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施一公观后感800字

合集下载

最新观看视频施一公《小我和大我》心得体会

最新观看视频施一公《小我和大我》心得体会

观看视频施一公《小我和大我》1伴着春日暖阳,迎着习习微风。

4月10日组织全体和预备党员在党支部活动室开展了4月“党员活动日”活动。

随后我们观看了视频《施一公:小我与大我》。

见证了他从清华实践到西湖探索,为一个不平凡的理想,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追求,为中华伟大复兴的个人奋斗事迹。

视频虽然只有短暂的23分钟,但震撼却长存人心,大家纷纷为施教授的行为而感动。

“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创建一所民间大学。

”施一公如此解说他的初衷。

“可以改变这个国家,也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施一公坦陈心迹,改变的基础是什么?一定是改变自己。

“小我与大我”,我在哪里?我去往哪里?我如何去往那里?施一公及类似的大我者,当让我们深度思考,到此的意义。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行文之时,创建了西湖大学的施一公正在演说。

在寻找西湖大学的首批捐赠人时,施一公提到了一件令他感动的故事:某位邓姓企业家听了他办西湖大学的构想,答应捐赠一千万元;答应捐赠者的妻子侯屈平女士与其一起进餐时,听闻施一公的报国之志,满含泪水,当场表示要当首批捐赠人——把准备给孩子的一个亿捐出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训导,与蔡元培先生倡导“学术自由”主张“学术自由”的北大,有异曲同工之妙,选择不同,志向却相同——为国,为民,培养一流的人才。

施一公,一心为公,创建西湖大学的先行者,践行了父母的期望,也以西湖大学的创建将科研创新之梦贴到了泥土之中。

观看视频施一公《小我和大我》心得体会2大时代成就了施一公的小我与大我。

十几年前,已是赫赫有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的施一公,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放弃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他的母校——清华大学。

几年前,已是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辞去了他的职位,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

也许有人会认为他选择回国是因为回国后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物质条件,可是对于他来说,钱重要但是却远远没有那么重要。

施一公的震撼演讲观后感

施一公的震撼演讲观后感

施一公的震撼演讲观后感施一公的演讲就像一场知识与激情的双重风暴,把我原本平静的心湖搅得波澜壮阔。

以前,我就像个坐在井底看天的小青蛙,以为世界就那么点儿大,科研啥的离我十万八千里。

但施一公老师一开口,好家伙,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架到了高山顶上,一下子看到了科研的那片浩瀚宇宙。

他讲那些科研成果的时候,我就像在听一个来自外太空的故事。

那些什么蛋白质结构啦,细胞的奥秘啦,在他嘴里就跟讲隔壁老王的家常事儿一样自然,但对我来说,那可都是些超级神秘的玩意儿。

我当时就在想,这施老师的脑子是不是装了个超级计算机,咋就能把这些复杂得像乱麻一样的东西理得这么顺呢?不过呢,最让我感动的还不是那些高深的科学知识,而是他对科研的那份热爱和执着。

就像一个热恋中的人说起自己的爱人一样,眼睛里都闪着光。

他能放弃国外那么好的条件,回到国内来搞科研,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金山银山面前不心动,就想回来挖自家的小土堆,因为他知道这小土堆里藏着能改变世界的宝贝。

施一公老师的演讲还让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混日子了。

以前我总觉得,生活嘛,舒舒服服打打酱油就得了。

可听他说完,我就觉得自己像个在战场上偷懒的小兵。

人家在前面为了人类的未来冲锋陷阵,我却在这儿晒太阳。

我就想,我虽然可能做不了像他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但我也得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努力发发光啊。

哪怕是像个小萤火虫,也得扑腾扑腾,给这个世界添点光亮。

而且啊,他的演讲让我对科学家这个群体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科学家都是些戴着厚眼镜,整天对着仪器,面无表情的人。

现在才知道,他们也是一群充满热血、有着伟大梦想的人。

他们就像一群探险家,在知识的未知领域里披荆斩棘,而施一公就是这群探险家中的超级英雄。

总之呢,施一公的演讲就像一把火,把我心里那点对生活、对未来的小热情给彻底点燃了。

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得努力,得奋斗,说不定哪天我也能为这个世界做点有趣的事儿呢。

科学第一课 施一公 2022观后感

科学第一课 施一公 2022观后感

科学第一课施一公2022观后感昨日,同学们观看了《科学第一课——少年中国说》,施XX教授在每一个学生内心播种了一颗对科学热爱和探索的种子,这将在同学们未来的科学学习之旅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从天宫课堂到百名科学家进课堂。

