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察报告

合集下载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报告编号:RS-2022-001日期:2022年5月10日一、勘察目的本次勘察旨在对XX市XX路进行综合勘察,了解其道路情况、交通状况、安全隐患等,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意见。

二、勘察范围本次勘察范围涵盖XX市XX路起始点至终点的全程,总长约10公里。

三、勘察内容1. 道路情况:a. XX路为两车道双向行驶,道路宽度为6米;b. 道路路面存在多处裂缝和坑洼,需要进行修复;c. 部分路段有漫水现象,需要加强排水设施的设计。

2. 交通状况:a. 道路沿线交通流量大,特别是早晚高峰期间,交通压力较大;b. 部分路段存在交通事故多发的情况,需要加强交通标识和引导措施;c. 部分路口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需要对信号灯配时进行调整。

3. 安全隐患:a. 沿线道路缺乏足够的防护设施,容易造成交通事故;b. 路段存在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的情况,需要划定专用非机动车道。

四、改造意见根据以上勘察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造意见:1. 道路维修:对道路路面进行修复,填充裂缝和坑洼,确保道路平整。

2. 排水设施加强:在漫水路段加强排水设施的设计,减少积水现象的发生。

3. 交通标识和引导措施:增设交通标识牌、路灯等,提醒驾驶员注意道路情况,并在需要的路口安装交通指示牌。

4. 信号灯调整:对不合理的信号灯配时进行调整,提高交通流畅度。

5. 防护设施建设:在需要的路段设置护栏、隔离带等,增加道路安全性。

6. 专用非机动车道设置:对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界限进行划定,确保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的分离。

五、结论本次勘察发现了XX市XX路存在多个问题,需要进行改造和完善。

通过以上的改造意见,可以使道路更加安全、顺畅,提高交通效率,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六、勘察人员主勘测师:XXX勘测员:XXX、XXX七、附图见附件。

以上为勘察报告,供参考。

具体改造方案将根据报告内容进一步拟定。

邵阳县道路地质勘查报告

邵阳县道路地质勘查报告

邵阳县道路地质勘查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道路建设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道路建设的安全和稳定,地质勘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本次报告旨在对邵阳县道路地质勘查结果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二、勘查范围和目的本次地质勘查的范围包括邵阳县内主要道路和公路的建设地段。

勘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下地质结构、岩石类型、地下水情况以及其他与道路建设相关的地质因素。

三、勘查方法和过程1.文献资料搜集:收集并研究相关的地质、水文、地形图纸、遥感资料以及过去类似项目的勘察报告。

2.野外勘查:利用地质勘查仪器设备,对道路建设地段进行地质调查、钻探和取样。

3.室内试验: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室内试验,包括岩石力学性质、地下水质量分析等。

4.数据处理与分析:将野外和室内数据整理、分析,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四、勘查结果与分析1.地下地质结构分析:根据野外勘查和钻探结果,邵阳县的地质构造复杂,有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存在,这可能会对道路建设施工造成影响。

2.岩石类型与岩层稳定性评价:岩石类型以片麻岩、灰岩和砂岩为主,综合分析,岩层整体稳定性较好,适合用于道路建设,但需要对薄弱地层进行合理处理。

3.地下水情况分析: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属于浅层地下水,特别是一些地段容易出现积水现象,建议采取合适的排水措施。

4.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根据地质勘查结果和地质灾害历史数据,邵阳县道路建设地段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如滑坡、坍塌等,需要加强防治措施。

五、建议与预防措施根据地质勘查结果和分析,为保障道路建设的安全和稳定性,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建立监测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设置地质监测点和灾害监测点,定期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地质变化情况。

2.采取加固措施:对较为薄弱的地层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支护,以提高道路的稳定性。

3.设计合理排水系统:在设计道路时,充分考虑地下水位的情况,合理设置排水系统,预防积水问题的发生。

4.定期维护和检修:道路建设完成后,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工作,及时处理地质灾害隐患。

道路项目现场勘察报告模板

道路项目现场勘察报告模板

道路项目现场勘察报告模板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委托单位:
勘察单位:
勘察地点:
勘察时间:
二、勘察目的
说明此次道路勘察的目的及相关要求。

