例经病原学诊断明确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患儿,年龄3~11岁,平均6.4岁,男6例,女4例,男女比例1.5∶1,7例来自农村,3例来自城市,有易感因素和(或)有基础疾病4例,其中肾病综合征2例,营养不良1例,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发病前应用激素药物超过3周3例,应用抗生素超过2周3例。 l.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首发头痛7例,进行性加重,发热7例,恶心、呕吐6例,癫痫发作2例,脑疝1例,嗜睡、性格改变1例,可疑智力下降1例。 1.3 实验室检查 1.3.1 血常规WBC (8~20)×109/L,血新型隐球菌培养均为阴性。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测压压力增高8例,外观均清亮,细胞总数(10~650)>106/L,白细胞总数(1~300)×106/L,脑脊液蛋白20~800 mg/L升高9例,6例葡萄糖降低,7例氯化物降低,入院后首次脑脊液墨汁染色7例阳性,其余3例在第2次或第3次脑脊液检查找到新型隐球菌。血液HIV检查均为阴性。 1.3.3 动物接触史4例中有鸽粪密切接触史,2例可疑动物接触史。 2 结果 所有患儿经确诊后应用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配合腰穿注射两性霉素及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一、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数是不致病的腐物寄生菌。 ?致病性葡萄球菌可引起化脓性炎症、败血症、食物中 毒等。 分类与分型 1)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多数致病。 (2)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偶可致病。 (3)腐生葡萄球菌(S. saprophyticus):不致病。 (4)致病性菌株能产生黄色或柠檬色素。 (5)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被相应噬菌体裂解,表皮葡萄球菌不敏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用噬菌体可将金葡萄菌分为4群23个型。 ?肠毒素型食物中毒由Ⅲ和Ⅳ群金葡萄菌引起,Ⅱ群菌对

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速度比Ⅰ和Ⅳ群缓慢很多。 ?造成医院感染严重流行的是Ⅰ群中的52、52A、80和 81型菌株。 ?引起疱疹性和剥脱性皮炎的菌株经常是Ⅱ群71型。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 ?作为人和动物的常见病原菌,其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 鼻腔、咽喉、头发上,50%以上健康人的皮肤上都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检验 ?革兰氏阳性球状,排列呈葡萄串状。无芽胞、鞭毛,大 多数无荚膜,个别形成荚膜。致病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较小、约0.5~1um., 普通0.4~1.2um。培养及生化特性 1.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7.4 ,对营养要求不高,加少量葡萄糖或血液生长更旺盛。),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不生长。 2. 血平板上生长更佳,致病菌株β溶血 3. 产生金黄色

色素 4. 高度耐盐: 可在7.5~15%NaCl肉汤中生长。 5. 分解葡、乳、麦、蔗糖,产酸不产气,触酶阳性,致病菌株能分解甘露醇。 6.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的毒素和酶(致病因素P149)1)溶血毒素2)杀白细胞素 3)血浆凝固酶:区分葡萄球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重要标志。4)脱氧核糖核酸酶:5)肠毒素6)溶纤维蛋白酶7)透明质酸酶 抗原性 1. 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借此可分群。 A群多糖抗原化学组成为磷壁酸中的N-乙酰葡糖胺核糖醇残基(金黄色葡萄球菌)。 B群多糖抗原化学组成是磷壁酸中的N-乙酰葡糖胺甘油残基。 2. 蛋白质抗原: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人源菌株含SPA (Staphylococcus protein A),能与多种哺乳动物IgG Fc片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1例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杨继承,预防医学与医学检验系06级检本一班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免疫低下,隐球菌性脑膜炎。 伴随国际国内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上相关药物的滥用现象也日益增多。广谱抗菌药、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一方面,保护人类免受多种微生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侵袭,另一方面,也对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有害。隐球菌归入半知菌亚门,半知菌纲,隐球菌目,隐球菌属,有A、B、C、D 4个血清型[1]。作为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往往能造成免疫能力低下患者机体深部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慢性感染等。我院检验科于2010年1月15日培养鉴定出1例新型隐球菌,现将培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1月11日接收脑脊液标本一份。患者入院时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4.10×109/L,其中单核0.9×109/L,中性粒11.8×109/L,占83.8%,淋巴1.2×109/L,占8.77%,但免疫功能检查显示:补体C3 0.09g/L,IgA 0.65g/L ,IgG 4.68g/L。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 小BB培养基后,取标本离心涂片,墨汁负染,镜检结果发现有带有宽厚荚膜的较圆的菌体存在,初步判断为新型隐球菌(如图1)。 图1 1月13日血平板上长出较小,白色,较干燥的菌落,涂片后镜检为菌体较圆的革兰阳性孢子(图2);小BB微浑,涂片墨汁染色镜检发现亦为有宽厚荚膜且较圆的菌体(图3)。 图2 图3 1月13日下午,上生化鉴定(ID32C)及药敏(ATB TM FUNGUS3)板。14日,生化

