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治疗和评估

合集下载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学生姓名:小草性别:女班级:三年级一班时间:2015年4月地点:学校心理咨询室案例介绍:该生在上课时,突然被身后的小男孩用红领巾勒住脖子,小草当时只能用手抓住红领巾挣扎,甚至无法喊叫救命,后来有其他学生告诉老师,才得以解脱。

该生回家后神志不清,当天夜里发高烧,到医院后经医生检查发现,脖子里有明显的勒痕,眼睛出血严重,身体发抖。

医生建议回家休息,输液三天。

该生清醒过来后,不敢自己睡觉,没有食欲,晚上经常被噩梦惊醒,看到绳子害怕,看到楼下的邻家小男孩也害怕,总觉得后边有人要勒自己的脖子,不敢上学,更不敢面对勒自己的那个小男孩。

妈妈心疼孩子前来学校求助。

一、妈妈主诉(妈妈很发愁很着急)出事那天,没听老师说,孩子回到家,给我说在学校被人勒脖子了,当时我只是想小孩子在学校吵吵闹闹很正常,再说这孩子平时很乖,没有出过什么事,所以我就没当回事,忽略了孩子。

可是到了晚上,也没吃饭,昏昏沉沉的,让她睡觉吧,一直说不敢睡,再一摸她的额头发烧了,这时候才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

赶紧打电话问她班主任,才知道是在音乐课上,不知哪个孩子拿什么东西打了那小男孩的头,他平时就是个问题孩子,这时候有人打了我的头,找不着人,就以为是小草,所以连问也没问直接从后面勒住了俺闺女的脖子,(妈妈哭泣),现在想想都后怕。

好几天了,孩子一直浑身发抖,不敢上学。

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也不下楼和邻家小孩玩,特别是一看见那个经常跟她玩的邻家小男孩就浑身抖得厉害,一直说是他勒的她。

不能看到绳子之类的东西,害怕。

这几天晚上,一直是我陪着她睡觉,一晚上要被噩梦惊醒几回。

二、班主任介绍:小草这个女孩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她从不跟人发生冲突,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不六一儿童节的节目都有她,我现在还在考虑是否换人。

(事件过程不再重复)。

三、咨询过程:女孩到第一次来心理咨询室,面无表情,眼神呆滞,没有和我有眼光的对视,让她坐下后,我没有直接问她事情的经过,而是从聊天开始。

ptsd案例

ptsd案例

ptsd案例PTSD案例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生率在遭受暴力事件、自然灾害、战争等创伤性事件后非常高。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介绍PTSD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案例描述小李,男性,32岁,曾是一名军人。

他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爆炸事件,导致他和他的战友们受伤。

尽管小李没有生命危险,但这次经历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

症状表现几个月后,小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PTSD症状。

他经常回忆起那场爆炸事件,并感到害怕、愤怒和无助。

他睡眠不佳,并且容易惊醒。

在日常生活中,小李变得易怒、孤僻,并且不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

诊断小李向医生寻求帮助,并被诊断为PTSD患者。

医生根据DSM-5标准对其进行了评估,并确认了其以下症状:1.反复回忆创伤事件;2.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或场景;3.情感麻木或失去兴趣;4.易怒、愤怒或恐惧;5.睡眠障碍。

治疗小李接受了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他被开了一些抗抑郁药和安眠药来帮助他缓解PTSD的症状。

此外,他还接受了认知行为治疗(CBT)。

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在小李的情况下,他经常回忆起那场爆炸事件并感到害怕和愤怒,因此CBT旨在帮助他学会如何应对这些负面情绪,并逐渐减少其PTSD的症状。

结果经过数月的治疗,小李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他已经能够睡得更好,并且对社交活动也更感兴趣。

虽然他仍然会时不时地回忆起那场爆炸事件,但他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这些情绪,并且不再受到PTSD的影响。

结论PTS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可以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出现。

