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举例

人生的四种境界:
1.自然境界:一个人按照本能或社会习俗行事,没有明确的自
我意识或追求。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只是自然地玩耍、学习,没有深入思考自己的行为或目标。
2.功利境界: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并追求个
人的成功和满足。
例如,一个企业家可能致力于创造财富和成功,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市场需求。
3.道德境界:一个人超越了个人的私利,开始考虑更广泛的社
会利益和道德准则。
例如,一个社会活动家可能致力于推动社会公正和环保事业,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4.天地境界:一个人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和社会的境界,与宇
宙和自然相融合。
例如,一个修行者可能通过冥想和修行,达到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超脱,体验到与宇宙的连接和合一。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达到的心理状态和人生体验,是一个人在心灵层面上的成熟和深化。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境界,通过思考和感悟,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浮躁”的境界。
这是很多年轻人常常会经历到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追求十分强烈,追求快乐的心态往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
他们不断地追求物质财富,追求名声和地位,希望通过这些来获取快乐。
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外部的东西给予的满足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消失。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往往追求的是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提高。
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往往感到迷茫和没有方向。
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断变化,很难得到真正的满足。
第二种境界是“平凡”的境界。
在平凡的境界中,人们已经逐渐关注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追求真实和纯粹。
他们明白物质的追求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开始探索内心的世界。
他们学会与自己对话,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们懂得欣赏自然的美丽,懂得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充实,内心充满了平和和满足。
第三种境界是“高尚”的境界。
在高尚的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自我的桎梏,关注到了社会和大众的利益。
他们将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世界。
他们有着追求真理和公义的精神,对社会问题思考更加深刻,关注他人的福祉。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追求的目标更高尚。
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懈努力,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动力和激情,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议题和活动中去。
第四种境界是“智慧”的境界。
在智慧的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一切的烦恼和纷争,拥有了洞察真理的智慧。
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

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
1、自然境界,何为自然境界,这一境界是最基本的物欲需要,就是人类本身的动物属性,动物与人最基本的共通特点是食与色。
2、功利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的人们懂得了拼搏奋斗的重要性,除了维持自己基本的生存之外,还要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们,但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当中,也会暴露出人性最根本的劣根性。
3、道德境界,在这一境界中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了,他们有着较高的道德修养,不一样有着很好的物质条件,但懂得以一个君子的处世标准阅世。
这类人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认知,来避免人性中恶的出现,从而被称作君子,也就是社会中的道德楷模。
4、天地境界,在这一境界中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了!自古以来也许只有孔子、老子可以到达这一境界,还其实还可以加上庄子和颜回。
在《论语》中,有一个这样的说法,被称之为孔颜之乐。
老子便是超脱于这三士之外的人,他明阴洞阳,彻悟一切至理,是中国人最伟大的人格典范,孔子与老人是中国哲学的两个最高峰,一个是有为之为,一个是无为之为,皆是到达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的两个人。
请你根据课文理解给下列四种境界作注析

请你根据课文理解给下列四种境界作注析课文《人生的境界》中的四种境界是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只是顺着其本能或其社会风俗习惯,其所做之事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此事于其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这个人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其所做之事,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动机则是利己,于己有功利意义。
这种人生境界即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并成为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并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即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是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其所做的符合严格的道德行为,有道德意义。
这种人生境界,即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
一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各种事的意义,自觉地做他正在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这种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的行为通常是顺应自然的,没有过多的思考和计划。
他们可能以本能和习惯为指导,生活简单朴素,追求基本的物质满足。
2、功利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关注个人利益和物质财富。
他们可能会追求功名利禄,以及各种自我满足和享乐。
这种境界中的人们可能具有较强的是非观念,但可能缺乏对精神层次的追求。
3、道德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关注道德和社会责任。
他们可能以道德原则为指导,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贡献。
这种境界中的人们可能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但可能过分关注他人评价和责任,忽略个人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4、天地境界: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称为“天人合一”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关注宇宙和自然的本质,以及自身与宇宙的联系。
他们可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足,以及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共处。
这种境界中的人们具有更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能够实现自我实现和超越。
这四个境界并非完全独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过渡。
人们可能会在不同的阶段经历这些境界,不断探索和成长。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需求,需
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外在的成就。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我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上述四种境界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
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余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的人,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有高级境界的人,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如此等等。
欲求境界最低的境界,我称之为“欲求的境界”。
人生之初,无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不能说出“我”字,尚不能区分主与客,不能区分我与他人、他物。
人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舍此以外,别无他求,故我以“欲求”称之。
刚出生的婴儿,据心理学家测定,一般大约在两岁以前,就处于此种状态之中。
此种境界“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
但此种境界实伴随人之终生。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即使处于我后面将要讲到的“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中的道德家和诗人,亦不可能没有此种境界,此禁欲主义之所以不切实际之故也。
孟子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
单纯处于“欲求境界”中的人,既未脱动物状态,也就无自由之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人生意义和价值。
婴儿如此,成人中精神境界低下者亦若是。
当然,在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但现实中,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确实是存在的,这种人就是一个境界低下的人,我们平常所谓“低级趣味”的人,也许就是这种人。
求知境界第二种境界,我称之为“求知的境界”(或“求实的境界”)。
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简·卢文格说:“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
直面笑对人生四境界

