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基本知识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 (4)二、多模态翻译理论 (5)1. 多模态翻译的定义 (6)2. 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框架 (7)a. 结构主义视角 (8)b. 功能主义视角 (9)c. 概念式翻译学视角 (11)3. 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模型 (12)a. 以翻译为中心的模型 (13)b. 以信息为中心的模型 (14)c. 综合性模型 (16)三、多模态翻译实践 (17)1. 多模态翻译的应用领域 (18)a. 文化交流与传播 (20)b. 语言教学 (20)c.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 (22)2. 多模态翻译的案例分析 (23)a. 跨文化交际中的多模态翻译 (25)b. 语言教学中的多模态翻译实践 (26)c.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7)四、多模态翻译的挑战与对策 (28)1. 技术挑战 (29)a.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31)b.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32)2. 理论挑战 (33)a. 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4)b. 多模态翻译的哲学思考 (36)3. 实践挑战 (37)a. 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 (38)b. 企业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39)五、结论 (40)1. 研究成果总结 (41)2. 研究展望与建议 (42)一、内容综述《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学术著作。

本书通过对多模态翻译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内容综述部分,作者首先回顾了多模态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多模态翻译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多模态翻译的理论基础等。

作者详细介绍了多模态翻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如翻译学术文献、广告语、影视作品等,并分析了多模态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跨文化交际障碍、语言结构差异等。

作者还探讨了多模态翻译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等翻译理论的关系,强调了多模态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理解和尊重方面的重要作用。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相关推荐《论语》读书笔记(通用25篇)导读: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欢迎阅读!《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个人书评五篇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个人书评五篇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个人书评五篇《论语译注》读书笔记个人书评1这周继续看《孔子》,我觉得相对于读《论语译注》那简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响力,因为读那些古文时,对于一些词的释义或解释总不能恰到好处,当自己不懂时,就会忍不住看翻译,之后暗示心理会告诉自己:原来这话是这意思,所以并不会有太多思考。

而当我们看的时候,首先,视觉上会形成一个识记过程,印象更深刻。

且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个社会背景,看到孔子在什么境况下说的话,而非笼统地去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寓学于乐!我看到孔子对礼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剧中他在去季孙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样的动作,似乎是一种礼节,但路上的人却总是对他的行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觉得“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到门口后,阳虎并未让他进去,此时孔子说:“季孙此举是违背了礼的',因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

”可阳虎并未在意,放狗咬孔子。

他回家后,对他哥哥说:“人不能只为了口饭活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可见他对礼的崇尚,重视,孟孙恰巧拜访他,他顿时慌乱说要以礼相见,整理装束,并自将草席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们可能会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圣人,他对礼节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我们为什么不一直继承礼,而要去简化礼节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有些封建,是旧俗,但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他是的的确确的教育家。

他对于学习六艺的坚持是我们所需要的品质。

又回到君子谋道不谋食上,以我们今天来看,很多读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许有时还没有明星一部电视剧收入高。

但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高难度职业呢?这时,孔子这句话便很好的得到论证了,学者是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禄和食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都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可若此时让我们去扫大街了,我想我内心也会极其抗拒。

从翻译结果到翻译思维: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和创新研究

从翻译结果到翻译思维: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和创新研究

2022年9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Sept.2022 第39卷 第3期(总第121期) JournalofLyu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9 No.3(Sum.No.121)【教学改革】收稿日期:2022-07-11作者简介:吴菲菲(1983-),女,福建永春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从翻译结果到翻译思维: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和创新研究吴菲菲(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围绕翻译能力需求,提出以翻译理论和技巧为基础、翻译思维为核心、职业素养为根本育人价值的翻译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满足教学目标需要、符合学科逻辑结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为标准,从课程模块、教学方法、实训设计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策略,以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定位,强化学生的语言服务能力和理论研究基础。

关键词:翻译教学;教学目标;评价体系;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H059;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2)03-0171-0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全球治理思想中强调:“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显得刻不容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日益密切,客观上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供了全新机遇,同时也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带来挑战,对外语人才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翻译能力是外语人才语言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是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

文秋芳教授曾指出,我国外语教育普遍存在“重学轻用”和“学用分离”的弊端,虽然翻译教学改革与创新从未间断,但是学生的思辨能力、翻译的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常常被忽略。

《论语译注》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五篇

《论语译注》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五篇

《论语译注》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五篇《论语译注》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1《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

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

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

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

《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

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首先,孔子是个人。

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一(经典类——语录体阅读方式):精读经典是养成思考能力的基础,大学生读书不仅是知识的接纳,还应当是思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读书要有问题意识,去追问书中的意义(书本身的及对现实的启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为《论语》第一章,是随便言说,还是包含着儒家大义?(最后一章《尧曰》。

