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_叶俊伟

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_叶俊伟
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_叶俊伟

2010年第2期(总第112期)

[作者简介]叶俊伟(1979-),男,讲师,博士;何晓芳(1979-),女,讲师,博士;宁桂玲(1958-),女,教授,博士。*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资助。

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

叶俊伟,何晓芳2,宁桂玲1

(大连理工大学1.化工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2.人文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12)

[摘要]科技写作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掌握信息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科技写作的发展和现状分析,阐述了科技写作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写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实践措施。[关键词]人才培养;科技写作;作用;课程建设

Reform in the W riting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in T raining H ig h -quality Innovative T alents

Ye Junw ei,He Xiaof ang,Ning Guiling

Abstract:W riting course has g r eat sig nificance for colleg e students in the dev elo pment o f skills in creativ e t hinking ,infor matio n mastering and essay w rit ing.T he pa per analy zes the develo pment and status of the w r iting co ur se,descr ibes its impor tance in tr aining high -quality innovat ive talents and proposes the ne -cessity o f st rengthening the wr iting course constructio n in univ ersit ies.T he results of explo rations hav e been intro duced and a number o f sug gestions ar e put fo rw ard in the paper.

Key words:T alents training ;W rit ing skills for science and techno log y;Course const ruction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指出,科学研究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开拓,其次是完成,第三是发表。我国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也指出,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

工作者。科技文体写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达方式和进行科技

交流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科技写作能力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很多高等理工科学校都开设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课程)))科技写作课。科技写作课程对于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后

32

续学习有极大好处,有助于将学生的单一专业知识学习引向更为广阔的科学层面。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科技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具备良好的科技写作能力是时代的需要和要求。因此,加强科技写作课程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近年来讲授科技写作课程的实践和体会,就高校科技写作课程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科技写作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钱学森、周培源、苏步青等老一辈的科学家都曾呼吁加强科技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培训,建议在高等学校设立科技写作课,科技写作教育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科技写作课,其中调查的34所/9850工程建设的高校均开设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科技写作课程。但课程本身的重要性与意义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院校把这一课程列为选修课或者考察课,学时数都压缩在30学时左右。而国外高校对该类课程普遍给予了充分重视,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有105门科技写作正式教学课程,其中10个科目设立了科技写作的博士、硕士学位,目前几乎所有美国高校都开设了科技写作类课程(Wr itng Research Papers),科技写作已经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英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很多大学在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等科研人员时都把科技写作能力作为重要的衡量要求,很多大公司和企业对有写作特长的毕业生也是优先录取。

由于课程本身在我国未受重视,因此许多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对上科技写作课程兴趣不大,认为自己将来不准备当科学家,何必学那么多科技写作知识,更是有很多学生抱着容易获得学分的目的参加学习。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和科技文章与要求标准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学术道德标准,论文写作依靠拼凑或是抄袭别人文章,没有体现作者基本的思路和观点;很多学生毕业时不会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写作,不会用严谨规范的语言和符合逻辑的论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已经毕业的学生也有很多仍不知道科技论文怎样构思、写作、投稿、修改和发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规范地撰写科技应用文、技术报告、技术合同、专利说明等科技文体。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写作规范。到这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在本科阶段加强科技写作的学习。

造成目前这些现象和结果的因素,归结起来可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生认知、授课教师素质和授课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其中,众多理工科院校中科技写作课程缺少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和互动,更多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表达能力的培养。科技写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质很强的课程,需要通过信息资料的搜集、论文结构的构思、写作和修改等多个环节的训练来实现教学目的,但是目前由于师资队伍缺乏,教学内容多为单纯的知识讲解,实践环节缺失,教学内容取舍不当,导致教学枯燥干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前理工科院校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科技写作课程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科技论文(文体)既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总结,又是学术思想交流的工具,它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简洁性、规范性、创造性、可读性、机密性和有效性的特点。高等学校开设的科技写作课程,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科技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提高写作技能作为目标,课程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更涉及情报学、逻辑学、自然辩证法等多门学科,是综合性十分强的一门课程。科技写作课程的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科技写作课程不是单纯的讲解现有知识内容,主要是通过科技论文构思、写作规范、撰写和发表过程的教学,通过一些科技前沿知识和研究进展的介绍,使学生学会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去探求新知识和新事物;通过针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和反复推敲,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将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性劳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科技写作课程的实践训练,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如何构建研究思路、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如何快速发表等相关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这里的实践作业可以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针对某一课