三、勘察范围
详细描述道路勘察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道路长度和路况
2.道路线形、横断面和纵断面
3.路基、路面材料及其质量状况
4.道路及附属构筑物的存在及状况
四、现场勘察及记录
详细记录道路现场勘察所得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道路线形、横断面和纵断面的测量数据
2.路基、路面材料及其质量状况的检测结果
3.道路及附属构筑物的摄影记录
五、勘察结果分析及建议
根据所得勘察数据,分析道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六、勘察人员签名及日期
姓名职务签名日期
七、报告编制说明
本报告由XX部门编制,因在现场勘察过程中,受到天气、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某些数据或记录不够完备的情况,请勘察委托单位在施工设计过程中,谨慎评估此报告为依据所产生的一切后果。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道路,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承载着人们的出行需求和城市的繁荣。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道路建设对于城市规划和交通流量的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道路勘察报告,作为道路建设的前期重要工作之一,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一、报告撰写背景介绍道路勘察报告是对于拟修建道路区域地质、地貌、环境、交通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全面评估的报告。

该报告是道路建设最基本的准备工作之一,能够直接影响到道路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行人与交通工具的安全出行。

通过道路勘察报告,可以全面了解道路建设区域的地质特征、土壤类型、水利条件等基本情况,以及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勘察目的及内容道路勘察报告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为道路设计和建设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确保道路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周边环境的保护。

具体来说,道路勘察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地理概况:调查道路建设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基本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2.地质勘察:详细了解道路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地层分布、岩性、构造状况等,在地质风险评估和工程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3.水文勘察:调查道路区域的水文情况,包括地下水位、地表水流动情况、坡度等,以确保道路建设与周边水文环境的协调。

4.交通勘察:了解道路区域的交通流量、车辆类型和行人需求等,为道路设计提供相应的依据,以便为行人和交通工具提供安全而便捷的出行环境。

5.环境评估:综合考虑道路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影响,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三、勘察方法和技术应用道路勘察报告的编制需要依据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常用的勘察方法包括现场调查、地质钻探、取样分析、水文测量等。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技术也被应用在道路勘察中,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以提高勘察效率和准确性。

四、报告编制与评价道路勘察报告的编制需要严密的数据收集和科学的分析,同时还需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展示。

公路勘察报告范文

公路勘察报告范文

公路勘察报告范文一、背景介绍公路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公路,需要进行详细的勘察工作,以了解地质和地形情况,为公路设计和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报告旨在对其中一公路的勘察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勘察区域及目的本次勘察的区域位于市A县,总长度约100公里,主要包括城市外围快速路和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支线公路。

主要目的是了解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质条件和地形状况,以确定公路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而进行公路的规划和建设。

三、勘察内容和方法1.地质构造勘察:通过上报各层级勘察的方法,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主要勘察内容包括地质构造的层次、形态、变形程度等,通过现场观测和采集地质样品进行室内分析,得出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

2.地质条件勘察:通过地质测量仪器和地下水位观测,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状况、土质情况、岩石特性等进行了勘察。

同时,还对地下水位、土质稳定性和地质灾害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

3.地形测量:利用全站仪和GPS测量仪对勘察区域的地形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通过高程差和坡度变化等数据,绘制出精确的地形图,并针对地形特点进行分析。

四、勘察结果和分析1.地质构造结果: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属于复杂的断层和褶皱构造,形成了一系列长宽比小的褶皱山岭。

2.地质条件结果:勘察区域的土质主要以粘土和砂质土为主,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

地下水位相对较低,属于中等水平。

岩石特性主要是片麻岩和花岗岩。

3.地形结果:勘察区域的地形起伏较大,有山岭、河谷和平原等多样的地貌特点。

其中,山岭区域地势较陡峭,需要采取相应的设计和施工措施。

五、建议1.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的结果,建议在设计公路时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尤其是断层和褶皱区域,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2.针对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建议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避免破坏地下水资源,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地下水保护。

3.针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建议在道路设计时考虑坡度和弯道半径的设置,以保证行车安全。

工程勘察工作报告

工程勘察工作报告

工程勘察工作报告一、工程概况本次工程勘察是针对XX市XX区XX路XX号的道路改造项目进行的,计划对现有道路进行拓宽和翻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二、勘察目的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1.明确道路改造的范围和要求;2.了解现有道路的地质、地貌、地下管线等情况,以便科学规划工程流程;3.查明可能存在的工程难点和风险点,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依据。

三、勘察方法和过程1.采用现场勘测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勘察工作;2.根据设计要求,利用全站仪测量了道路的长度、宽度和坡度等参数;3.通过地质雷达勘察,了解土层和岩层的厚度和分布情况;5.还利用无人机对道路周边环境进行航拍,并提供详细的地形和建筑物信息。