《荀子》开篇《劝学》、末篇《尧问》。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暗含儒家学以至圣的意义结构。

读书需要有宏观意识。

)具体就每句话而言,翻译绝对不是读书,只有追问经文的精神才是读书。

第一句经文需要解决:孔子所谓的“学”是什么?何谓“时”?“习”什么?为何而“说”?这几个核心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汇集《论语》论“学”语录及历代注解,然后可以明白孔子所谓的学与我们今天的背讲义、知识灌输有根本区别。

孔门以学道为的,《论语》以“学而”始以“尧曰”终,荀子起于《劝学》,终于《尧问》,学为圣人,志在救世,此乃儒家要义。

如【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学习不是以技巧为核心,孔门不传谋生技能,只关注人文精神建设。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5•1』卫灵公问陈於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法律术语翻译二十讲

法律术语翻译二十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法律术语翻译二十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术语
部分
法律
技巧
书籍
读者
案例
术语
翻译
法律 参考
提供
翻译
通过
学习
包括
帮助
问题
语言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法律术语翻译二十讲》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法律术语翻译技巧的书籍。本书以简洁 明了的方式,阐述了法律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并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经验,为读者提 供了具有指导性的学习和参考。 第一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法律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包括准确、清晰、通顺、规范等原则。本 书还强调了法律术语翻译中需要注意的特殊问题,如法律背景、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等问题。 第二部分,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经验,详细阐述了法律术语翻译的技巧。这些技巧包括: 如何正确理解法律术语的含义,如何准确翻译法律术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环境等问题。 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翻译工具和参考,如法律词典、在线翻译工具、翻译案例库等。 第三部分,本书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法律术语翻译的实际应用。这些案例包括合同、法 规、判决书等不同类型的法律文件,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术语翻译的实际操作和技巧。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图 表,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法律术语翻译的难点和重点。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翻 译错误进行了纠正,让读者避免在翻译过程中犯错。
阅读感受
再次,这本书对于提高法律翻译水平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 可以更好地掌握法律术语的翻译技巧,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书中还提供 了许多实用的学习资源,如词汇表、术语表等,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记忆法律 术语。

英语教师教学读书笔记

英语教师教学读书笔记

英语教师教学读书笔记•相关推荐英语教师教学读书笔记(通用9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语教师教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英语教师教学读书笔记篇1树立积极的心态,摒弃负面的思想,持之以恒,坚持正向能量,还有什么困难会困扰我们呢?我想这也是理查德怀斯曼教授撰写《正能量》的初衷,书中的正能量就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这是一本世界级心理励志书,是继“不抱怨”之后,引发全国团购热潮的励志读本!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例子,教会我们如何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内在的正能量。

读了之后,我又在思索:我们教师如何获取“正能量”,把这种能量带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去。

一、积极情绪培养,激发正能量想拥有真能量,就要先表现得像拥有正能量的人一样———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

简单概括来说,如果你想变得痛苦和郁闷,你只要想那些令你伤心的事情,想你遭遇的不公平对待,皱起眉头,耷拉下脸,“演”得像是你真正伤心一样,那你的情绪马上就会低落下来;你如果想成为一个快乐、心情好的人,你首先要笑起来,做出快乐的表情,当你这样“演”的时候,你就真的会变得快乐起来。

我们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快乐的天使,学生的快乐成长就是老师的快乐追求,培养和教育孩子不是一个简单得用一个快乐就能涵盖得了的。

孩子任何一方面素养的缺失都表现为人格的不完善以至不完美,都是教育的失败,一个连微笑的表情都没有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心灵快乐的学生,老师的教育真的应该从微笑做起,老师的微笑不但会使自己快乐,更重要的是能把他或她的快乐传递给学生,微笑就成为了一个情价比非常高的情感投入方式,微笑能降低学生对教育的防范心理,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微笑能带给学生春天般的温暖,激发他们努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微笑能传递爱的力量,感染他们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上帝的海豹”是个糟糕的翻译?
——《翻译的基本知识》
这本书前半部分讲述一些翻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后半部分讲解一些中英互译的具体实例。