33

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题的文献综述),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实验研究内容(专业实验或者科学创新实验)的表述分析,还可以是设想,甚至是猜想。通过完整的课程实践训练,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善于创新和研究。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科技写作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科技论文的创新性要求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全面的实验技能,同时由于精细化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未来科学发展的主流,它促使学生既要深入了解学科的前沿领域研究,更要涉猎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能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掌握信息能力的提高,能快速有效的吸取自身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写作过程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培养对新现象、新事物的持久兴趣、感知力,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思维模式;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促进学生不断更新知识

科技写作过程是在对已有知识的总结基础上新知识创造表达的过程,这本身就要求作者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例如,在科技论文写作实践教学环节,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写一篇专业领域的研究综述,而大多研究内容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大量的资料,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不断的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此外,科技写作课程的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比如有助于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助于将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造。通过写作步骤、写作要求和写作语言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科技写作规范,通过文献搜集、论文修改和发表过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多了解学术期刊,并在投稿发表中能有的放矢。

三、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

科技写作课程的建设程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我们结合课程特点和多年来的授课体会,对课程建设中涉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构筑、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实践训练的相结合,形成了一些课程特点,促进了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一)提高学生对科技写作课程的认知水平

黑格尔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0,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0提高学生对科技写作课程的认识是必要的,只有学生认知到创新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是社会对精英人才的首要要求,才会用大力气学习和钻研这门课程。通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专利申请书、项目申请书、项目总结书、工作计划、演讲稿、简历、推荐信、通知等这些学生生活中接触的写作文体的实例讲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使用本校教师发表的文章实例、不同院系优秀学生撰写的论文实例和学生成才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身边人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没有好的思想,就不会获得好的研究成果,没有好的写作能力,就会妨碍成果的发表和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工作上的成功。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积极地参加课堂学习和课下实践训练,实际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二)加大对科技写作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度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把科技写作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特别是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由于课程比较多,课时紧张,仅仅是将科技写作作为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教学投入偏少,实效可想而知。为了适应新形势要求,学校应该提高对科技写作课程的重视程度,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增加科技论文写作、科技应用文体写作、科技信息检索、写作实践训练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另一方面,目前各高等学校普遍轻视对科技写作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教师科学研究、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给予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为了实现科技写作课程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科技写作课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更应该加强自身科技论文写作的训练,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课程进行探索和尝试。同时,高等学校也应该注意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为这些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深造机会。在实际教

34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学中,我们也开始尝试邀请一些科技期刊编辑和学术有突出成就的教师作为/导师0,参与到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科技写作课程多为介绍科技写作的各种规范、格式等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真正的投入学习。为了提高科技写作课程的效果,在坚持科技写作基本知识和规范要求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是必须的。我们在探索情景法、互助法、实例法、阅读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基础上,注重了多个环节的配合,设计了多种训练内容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1.增加科技(学科)发展简史内容。我们在前期教学中选用了许多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发展的视频作为教学资料,通过学科发展中的重大发明和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很多学生自己在课后找到了其他相关的资料来进行阅读,极大增强了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

2.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术道德问题一直是学界谈论的焦点,受到考核体制、学术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术抄袭、剽窃、造假等事件接连出现。究其原因,最本质的因素就是学术道德的缺失与人格价值的扭曲。在纷繁的社会发展大潮中,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才能具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和笃实的学术德行,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写作课程要培育学生严肃、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急功近利、不弄虚作假的学术精神,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特别增加了部分课时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写作观念和科技出版的职业道德。

3.加强文献检索和阅读。高等院校虽然拥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但是学生生活经历和知识视野毕竟有限,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也相对缺少。我们着重教给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包括常用的图书、网络数据库和学术论坛的利用与检索等。例如,我们在对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就推荐了ACS,RSC,Jo hn Wiley,Elsevier, Spr ing er Link,SCI Finder Scholar,CNKI等数据库资源,也推荐了一些学术论坛,同时教授了利用Goog 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快速获得文献资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快更新知识。

4.增加丰富多彩的科学前沿教学。由于网络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和开展学习,课程的内容如果一成不变,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科技写作课程教学应该通过新鲜的写作例证、最新的科技进展和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问题,在思想上给学生撞击和鼓舞,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息获得的广度和深度。例如,我们在给化学化工类学生的科技写作教学中提到/是否可以利用无机物制备有机物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研究,特别选取了发表在JA CS、https://www.360docs.net/doc/3517040782.html,.Chem.等期刊上最新的相关文章举例介绍,促使学生课后查阅大量的资料,使学生掌握了如何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拓宽了知识视野。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更好地了解科技文体的写作格式和规范。

