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比设计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是指1m3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用量,或各组成材料之重量比。
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为满足以下四项基本要求:1.满足施工要求的和易性。
2.满足设计的强度等级,并具有95%的保证率。
3.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4.经济合理,最大限度节约水泥,降低混凝土成本。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三个基本参数为了达到混凝土配合设计的四项基本要求,关键是要控制好水灰比(W/C)、单位用量(W0)和砂率(Sp)三个基本参数。
这三个基本参数的确定原则如下:1.水灰比。
水灰比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确定。
确定原则为:在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选用较大水灰比,以节约水泥,降低混凝土成本。
2.单位用水量。
单位用水量主要根据坍落度要求和粗骨料品种、最大粒径确定。
确定原则为:在满足施工和易性的基础上,尽量选用较小的单位用水量,以节约水泥。
因为当W/C一定时,用水量越大,所需水泥用量也越大。
3.砂率。
合理砂率的确定原则为:砂子的用量填满石子的空隙略有富余。
砂率对混凝土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影响很大,也直接影响水泥用量,故应尽可能选用最优砂率,并根据砂子细度模数、坍落度要求等加以调整,有条件时宜通过试验确定。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体积法(又称绝对体积法);二是重量法(又称假定表观密度法),基本原理如下:1. 体积法基本原理。
体积法的基本原理为混凝土的总体积等于砂子、石子、水、水泥体积及混凝土中所含的少量空气体积之总和。
若以Vh、Vc、Vw、Vs、Vg、Vk分别表示混凝土、水泥、水、砂、石子、空气的体积,则有:(4-32)若以C0、W0、S0、G0分别表示1m3混凝土中水泥、水、砂、石子的用量(kg),以分别表示水、水泥的密度和砂、石子的表观密度(g/cm3),10 表示混凝土中空气体积,则上式可改为:(4-33)式中,为混凝土含气量百分率(%),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可取a=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根据工程需要和混凝土材料的性能,确定混凝土中水泥、细集料、粗集料和掺合料等成分的比例关系。
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性能。
下面将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标、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标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1.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根据工程的结构要求和使用环境,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
常用的强度等级有C10、C15、C20、C25、C30、C35、C40等,常用的抗渗等级有M5、M7.5、M10、M15、M20等。
2.确定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根据混凝土中水泥、细集料、粗集料和掺合料等材料的性能,确定各个材料的品种和性能参数。
水泥按照其标号和标准规定使用,细集料和粗集料按照其强度和级配要求使用,掺合料按照其含量和掺合效果使用。
3.确定混凝土的含水量: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施工性能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含水量。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含水量控制在水泥含量的一定比例,通常为0.3~0.4,并根据施工方式和环境温度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4.确定混凝土的砂率和砂粒级配: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施工性能要求,确定混凝土的砂率和砂粒级配。
砂率一般为2.6~3.2,根据细集料和粗集料的级配曲线确定砂粒级配。
5.确定混凝土的砂浆含量和砂浆强度: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施工要求,确定混凝土的砂浆含量和砂浆强度。
一般情况下,砂浆含量为砂浆和水泥的质量比;砂浆强度根据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要求确定。
6.确定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和掺合料掺量:根据工程要求和使用性能要求,确定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和其他掺合料的掺量。
粉煤灰掺量根据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确定,掺合料掺量根据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施工性能要求确定。
7.进行配合比的试验:根据以上确定的参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调整水泥的用量和细集料、粗集料和掺合料的配合比例,获得满足工程要求和使用性能的混凝土配合比。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根据工程要求和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通过对水泥、砂、石料和水等材料的比例控制,确定合理的配合比,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强度、耐久性和稳定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和相关要点。
一、配合比设计的原则1.合理配合:根据工程要求和用途,确定混凝土的种类、强度等级及要求,综合考虑材料的得手性、适应性、可得性以及工程生产条件,确定合理的配合比。
2.高效经济: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适宜的材料,减少成本和资源消耗,并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效益。
3.可施工性:配合比应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4.可靠耐久性: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抗渗性、耐久性和冻融循环性能,以保证工程的正常使用寿命。
二、配合比设计的步骤1.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要求,依据工程要求和设计规范,确定混凝土设计强度。
2.选择主要材料,包括水泥、砂、石料和水等,选择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
3.确定材料性能,包括水泥的种类、标号、砂和石料的标准、级配曲线和坍落度,水的质量等。
4.根据材料的性能和强度要求,计算材料的用量比例,主要包括水泥用量、砂用量、石料用量等。
5.调整材料用量比例,根据材料特性和施工工艺等因素,对初始设计进行调整,使得配合比更接近设计要求。
6.进行混凝土的试验和检验,包括坍落度、压实度、强度等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对配合比进行相应的修正。