本文通过一个案例介绍了PTSD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虽然治愈PTSD可能需要时间和多种治疗手段,但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来缓解其症状,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治疗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治疗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治疗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对于儿童来说,其影响可能更加深远。

儿童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表现,包括回忆、恐惧、睡眠障碍等。

本文将探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一、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1. 反复回忆与梦魇:儿童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常常会反复回忆起这些经历,或者在梦中重新体验这些事件,导致他们在白天和夜晚都无法逃离这些痛苦的记忆。

2. 恐惧与回避:儿童可能会因为创伤事件而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他们可能会回避与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或物体。

这种回避行为可能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拒绝上学或参与社交活动。

3. 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创伤后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冷漠或者表现出过度的依赖。

此外,他们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等。

4. 睡眠障碍:创伤后的儿童常常会出现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噩梦、夜惊等。

这些睡眠问题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白天表现和心理健康。

二、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用于治疗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

通过帮助儿童理解和调整他们的思维方式,CBT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回忆和恐惧,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 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一种适用于儿童的治疗方法,通过游戏和玩耍的形式,帮助儿童表达和处理他们的情绪和体验。

游戏疗法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儿童逐渐面对和处理他们的创伤经历。

3.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对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至关重要。

家长和亲属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促进他们的康复过程。

家庭成员可以参与儿童的治疗过程,学习如何与他们有效沟通和提供支持。

4. 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例中,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被用于帮助儿童缓解焦虑、恐惧和睡眠问题。

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策略一个案例报告

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策略一个案例报告

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策略一个案例报告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策略——一个案例报告1. 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了严重创伤事件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常见于战争、自然灾害、性侵等事件的幸存者。

本报告旨在探讨并介绍一个案例的治疗策略,以帮助广大患者重建他们的生活,恢复心理健康。

2. 案例背景本案例的患者是一名女性,33岁,曾是一名辅警,目击并亲手处理了一宗恶性伤害案件。

她经历了被歹徒持枪威胁、亲眼目睹他人遭受严重创伤等惊心动魄的场面,由此引发了PTSD。

3. 评估和诊断在初次面诊时,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包括噩梦、闪回、回避症状、情感麻木以及与人交流困难。

为了确诊PTSD,我们采用了标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评估工具和结构式面谈,以评估其症状的强度和频率。

4. 治疗计划在制定治疗计划时,我们采用了综合的、以证据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4.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基于患者初步评估结果,我们决定给予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

这种药物被证实在治疗PTSD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4.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PTSD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治疗计划中,我们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眼动脱敏治疗(EMDR)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法。

4.2.1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与创伤有关的不健康思维和行为模式来缓解症状。

在治疗中,患者被引导去认识并挑战她的负面思维,学习应对焦虑和压力的技巧,并逐步重建暴露于创伤回忆的能力。

4.2.2 眼动脱敏治疗(EMDR)EMDR是一种结合了眼动和回忆技术的治疗方法,通过模拟人眼在快速动作下的REM(快速眼动)睡眠状态,有助于患者重新加工和消化创伤回忆。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被引导着回忆起创伤事件,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眼动运动,以达到减缓回忆的情感影响和减少相关症状的目的。

如何帮助病人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个案例报告

如何帮助病人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个案例报告

如何帮助病人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个案例报告如何帮助病人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个案例报告摘要:本文以一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病人为案例,探讨了如何有效帮助病人克服该障碍。

通过深入了解病人的病史、诊断、治疗过程和康复经验,总结了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方法对病人的积极影响,为其他医护人员在类似情况下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第一部分: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由于患者经历过严重创伤事件导致的精神创伤和心理痛苦。

该病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病人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二部分:个案描述患者X是一名32岁的退伍军人,曾在军队服役多年。

在执行任务期间,他经历了一次爆炸袭击事件,导致他多处受伤,并失去了部分同事的生命。

这次创伤经历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出现了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包括噩梦、闪回、回避刺激和持续的焦虑等。

