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项练之古代诗歌阅读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捣衣诗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捣衣诗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捣衣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2.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
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
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
B.前两句中“滞”与“淹”都是滞留的意思,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
C.三四两句寓情于景。
实写眼前飘荡的落叶和天上飘浮的白云,不仅明点秋令,而且也象征了游子的漂泊不定。
D.五六两句通过夕鸟之集反衬游子不归,其中草虫之悲正烘托出思妇内心的悲伤,视听结合,无不触绪增悲。
4.本诗题为《捣衣诗》,但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这样写合理吗?请结合诗歌阐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捣衣元赵孟頫①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
苜蓿总肥宛要褭,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注】①赵孟頫:宋朝皇室子孙,亲历亡国之痛,后来又到元朝做官。
诗中的南渡指的是宋朝南渡。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真题、易错题专项(古代诗歌阅读之选择题)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真题、易错题专项(古代诗歌阅读之选择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商隐①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②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③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早年以文才著名,受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赏识,成为王茂元幕僚。
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②裛裛(yì):香气袭人。
③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上句写素娥让月亮放出清光,为梅花增添姿色,传达出诗人对素娥的感激之情。
B.“不饶霜”写“青女”不会因为梅花开放而少下些霜,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幽怨。
C.“赠远虚盈手”一句,诗人感叹想折一把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却无人可赠。
D.尾联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为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来而过早开放的痛惜之情。
2.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诗歌首联是如何达到此种境界的?请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喜 雨①杜 甫南国②旱无雨,今朝江出云③。
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
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
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
【注】①史载,唐代宗永泰元年,自春不雨,四月己巳乃雨。
②南国:古代指荆楚地区。
③出云:《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写作缘由,巧妙地呼应了标题,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B.颔联采用流水对格式,生动地表现了这场春雨从行云到下雨的迅疾以及惠农之深远。
C.颈联写巢中燕子被突降的大雨吓得高飞乱窜,树林里的鲜花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
D.全诗质朴无华,却平中见奇,情蕴其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摹写雨景细致入微。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题壁诗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题壁诗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青县题壁(清)吴雯去年九月长安来,鲤鱼风起船旗开。
本年三月旧山去,马上绿杨掠飞絮。
旧山风景复何如?昨日家人有报书。
当门万里昆仑水,千点桃花尺半鱼。
【注】①诗人终身未仕。
此诗是他游京聿将返故乡、途经河北青县时题写在旅邸壁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上”仍有“绿杨掠飞絮”,一个“掠”字,表现诗人内心渴求功名的上进心。
B.这首诗写天涯倦旅后对家乡的向往情怀,骨子里却含有求仕不遇、惆怅西还的情绪。
C.一三句用叙述性的常语,二四句出以形象鲜明的隽句,一平常一隽永,平奇间出。
D.后四句写诗人对“旧山”的向往,“旧山”二句较平,言家人来信报告家乡的情景。
2.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多次赞叹尾联,称可与李白诗作媲美,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D.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送别怀人【含答案及解析】

高频主题5送别怀人一、(2021·江西临川一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①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805)至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之间,当时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送客离去,管理驿站的官吏站在水边,田家连着竹林小溪。
B.颔联写正值社日,社鼓声声,时值正午,茅屋里响起中午时分的鸡啼。
C.颈联写喜鹊在已熟的庄稼地里鸣叫,蝴蝶在秋草茂盛的垄上翩翩飞舞。
D.尾联写诗人送客远行逐渐走近驿站房屋,疲惫的马匹再三发出嘶鸣。
2.有人认为此诗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也有人认为是伤感的,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意与注解,运用你的诗词鉴赏知识加以阐释。
二、(2021·陕西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送独孤判官赴岭①刘长卿伏波初树羽②,待尔静川鳞③。
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
苍梧④云里夕,青草嶂中春。
遥想文身⑤国,迎舟拜使臣。
:特指大庾岭等五岭。
②伏波:汉代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岭南。
树羽:鼓架之上置彩羽为饰,是推行文教的象征。
③静川鳞:使水族安息,比喻施行政务。
川鳞,水中的鱼,喻边民。
④苍梧:古地名,古属百濮分支,后并入楚地设苍梧郡。
⑤文身:在人体上刺花纹。
古时南方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后用以指偏远地区的百姓。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交代了主要事件,“送”字是统领全篇的诗眼。
B.诗人巧用伏波的典故,含蓄地说明友人“静川鳞”是伏波“树羽”的接力。
C.诗人每逢在“岭海”看到飞鸟,就会想起远在天边的友人,备感孤独。
D.诗人运用镜头组接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送友人赴岭的情景,画面生动。
4.这首诗联想丰富,想象精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
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
,其子孙不可不崇也。
”鄢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
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
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
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
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
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
知栾纠之。
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
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
夫膏粱..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
惇惠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
”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
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也,使为元尉。
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
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