钱先生是散文家,这种翻译入门小册子信手拈来,通篇不讲任何高深莫测的翻译理论、翻译流派,简简单单讲故事,举例子,丝毫没有教科书的枯燥,实在是非大家所不能为。

本书读起来轻松畅快,有趣之处俯仰皆是。

比如“西风”。

我们国家东南方向面向海洋,西北接壤西伯利亚,因此东风温暖和煦,西
风冷酷严峻。

在我们的语境中,“西风”一般是比较严酷的,譬如“西风烈”、“西风紧”之类。

但是英国地理与我们迥异,西边为大洋,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要比中国同纬度地区温暖很多,而东部面向欧洲大陆和北极。

因此英语中的东风就仿佛是我们的西风,严酷、刺骨,而西风却是万物生长的象征。

这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格外注意,如果东风、西风的直译,肯定会对读者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钱先生的看法是,利用“朔风”这样相对指向性不明确的词代替英文中的east wind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而就我个人的看法,这应该与文体有关。

如果是偏文学类的翻译,稍微含糊一些,但是意境保留下来,的确不错。

但是对于一些非虚构作品,直译加注应当是可行的做法。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沟通。

在文学意境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以合理的方式传递一些文化上异质之处,这就是超越了文字层面的更深层次的交流。

这也是语言这种东西不断发展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以前有人对巫宁坤先生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批评甚多,其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巫先生将美国人接电话时说的“This is John.”,翻译成“这是约翰。

”大家普遍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中文表述。

但是仅就这一个句子而论,如果我们是
从一种“语言包容性”而不是“语言纯洁性”的角度来看的话,这实在就是一个语言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例子。

各种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实在不算罕见。

日语、英语对现代中文的影响人所共知,日语甚至直接将hotel这样的英文单词融为己用,约翰生博士九泉之下读到《经济学人》不时出现“chenguan”这么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想来也会google一下,会心一笑。

在今天这个年轻人纷纷对西方感恩节、万圣节如数家珍的年代,语言上的小小异国腔调,实在算不得惊天动地。

所以“西风”、“东风”这种东西,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不伤害原文意境的情况下,如实地表现出这种东西方文化、地理上的差异,应该说是译员所作的一件好事。

再比如“信、达、雅”。

大家对于严复先生提出的这个翻译标准自然都不陌生。

但是在翻
译的具体尺度把握上,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钱先生在书中提出,“信”分为狭义的信和广义的信两个方面。

狭义的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正确。

翻译意思不能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一味的追求准确,中文变得太过诘屈聱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因为毕竟译文是中国人来读,还是要兼顾中文习惯为好。

这也就是钱先生所指出的广义的信。

这实际上就是将严复所说的“信”和“达”结合起来的意思。

道理虽然简单,绝大部分译者想来也都会认同,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实在是千差万别。

同一位作家作品,不同译者之间冷嘲热讽,甚至大打笔仗势在屡见不鲜。

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对于非虚构作品,首先是准确,意思绝不能错,在这个基础之上,尽量保持文字的流畅性,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相对不那么重要。

因为绝大多数非虚构作品旨在传递信息,作者也不像一些文学家一样过分讲求语言风格。

如果是普通的商业文案翻译,原文逻辑不通、谬误之处比比皆是,这时候译员的职责其实相当于翻译+润色,一味强调译员保持原文的风格、忠于原文实在是尾生抱柱,愚不可及。

像很多台湾译者翻译国外人类学、社会学类的学术作品,风格活泼到让人难以适应,在文中随手添加诗词,原文风格被破坏得一塌糊涂,甚至有
卖弄之嫌,但是文不害意,准确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这也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忠实展现出作者的风格就是除了“信”之外的最高要求。

这也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同的译者和读者的英文、中文的程度都有不同,翻译的尺度到底在哪里?很多资深的译者和读者对于过分本土化的“归化翻译”深恶痛绝,但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们又对此趋之若鹜,这其中的差别往往不在于读者和译者的英文水平,而是其各自的中文鉴赏能力。

譬如最近网络流传甚广的乔布斯情书。

乔布斯的情书是《乔布斯传记》中引述的乔布斯亲笔写给妻子的情书。

乔布斯的情书英文本身相对简单,其中的浓情蜜意,也只是夫妻二人心领神会。

要是硬说乔布斯文章如何之妙,辞章如何之华丽,恐怕言过其实。

这对翻译就是一个挑战。

乔布斯的传记本身的翻译,按照前面所说非虚构作品翻译的原则,为了确保文章的通达流畅,是完全可以加以必要的修饰、转承。

但是对于传记引述的情书原文,保持必要的克制则完全是译员的伦理所在。

可是这样一来,广大读者自然觉得译文寡淡无味,叫骂连连。

不过好在译者也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没见过谁为了取悦读者、方便中文阅读,把《尤利西斯》那没有标点的一章翻译成中文还加上标点的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