鉴定结果如下:能同化肌醇、葡萄糖、半乳糖、蔗糖,脲酶试验阳性;糖类发酵试验及乳糖同化试验结果为阴性。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为5-FC 敏感(S),两性霉素B 耐药(R),氟康唑中介(I)。 综合上述检查及培养鉴定结果,确认病原菌为新型隐球菌。 讨论: 新型隐球菌多造成免疫力低下患者机体的深部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往往会造成亚急性、慢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生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近20年,隐球菌造成的感染越来越普遍。在国外,已成为AIDS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AIDS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国内已将隐球菌病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同列入乙类传染性疾病[2]。其主要致病物质为荚膜。新型隐球菌的检测主要分以下几类:①对脑脊液标本的直接检测,将标本直接离心,取沉渣涂片,墨汁负染法;检测荚膜特异性多糖抗原的ELISA、胶乳凝集实验及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单克隆抗体法;有条件地区还可利用PCR技术对真菌DNA进行检测,其特异性及敏感性更高。②实验室培养鉴定法,经接种真菌(或其他)培养基后,根据长出的菌落特征及染色特性,选择响应生化、药敏鉴定板,并综合上述结果对标本中的病原菌做出准确判断,药敏结果还能指导临床正确用药。脑脊液墨汁染色是诊断隐脑最直接、经济而快速的诊断方法[2]。但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荚膜多糖抗原在早期快速诊断中明显优于涂片墨汁染色[2],且乳胶凝集试验兼有诊断和估计预后的价值[3],但应与肿瘤、SLE、结节病等鉴别,因为血清RF阳性时可造成假阳性结果。 实验室诊断过程中,标本的处理方法直接影响着检出率的高低。对脑脊液标本直接检测时,若使用墨汁染色,必须先对标本进行离心处理(2000r/min,15min),以提高检出率,PCR实验则须防止标本污染而出现假阳性。培养鉴定时,由于新型隐球菌生长较为缓慢,BA 可于48h后见到明显的真菌菌落(中大,白,圆,稍干);小BB中可能无法见到明显浑浊,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到有轻微浑浊的现象,镜检前最好也先离心处理。 疾病的治疗方面,可参考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药物。如5-FC、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可能出现药物在血液中已达到一定浓度,但在脑脊液中却未达到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现象。往往是一部分患者久治不愈的原因所在。 其实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新型隐球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及鸽粪中,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也可经皮肤、黏膜或肠道侵入,鸽子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免疫功能低下常为新型隐球菌病的重要诱因,如艾滋病、淋巴瘤、白血病、肾衰竭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而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或细胞毒性药物者亦较易发生本病。所以避免接触鸟类粪便、积极锻炼身体是很有必要的,临床上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的药物必须正确及合理应用。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应积极预防“病从口入”,饭前便后洗手、不生吃瓜果蔬菜等看似不起眼的好习惯却是我们远离多种病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倪语星,尚红.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74 - 376。 [2] 崇雨田. 隐脑的诊治体会[J].新医学, 2003,34 (6) : 343 – 345。 [3] 李京红,张国俊新. 型隐球菌脑膜炎脑脊液的检测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09,12(5):85-86。