第三部分:诊断与治疗经过对患者的详细评估和检查,医生确诊他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

随后,制定了一个综合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

第四部分:药物治疗在患者的治疗计划中,选择了一种有效的药物,如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用于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该药物对患者的症状产生了显著缓解,并提高了他的睡眠质量。

第五部分:认知行为疗法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与心理治疗师合作,患者学会了一系列自我管理技巧,例如放松训练、正面思考和应对焦虑和困难情绪的策略。

这些技巧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六部分:心理支持病人得到了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大量支持,这对他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治疗期间,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也提供了持续的心理支持,帮助他应对情绪困扰和康复过程中的挑战。

第七部分:社会支持患者参加了一些社会群体活动,如退伍军人康复协会和其他相关组织。

这些社会支持网络使他感到被理解和接纳,并为他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和获取支持的平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与康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与康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与康复在心理学领域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见于经历了严重创伤事件的个体。

它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症状,如闪回、避免刺激、焦虑和负性情绪等。

治疗与康复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关键步骤。

1. 评估和诊断治疗与康复的第一步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这包括了通过详细的访谈和评估工具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创伤事件的影响。

同时,医生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心理障碍,确保正确的诊断。

2. 心理教育一旦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需要接受相关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自己的症状。

医生可以向患者解释PTSD的原因、症状和治疗选项,以及康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通过心理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问题,并建立起积极的治疗态度。

3. 药物治疗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药物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选择合适的药物疗法应该由专业医生来判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情绪稳定性,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创伤事件。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的核心部分。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等。

CBT通过帮助患者调整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处理创伤事件的能力。

EMDR主要通过眼动和感官刺激来减轻患者的创伤痛苦。

这些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需求进行。

5. 社会支持和康复在治疗与康复过程中,社会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需要得到来自家人、朋友、同事和社会组织的支持。

家人朋友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支持系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关资源和康复服务,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6. 日常自我照顾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关注日常的自我照顾。

这包括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健康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有效方法。

通过保持良好的日常习惯,患者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快康复的进程。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由经历或目睹创伤事件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此障碍对个体的情绪、思维和日常生活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诱因以及治疗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焦虑障碍,通常发生在个体经历过生命威胁、身体伤害、自然灾害、战争、重大事故或其他极端心理创伤后。

PTSD常常表现出多种症状,可能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交功能、工作表现和自我感知。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PTSD通常源自以下几种因素:创伤经历:与暴力、战争、自然灾害及其他极端事件相关的经历可能是PTSD的重要诱因。

心理易感性:有些人可能由于早期生活经历或遗传因素,对心理创伤更为敏感。

社会支持: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也可能导致个体在经历创伤后更容易发展为PTSD。

生物因素:一些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可能与PTSD有关,特别是与焦虑和压力反应相关的激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PTSD的症状通常可以分为四类,包括侵入性回忆、避免反应、负面变化和生理反应。

1. 侵入性回忆这类症状包括:常常回忆起创伤事件,无法摆脱这些记忆。

做恶梦,内容涉及创伤事件。

遇到与创伤有关的事物时产生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速或出汗。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对这段经历的強烈思考,感觉像是在重新经历事件。

2. 避免反应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以下行为:尽量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或活动。

避免讨论与创伤相关的话题。

难以感受愉快情绪,对生活缺乏兴趣。

感觉与他人疏远,难以建立情感联系。

3. 负面变化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负面的情绪,例如愧疚、羞耻或绝望感。

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认为自己或者他人处于危险之中。

突然的情绪波动,易怒或攻击性强。

4. 生理反应这种生理反应通常表现在:提高对潜在危险信号的警觉,时刻保持警惕。

创伤后应激障碍鉴定

创伤后应激障碍鉴定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鉴定需要以下步骤:
1. 诊断标准:PTSD的诊断标准由《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制定,包括四个症状群:创伤体验再体验、回避、负性情绪和情绪过度激动。