7.最终确定配合比,并做好记录,供生产和施工参考。
三、配合比设计的要点1.水灰比控制:水泥的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一般应控制在0.4-0.6范围内。
2.砂石比控制:砂石比的选择要根据石料的级配和孔隙率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一般应控制在2.5-3.0范围内。
3.料砂比控制:料砂比是指石料与砂的质量比例,一般应控制在1.5-2.0范围内。
4.级配曲线控制:要选择合理的砂石级配曲线,尽量满足实际骨料的种类和粒径分布。
国内常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国内常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根据使用要求和工程特点,确定混凝土中水泥、骨料、水、掺合料等各成分的比例和用量。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对工程质量和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常用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验法配合比设计方法:这是一种根据工程经验和试验结果积累的方法,通过检验和总结多年的工程成果,得出满足相似工程要求的配合比。
这种方法适用于没有特殊要求和约束条件的工程,但是由于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出现配合比不合理的情况。
2.极限性配合比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使用要求,确定各组分的最小用量和最大用量范围,从而得到一个满足工程要求的配合比。
例如,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骨料的物理性质,可以确定骨料用量的下限和上限,然后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用量。
3.最小配合比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混凝土的最低配合比原则,使得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约水泥和其他成本。
在设计中,通过试验和统计数据确定混凝土配合比中各组分的最小用量,从而得到一个经济合理的配合比。
4.硬化性能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混凝土的硬化过程及其性能特点,通过试验和计算得到符合工程要求的配合比。
例如,根据骨料的粒径分布和孔隙组成,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适当的水灰比和骨料用量,从而得到一种具有较好硬化性能的配合比。
5.统计学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混凝土配合比中各组分的合理用量。
通过对不同试验方案进行回归分析和优化设计,可以得到满足工程要求的最佳配合比。
总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有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工程要求、经济性和施工条件等因素。
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综合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优化,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配合比设计规程

配合比设计规程《配合比设计规程》是指在工程项目中,对于混凝土中水泥、石子、砂等原材料的配比设计所制定的一套规范。
它是工程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参数。
在工程建设中,配合比设计规程的遵循与执行对于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成本、延长工程使用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配合比设计规程的背景、意义、基本原则、设计步骤等方面做一详细说明。
一、背景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结构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而配合比设计规程作为指导配合比设计的基本依据,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混凝土的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二、意义1. 提高工程质量: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能够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2. 节约成本:通过配合比设计规程确定合理的原材料用量和比例,能有效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3. 延长使用寿命:科学合理的配合比能够降低混凝土的开裂、渗水等问题,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
三、基本原则1. 强度为前提: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制定应以保证混凝土强度为前提,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2. 材料可靠性:选择原材料应具备良好的质量和稳定性,以确保混凝土的性能稳定。
3. 研究适用性:不同工程类型、用途的混凝土,其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研究,保证适用性。
4. 结合施工条件: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条件,避免造成浪费或者施工难度过大。
四、设计步骤1. 确定混凝土等级: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定相应的混凝土等级,作为配合比设计的基础。
2. 选用原材料:选择水泥、砂、石子、外加剂等原材料,并确定其质量和性能参数。
3. 制定初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设计等级和原材料性能,制定初步配合比。
4. 试配混凝土:进行混凝土试配,通过实验确定最终的配合比方案。
5. 编制配合比设计方案:将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方案编制成配合比设计方案,并进行备案。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根据工程要求和现场条件,确定混凝土中水、水泥、砂、石料的比例,以及需要添加的其他掺合料或化学掺合料的种类和用量。
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在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性能等方面满足设计要求。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根据工程要求和设计标准,确定混凝土所需强度等级。
2.选择合适的骨料:根据现场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粗骨料和细骨料。
粗骨料一般采用碎石或破碎石料,细骨料一般采用天然砂或人工制砂。
3.计算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和水泥的比例。
根据强度等级和要求,计算出适宜的水灰比。
一般情况下,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但施工性能和耐久性可能会降低。