四、勘察结果1.道路的总长度为XX公里,平均宽度为XX米,坡度平稳,适合进行改造;2.地质雷达勘测结果显示,道路下方主要是坚硬的砂岩层,没有明显的地质问题;3.经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道路下方没有重要的地下管线和设施,施工不会对其造成影响;4.通过航拍结果,道路周边环境整体较为开阔,不存在明显的建筑物影响因素。

五、风险和建议1.虽然勘察结果没有发现明显的地质、地理障碍,但在施工过程中仍需要注意对土层和岩层进行充分的加固和防护,以确保道路的长期稳定;2.在施工前,需要再次与相关部门沟通确认,以避免无意中对地下管线和设施造成破坏;3.建议采取合适的交通管理措施,以减少施工对周边道路交通的干扰,并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六、结论根据本次勘察结果,道路改造工程可行性较高,没有明显的难点和风险点。

在后续工程实施过程中,应科学规划、认真施工,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道路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道路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受厦门市市政建设开发总公司的委托,我院承担厦门市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吉四路道路工程场地工程地质详细勘察任务,设计单位为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拟建吉四路西起点(里程桩号K0+000)与现建好的道路相接,东与同安西福路相接(里程桩号K1+493.51),道路全长约1493.51m,大致呈东西向,道路红线宽度为30m,沿线路面设计标高8.80~17.30m,西低东高,设计标准为城市Ⅱ级次干道,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路面设计轴载为BZZ100,附属结构物设计荷载为城-B级。

路面结构类型采用沥青砼路面型式。

吉四路其中K0+110~K0+180为官浔溪桥,由2个桥台和2个桥墩组成,K1+170~K1+350段为西福路与同集路立交桥,由2个桥台和4个桥墩组成,设计官浔溪桥桥梁宽度38m,跨度为20m;西福路与同集路立交桥桥梁宽度9m,最大跨度为35m;两座均属中型桥梁,结构型式为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荷载:桥台单桩竖向荷载约为3000kN,桥墩单桩竖向荷载约为5000kN/桩,跨线桥设计荷载为城–A 级。

官浔溪桥桥面设计标高9.13~9.34m,西福路与同集路立交桥设计地坪标高12.50~13.60m。

桥梁基础形式拟采用钻(冲)孔灌注桩基础。

(二)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本次勘察为一次性勘察,按详勘要求进行,目的是为吕岭路跨线桥,施工图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计算参数。

设计院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如下:吉四路勘察技术要求1、本路段地质勘察工作应严格遵守《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2、应对沿线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路基工程设计确定回弹模量,为路基压实、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以及不良地质现象防治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土质内磨擦角、粘聚力、地基承载力特征等)、设计建议。

3、应做土的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和液、塑限试验,对与路基工程有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应做水质分析和简易水文地质试验。

路线勘察报告模板范文

路线勘察报告模板范文

路线勘察报告模板范文一、背景与目的本次路线勘察报告对XX路的一段进行了勘察,目的是为了评估道路的现状,并提供改进措施以提高交通安全性和出行便利性。

二、勘察概述本次勘察工作共持续了X天,期间我们对整个路段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和调研,并使用了先进的勘察仪器和设备进行实地测量和数据采集。

三、勘察结果1. 道路状况经过勘察发现,XX路道路状况良好,路面平整,没有明显的裂缝和坑洼,路基牢固,排水系统完善。

在部分路段,我们对路面进行了红外线检测,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的沥青龟裂和水泥疲劳断裂,道路的使用寿命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2. 交通流量我们进行了对该路段的交通流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该路段的交通流量较大,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道路容量已接近饱和状态。

这就需要进一步采取交通管理措施,以缓解交通拥堵现象。

3. 安全问题在勘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安全问题。

首先是路口的交通安全问题,部分路口缺乏交通信号灯和标示牌,给交通参与者带来一定的风险。

其次,部分路段路灯照明不足,夜间行车时可视距离较短,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还有部分路段路面摩擦系数较低,容易造成车辆抱滑现象。

4. 建议改进措施基于对以上勘察结果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建议:- 在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增设交通信号灯,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加强路口标示牌设置,提醒交通参与者注意交通规则和礼让行人;- 完善夜间照明系统,确保夜间行车安全;- 针对路面摩擦系数低的路段,考虑进行路面翻新或者使用耐磨路材进行改造。