5.增加科技应用文体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科技应用文很有兴趣,比如专利、出国申请、项目计划书等。因此,增加相关的科技应用文写作教学是有必要的。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后从事行业中涉及的合同、产品说明书和项目申请书等应用文体来展开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加强写作实践训练。科技写作课程的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单纯的理论教学兴趣寡然,实例教学的效果比较好。实际教学中可以先通过一篇不成功的文章案例,让学生寻找问题,再由教师从理论层面分析问题所在,对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请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修改文章,随后通过新的训练来巩固新知。对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但要给其明确的修改意见。例如:我们曾在教学中播放关于臭氧空洞的一段视频,之后让学生用学术语言口头叙述,最后由大家进行评审,学生在课后检索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科技论文的格式撰写科技文章。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此外,我们还大力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社团、社会调查、工厂实习等活动,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挑战杯比赛、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形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双向培养。

35

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7.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科技写作课程是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这既是教学中的困难,也是促进教学顺利开展的有益条件。不同专业背景可以促成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创新。科技写作课程应该充分鼓励开展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我们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共同完成科技实践活动;同时也按照不同专业进行分组,尝试相互确立研究主题,并基于此搜集资源,进而进行全班交流;我们还把一些老师的科研课题拿到课堂上讲授,让老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于某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课题,师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答疑、讨论、E-mail等方式进行探讨,就某一问题发生争论,这种教学完全摆脱了传统、单调的教师/唱独角戏0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生生之间的多元合作,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科研热情和科研素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多媒体在科技写作课程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在科技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量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的相应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大量介绍科学前沿的视频和影像资源,以及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相关资料,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练习中融入情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与板书、学习资料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在科技写作课程学习过程中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自我,完成教学目标,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科技写作课程的建设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科技写作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研究和专业问题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围绕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的主线,通过思想认识转变、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师队伍完善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实践,科技写作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必须的科技写作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创新的思维意识。(文字编辑:吴文水)

参考文献:

[1]张菊,朱孝峰,邝海沙.高校开设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6):208-210.

[2]王存文,欧阳琼.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5):67-70. [3]Rober t A.Day,Barbar a G astel,剑芬译.H o w to w rit 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孙晓玲.科技论文写作旨在突出创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6):111-114.

[5]梅建凤,徐敏.科技写作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高教与经济,2006,(9):75-78.

[6]安琦,王正东,周邵萍.全方位立体式创新教学从课堂到课外延伸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08,(4):46-48.

[7]蔡建霞.科技论文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1998,10(3).

[8]王雯姝,杜晶波.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3):83-89. [9]王建青.科技论文写作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研究,2008,(4):315-317.

[10]朱萍.科技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5,(7):43-44.

[11]董红星.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于理论)实验)设计的研究学习模式中[J].化工高等教育,2008,(2):25-28.

[12]Donald N.S.U ng er,Intr oductio n to T echnical Communication:Ex plorat ions in Scientific and T echnical W rit ing[M].M IT O penCourseWar e,21W.732-5,2006.

36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_五位一体_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贺庆芝