4.确定砂率和石料率: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比例,石料率是指混凝土中石料的比例。
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性能,确定适宜的砂率和石料率。
一般情况下,砂率和石料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工作性和力学性能。
5.添加其他掺合料或化学掺合料: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判断是否需要添加其他掺合料或化学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
这些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减少收缩和渗透性等。
6.进行配合比试验:根据确定的水灰比、砂率、石料率和添加物的种类和用量,进行配合比试验。
通过试验,确定最终的配合比。
7.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根据配合比试验结果,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包括配合比表、原材料用量表、掺合料用量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如强度要求、耐久性要求、施工性能、现场条件等。
不同的工程和不同的现场条件可能需要进行不同的配合比设计。
因此,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将其纳入设计中。
总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使混凝土在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性能等方面满足设计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根据工程要求和使用条件,确定混凝土中水泥、石子、砂、水等每种成分的用量比例,以保证混凝土拥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和可施工性。
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一、强度原则混凝土的强度是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压力,通常用“标号”表示。
在配合比设计中,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设计荷载确定所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根据强度等级的要求,合理选择水泥、骨料和砂浆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达到所需的强度。
二、耐久性原则混凝土结构需要具有长期的耐久性,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侵蚀和变化。
在配合比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抗渗、抗冻融、抗硫酸盐侵蚀等耐久性指标。
选用合适的水泥种类和掺合料,调整水胶比,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三、流动性原则混凝土的流动性是指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可塑性和流动性。
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可浇注性和充实性,以确保混凝土能够充分填充模板和钢筋,消除气孔和缺陷。
在配合比设计中,应根据施工方式和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砂浆的水胶比、骨料的粒径分布等参数,以获得合适的混凝土流动性。
四、经济性原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还应考虑经济性因素,即在保证混凝土性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水泥、掺合料和其他原材料的用量。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用和配比,降低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五、施工性原则混凝土配合比应具备良好的施工性,以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配合比设计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施工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砂浆流动性、凝结时间等参数。
同时,要注意材料的携带、搅拌、浇注、养护等工艺要求,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综上所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遵循强度、耐久性、流动性、经济性和施工性等原则。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优化,以得到满足工程需要的合理配合比。
只有通过科学的配合比设计,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耐久和经济。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C’=C
S’=S· (1+a%)
G’=G· (1+b%)
W’=W-S·a%-G·b%
例1.某框架构造工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 C30,施工要求混凝土坍落度为30~50㎜,根据施工单位历史资料统计,混凝土强度原则差σ=5MPa。所用原材料情况如下: 水泥:42.5级一般硅酸盐水泥,水泥密度为ρc=3.10g/cm3,水泥强度等级原则值旳充裕系数为1.08; 砂:中砂,级配合格,砂子表观密度ρos=2.60g/cm3; 石:5~30mm碎石,级配合格,石子表观密度ρog=2.65g/cm3;试求: 1.混凝土计算配合比; 2.若经试配混凝土旳和易性和强度等均符合要求,无需作调整。又知现场砂子含水率为 3%,石子含水率为1%,试计算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5)拟定砂率(βs) 查表4.0.2,对于采用最大粒径为40㎜旳卵石配制旳混凝土,当水灰比为0.47时,其砂率值可选用26.8%~32.1%,(采用插入法选定)现取βs= 30%。(6)计算砂、石用量(ms0、mg0)假定表观密度法计算,将mc0=362㎏;mw0=170㎏代入方程组
计算配比:C: 362kg, W:170kg, S:561kg, G:1307Kg, W/C=0.4715升用量:C:4.34kg,W:2.04kg,S:6.73kg,G:15.68kg第二组:W/C=0.47+0.05=0.52: W:170kgmc0=170/0.52=327kg砂率:31%,mg0=2.23ms0解得:S=589kg, G=1314kg, W=170kg, C=327kg第三组:W/C=0.47-0.05=0.42: W:170kgmc0=170/0.42=405kg砂率:28%,mg0=2.57ms0解得:S=511kg, G=1314kg, W=170kg, C=405kg每 种配比制作两组强度试块,原则养护28d进行强度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应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一般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施工所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或工作度——维勃稠度)指标进行。
如果混凝土还有其他技术性能要求,除在计算和试配过程中予以考虑外,尚应增添相应的试验项目,进行试验确认。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设计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灰比的最大允许值,可参见表10-33。