从上古时期火的运用,到汉朝造纸术、宋朝印刷术的实践,再到现当代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因科技的发展而团结的更紧密。

我从未静心阅读科学定理与科学故事。

但施一工用研讨生命结构的方式,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首先,对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不断地发问;而不是处在自己的“舒适圈”,习惯于自然的点点滴滴。

其次,张文宏曾说,自己的诊断是向杂志等“抄”来的,如屠XX一样,受古代医药的启发,总结并学习是科学研究方法。

施老师从最小的X射线开始,将枯燥的理论与实践、公式与实际结合,串起了科学家们对微观世界的探寻。

另我更想深入的了解微观世界的原理,静心思考,干预创新。

因为X射线的发现,人们发现的远远多于一条射线。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严谨求是的精神,大胆的实践与猜测,希望通过每月一次的科学课堂,我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从上古时期火的运用,到汉朝造纸术、宋朝印刷术的实践,再到现当代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因科技的发展而团结的更紧密。

走进生活中,细长的输电线把电和光明送往千家万户,磁悬浮列车在钢轨上自由穿梭,“太空课堂”上航天员的声音在耳畔久久回荡,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科学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进入科学的殿堂,奇妙夺目的科学知识冲击着我的眼球,科学是不可思议的,构成我们身体每一个分子都见证了宇宙的演变;科学是奇妙的,晶体的形状是如此默契的规则;科学是复杂的,关于X射线的探索经历了几个世纪漫长过程,科学更是伟大的,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无数生命。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是不枯竭的,也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人类从未减缓过对科学探索的脚步,有艰辛,更有不懈的探索。

我们在享受前人的伟大成果时,更要继承发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科学之花绽放21世纪!。

科学第一课读后感2022,施一公

科学第一课读后感2022,施一公

科学第一课读后感2022,施一公施一公老师说过:“我的成长和科学分不开,而且我这个人很幸运,走上了研究的道路。

”第一课里,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水稻的生长环境问题。

讲述了水稻从播种、出苗、到移栽后生根发芽所需要的水源。

以及这些年来为解决粮食供应不足所作出的努力,阐明了世界许多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缺乏农业资源的困难,也使得全球范围内都对如何获取更多粮食进行激烈讨论。

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关于高产的话题,虽然大家现在都想提高自己品种的产量,但却无法实现。

我觉得可能有两点原因。

首先是外界因素干扰,比如:温度过低会导致幼苗死亡;过热则会导致秧苗烧伤等等,另一方面是种子本身存在病虫害。

当代人所做的就是希望在科技的帮助下,加强对植物基因的改良。

比如:杂交育种。

同样,也给未来储备丰富营养,拥有优秀品质的新型品种。

总之,未来必定是高产与丰收并举的时代!第二课里,有趣又引人思考的是泥土种子与太空中的卫星的联系。

通过各类材料的观察,推测出卫星轨迹受影响的情况,揭示了隐藏在海洋里细小颗粒,它们会随着潮汐的变化而漂浮,或者与海底石头碰撞反弹回岸边,再被下游冲刷入海里,完成旅程……这节课还提醒了人们一旦面临危险时,要尽快逃离危险区域。

例如,人们去到湖泊或河流附近,一定要留心周围是否有鱼。

可惜的是,目前大部分动物的习性已经消失殆尽,剩下的动物越来越少,不知以后该怎么办?其实早在10万年前,陆地和水中的动物便互相转换栖息地。

在20万年前,各类哺乳动物慢慢统治了整个地球,随后鸟类开始崛起。

其实,人类一直在与其他动物竞争,在生态圈中占据主导地位,几乎任何地方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当然,我们也应懂得敬畏自然。

毕竟人类属于智慧动物,但并非无所不能。

动物们通常具有惊人的嗅觉,能够捕捉到来袭的猎物,动物们群体行动有利于提升生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它们彼此间互相扶持,共渡难关。

这次我才真正意识到,大自然不仅赋予了动物们生存所需的生存条件,也告诉我们要保护自然。

施一公科学第一课观后感。2022年

施一公科学第一课观后感。2022年

施一公科学第一课观后感。

2022年
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科学第一课——少年XX说》,施一公教授带领着我们,领略了在百年之前,和我们同龄的少年救国的故事。