四、结论通过本次路线勘察,我们深入了解了XX路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交通安全性,改善道路通行条件,从而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出行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勘察报告【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一、前言(一)工程概况拟建“北二环线”是二环线的重要部分,位于贵阳市北面金阳新区、白云区、云岩区、乌当区范围,起于金阳新区东北面,起点于210国道与金朱路交叉口,经大关村、黑石头村、偏坡村,至新天大道。

起点中桩里程:K0+000(坐标:X=365806.5533,Y= 2950262.9530);终点中桩里程:K12+600(坐标:X= 2946262.947,Y= 374191.701),全长12.6Km。

拟建道路沿线设四个立交工程;隧道2座,共长2110.0m;桥梁八座,共长2130.0m。

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设计。

受“贵阳金阳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北二环线主线段(K0+000~K4+180)路基及桥梁进行勘察。

本次勘察范围为主线路基(K1+240~K3+220段)段道路工程,本次勘察范围里程为K1+240(坐标:X = 366957.6714,Y = 2949918.4636);K3+220(坐标:X = 368728.7694,Y = 2950385.5493),全长1.8km。

其中里程K1+260~K1+940段设置甲秀北路立交(K1+580~K1+620段为主线跨线桥),设计为城市Ⅰ级主干道,荷载汽20挂100,双向六车道,标准路段道路总宽34.0m,道路分为左右两幅,每幅宽12.0m,中间分隔带宽4.0m,设计基准期为30年。

该段设计路面标高为1309.2~1268.59m,道路纵坡度0.32%~6.12%。

根据地表地质调查,该场地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复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划分,拟建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为岩溶强发育场地,场地复杂等级为一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故本次勘察等级为甲级。

(二)勘察工作任务受“贵阳金阳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了甲秀北路立交桥及匝道路基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根据委托勘察内容及《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规范要求及设计提出的勘察要求结合建筑物的基本特征,本次勘察的要求如下:(1)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2)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的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以及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3)查明地表水流量、流向、最高洪水位标高、变幅情况;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4)划分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土类型和场地类别,评价场地区抗震条件。

(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的问题提出建议;(6)查明基岩的岩性、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基岩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判别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

(7)查明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的位置、规模、埋深,岩溶堆栈填物性状和地下水特征。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有关规范,本次勘察的具体任务如下:(1)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相关设计参数。

(2)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建设范围内及附近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及工程特性,并分析和评价场地及地基的稳定性及承载力。

(3)查明场区有无岩溶、断层、滑坡等影响工程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对滑坡现状稳定性进行评介,并提出相应整治处理方案及设计所需技术参数。

(4)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和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论证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及施工的影响,判定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查明沿线回填土的类型、厚度及其密实度。

(6)查明沿线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7)查明沿线各地段裂隙、软弱夹层的分布、产状、充填物质及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天然容重,饱和容重,固结排水剪的内摩擦角、凝聚力,滑动面的残余内摩擦角、凝聚力,孔隙水压力系数等),查明裂隙、软弱夹层和缓倾角结构面的不利组合情况,评价其抗滑稳定性;查明各段边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可能的滑塌影响范围,提供各段边坡及基坑边坡设计所需要的各种物理力学指标,并提出相应的稳定性分析、边坡合理的支护方案及工程措施和建议。

(8)判定场地类别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9)对拟建道路路基、路堑边坡和路堤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三)勘察执行的规范依据本次工程勘察执行以下规范及标准: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D D63-2007);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GJ004-89);5、《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D70-2004);6、《工程测量规范》(50026-93);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桥涵工程部分有关地勘内容);8、《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TJ58-94);9、《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0、《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12、《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13、《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1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等规范要求进行;15、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

(四)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完成情况为了查明道路场区岩土工程条件与岩土工程问题,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与参数,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和工程地质类比等勘察方法,具体如下:1、地表地质调查了解场地及附近的构造概况、地层分布及特征、岩层产状、岩溶、水文地质情况、不良地质现象及当地建筑经验,为勘察施工提供指导依据。

本次地表调查工作量约0.68Km2。

2、工程地质测绘本次勘察沿道路基两侧100.0~200.0m范围内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收集有关场地及附近的水文、地质及建设工程、环境及潜在滑坡资料,为场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了指导依据。