微生物检验第十三章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练习

第十三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一、A1 1、下列哪种菌种保存方法是目前最有效的保存方法 A、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 B、半固体穿刺保存法 C、干燥保存法 D、冷冻干燥保存法 E、脱脂牛奶保存法 2、能在高盐(6.5%NaCl)、40%胆汁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是 A、大肠埃希菌 B、草绿色链球菌 C、B群链球菌 D、肠球菌 E、表皮葡萄球菌 3、在6.5%氯化钠培养基中能生长的细菌有 A、A群链球菌 B、B群链球菌 C、C群链球菌 D、肺炎链球菌 E、肠球菌 4、卡他布兰汉菌在形态方面与何种细菌相似 A、流感嗜血杆菌 B、脑膜炎奈瑟菌 C、军团菌 D、放线菌 E、支原体 5、下列细菌中,哪一种为革兰阴性球菌 A、草绿色链球菌 B、肺炎球菌 C、化脓链球菌 D、卡他布兰汉菌 E、肠球菌 6、关于乙型溶血型链球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链球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 B、感染容易扩散 C、可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 D、产生多种外毒素,故可用类毒素预防 E、对青霉素敏感

7、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透明质酸酶 B、溶血毒素 C、普通菌毛 D、荚膜 E、外毒素 8、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 A、红霉素 B、链霉素 C、青霉素 D、克林霉素 E、多黏菌素 9、链球菌分类的依据是 A、能否产生血浆凝固酶 B、产生色素颜色的不同 C、鞭毛抗原的不同 D、在血琼脂培养基中溶血现象的不同 E、传播途径的不同 10、脑膜炎奈瑟菌在人体的定植部位一般为 A、肠道黏膜 B、口腔黏膜 C、皮肤表面 D、鼻咽部 E、脑膜 11、下列哪种细菌感染一般不侵入血流 A、葡萄球菌 B、淋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伤寒杆菌 E、链球菌 12、分离培养淋病奈瑟菌时,不能采用的方法是 A、标本要立即送检 B、标本要保湿保暖 C、在含5%~10%CO2的环境中培养 D、接种于预温的巧克力色血平板上 E、厌氧环境培养 13、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淋病奈瑟菌感染主要由呼吸道传播 B、淋病奈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球菌种类很多,根据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分为G-、 G+两类球菌。G+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微球菌。G-有:脑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卡他布兰汉氏菌等。 对人体致病的球菌称病原性球菌,因能引起机体化脓性炎症,故又称为化脓性球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 一、葡萄球菌属 (一)形态与染色葡萄球菌呈不规则堆集排列,形似葡萄串状,也可见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为G+性球菌,直径0.5-1.5um,(致病性葡萄球菌菌体较非致病性葡萄球菌菌体小)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无动力。 (二)分类 1965年按血浆凝固酶分为: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1.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腐生葡萄球菌。 2.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中间型、家畜葡萄球菌。 (三)抗原 本菌水解后,用沉淀法可获两种抗原即蛋白抗原和多糖抗原。 1.蛋白抗原:是一种表面抗原,为完全抗原;有种特异性,无型特异性。存在葡萄球菌细胞壁的表面,结合在细胞壁的粘肽部分,具有抗吞噬作用,称葡萄球菌A蛋白。 2.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上,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要抗原。有型特异性,分A、B、C三型。 (四)标本接种 1.脓汁、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通常直接接种在血琼脂上,经37℃24-48h培养,可见直径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 2.粪便、呕吐物应接种卵黄高盐、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上,经37℃24-48h培养可形成细小菌落,48h后形成典型菌落。 3.疑为败血症者,抽取静脉血5ml,注入50ml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 (五)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20%CO2环境中,有利于毒力产生。最适温度37℃,最适PH7.4。DNA中G+C含量:30-39%。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 *导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者多为青壮年,发病原因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发病早期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会出现烦躁不安、持续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异常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发病者因脑神经受损而眼底水肿、视力衰退。得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怎么办?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方法。……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者多为青壮年,发病原因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发病早期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会出现烦躁不安、持续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异常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发病者因脑神经受损而眼底水肿、视力衰退。得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怎么办?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 1.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并不是一种常见药物,但能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服用药物后,两性霉素B会与病菌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增强其通透性,使其外渗而死亡。若服用药物后,患者无明显治疗效果,要改用其他药物治疗疾病。 2.氟康唑