150年前,有一批少年,他们叫“留美幼童”,虽然年少,但他们不顾一切,选择漂泊远洋,去美国深造,一直到上大学。

或许,你会感到好奇,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很简单;祖国落后了,要挨打了。

他们选择出国学习,将外国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回国内,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

往后,这样的少年儿童有一批一批,中国的崛起,就是因为有这些儿童的努力,才能做到紧跟时代,超越时代,使中国成为当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施教授说;“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实事求是,探索未知。


确实,做为新时代的学生青少年,我们就应该做到多多发问,探索科技。

凭借自己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构建出未知的未来,创造不一样的明天。

青少年是发展科学的未来,科学的知识方面是无穷无尽,青少年的力量也是无穷无尽。

施教授和我们,从粒子讲到宇宙,从天上讲到地上,我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科学的海洋中。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了解的知识是多么渺小,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又是多么渺小。

或许,就是要看《百科学家进XXX课堂》这样的节目,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科学和这个世界的奥秘,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们,让我们探知科学,探知世界,成为改变这个时代的未来!。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施一公2022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施一公2022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2022施一公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想必大家都倒背如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这句话铿锵入耳,振奋人心。

今天的“百名科学教进校园”的网络直播课中,给我们授课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瞧他,高高瘦瘦,一身西装革履,精神抖擞。

一开口,中气十足,颇有演说家的风范。

他讲到,在20世纪初,有一群和他们差不多大的年轻人,他们深知要用科学武装自己,在硝烟滚滚的年代发奋苦读去海外留洋,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抛下在国外的优渥条件,回到祖国为国效力。

他们是坚定的,面对外国的软硬兼施,他们仍不动摇;他们是智慧的,毫无疑问,在战火弥漫的时代,是他们用脑子挑起了国家的大任。

施校长对正值青春的少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他的课堂中我进一步了解了科学,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原来,科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那么深奥,其实科学无处不在。

科学家也不一定非要是智力超群的天才,可能是是那些看起来呆呆的,总是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你“为什么”的怪孩子。

牛顿因为被一个落下的苹果砸了一下,砸出了个响彻全世界的“万有引力”;伽利略因为看到教堂的钟摆在摆动,看出了单摆时间与摆幅无关,命名了个摆线。

这和他们有多天才,有多聪慧没有关系。

在生活中谁没看到过东西掉下去?谁没看到国一个长长的,直直的东西在晃来晃去?但,真正能发现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背后隐藏的真理的,还是那些有点招人烦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生物,当之无愧的霸主必然是人类,但其他生物对这个世界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很多生物为人类的科学研究作出了必不可少的引领作用。

比如苍蝇的复眼让人们发明出了蝇眼照相机,松鼠的尾巴让发明降落伞的人产生了灵感……施校长在课上讲到了一个特别神奇的现象:帝王蝶为什么会认识路?帝王蝶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种很大很漂亮的蝴蝶,它们横跨北美从北到南迁徙到墨西哥,中途却不会出一点差错,精准到可以立马找到自己在某一棵树上建的窝。

施一公科学第一课家长观后感

施一公科学第一课家长观后感

施一公科学第一课家长观后感今天,我观看了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先生给我们讲的《开学第一课》。

这于我而言,是又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感慨颇多!在这堂课上,他送给同学们八个字:“独立”+“思考”、“尊重”+“科学”,并仔细解释了为什么要重视它们。

第一个就是要独立,要学会独立思考。

我们虽然还没有成年,但也应该尝试着逐渐独立和自立,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应该用自己独立的眼光审视世界。

没有独立,就很难有今后对世界的判断和对世界的认识。

任何人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一开始总会有各种标新立异的想法,也许有些观点不被社会接受,也许有些观点是错误的,都没有关系。

独立思考的价值是一辈子的,将来工作中走上社会甚至走出国门,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益于独立思考的行为和能力。

第二,先生讲了尊重,并要学会尊重科学。

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是尊重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

我们可以谦虚、可以谨慎,有时候也可以外圆内方,但无论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做到尊重自己。

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让自己在社会中、在学习上走下去。

但只是尊重自己还远远不够,只有尊重社会才会变得很独立。

这个社会是需要包容和彼此理解的。

而理解和包容的背后就是尊重别人。

你尊重了自己,同时尊重了别人,社会自然会有包容、和谐发展,社会环境自然会让你赏心悦目,世界也会变得平和。

尊重科学——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对自然界客观的描述。

应该说,它是近似真理的一些东西一些存在。

只要大家开始相信科学,很多事情都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释。

科学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也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必须尊重科学。