如果一个人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持续出现这些症状至少1个月以上,并对其日常生活、工作、社交产生重大影响,就可以被诊断为PTSD。

2. 评估过程:评估过程一般由专业医生或心理医生完成,包括以下内容: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曾经经历的创伤事件、治疗情况、药物使用等。

-症状评估:使用标准化的问卷或检查表,如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量表(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来评估患者是否符合PTSD的诊断标准。

-心理评估: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包括心理测验和面谈,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所受影响。

3. 辅助检查:在评估过程中,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脑部CT或MRI扫描、神经生理学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引起的症状。

4. 诊断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符合PTSD的诊断标准,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PTSD的鉴定需要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医生进行评估,不能自行诊断或通过互联网进行诊断。

同时,对于可能存在PTSD的患者,应该及早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y心理学院
案例
某女,26岁,已婚,农民,小学文化程度。

1999年5月20日上午因家务事与婆婆吵架后,在自家门口生气,邻居张某见到后说:“快来看,这一家多热闹”,病人骂了她一句,进而与之吵打,后被人拉开。

之后很气愤、哭泣,于第二天出现呆坐,双眼呆滞,自语,内容零乱,有时说“飞呀飞”等,双手乱舞,以急性应激障碍收住院,入院后夜眠差,哭泣,常想被打经过,担心害怕,见别的病人争吵则紧张、恐惧,尽量回避。

给予镇静及心理疏导治疗34天,疗效显著而出院。

出院后夜眠差,经常出现创伤性内容的恶梦,与别人疏远,对亲人也显得冷淡。

对自家生活缺乏计划,主动性差。

有时显得急躁、不安,遇到别人高声说话就紧张,心慌,出汗等。

在家服药效果差,故住院治疗。

精神检查:意识清楚,接触好,应答切题,情绪低,哭泣。

自诉提及被打经过即心慌,心烦,恐惧,夜里常做恶梦、内容多与被打有关。

认为自己冤枉。

未发现思维联想及内容障碍,问及为何不与人交往时,则称心里烦,没有心情。

愿意接受治疗。

(一)诊断过程
症状及标准(括号前为患者症状,括号内为DSM-4诊断标准)
经历过和婆婆吵架和邻居吵打事件,气愤和哭泣(创伤事件)
担心受怕,见别人吵架而紧张恐惧、回避(极度的害怕、恐惧)
反复多次想起被打经过(创伤事件持续地重现)
经常出与被打相关的梦(关于创伤事件的反复而痛苦的梦魇)
双眼呆滞、自言自语、内容凌乱、双手乱舞(行动上或者感觉上好像创伤事件再次发生)自诉自己被打经过时即心慌、心烦、恐惧(暴露于模拟或象征创伤事件片断的内部或外部暗示时,产生强烈的心理痛苦)
遇到别人高声说话就紧张、心慌、出汗(暴露于模拟或象征创伤事件片断的内部或外部暗示时,产生生理反应。


与人疏远、对亲人也显得冷淡,与人交往没心情和心烦(对创伤关联刺激的持续回避:回避有关创伤事件的想法、感觉或谈论;与别人分离或者疏远的感觉;情感范围受到限制)对自家生活缺乏计划、主动性差(对一般事物普遍的反应麻木:对重要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显著减少)
夜晚睡眠差(持续存在易于唤醒的症状: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
有时急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病史:无既往病史
2、.病程3个月以内,一个月以上
3、精神检查为意识清楚,接触好,应答切题;未发现思维联想及内容障碍。

排除诊断
社交恐怖症(例如,因害怕窘迫难堪而只限于避免社交场合)、适应障碍、精神分裂症、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诊断结果: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二)治疗
(1)治疗方案
心理疗法为主(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相结合),药物治疗为辅
①系统脱敏疗法: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通过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系统脱敏法”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有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状态。