注:1.当采用活性掺合料取代部分水泥时,表中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即为替代前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
2.配制C15级及其以下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本表限制。
混凝土拌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和适宜的坍落度。
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求有较适宜的技术经济性。
10-2-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0-2-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出要求的试配强度fcu,0,并计算出所要求的水灰比值;(2)选取每立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由此计算出每立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3)选取合理的砂率值,计算出粗、细骨料的用量,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
以下依次列出计算公式:1.计算混凝土试配强度fcu,0,并计算出所要求的水灰比值(W/C)(1)混凝土配制强度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fcu,0≥fcu,k+1.645σ(10-5)式中fcu,0——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MPa);fcu,k——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σ的取值,如施工单位具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的统计资料时,可按下式求得:(10-6)式中fcu,i——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第i组试件强度值(MPa);μfcu——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N组试件强度的平均值(MPa);N——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试件总组数,N≥25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2.5MPa,取σ=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或高于C30时,如计算得到的σ<3.0MPa,取σ=3.0MPa。
对预拌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为一个月;对现场拌制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超过三个月。
施工单位如无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可按表10-34取值。
Fcu=αa*fce(C/W-αb) W/C=(αa*fce)/(fcu,o+αa*αb*fce)式中αa、αb——回归系数;fce——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W/C——混凝土所要求的水灰比。
1)回归系数αa、αb通过试验统计资料确定,若无试验统计资料,回归系数可按表10-35选用。
回归系数αa、αb选用表表10-352)当无水泥28d实测强度数据时,式中fce值可用水泥强度等级值(MPa)乘上一个水泥强度等级的富余系数γc,富余系数γc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无资料时可取γc=1.13。
fce 值也可根据3d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
对于出厂期超过三个月或存放条件不良而已有所变质的水泥,应重新鉴定其强度等级,并按实际强度进行计算。
3)计算所得的混凝土水灰比值应与规范所规定的范围进行核对,如果计算所得的水灰比大于表10-33所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时,应按表10-33取值。
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1)选取用水量1)W/C在0.4~0.8范围时,根据粗骨料的品种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其用水量可按表10-36、10-37取用。
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表10-36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表10-37注: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平均取值。
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5~10kg;采用粗砂时,则可减少5~10kg。
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2)W/C小于0.4的混凝土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60级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3)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可以表10-37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用水量增加5kg,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
4)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mwa=mw0(1-β)(10-8)式中mwa——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w0——未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β——外加剂的减水率(%)。
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
(2)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c0)可按下式计算:(10-9)计算所得的水泥用量如小于表10-33所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时,则应按表10-33取值。
混凝土的最大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50kg/m3。
3.选取混凝土砂率值,计算粗细骨料用量(1)选取砂率值1)坍落度为10~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按粗骨料品种、规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在表10-38中选用。
2.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加;3.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4.表中的砂率系指砂与骨料总量的重量比。
2)坍落度大于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表10-38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3)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应通过试验确定。