作为一名结构生物学家,在“第一课”中,施一公先生结合抗击疫情和我们分享了一个人们从发现X射线到利用X射线来造福人类的故事。

他用X射线的发展史告诉学生:“科学发现,基础研究,是决定现在和未来最根本的力量。

”最后,施一公还叮嘱同学们紧张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他说“爱体育、爱科学、爱锻炼、爱学习。

教室一去如故,操场常来常新,学习锻炼两不误!”这是一位学者人生分享,是一个长辈对后生们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

施一公观后感

施一公观后感

施一公观后感介绍施一公(Yi Gong Shi)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医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首位将动物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应用于人类胚胎上的科学家,这一突破性的研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

我有幸参加了施一公的学术讲座,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个人简述施一公出生于1962年,他在复旦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并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获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他回到中国,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并成为了北京大学基因组研究所的所长。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编辑和基因组学,在这个领域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广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

学术讲座回顾施一公的讲座主题为“基因编辑与未来的医学”。

他首先介绍了基因编辑的概念和技术原理,让我们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直接修改生物体基因组的工具,通过引入、删除或更正基因序列,可以对生物体的遗传特征进行精确控制。

施一公通过实例讲解了基因编辑在基础研究、治疗疾病和改良植物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展示了自己团队的一些研究成果。

在讲座的后半段,施一公重点介绍了他的重大突破——将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应用于人类胚胎上。

他详细讲解了他的团队如何使用CRISPR-Cas9系统,在人类受精卵阶段实现精确的基因编辑。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它为解决一些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引发了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广泛讨论。

施一公对于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他个人对于伦理问题的看法和应对方法。

整个讲座过程中,施一公的言语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有条不紊。

他用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使得在场的观众都能够很好地跟随他的思路。

同时,他对于问题的回答也十分准确和详细,展现了他对于自己研究领域的深入理解和广博知识。

感想与思考通过参加施一公的学术讲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力量。

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施一公用他的努力和才智,让人类对于基因编辑和未来医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施一公观后感800字
在认真的看完之后,内心有了不少的感受。

你为什么要读大学?这个问题要是在之前问我,我的回答肯定是没有为什么,从小就知道好好学习的目的就是上大学,它就像一条没有分岔口的路,没有思考要走哪,就是这样,就该这样,顺着走,就觉得这才是对的。

现在来大学已经三个月了,我对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还是不清不楚,直到看完了郑强老师的演讲,他说,上过大学会成为自己一辈子的财富。

这至少让我坚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不管现在的你是否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上大学的原因,都一定要庆幸自己在上大学。

想想从小我们为了能上大学而付出的那些努力。

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学习自己该学的,自己的专业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选择,你只要相信偶然中一定存在着必然,不能改变那就欣然接受吧!你只有先接受它才会去爱它,那么便会去付出,因为你对它付出了。

所以你一定会更爱它。

郑强老师也说了,本科的学需要精读,夯实基础很重要,咱们需要厚积薄发。

然后咱们还担心的一个大问题,毕业后找工作难,其实郑强老师说的对,我们一开始就用错了词,“找工作”是把我们放到了主动的位置,其实我们一直是“被选择”,而且他也说了,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享受的工作。

那么,只要我们能明白自己的位置,就不会挑剔,也就不会说找不到工作,担心没工作了。

所以,大学这几年的时光里,我们只要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你就会去思考,有思考所以有声音。

有目标,就不会迷茫。

在学习之余,郑强老师鼓励咱们去热爱艺术、体育,他说,艺术是心灵教育,
体育是精神培养。

其实,大学四年真的很短暂,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一定要在自己还是书中主角时,多多去感受那些观众无法体验的事。

有了目标,咱们需要的当然就是奋斗,俞敏洪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相信奋斗的力量!三次高考,最后进入北大,再到自己创业,成立新东方,这背后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然很多人会说成功不可以复制。

但是我始终相信要想成功,努力奋斗是必须的。

俞敏洪也说了,梦想再大,不奋斗等于零。

趁着自己还年轻,要拥有一颗敢闯的心,不要总是害怕失去,没有失去那些不值得的,你就不会得到那些你想要珍惜的,很多时候,失去比得到更重要。

还有当自己有需求的时候就会有想法,有想法就一定要尽可能去做,往往成功的是那些做到的人,而不是想到的,因为做到比想到更重要,也更难。

当然,我们不要只拿自己和别人比,主要的是和过去的自己比,比起过去,你更好了,有进步了,那你就是成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