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宋世风俗翻译 石大曲政编译
阎典史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阎典史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阎典史传作品出自《国朝二十四家文钞》,阎典史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阎典史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资料,仅供参考。
阎典史传文言文原文阎典史传作者:邵长蘅阎典史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
四世祖某,为锦衣校尉,始家北直隶之通州,为通州人。
应元起掾史,官京仓大使。
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
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而会县令摄篆旁邑,丞簿选愞怖急,男女奔窜。
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
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假一竿,值取诸我。
”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
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
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久之,仅循资迁广东英德县主簿,而陈明选代为尉。
应元以母病未行,亦会国变,挈家侨居邑东之砂山。
是岁乙酉五月也。
当是时,本朝定鼎改元二年矣。
豫王大军渡江,金陵降,君臣出走。
弘光帝寻被执。
分遣贝勒及他将,略定东南郡县。
守士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拒,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
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
而江阴以弹丸下邑,死守八十余日而后下,盖应元之谋居多。
初,薙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悬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蛾聚者万人,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
明选曰:“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
”乃夜驰骑往迎应元。
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
是时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又馕无所出。
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
已,乃发前兵备道曾化龙所制火药火器贮堞楼。
已,乃劝输巨室,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国子上舍程璧首捐二万五千金。
捐者麕集。
于是围城中有火药三百罂,铅丸、铁子千石,大炮百,鸟机千张,钱千万缗,粟、麦、豆万石,他酒、酤、盐、铁、刍、藁称是。
《风俗通》翻译

《风俗通》翻译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
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
王如改之,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
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之所能也。
吾不遇于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并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属于杨则归属于墨,杨氏为我,就是并无君也。
墨氏非命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就是禽兽也。
杨、墨之道汹涌,孔子之道懒得,就是邪说诬民,纳仁义也。
仁义纳,则率兽食人,人将相甲壳类也。
吾为此怨,逍遥先王之道,距杨、墨,摆淫辞,正人心,动邪说,以承三圣者。
予岂圣索弗勒维孔特哉?予不得已也。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注①昼:齐国邑名。
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b.嬖人存有臧仓者沮君沮:阻挠c.逍遥先王之道闲:放下d.距杨、墨,摆淫辞距:抵制答案 c解析闲:捍卫。
a.绝粮于邹、薛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c.受业于子思尝仕于齐,位至卿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辨其不容,然且至答案 b解析 a项第二句说道其不委曲求全无法变通;c项第一句说道其受业,非“愁”;d项第一句说道其“通在”,第二句就是尹士的话,说道其居心蹊跷。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宋世风俗原文及翻译