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
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
始合诸侯于虚朾以救宋,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
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
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ꞏ晋语七》)材料二 魏绛事晋悼公。
悼公三年,会诸侯。
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
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
或说悼公,悼公止。
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
戎、翟亲附。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
”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ꞏ魏世家》)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_山水田园诗歌

古代诗歌阅读--山水田园诗歌专项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林卧岑参偶得鱼鸟趣,复兹水木凉。
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臼中西山药①,袖里淮南方②。
唯爱隐几③时,独游无何乡。
【注】①西山药:仙药。
②淮南方:一说为失传医药著作。
一说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书中内容有神仙黄白之术。
③隐几:靠着几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题目仅有两字却蕴含丰富,“林”点明地点,“卧”摹写出诗人的情态。
B.“鱼鸟”是隐逸诗中常见景物,第一句写偶然体会到欣赏山林中鱼鸟的趣味。
C.“兹”指现在、此时,其次句从触觉来写诗人此时又感受到水木带来的阴凉。
D.颈联中的“西山药”“淮南方”表明白诗人立志修仙从而脱离凡世的决心。
2.这首诗颔联和尾联分别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七)(晋)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
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①裛(yì):通“浥”,沾湿。
②掇(duō多):采摘。
③英:花。
④泛:浮。
意即以菊花洒在酒中。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菊有佳色”中“佳色”意思是“欢乐”,写诗人望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兴奋的表情。
B.“泛此忘忧物”中“忘忧物”指酒,曹操《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
C.“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远离世俗,遗世独立,与“复驾言兮焉求”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
D.“归鸟趋林鸣”,诗人以飞鸟自喻,有“倦飞而知还”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喜悦。
4.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皮日休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两句塑造了一位垂钓者形象,钓者头戴白纶巾,发如银丝,静坐水边垂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项练之古代诗歌阅读
1.(台州市2019届高三4月调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贺新郎
(南宋)刘过
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
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援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②《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1)“菱花”是生活用品___________,“杜陵”指诗人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
1.【答案】(1) 镜子 (2) 杜甫
【微探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题干中明确说是“生活用品”,据诗句“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的意思为“行进在边塞路上,瑟瑟西风还吹拂着我的鬓发,更显得凄惨悲切。
对镜自照,这一切令人可笑!”知“菱花”为镜子;“唤起杜陵风月手”的意思为“现在我真想唤起像诗圣杜甫那样的知己”知是杜甫。
2.【答案】①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
②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借冯援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贴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
③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微探究】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句“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的意思为“原来秋天就在杂草丛生的平坦宽阔地,就在远处的水中沙洲里边。
无限秋意勾起我思乡之情,但是好久没有家中的音信了,我想托付大雁代我传书,可是国破家亡,如今的家乡在哪里呢?”,诗人借助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慰羁旅”之情;诗句“弹铗西来路”的意思为“西行路上,我像战国时齐人冯谖一样弹铗而歌,心怀壮志难酬之情失意而行”,“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的意思为“回想当年,我像祖逖一样击筑而歌,豪情满怀。
酒酣之后,便把双腿伸出来坐下,一副狂傲不羁模样”,诗人借这两个典故抒情;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的意思为“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恨、乡思的痛苦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以慰藉我这浪迹天涯人的愁苦”来直抒胸臆。
2.(2019年4月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东湖四景其一
元·杨载
朝来千骑出城闉,为向东湖踏早春。
素练幂①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
山花献笑开檐畔,海鸟忘机戏水滨。
记取当年贤太守,及时为乐与斯民。
【注】①幂:罩。
(1)“海鸟忘机戏水滨”中的“忘机”是指___________,借以表达诗人
___________的情感。
(2)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2.(1)【答案】忘却追名逐利之心闲适(淡泊、愉悦)
【微探究】此题考查理解诗歌中重要词语含义及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词语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和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海鸟忘机戏水滨”中的“忘机”是指忘却追名逐利之心,与世无争。
词句借以表达诗人闲适、淡泊、愉悦的思想感情。
(2)【答案】①运用比喻,将云气比作素练、将露华比作明珠,表现了迷蒙清新的早春之景。
②运用拟人,将山花和海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明媚生机的东湖春景。
③化静为动,动结合,云气罩林,新露穿草,山花献笑,海鸟戏水,使景物有动态感。
④借景抒情,描了早春明之景,表达了诗人游玩的愉悦之情。
⑥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由眼前的春景想到了当年贤太守(欧阳修)的游玩,表达于民为乐的情感。
【微探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素练幂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将云气比作素练、将露华比作明珠,表现了迷蒙清新的早春之景。
“海鸟忘机戏水滨”将山花和海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明媚生机的东湖春景。
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云气罩林(静),新露穿草(动),山花献笑(动),海鸟戏水(动),使景物有动态感。
借景抒情,描了早春明之景,表达了诗人游玩的愉悦之情。
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想象、联想)。
“记取当年贤太守,及时为乐与斯民。
”由眼前的春景想到了当年贤太守(欧阳修)的游玩,表达与民为乐的情感。
3.(浙江省高考科目考试绍兴市适应性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1)~(2)题。
老牛叹
【金】杨果
老牛带月原上耕,耕儿怒呼嗔不行。
瘢疮满背股流血,力乏不胜空哀鸣。
日暮归家羸欲倒,水冷萁枯豆颗少。
半夜风霜彻骨寒,梦魂犹绕桃林道。
服箱①曾作千金犍,负重致远人所怜。
而今弃掷非故主,饱食不如盗仓鼠。
【注释】①服箱,负载车箱。
(1)诗的前两句(“老牛”“哀鸣”)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来交代农夫对老牛发怒的原因。
(2)本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作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