“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东中部经验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物技术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230)成果“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贺庆芝曾怀才彭翠英 (南华大学药学与生命科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要培养“品格、素质、知识、技能、思想”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思想培养等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研究建立完整的创新教学体系。 【关键词】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五位一体的内涵 1、在品格标准方面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格,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甘于奉献、敢于创造的创业精神; 2、在素质涵养方面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3、就知识结构而言 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与专业性质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具备科技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4、就能力要求而言 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设计、制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组织交往、应急应变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和技术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实验、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和基本工艺操作技能[1]。 5、就应具备的思想而言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实验设计、工作流程,并转移到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特点,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适合于同时兼顾应用型和创新性的本科人才的模式: 1、打造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思想培养等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 从某些方面看,规模较小的大学无论是在学生数目和学校配套设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如果我们花时间用心去解析每个学生性格、取长补短、科学安排、充分配足资源,教学效果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出打造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新思想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的思路[2]。 (1)培养教学模式中的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性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提醒我们,自我发展才是所有的散发式发展的活水源头。“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在学校的教学体系当中从上到下尽善尽美的呈现出来,要以科学的视角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学生们自主的发展的能力[3]。①创新教育方式。在教学模式中我们的目的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应该同时把创造性思维方式融会贯通,充分理解,变成自己的理论。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们需要掌握的信息量太大,虽然在学习知识和得到经验方面有提升,尤其是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只不过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各学科之间也缺少一个合理的整合和融会贯通,缺乏一个总体的全面性的思维[4],在创新设计课题方面会由于以上缺点,时常会带来难以独立解决等副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以上的缺陷,我们必选摒弃过时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教学传统方式,开启全新的创新教育模式时代,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老师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采用做任务的方式,把学生自身的兴趣,自由组合创新队伍,让学生在创新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构思方案和进行设计,整个过程贯彻创新的原则,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②营造创新教育环境。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孕育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采取越早越好的方式,即从新生一入学就组织丰富多彩的相关课外活动,不但可以达到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与此同时专设实验室和配备一部分仪器设备,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充分提高精湛技能和必须的创新能力,凝结资源开拓包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相结合的育人院校。 (2)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和重点,充分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在打造应用型人才和开拓育人为纲领的教学模式,需要有侧重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教学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精彩互动,假若专职教师的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非常具有创造性和引导性,那么学生耳濡目染,长期以往,必将形成独到的创新能力思维,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专职教师的具有创造性和引导性的教课方式,将会很大程度上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可用的创新教学体系 开创新的教学体系,需要积极不断的探索,大胆的走出课堂,以科学合理的选题方式,由专职教师研究教学项目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情况和不同的爱好兴趣,完全随机的组合创新成员。在以创新为原则的基础上,整个过程中我们要落实让学生在创新设计训练中全方位多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具有自己创新的构思方案和设计;指定的专职教师会参与进来共同解决训练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以此达到创新课题通过具体的创新对象,实现对创新课题组更加精确和仔细的指导,而且可以一对一地,进行全面的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教育强调工程基础,采取独立学习、项目团队、技术讨论等教学方式,形成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从而逐渐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5]。 三、“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1、建设“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基础 近年以来,南华大学学生“双向导师制”实施、重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在校史记上可以留下光辉的一笔。在2009-2012年之间,有一大批重要的“双向导师制”单位对于本校各个专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咨询和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多年以来在与本校各年级各专业教师开展过多种项目和课题的科技合作,都很成功。来自于这些单位的精英人士,有的成为了学生的讲座专家,还有的成为了兼职教师。开设一定课时、举办讲座、指导论文,下一步要与这些单位在青年教师的实(下转第53页)

思政课改革方案

思政课改革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试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9号)、以及《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1号)、中宣部、教育部印刷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 ]2号)、教育部印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 ]3号)等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 一、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经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基本原则:

1.坚持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重难点内容讲授到位,不忽略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 2.坚持系统讲授、专题深化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确保“管用”、“实效”。 3.坚持思政课主导教育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有效调动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方法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 4.坚持理论播洒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思政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主要从三个方面厘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 (一)网络慕课、生本教学----实施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标,根据“基本”、“管用”的原则,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对相关教材中出现的重复内容章节进行“合并重复、增添有用”,精心厘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贯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一) 这节课讲两个问题:教学目标的陈述和教学内容的组织。 陆伯鸿老师主讲: 一、怎样进行教学目标的陈述 1、什么叫教学设计 (1)设计——根据某项工作的目标要求,预先制定工作方案。 设计的特点:超前性、预演性和动态性。 (2)教学设计——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精心构造和选择具体方案。 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构想。教学设计有不同的层次,可以是一个学校全部课程的设计,可以是一门具体课程的设计,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设计,也可以是一节课的设计,这些都属于教学设计的范围。作为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已定的条件下,我们研究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一节课的设计的层次上。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课堂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以“学科”为对象的设计——不同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学科性”特点。 由于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也就是评价的结果,融与其中(容易起作用),为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任务和设计解决问题方法这两个方面。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教师、教学目标、学生和教学环境几个要素。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2、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决定于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和计划的实践活动,它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就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为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用预期达到的这个结果,来支配教学行动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有必要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1 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会考虑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选择什么教学媒体、考虑设计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这一切的依据和准绳就是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目标如何陈述: 对“教学目标陈述”概念的多种说法: A 、对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产生的行为予以描述和改变; B 、教师期望学生的变化; C 、描述在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门学科之后,学生应该能做什么,或者学生应具备了哪些特征; D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E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归纳:教学目标不是陈述教师要教什么和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关注学生经过教学之后,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学生在经过教之后将有怎么样的变化。