宋世风俗原文及翻译一、宋代风俗概述1. 宋代社会背景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阶层掌握政权的王朝,这对于当时的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代社会制度宋代社会制度相对稳定,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
社会等级分明,士人地位得到提高,世风炎凉,注重礼仪和教育。
这种社会背景下,宋代的风俗也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
二、宋代的衣着风俗1. 衣着风格宋代的服饰注重舒适和细节,追求简洁而不失华丽的风格。
衣料多以丝绸为主,色彩以素雅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衣着的整体性。
男女的服饰有一定的区别,男子常穿单衣、长袍和项圈,女子则常穿襦裙、大袖和襦裤。
2. 社会地位的体现在宋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可以从他们的衣着和饰品上看出一些端倪。
贵族可以穿着丝绸绣花的服装和戴着玉石首饰,而普通百姓则多穿着棉麻制的衣物。
这种不同的衣着风俗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
3. 衣饰的讲究宋代人们对衣着的品质和款式讲究很高,重视细节和工艺。
他们喜欢用染色、绣花、镶嵌等工艺来装饰服饰,使其显得更加精致和华丽。
同时,他们也注重衣着的整洁和卫生,时常洗衣、更换。
三、宋代的饮食文化1. 餐饮习惯宋代人的饮食习惯非常讲究,注重色、香、味的搭配。
他们喜欢吃清淡的菜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此外,宋代人还养成了烧煮汤羹的习惯,这些汤羹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副食。
2. 餐桌礼仪宋代人在饮食方面非常讲究礼仪,从摆放餐具到吃饭的动作都有一定的规矩。
他们在吃饭时注意节制,不会过度饱食,同时也注重团餐和家庭聚会的意义。
3. 饮食文化的发展宋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的烹饪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菜肴和烹饪方法。
同时,宋代的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重要饮品文化。
四、宋代的娱乐活动1. 文化艺术活动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兴盛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此期间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史 宋琪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宋琪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宋琪,字俶宝,幽州蓟人。
少好学,晋祖割燕地以奉契丹,契丹岁开贡部,琪举进士中第,署寿安王侍读,时天福六年也。
幽帅赵延寿辟琪为从事,会契丹内侵,随延寿至京师。
延寿子赞领河中节度,署琪为记室。
赞镇庐州,表为观察判官。
部有冤狱,琪辨之,免死者三人,特加朝散大夫。
太宗为府尹,初甚加礼遇,琪与宰相赵普、枢密使李崇矩善,出入门下,遂恶之,乃白太祖出琪知龙州,移阆州。
太宗即位,召赴阙。
八年春正月,擢拜右谏议大夫、同判三司。
三月,改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是秋,上将以工部尚书李昉参预国政,以琪先入,乃迁琪为刑部尚书。
十月,自员外郎岁中四迁至尚书为相。
九年九月,上幸景龙门外观水硙,因谓侍臣曰:“此水出于山源,清冷甘美,凡近河水味皆甘,岂非余润之所及乎?”琪等对曰:“实由地脉潜通而然,亦犹人之善恶以染习而成也。
”端拱初,上亲耕籍田,以旧相进位吏部尚书。
二年,将讨幽蓟,诏群臣各言边事。
琪疏上,琪本燕人,以故究知蕃部兵马山川形势。
上称之。
俄又上奏疏奏颇采用之淳化五年蕃将李继迁寇灵武贼帅李顺攻劫州县琪又上书言边事奏入上密写其奏令边将择利而行。
至道元年春,大宴于含光殿,上问琪年,对曰:“七十有九。
”上因慰抚久之。
二年春,拜右仆射,特令月给实奉一百千,又以其衰老,诏许五日一朝。
琪素有文学,颇谐捷。
二年九月被病,令其子贻序秉笔,授辞作《多幸老民叙》,又口占遗表数百字而卒。
赠司空,谥惠安。
在使府前后三十年,周知人情。
在相位日,百执事有所求请,多面折之,以是取怨于人。
(节选自《宋史•列卷二十三》)译文:宋琪字叔宝,幽州蓟人。
年少时好学,晋祖割让燕地送给契丹,契丹每年开贡部,宋琪进士考试及第,被任命为寿安王侍读,幽州统帅赵延寿征召宋琪为从事,适逢契丹入侵内地,跟随赵延寿来到京城。
赵延寿儿子赵赞担任河中节度使,任用宋琪为记室。
赵赞镇守庐州,上表奏请任命宋琪为观察判官。
属下有冤案,宋琪辨明,免于处死的有三人。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范质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范质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