(2)计算粗、细骨料的用量,算出供试配用的配合比在已知混凝土用水量、水泥用量和砂率的情况下,可用体积法或重量法求出粗、细骨料的用量,从而得出混凝土的初步配合比。
1)体积法体积法又称绝对体积法。
这个方法是假设混凝土组成材料绝对体积的总和等于混凝土的体积,因而得到下列方程式,并解之。
mc0/pc+mg0/pg+ms0/ps+mw0/pw+0.01α=1ms0/(ms0+mg0)=Bs式中mc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3);mg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m3);ms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m3);mw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ρc——水泥密度(g/cm3)可取2900~3100(kg/m3);ρg——粗骨料的视密度(g/cm3);ρs——细骨料的视密度(g/cm3);ρw——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kg/m3);α——混凝土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含气型外掺剂时可取α=1;βs——砂率(%)。
在上述关系式中,ρg和ρS应按《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及《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2-92)所规定的方法测得。
2)重量法重量法又称为假定重量法。
这种方法是假定混凝土拌合料的重量为已知,从而,可求出单位体积混凝土的骨料总用量(重量),进而分别求出粗、细骨料的重量,得出混凝土的配合比。
方程式如下:mc0+mg0+ms0+mw0=mcp (10-12)(10-13)式中mcp——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m3),其值可取2350~2450kg/m3。
其他符号同体积法。
在上述关系式中mcp,可根据本单位累积的试验资料确定。
在无资料时,可根据骨料的密度、粒径以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在2350~2450kg/m3的范围内选取。
10-2-1-2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的试配和调整按照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材料和搅拌方法,根据计算出的配合比进行试拌。
混凝土试拌的数量不应少于表10-39所规定的数值,如需要进行抗冻、抗渗或其他项目试验,应根据实际需要计算用量。
采用机械搅拌时,拌合量应不小于该搅拌机额定搅拌量的四分之一。
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表10-39如果试拌的混凝土坍落度不能满足要求或保水性不好,应在保证水灰比条件下相应调整用水量或砂率,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然后提出供检验混凝土强度用的基准配合比。
混凝土强度试块的边长,应不小于表10-40的规定。
制作混凝土强度试块时,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是按上述方法得出的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应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或减少0.05,其用水量应该与基准配合比相同,但砂率值可分别增加和减少1%。
当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与要求值的差超过允许偏差时,可通过增、减用水量进行调整。
制作混凝土强度试件时,尚需试验混凝土的坍落度、黏聚性、保水性及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作为代表这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合物的各项基本性能。
每种配合比应至少制作一组(3块)试件,标准养护28d后进行试压;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同时制作多组试件,供快速检验或较早龄期的试压,以便提前提出混凝土配合比供施工使用。
但以后仍必须以标准养护28d的检验结果为准,据此调整配合比。
经过试配和调整以后,便可按照所得的结果确定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
由试验得出的各水灰比值的混凝土强度,用作图法或计算求出混凝土配制强度、(fcu,0)相对应的水灰比。
这样,初步定出混凝土所需的配合比,其值为:用水量(mw)——取基准配合比中的用水量值,并根据制作强度试件时测得的坍落度值或维勃稠度加以适当调整;水泥用量(mc)——以用水量乘以经试验选定出来的灰水比计算确定;粗骨料(mg)和细骨料(ms)用量——取基准配合比中的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按选定灰水比进行适当调整后确定。
按上述各项定出的配合比算出混凝土的表观密度计算值ρc,c:ρc,c=mc+mg+ms+mw (10-14)再将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实测值除以表观密度计算值,得出配合比校正系数δ:δ=ρc,t/ρc,c (10-15)式中ρc,t——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kg/m3);ρc,c——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值(kg/m3)。
当混凝土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按上述确定的配合比即为确定的设计配合比,当二者之差超过2%时,应将混凝土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以校正系数δ,即为最终确定的配合比设计值。
10-2-1-3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设计原则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强度保证率、标准差及离差系数等指标应与基准混凝土相同,配合比设计以基准混凝土配合比为基础,按等稠度、等强度的等级原则等效置换,并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
2.设计步骤(1)根据设计要求,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进行基准配合比设计;(2)可按表10-41选择矿物掺合料的取代水泥百分率(βc):取代水泥百分率(βc)表10-41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大于15%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大于20%硅酸盐水泥不大于30%(3)按所选用的取代水泥百分率(βc),求出每立方米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c):mc=mc0(1-βc)(10-16)(4)按表10-42选择矿物掺合料超量系数(δc);超量系数(δc)10-42(5)按超量系数(δc)求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用量(mf):mf=δc·(mc0-mc)(10-17)式中βc——取代水泥百分率(%);mf——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矿物掺合料用量(kg/m3);δc——超量系数;mc0——每立方米基准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kg/m3);mc——每立方米矿物掺合料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