氟康唑具有杀菌作用,是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首选药物。患者服用药物后,药物不仅可抑制麦角甾醇,而且能抑制细胞色素 P依赖酶,达到缓解持续性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治愈疾病的功效。这种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不要长期服用,若出现呕吐严重、肝脏受损严重的情况,要停止服用药物。 3.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不可以单独使用,长期单独使用会产生耐药性。产生耐药性后,氟胞嘧啶抑制真菌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服用此药时,要同时服用两性霉素B,这样药效才显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有哪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一旦确诊疾病,患者就应马上根据医生指导用抗真菌法进行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患者需注意的事项有:第一,总疗程为2.5-11个月;第二,症状消失后,患者用药剂量要减少,直至痊愈;第三,脱水剂可治疗颅内压增高者,常见脱水剂有甘露醇及呋塞米;第四,颅内脑脓肿应考虑行手术治疗;第五,严重脑积水不仅要行手术治疗,而且要加强全身营养支持。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的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享受美好的愉快的生活。

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练习第十三章_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2019 第十三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一、A1 1、肺炎链球菌革兰染色镜下形态为 A、革兰阳性呈栅栏状排列 B、革兰阳性呈葡萄状排列 C、革兰阳性呈矛头状排列 D、革兰阴性呈链状排列 E、革兰阴性呈矛头状排列 2、下列叙述与卡他布兰汉菌无关的是 A、革兰阴性双球菌,形似脑膜炎奈瑟菌 B、营养要求高 C、产DNA酶 D、氧化酶阳性 E、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 3、生化反应中,氧化酶和触酶均阳性的病原菌是 A、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肠球菌 D、卡他布兰汉菌 E、大肠埃希菌 4、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条件下和40%胆汁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是 A、大肠埃希菌 B、草绿色链球菌 C、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D、肠球菌 E、表皮葡萄球菌 5、生化反应中,氧化酶和触酶均阴性,PYR试验结果阳性的病原体是 A、奈瑟菌 B、链球菌 C、肠球菌 D、大肠埃希菌 E、卡他布兰汉菌 6、腐生葡萄球菌是下列哪种疾病的常见致病菌 A、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类风湿关节炎 C、蜂窝织炎 D、尿路感染 E、风湿热 7、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耐盐性强

B、在血平板上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C、引起化脓性感染时病变比较局限 D、不易产生耐药性,抵抗力强 E、革兰阳性菌 8、下列哪项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点 A、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B、产生溶血素 C、分解甘露醇 D、产生耐热核酸酶 E、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9、葡萄球菌致急性胃肠炎的致病因素是 A、杀白细胞素 B、溶血毒素 C、肠毒素 D、血浆凝固酶 E、红疹毒素 10、化脓性炎症,其脓汁黏稠、病灶局限,这是由于病菌产生了 A、玻璃质酸酶 B、血浆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E、葡激酶 11、用于监测血浆凝固酶的细菌为 A、肺炎链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12、不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本要求的是 A、采集标本注意无菌操作 B、采集标本立即送检 C、采集标本一般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D、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取材 E、标本送检过程中要保持低温和干燥 13、对低温敏感的细菌是 A、肺炎链球菌 B、脑膜炎奈瑟菌 C、脆弱类杆菌 D、伤寒沙门菌 E、布鲁菌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临床综述) 2014-08-14 少年春衫薄丁香园神经时间 近期medscape 发表综述,回顾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强调了现行治疗指南的证据基础。 隐球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一百万的新发感染病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位居死亡率的第四位,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此病。播散性隐球菌病,在津巴布韦,是脑膜炎的首要病因;在马拉维,占脑膜炎病例的40%。 隐球菌病由隐球菌属的厚荚膜酵母菌感染引起。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人隐球菌病的主要病原。新型隐球菌按血清学分类可分为5 型:A、B、C、D 及A/D ,其中血清型B 和C 即为格特隐球菌,A 为新型隐球菌grubii 变异型,D 为新生变种。 根据分子序列分析,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为两个不同的变种。每个变种可进一步分为4 个主要的分子亚型,其生态龛各不相同。 新型隐球菌表现为全球分布,可见于鸽子排泄物、土壤和植物腐败物中。格特隐球菌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存在于尤加利树中。其它类型的隐球菌,如albudius 隐球菌、laurentii 隐球菌和luteolus 隐球菌等,较少在人类中致病。 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 1894 年,一名31 岁患有播散性疾病的妇女,从其胫骨中分离出了隐球菌,从而确定隐球菌可在人类中致病。 1905 年,von Hansemann 首先描述了隐球菌所致脑膜脑炎的病例。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流行之前,隐球菌较少引起严重的人类疾病。 AIDS 的流行,导致了隐球菌病的病例迅速增长。在美国,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时代以前,86% 的隐球菌病见于HIV 感染患者;每年HIV 患者的隐球菌发病率(66 例/1000)显著高于非HIV 患者(0.9 例/10 万)。 对于非HIV 患者来说,发生隐球菌病最大的风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糖尿病、类固醇治疗、实质器官移植和患有肝、肾功能衰竭等慢性疾病。 HAART 治疗的发展导致发展中国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在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在其它免疫功能不全患者中仍然较为稳定。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隐球菌病是HIV 感染患者致死的首要病因。在南非的HIV 成人患者中,发病率为95~ 120 例/10 万;在AIDS 患者(定义为CD4 < 200 个细胞/mm3)中,发病率为14 例/ 1000。 在东南亚,每年新增超过10 万例的隐球菌病;在亚洲,隐球菌病的疾病负担在AIDS 患