工商管理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工商管理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企业规模和数量的扩大,社会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看,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在教育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导致教学手段单一。本文就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 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工商管理型人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导致我国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落后,所以需要加强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完善,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管理人才,通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与学生工作岗位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其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并构架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1]。 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不足。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工商管理实践技能,进而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培养出能够胜任工商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人才,但是由于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提纲)

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科研必要性缺共识 1.科技引领对集团主业的贡献。科技创新贡献能否达到集团战略的高度? 2.科研资金对集团投入的依赖。集团与下属公司对科研资金投入如何平衡。 3.对科研投入回报的长期性、不确定性的认识。投资回报、回报周期达到什么程度可以承受? (二)科研管理职责划分缺共识 集团总部与科研单位的职责划分。科研单位与科研部门的职责划分。科研管理管什么、怎么管。 科研方向谁来研究。经费使用的协同管理 (三)科研立项缺方向 1.新选方向缺乏目标 宏观方面,对行业、专业发展方向认识不足,宏观视野不开阔。微观方面,对集团、省内需求了解不足。 2.既有方向缺乏定力 浅尝辄止,缺乏长期跟踪。长期持续研究的课题方向缺乏整合和总结。 (四)课题研究缺动力

水平不高、进度滞后。 1.课题经费支持方式需完善。 有些课题研究单位不承担科研费用,对申报费用不细致,按一定比例承担费用可能促进谨慎申报费用。 2.科研课题如何让真正想搞的人搞,如何让参加人员真正搞。 3.双创基地的可行性 内部孵化 4.引入外部科研力量的可行性。 (三)成果推广缺成效 (四)氛围营造缺新意 二、工作建议 (一)建立专门团队进行课题成果营销 通过营销,了解客户需求保证精准立项,参与确定研究路径保证成果具备推广前景,主动推介发掘潜在用户,以售后服务带动成果向纵深发展。 (二)建立科研方向长期性跟踪机制 科研工作不随课题结束而结束,一是跟踪国内外进展,二是继续完善课题成果,直至可以推广应用。建立营销团队是有效的长期跟踪机制的组成部分。 (三)走出去,请进来 邀请专家讲座,提高领导人员认识

《插画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插画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 本课程在我系数字化教学中已有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在系主任、教研室以及教师的共同研讨下,经历了不断的实践、修订、改革的反复过程,逐步形成现在的教学框架。 1、突破了传统插画单一观念的局限,拓宽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容量,成为使用多种数字技术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将其广泛应用于动画设计、电子游戏设计、漫画创作、书籍插图、插画创作等领域。 2、提高了学生在数字插画创作中实际应用与创作的能力。2010年至今,师生作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得一些奖。如: 2011级学生谷亚峰,其作品“洛阳印象”获得2011中国大学生动漫作品大赛优秀奖。 2013年杨建宏老师获得“创新洛阳”文化创意大赛产品类金奖 2013年李中雪老师作品“得劲洛阳”获得“创新洛阳”文化创意大赛视觉设计类铜奖 3、教师发表论文有“插画的创作意图与表现”、论文。 课程设计的思想及课程目标 1、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课程设计的思想是通过命题作业与自选题目的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具有熟练并有创意地进行数字插画创作的能力,针对“数字插画创作”的行业规范培养出专业素质的“插画设计师”。

2、引入企业项目,增加实践机会。由于教师将数字插画创作的一些项目引入课堂且作为命题作业,学生能够边学习边参与艺术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数字插画创作的兴趣。所以每位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作业练习,通过本课程的练习,不少同学创作的作品都在很多专业的比赛中获奖或者成为出版物出版发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3、课程目标:通过系统地学习数字插画创作的规律、方法与技巧,为将来独立从事“数字插画创作”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讲授与课堂辅导相结合,同时鼓励学生课外作大量练习,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启发讲解、阶段评讲、结束总结。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典型作业、讨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教师根据课程进度进行示范演示,结合欣赏解析名家大师优秀作品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1、课堂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创作思路,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具体要求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2、课堂讨论与总结:有效地让“教与学”进行互动,打破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陈规与理念。 3、赏析名作:观摩解析国内外优秀名家范画,深层次的分析能开扩学生眼界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们了解并掌握数字插画创作的规律及方法。 4、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案例、分析作业、交流艺术实践心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的所有主讲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多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摘要】大规模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要深入认识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和核心能力,同时要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等四方面科学合理地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本科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中说:“没有人去创造、应用和开拓新思想,就不会有创新过程。创新事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推进,而且需要有文化和思想敏锐的人才来经营和管理。获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本科阶段非常注重创新教育。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开发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英国的大学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一直倡导“启发式”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德国更是提出大学是创新运动的缔造者。