②药物疗法:服用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抗焦虑类药物(如:利眠宁、安定、卡立普多等)缓解焦虑、抑郁和闯入性思维等,服用安眠药(如:唑吡坦、扎来普隆、佐匹克隆等)来改善睡眠。

在辅助以心理咨询治疗。

○3认知行为疗法: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它的核心是,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4心理疏泄:疏泄疗法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基本原则是让求诊者将心中积郁的苦闷或思想矛盾倾诉出来。

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并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精神疏泄疗法不但对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情绪反应等精神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心身性疾病与正常人的心理问题也有相当大的帮助。

(2)治疗过程
咨询师先采用SCL-90量表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测量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

从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几个方面量化,建立创伤、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5、打架4、吵架3、人多(人们交谈)2、看见人1、看见和亲人对她说话)。

①进入放松状态:首先应选择一处安静适宜、光线柔和、气温适度的咨询室(或者就在患者家中),然后让患者坐在舒适的座椅上,让其随着音乐的起伏开始进行肌肉放松训练。

训练依次从手臂、头面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以及下肢部训练,过程中要求患者学会体验肌肉紧张与肌肉松弛的区别,经过这样反复长期的训练,使得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灵巧使用,任意放松程度。

②想象脱敏训练:首先应当让患者想象着某恐等级低的刺激物或事件。

若患者能清晰的想象并感到紧张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之后反复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患者不再对想象感到焦虑或恐惧,那么该等级的脱敏就完成了。

以此类推做下一个等级的脱敏训练。

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4个等级,如果训练中某一等级出现强烈的情绪,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到可适应时再往高等级进行。

当通过全部等级时,可从模拟情境向现实情境转换,并继续进行脱敏训练。

第一,想象自己在家里、想象自己周围都是亲人,在和自己交谈。

第二,在大街上远距离看人群想象自己就在人群中,告诉自己没有人想伤害自己。

第三,走在大街上,面对迎面走过人性,告诉自己“没有人特别留意我,我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人能伤害自己。

第四、在公汽、商店等人群拥挤的地方人们在交谈。

第五、商店里和人交谈,感到紧张时深呼吸,调节情绪。

让她在这种不断的“想象”中,获得对人际交往那种可怕情景的免疫力。

③现实训练:这是治疗最关键的地方,仍然从最低级开始至最高级,逐级放松、脱敏训练,以不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为止。

为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患者可每周在治疗指导后对同级自行强化训练,每周2次,每次30分钟为宜。

○4认知行为疗法的家庭作业:根据根据治疗进程和恢复情况选用
识别自动思维:三栏记录表
日期事件想法(自动思维)情绪和行为反应
…………
检查信念(想法)
支持的证据反对的证据
……
替代思维:五栏记录表
事件自动思维反应替代思维反应
……………
挑战错误的两极化思维
全或无思维证明思维不正确的事例有时候我会
………
当然,在心理治疗期间,要求家人细心照顾,多尝试和她交流,安慰和鼓励她,注意话语和言行举止,也要密切注视患者的过激行为,防止自伤和伤及他人;合理安排饮食,清淡为主;可适当恢复性的运动或劳动;心理咨询师追踪患者在家或医院的状况,间隔性的安排心理疏泄;咨询师或医师也要注意其他共(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躯体疾病)病的发生;如果病情加重,医师处方服用一些抗焦虑、抗抑郁、抗惊厥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进行一段时间治疗后,咨询师评估治疗情况,可视情况采用临床医师专用PTST量表(CAPS)、MMPI、SDS、SAS评定,决定恢复情况和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者其他疗法,或者转至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或者已康复,可以回家静养等。

(三)预期结果
患者不再害怕和人说话,能和人正常交流,和人交流不紧张、不出汗、心跳过快等生理症状,无自言自语、双手乱舞、表情呆滞、回避他人等异常行为,无创伤性思维闯入,情绪稳定,不情绪高涨或低落,睡眠正常,无恶梦,能做一些家务,也能安排和计划生活里的一些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