直面笑对人生四境界人生,要懂得放下繁华,放弃无意义的忙碌,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生四境界: 苦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人生,都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从青涩到老练,从张扬到内敛,从浓烈到淡雅的过程。
红尘的历练,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着人生的境界。
周国平说:“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人生的境界,就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苦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苦而不言,是一种修行网络上有一句话很火的话,“不要向任何人诉苦,因为80%的人不关心,剩下20%听了很高兴。
”这话说得虽然很绝对,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倾诉是有底线的,同情是有时效性的。
很少有人真的想要了解你的苦难,苦而不言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一个人的心要足够深,才能装得下一些事。
心若浅得像一个碟子,什么都装不下,稍微有一点苦闷,都会流淌出来。
孔子在论语中这样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智慧的人不轻言悲苦,而会去牢牢抓住那一二分的如意,愚蠢的人却会执迷于自己的不幸。
凡尘即是苦,吃苦,化苦,不言苦。
其中,不言苦,最是修行。
不言苦并非是自我压抑,而是看透了人生,是一种不徒劳挣扎的智慧,是一种与苦难厮杀的勇敢。
苦而不言不是要“打断牙和血吞”,什么亏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学会吃一点无伤大雅的亏。
总有一天,我们会感激始终坚韧的自己,没有被苦难打倒的自己,淡然面对苦难的自己。
苦而不言,是让我们静静地蜕变,待到时运际遇,一鸣而天下惊。
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笑而不语是不炫耀。
花宜半开,酒宜微醉,做人最宜低调收敛,韬光养晦。
张爱玲曾有一个好友炎樱,本来二人感情要好,但后来张爱玲受不了炎樱的无心炫耀,以至于绝交。
张爱玲去美国后,经济困难,炎樱却时常夸耀自己如何赚钱;张爱玲孀居多年,炎樱却大谈自己与丈夫的甜蜜恩爱。
张爱玲受不了,为此绝交,断绝来往。
笑而不语,不是说高兴不能分享,而是不能为了自己高兴,而让别人不痛快。
人生四境界:痛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人生四境界:痛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作者:佚名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13期人生最了不起的四种心境:一是痛而不言。
无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疼痛和惨痛。
二是笑而不语。
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三是迷而不失。
淡定是人生修炼,痴迷和失态会伤及自身。
四是惊而不乱。
宠辱很难不惊,心惊则心动,而动中有静、惊而不乱则具有别致之美。
痛而不言,是一种坚强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尝粪问疾。
国破家亡的痛,他不言;尊严被践踏的痛,他不言;躺卧柴薪,咀嚼苦胆的痛,他不言。
他将这一切悲愤封存入心,凝成锐气逼人的长剑,直指吴王眉心!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千越甲尽吞吴。
痛而不言,是一份坚韧,一份刚毅,是狂风骇浪中傲立不屈的礁石,是滚滚黄沙中顶天立地的胡杨,是铮铮铁骨的硬汉铭烙在骨血中的气节与骄傲。
痛而不言,也是一份灵通,一份豁达,是化刚为柔的太极八卦,是依风而舞的纤纤杨柳,是将迎面刺来的利刃化为无形的英雄大气。
它在向我们传达一种信念:风雨过后,必将迎来彩虹。
到那时,回首向来萧瑟处,必定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笑而不语,是一种洒脱。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李白面对天宝时期昏庸的唐玄宗和整个黑暗的社会,无所作为,郁郁不得志。
虽被奉为翰林,但每天只是陪同皇上和大臣们饮酒作乐,如此而已。
仰天大笑出门去,李白终究离开了朝廷,带着他的“笑而不语”流连山水之间。
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
朋友之间的戏谑,遭人误解后的无奈。
这时,过多的言辞申辩反让人觉得华而不实,不如留下一抹微笑,任他人作评。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有时一个微笑可以让两个宿怨之人冰释前嫌,可以让异国他乡之人倍感温暖。
比起针锋相对,笑而不语又多了一番容人之量。
它表明了一个人良好的素质,能按捺住内心浮躁,不轻易出口伤人。
迷而不失,是一种智慧不迷失,是掌控生活的一种智慧,也是自己内心强大的一种证明。
有时,迷失真的是在所難免,我们都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仙,那就会走错路,会沉迷于一种形态,比如颓废,悲伤,痴迷……但这些都不可怕,短暂的迷失也并不代表什么,只要及时地走出来就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四种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水准,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个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水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但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来说,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来说,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个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水平,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理解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理解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有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水准。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水准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
C、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所以,“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
“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来说,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出现错误主要辨析不出B、C的错误。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7.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B.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所以“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对应的说法。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注重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注重自我”错,文中说这个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注重自我。
D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D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