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
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
晋天福中,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
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
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
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
且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质苍黄论撰,称旨。
乃白太后,以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显德四年夏,从征寿州还,加爵邑。
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
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
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
师还,以枢密使魏仁浦为相,命质与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
世宗不豫,入受顾命。
宋初,加兼侍中。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
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
”帝从之。
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
乾德初,帝将有事圜丘,以质为大礼使。
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
帝尤嘉奖。
由是礼文始备,质自为序。
礼毕,进封鲁国公,质奉表固辞。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
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
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
身没,家无余赀。
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
乾德二年九月,卒,年五十四。
将终,戒其子旻勿请谥,勿刻墓碑。
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节选自《宋史•范质传》,有删改)译文:范质字文素,大名府宗城县人。
范质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岁开始研究《尚书》。
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1)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
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
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
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
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
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
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依水而居的人习惯于住在水旁。
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
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
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
"太宰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
宋世风俗

译文:
《东轩笔录》:王荆公安石执政,挑起变更革新天下的大任,但是有很高 威望的人,商议讨论此事意见和王安石不同。王安石就只有选举任用刚刚参政 的人,对待他们不以常规次序升迁,因此,一时之间,国家变革大政方针没多 久就建立起来了。中书﹑门下及其它政府部门内廷外朝的机要之权,全都掌握 在刚刚提拔的新士人手中。《石林燕语》:依据以前惯例,在京城担任官职, 很少有人等待任命或者调遣候选官的。熙宁初年,(皇上)稍稍想去除凭资格 任官的弊政,开始下发诏令通过调选察举到能够试用的人,并且让他在崇文院 担任校书之职,准备用来做寻访或差遣。当时的尚书刑恕。等候二年去领圣旨, 或者担任馆阁职务,或者升迁为与资历相当的职务,或者去做候补执事官。当 时的尚书刑述,从河南府永安县主簿,起初升任为崇文院校书。右丞胡愈复查 谏院,还认为这样升迁太快了,因此即使是通过选调上来的人而没有担任地方 官和虽然在地方任职任期不满者,都不能担任京官。于是(皇帝)让刑恕在中 书省的治下担任一个代理知县。近年来没有再用这个这个惯例,从此考中科举人君御物(御物:帝王专用之物;驾御万物;凭借他物。)