病原性球菌检验笔记

肠球菌属是肠道的正常栖居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血平板上主要表现为γ-和α-溶血,需氧或兼性厌氧。触酶试验阴 性,多数肠球菌能水解吡咯烷酮-β-萘基酰胺(PYR )。与同科链球菌的显著区别在于肠球菌能在高盐(6.5%NaCl )、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上和 10~45℃环境下生长,并对许多抗菌药物表现为固有耐药。 触酶 葡萄球菌属 凝固酶 (+)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 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 + (-) 表皮葡萄球菌(敏感) G+ 腐生葡萄球菌(耐药) - A 群(化脓)链球菌 :(1.急性化脓性感染 2.猩红热 3.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 对杆菌肽敏感 链球菌属 B 群链球菌:(是新生儿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的病原体) CAMP 试验阳性,可水解马尿酸钠 D 群链球菌:(引起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 七叶苷试验阳性 球 α-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对 Optochin 耐药,不被胆汁溶解,不分解菊糖 两者鉴别 菌 肺炎链球菌属:(呈矛尖状,成双排列 可自溶产生自溶酶) 分解菊糖、胆汁溶解试验阳性、Optochin 敏感试验阳性 ( 鉴 别) 引起大叶性肺炎 鉴定试验 肠球菌属 常引起尿路感染,其中大部分为医院感染 1) 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2) 菊糖发酵试验:阳性。 3) 动物试验:小白鼠对肺炎链球菌极为敏感。 4) 荚膜肿胀试验:阳性。5) Optochin 敏感试验:阳性。6)快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新生霉素 金葡:致病物质有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 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等 表皮: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血培养污染的常见细菌之一 腐生: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

临床医学检验考试辅导《微生物检验》病原性球菌及检验讲义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 考点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 生物学性状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临床意义(致病性、所致疾病) 【内容讲解】 普及共性,单记个性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革兰染色性,菌体形态,大小,排列状态,特殊结构。 培养特性:对气体需求,营养要求,最适pH值,最适温度,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生化反应:特殊生化。 抗原: 分类: 致病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针对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一、葡萄球菌属 一群革兰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而得名。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G+,球形,0.5~1.5μm,呈葡萄串状成堆排列(在脓汁、肉浸液培养物中,可见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无鞭毛和芽胞,某些菌株能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最适pH为7.4,最适温度为35~37℃。 普皿: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并且不透明的菌落,直径为2~3mm。可产生不同的脂溶性色素,如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色素。 血琼脂平板:几乎所有的葡萄球菌可产生α、β、γ和δ溶血素。 液体培养基:生长迅速呈均匀混浊状。 3.生化反应 触酶试验(+);多数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蔗糖,产酸不产气;分解甘露醇产酸、液化明胶和产生

血浆凝固酶(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 4.抗原 (1)蛋白抗原:为完全抗原,有种属特异性,无型特异性。存在于葡萄球菌的表面,结合在细胞壁的粘肽部分,具有抗吞噬作用,称葡萄球菌A蛋白(SPA)。 (2)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有三种:①A型多糖抗原;②B型多糖抗原;③C型多糖抗原。 5.分类 (1)《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 (2)古典分类法 6.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耐热,耐干燥,耐高盐。 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二)临床意义 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感染部位组织的化脓、坏死和脓肿形成。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是引起临床感染最常见的葡萄球菌。 (1)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2)表皮葡萄球菌 存在于皮肤的正常栖居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是导致血培养污染的常见细菌之一。 (3)腐生葡萄球菌 导致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 (三)微生物学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