本次工作完成1:500工程地质测绘面积0.70km2。

3、工程测量本次勘察测量工作根据规划局提供的控制点引测(G029在总图范围外),并根据设计提供道路总平面图,进行实际测量定位放线,本次勘察进行钻孔定位358个,纵横断面测量工作量7.0Km。

业主提供及现场指定的控制点特征见下表:控制点特征表表1控制点号坐标高程(m)位置X Y HG02 4 2950345.367368410.2971266.014位于拟建道路K2+940北西侧(黑石头村)G022950166.49368192.791269.90位于拟建5 5 2 8 道路K2+660北西侧G02 6 2949541.786367264.0121285.061位于拟建金工立交D匝道DK0+480东侧G02 7 2949283.758367119.0391266.99位于拟建金工立交A匝道道路上G02 8 2949384.817366953.891287.022位于拟建金工立交A到AK0+550西侧G02 9 2950280.446366600.0371279.762位于长坡岭森林公园道路上,位于本次勘察范围外4、钻探为揭露道路工程场区土层特征及厚度变化,以道路中心桩为依据,以每20.00为一横断面左、中、右共布置3个钻孔。

钻孔深度控制在揭穿软土后控制可能的持力层不少于3.0m深度且至钻至基岩面以下不少于5.0m,在岩溶强发育路段应控制路面以下中风化岩石不小于5.00m;对于路堑边坡较高地段为查明边坡岩土构成并提供相关参数,于坡体后侧按规范要求布置1~2排边坡勘察孔,孔深以控制潜在滑动面以下2.0~5.0m。

由于甲秀北路立交方案调整,桥面标高和匝道路基路面标高也作相应的调整(抬高设计桥面标高和匝道路面标高),故主线道路设计路面标高也作相应的调整,K1+240~K2+020段钻孔于甲秀北路立交方案调整之前钻探,因此,从调整后的方案看钻探深度偏深。

边坡按二级边坡线距20.0m,点距10.00m进行布置;在岩溶强发育、且路堤高度大于5.00m 的路段,于拟建道路边线各边扩展至1.5倍路堤高度,按6.0~10.0m间距布置钻孔。

故本次勘察主线K1+240~K3+220段道路共完成钻孔354个(其中路基孔337个(螺纹钻3个),边坡孔17个)),部分钻孔受地下条件限制,未能施钻,完成总进尺4343.6m。

5、样品采集与测试为准确评价地基岩体物理力学指标,确定岩土体地基承载力。

本场采集不同状态的土样共33件,场地内浅部耕土及少量杂填土因结构松散或强度低未能取样,三叠系大冶组(Td)中风化石灰岩26件(岩体抗剪强度指标引用相邻相同地质条件的甲秀北路立交试验成果资料),三叠系安顺组(Ta)中风化白云岩23件,进行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重度试验。

于三叠系大冶组(Td)和三叠系安顺组(Ta)各采集地下水水样1组(2件),共4件,进行水质分析。

采集层间软弱夹层样品19件,作室内重复剪切试验,用以确定边坡抗剪强度指标。

6、简易水文观测为了解地下水动态的基本特征和地下水埋藏的基本条件,根据规范和技术要求,于勘察过程中对钻孔内地下水位进行了初见水位及终孔稳定水位观测并进行了终孔水位复测,但因场地钻孔漏水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钻孔未能进行水位观测,故本次仅能对80个钻孔水位进行观测。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2工作项目工作量地表调查0.68Km2工程地质测绘0.7Km2钻孔定位测量共354个钻孔(8个组日)断面测量(1:200)7.0Km施工钻孔数量共354个钻孔(其中路基孔377个(含螺纹钻3个)边坡孔14个))岩土层总进尺4343.6米(其中土层钻进1714.5m,岩层钻进2629.1m)水位观测120次(80孔)样品测试土样33件岩样49件水样4件资料收集贵阳幅水文地质图(1:20万)、贵阳幅地质图(1:5万)二、道路工程地质条件(一)气象条件据贵州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贵州省建筑气象标准》(黔DBJ22-01-89),拟建场区所处贵阳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北部寒潮影响较弱。

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具有四季温和、雨量丰富、热量充足、日照率低、风力较弱及逆温天多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5.3℃,一月平均气温4.9℃,七月平均气温24.0℃,最高气温39.4℃,最低气温-7.8℃,年平均降雨量1197~124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277.74小时,年平均相对相对湿度77%,年平均无霜期261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