正是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使得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率先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综合创新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通常在70%以上,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证 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也需要大批能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总量10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六位,但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28,属中等偏下的水平。同时,人均产值很低,每百万元产值所需的人数,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绝对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但很大一部分是依赖国外直接投资,关键技术掌握在投资商的手中。2002年,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一些与人才有关的指标(如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人员),我国在4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最后,与科技人员数量排名第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因此,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就大学而言,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要重新审视自己本科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思路,改变培养模式,更好地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培养目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走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实用而且还要有发展后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优化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1、课程体系: 在整个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设计与社会、创新与实践、思维与技能等诸多方面紧密关联的意识,教学中全方位构建学生从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技能到综合知识应用和表达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挖掘,同时也强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能力、表述能力等,最终让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设计服务精神,成为真正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 (1)主动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实现知识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化,拟定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充实课程大纲,其核心是有效地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时权重。 (2)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会展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现开设公共课19门,专业课87门,实验课19门,每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完整,设课重点突出。在学习普通教育理论知识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有造型基础、形态学装饰基础、电脑辅助设计、专业设计、专业理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教学课程类别

2、教学内容 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课程互为依托,交叉贯通,呈复合式、板块式、递进式螺旋状上升进程,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将各模块的知识点串成相关联的知识链,同时各知识链又交复式环环相扣,加强设计学科间的交叉课题,培养学生相对全面的、整合的设计意识。 (1)复合式——设计通识基础教学 在低年级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主要以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主,从应试思维模式向主动思维模式转换。教学中以思维开发和引导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力求训练学生从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转换和接轨。这个阶段的教学主旨在于给学生搭建一个从感性到理性思维反复对接的思维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 (2)板块式——专业基础教学 二年级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延续下,进入以专业方向为主体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课程中,在一个或一类系统内容上设置课题,注重课题的广度和单元形式的深度训练,注重概念的开发和多手法、多方式、多途径的综合表达。注重课题的探索性和实验性,在相互链接的知识点上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设置,在大纲总体要求下完备板块课程的系统性,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给予教师较大的自由度,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鲜和活力,持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原创力,为进入市场设计打下思索的基础。 (3)递进式——专业设计教学 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在专业基础的板块课程下重组或交融,以知识的系统构成为基点,形成各知识点和知识链的递进式训练,更加注重整合设计、深度设计,在具体市场和商业设计的限定下,持续地培养学生在概念原创以及适合的设计表达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培养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加强研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课程和环节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一般以项目设计对应具体的社会综合需求,从市场到策划,到创意到设计,到实施再回到市场推广,每一步都涉及到整合各阶段设计学习的深度思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日期:

