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方法的步骤及原理。

简要方法步骤:涂片→干燥→冷却→结晶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番红复染→干燥→镜检。
原理: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成分笔结构有密切关系。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含较多的类脂质,而肽聚糖含量较少。
当用酒精脱色时,类脂质被溶解,从而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后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胞被脱色,经复染后则呈现复染剂的颜色。
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多且交联度大,类脂质含量少,经酒精脱色后,肽聚糖层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因而细胞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该染色方法基于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的差异,通过特定的染色步骤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取一片细菌培养物,涂抹在玻片上,使其形成薄膜。
2. 将涂片在火焰中烘烤,以使细菌附着在玻片上。
3. 将烘烤后的涂片浸入革兰氏紫染色剂中,静置数分钟。
4.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紫色溢出。
5. 在涂片上滴加碘酒,静置一段时间。
6.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7. 滴加脱色剂(乙醇或乙醚)在涂片上,迅速冲洗。
8.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9. 滴加革兰氏染色剂(碱性洋红)在涂片上,静置1-2分钟。
10.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11. 用纸巾或吹风机轻轻吹干涂片。
12. 使用显微镜观察涂片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厚的层状壁,并富含肽聚糖和穿孔蛋白,所以在革兰氏紫染色剂作用下会显现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内层有脂多糖包裹,所以在革兰氏紫染色剂作用下不易显现出紫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初步细菌分类方法,通过观察细菌在显微镜下的染色特性,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对于临床诊断和细菌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的流程与结果判定的方法

革兰氏染色的流程与结果判定的方法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此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 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 (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精编版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一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1)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一30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液染1一2分钟,水洗。
(5)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ram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
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
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
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
(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
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的图)还与培养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 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调节(6.4--7.2)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液的PH过度增加,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
③培养液中存在天然的缓冲系统,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作用。
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加通风量。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一,过程
1 .涂片
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溶菌酶作用机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种黏
多糖的碱性酶,只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
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之间的
B-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
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流
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以和带负电荷
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
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
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判断细菌有无鞭毛的方法
电镜观察,鞭毛染色,半固体穿刺培养,菌落形态观察
描述细菌与古细菌在细胞膜上的主要化学区别
在革兰氏阴性菌的表层,有由肽葡聚糖形成的细胞壁,在壁的外面,又有由蛋白质、磷脂质、脂多糖形成的膜层,与里面的细胞质膜相对应,特称此层为细菌外膜。
外膜比细胞质膜的磷脂质含量低,但脂多糖的含量则比较高。
外膜的蛋白质与细胞质膜不同,主要部分为数种蛋白质所构成。
其主要蛋白质的部分与特异的内面的肽葡聚糖以共价键结合。
脂多糖存在于外膜的最外层。
在外膜中仅知有磷脂酶,在细胞与外界的联系中,已看到有许多功能的蛋白质,即有各种噬菌体、维生素B12、大肠杆菌素等的受体存在,而其一部分蛋白质则与DNA的复制、细胞分裂有关,此外,外膜对水溶性低分子物质容易透过,但对抗菌物质则是透过的屏障,它对革兰氏阴性菌间的透过性带来很大的差异。
对于古细菌来说,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质为主,有的含杂多糖,有的类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生物,除了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缺壁细胞,比如支原体外,实验室菌种的突变、人为抑制新细胞壁合成、和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都可以得到缺壁细胞。
缺壁细胞主要有四类: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以及支原体。
L型细菌;
形成;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性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特点;细胞膨大,对渗透敏感,在培养基上可形成油煎蛋状菌落,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实践意义;没有了细胞壁的机械固定,细胞及其柔韧,呈多样性,成为“滤过型细菌”。
原生质体,球状体;
形成;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再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最后得到一层仅有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特点;无完整的细胞壁,细胞呈球状,对渗透压极其敏感,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胞不能分裂,对相应噬菌体不敏感,无繁殖能力
实践意义;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容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良好材料
支原体;
形成;在长期进化中形成,适应自然生活条件
特点;细胞膜中含有甾醇,故机械强度较大
实践意义;青霉素等针对细胞壁杀伤的抗生物对其无效,但是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醇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等)对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