之方,莫 大乎抑浮止競。宋自仁宗在位,四十餘年,雖所用或非其人,而風俗醇厚 ,好尚端方,論世之士謂之君子道長。及神宗朝,荊公秉政,驟獎趨媚之 徒,深鋤異己之輩。鄧綰、李定、舒亶、蹇序辰、王子韶諸奸一時擢用, 而士大夫有“十鑽”之目。【原注】鑽者,取必入之義。班固《答賓戲》 :“商鞅挾三術以鑽孝公。”《鄧綰傳》:以頌王安石得官,謂其鄉人曰 :“笑駡從汝,好官須我為之!”干進(干进:谋求仕进。《楚辞•离骚》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流,乘機抵隙。馴至紹聖、崇寧,而 黨禍大起,國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後之人但言其農田、水利、青 苗、保甲諸法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變士心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 姓者,可以一日而更,而其害於朝廷者,歷數十百年,滔滔之勢,一往而 不可反矣。李應中謂:“自王安石用事,陷溺人心,至今不自知覺;人趨 利而不知義,則主勢日孤。此可謂知言者也。《詩》曰:“毋教猱升木, 如塗塗附。”夫使慶曆之士風,一變而為崇寧者,豈非荊公教猱之效哉!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

第一则:癸巳这一天进行占卜,由殼卜问:后十天内有没有灾祸?商王观察卜兆判断吉凶说:有灾祸,灾祸马上就要降临。
到了第五天丁酉这一天,果真有祸事从西传来,沚国诸侯派人禀报说:土方在我邦东部边境骚扰,使两座城邑受到损害。
邛方也践踏我邦西部边境的农田。
第二则:乙巳武丁卜辞这一天进行占卜,由殼卜问:国王命令众人合力耕田,来年会获得好年景吗?十一月。
3?、翻译全文大盂鼎铭周历九月,周康王在鎬京训诫大臣盂。
康王说:盂呀!我们显赫的文王获得了上天授付的统治天下的伟大使命。
到武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建立了周朝,翦除了那个万恶的商纣王,拥有天下四方,派各级官吏治理黎民百姓。
武王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处理国家事务上,酒一点也不敢多喝,就连碰到举行柴祭蒸祀这些祭天大礼时,都不敢喝醉。
所以感动了上天,上天给予我们庇佑,降给我们恩惠,大力保护成王,继续掌有天下。
我听说殷失去天命,就是因为各地诸侯和朝中大臣都沉湎于酒,故而丧失掉军队和政权。
盂呀,你们卫邦担负着重要职责,我只让你接受我的教导,你也能够身当重任,我是你唯一的君王啊!现在我就以文王纯正的治国方式为榜样,像文王策命两三名头号长官那样,委派你辅助荣,恭敬谦和地执行德治的方针。
你要不分早晚及时纳谏,为祭祀和各种奉献事宜到处奔走,时刻警惕上天的惩罚。
康王又说:哦!我命令你盂呀,要向你的祖父南公看齐。
康王接着说:盂呀,你去协助夹,主持军务,敏捷快速地处理诉讼案件,朝夕辅佐我君临天下。
我要遵循先王制定的成规惯例,向你封赏庶民和领地。
特意赐给你香酒一卣,礼冠礼服一套,护膝和双底鞋一副,车马一驾,并允许你在祖父南公的旗帜上描绘你们家族的族徽。
赐给你邦司四名,本朝奴隶从车夫到种田人六百五十九个,赐给你夷司王臣十三名,东南夷奴隶一千零五十个,赐给你封地。
康王最后说:盂呀,你要谨慎郑重地料理你所承担的政务,不要辜负和耽误我对你的任命。
盂于是答谢康王的美命,因而铸造了追念祖父南公的这只宝鼎,时间在康王二十三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上说,当官的忠诚和豪义的气概,到了五代的时候,都改变得差不多了;宋朝刚建立时,范质、王溥仍有遗憾。
赵匡胤最褒奖韩通,挨下来就是卫融了,用来表达他的意愿。
宋真宗、宋仁宗的时候,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众位贤能的人才,在朝廷倡导正直的言论,从此之后,朝廷内外的缙绅,知道用高尚的名节、正直而知耻崇尚对方,完全消除了五代的丑陋的风气。
因此靖康之变时,有志之士奋发而起义为皇帝献身,面临危难也不屈服,所在的各地都有这样的人。
等到宋朝灭亡,忠义有气节的人士互相指望扶持。
啊!我看西汉哀帝和平帝可以被王莽所灭并定都东京,五代可以灭亡变为宋朝,就知道了世上没有不可以改变的风俗了。
《周易》《剥》卦上多次说炼丹时,上面的火星灭了,那么又会在下面重燃。
皇帝统治人民的方法,不过就是抑制轻浮的举动,制止竞争的行为。
宋朝自从仁宗在位以来四十多年,虽然任用的也许并非是人才,然而风俗纯朴,崇尚品性端正,谈论时代的人士,称这是君子之道发扬。
等到了宋神宗统治时,王安石主持朝政,过分奖励谄媚的小人,排除不支持自己的人,邓绾、李定、舒亶、蹇序辰、王子韶这些奸险小人,一时得到提拔重用,而那些士大夫便迎合王安石这些人。
钻营禄位的人,趁机抨击他人缺点。
到了宋哲宗、宋徽宗时,朋党的祸乱大举窜起,国家的形势一天天变坏,国家的祸患就像已入膏肓的疾病,最终不可治理了。
后代的人,只说“农田”、“水利”、“青苗”、“保甲”等法律是百姓的祸害,却不知道改变人心、变更官员的习性,是朝廷的祸患。
祸害百姓的,可以在一天之内改变;而祸患朝廷的,历经数百年,它滔滔不绝的势头,一旦触发便不可回头了。
李应中说,自从王安石被任用,使人心沉沦,至今自己还没有察觉;人只趋向法令条文而不明白义节,那么势力就会一天天孤立。
——他可以说是懂得言论的人了。
《诗经》说,“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意为不要教唆人做坏事)。
使得仁宗庆历年间官员的风气完全改变而成为宋徽宗崇宁年间那样的,不是王安石教猿爬树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