浅谈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才资源。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关键词:转变观念引进培养创新机制优化配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首先要定位何谓人才,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分类和概念,人才按类型可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按层次可分为一般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学术界对人才表述的概念是广义的。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具体的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人才队伍中具备良好创新素质、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做出创造性工作和创新成果的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他们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这一宝贵的群体资源,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企业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企业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滦是有着百年基业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在践行“一基五线”的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开滦不断壮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开滦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多年来我公司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企业发展的首位,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引进了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但是,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匮乏。就如何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而言,主要是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引进培养、创造优良环境等方面着手,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创新改革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7040782.html, 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创新改革的思考 作者:吴启明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8年第05期 为了突破现有以美国为中心的科技话语体系,我们希望在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中,中国有准备地顺应新技术科技的浪潮,围绕科研去中心化的理念,通过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共享科技模式,有序地搭建科技互联网平台:论文发表平台、专利数据平台及科研成果认证平台。其建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科技互联网平台是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二,科技互联网平台是科研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第三,科技互联网平台是传统科研平台的颠覆式创新。在科技互联网平台基础上,快速推进科技成果的发布、运用及认证,并叠加相关的衍生科技产品服务,从而抢抓科研成果归集的互联网阵地,迅速弯道超车、实现中国式科技创新。 一、共享创新模式提出的背景 1.历史脉络下中国科技创新模式 源于自身内在的特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先进的科技创新基因,产生了灿若繁星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体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一些铸造技术、建筑技术、焙烧技术至今为他国所称道。 然而,进入近现代社会,特别英国工业化革命之后,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未能跟上世界变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落后的趋势,也给中华民族也带来很多的苦难。建国后至今,中国科技创新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不断提升,在部分领域逐渐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甚至在某些领域引领世界科技潮流。 为了更好地了解建国后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本文按照支持体系的阶段划分,将科技创新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6年,以苏联工业化帮扶为主的支撑体系 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工业体系、教育体系、科研体系都得到了质量的提升,但在两国关系破裂后,加上其它原因,科技的进步除了延续性质的发展,未能形成新的突破。 第二阶段:1978年—2000年,以日本市场出口需求的产业支援体系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日本对中国的钢铁、电器等工业的支援很大,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都有提高,但其实中国花费巨大,进口了大量的生产线,仍然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 第三阶段:2001年—2014年,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的贸易服务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ZHONGGUOYEJINJIAOYU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张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 摘要: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理论教学的专题设计,多学科综合指导的“全程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寻找一条适应时代发展和新精英模式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论专题;实践建构;多学科教学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级教改项目(JY—B201022) 中国的建筑教育大致经历了“从一无所有,到学习引进,再到借鉴创新”的过程。近代中国兴起的早期建筑教育基本是由留学生回国创办发展起来的,这些早期的留学生给中国带回了建筑教育学科以及相应的建筑教育模式。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参照“布扎”体系,即巴黎艺术学院体系(Beaux-Arts)。“布扎”体系倡导经典设计法则和样式学习,其传统教学方式基于类型学建筑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以及相应技术要求安排教学顺序,通过几组单元模块的重复训练,力图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特点以及具体设计对策,希望学生能藉此悟出设计原则、方法[1]。 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对“布扎”教学模式的冲击,以及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激增,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需求和大规模培养学生的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的‘建筑’正日趋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Art)转换为一门‘实用技术和工程实践’(Practice)”。[1]以类型学为主线的设计教学,过于重视图面表现的构图游戏,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设计深度的降低,使得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靠最终图纸效果,成为只供欣赏的绘画艺术。并且,以类型学为主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设定,导致学生在近四年的设计过程中,对一些环节重复性地反复研讨,缺少对设计多样性设计思想的正确认识。 当前,建筑学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都呈现增长态势,然而,从长远来看却不容乐观。受到国内市场急功近利的无序状态干扰和国外竞争的冲击,建筑学教育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受到建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影响,建筑教学的改革必然纷繁多样。在分析国内外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现状与背景的前提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基础上探索建筑设计教学改革,以求在稳定中发展前进,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多元化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 一、研讨式课堂教学架构 现阶段实行的建筑设计教学以“精英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逐个辅导,直接导致“有效课时”这块大蛋糕被平均切成小块分配,教师每节课都在疲于奔命地辅导学生,而每个学生却收获甚微。同时,一些共性的问题反复出现,教师重复指导,极大降低了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无法充分发挥效能,学生很难形成有效交流,无法获取更多设计信息和灵感,教学效果不佳。 设计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集中讲评方案,重点问题着重强调,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师对任一方案的评审当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变单一辅导为集体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现象单个辅导,使得单个问题讲解透彻,重复解答机会减少,扩大了学生信息量,随时激发思维,促进思考。 其次是教学模式的改变。研讨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特点是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转换教学角色,提 42 第页

教师素质提升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师素质提升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结合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师工程素养提升、教材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素质提升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形势下专业教师再教育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观念;工程素养;教材建设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工程理论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工程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领域,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是: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1]。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教学的改革、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师素质提升与教师评价体系构建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龙头,也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之一。面对我国规模空前的建设市场及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日益多样化要求,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借鉴德国、美国等后工业化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一直是近年来教育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过近20年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2007年,本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学科建设带动、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撑、专业建设稳步推进的良性互动新局面。 近几年来,围绕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根据工程建设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我们对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2]。本文拟就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素质提升的带动作用,即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教师工程素养的提升、知行融合教材的编写这三个方面作一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育观念既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导,也是教学改革的瓶颈。长期在精英教育环境下学习、成长起来的教师,又身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高校现实环境中,教育观念往往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因此,要办好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专业,首先要更新一些传统高等教育的办学观念,主要集中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