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导学案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枫桥夜泊》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枫桥夜泊》教案:《枫桥夜泊》活动课活动目标:1. 了解《枫桥夜泊》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内容。
2. 学习《枫桥夜泊》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培养学生欣赏古文诗的兴趣和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枫桥夜泊》的诗歌文本。
2. 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资料。
3. 班级电脑及投影仪或者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知识(10分钟)1. 在黑板上写下《枫桥夜泊》,然后向学生介绍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
2. 在投影屏幕上展示《枫桥夜泊》的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了解故事的背景。
3. 激发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兴趣和猜测,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步:诗歌朗读(10分钟)1. 向学生展示《枫桥夜泊》的诗歌文本,并再次简要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2. 分发诗歌文本给学生,鼓励他们逐句朗读,并进行逐句解读。
3.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选出最佳的朗读者,并进行评选。
第三步:诗歌背诵(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全诗,然后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背诵。
2. 分小组进行背诵比赛,选出最佳的背诵组,并进行评选。
3. 鼓励学生用朗读和背诵的方式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步:诗歌欣赏和讨论(15分钟)1. 播放《枫桥夜泊》的录音,并让学生跟读。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从而让他们对古文诗的欣赏和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
第五步:扩展活动(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者画一幅图片来表达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在家和家人分享他们对这首诗的想法和感受。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向学生总结课堂的内容,重点强调《枫桥夜泊》的背景、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古文诗的欣赏和理解。
2. 进行简单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进行总结,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对《枫桥夜泊》这首古文诗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并培养了他们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近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抽生读3、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大屏幕出示)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齐读诗句)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
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3、抽生读(读准确)4、师生读(读出节奏和韵律)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
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
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
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
(出示课件)板书:愁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吟诵《枫桥夜泊》,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张继是唐代大诗人。
二、释题:(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三、范读诗歌(听录音带)四、读诗歌,提出疑问。
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诗意,提出疑问。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睡呢?)五、试讲诗歌描写的景色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月亮渐渐落下,听到乌鸦哇哇地啼叫声,天空中布满了寒霜,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而难以入睡。
这时,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钟的声音传到客船上来了。
)六、指导朗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读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八、总结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由于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扬天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
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提2—3名学生吟诵)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同学请看。
(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第【1】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王崧舟老师一向善问,注重学生语感的提升,他所设计的问题层层推进,如连环套,让学生在环环相扣中自然而然生成了言语智能。
一、独辟幽境,启发学生质疑欲望用跨越几百年带有钟声的诗句、歌词导入师:所以,200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所以,500多年前的高启写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所以,600多年前的古应写到——(生读句子)所以,800多年前的陆游写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有什么问题?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管百年,千年,许多来到寒山寺的诗人都会写到钟声?生2:为什么每次写到钟声,都是在晚上写到钟声?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敲钟的时候诗人就会失眠呢?生4: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这么有魅力,吸引这么多诗人来写?······我们都知道,真正开始主动学习是从对事物好奇开始的,与好奇心相伴而来的就是产生疑问,由独立发问开始,到独立释疑结束,这才是一节有生成的语文课的真正评判标准。
王老师的提问方式独特、有激情而润物于无形,诗意悠远的语调一下子就营造了千古钟声特有的幽境,学生的问题想不出来都难了。
二、以评促问,使学生把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师:你从哪知道这是寒山寺的钟声?生:高启说,几度经过忆张继,张继曾经在寒山寺写过一首《枫桥夜泊》。
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哦,原来你知道这首诗的背景,见多识广,请坐。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看你们读书就是一种享受。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有请,注意清清爽爽地读。
(生朗读全诗)师: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读到位了,比如,“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也读到位了,真是读得一丝不苟!再请一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注意听。
枫桥夜泊导学案

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诗人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5.诗人带着希望而来,却带着失望而归。
环节(任务)五
再现情景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
2.展示表演。(表演前提提建议,表演后友善点评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教学操作流程
所需资源
修改内容
学生学习事项
教师导控事项
环节(任务)一
情境导入
环节(任务)二
自学古诗
环节(任务)三
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环节(任务)四
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环节(任务)五
再现情景
3分钟
10
分钟
10分钟
7分钟
年课题枫桥夜泊课时一课时科目/教材语文S版教学者:曹胜文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课本上的字词解释及字典理解诗句。(2)结合插图用自己话说说诗意。
2.学生代表说出诗意。
环节(任务)四
1.学生根据每句诗意说说这首诗主要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根据诗意诗人:夜晚,诗人把船停靠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会发生什么呢?
3.学生答非所想诗人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一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
环节(任务)二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枫桥夜泊公开课教案

枫桥夜泊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张继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诵《枫桥夜泊》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听教师朗诵诗歌。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和意象。
2. 培养学生对诗歌内容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解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读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2. 教师提供一些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互相评价。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写作成果,了解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四章:艺术欣赏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与《枫桥夜泊》相关的艺术作品。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与《枫桥夜泊》相关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表达。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欣赏与《枫桥夜泊》相关的艺术作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2. 收集学生的欣赏意见,了解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枫桥夜泊》《山居秋暝》《长相思》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古诗词三首学案教学目标: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习检测、预习环节(课前完成):1、组长组织完成字词的识记理解。
2、熟读古诗。
(二)检测环节(课上完成):谈话揭题:王维的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山居秋暝》。
2、简单介绍作者王维。
3、检测字词。
(1)给生字注音。
浣(huàn )榆(yú )畔(pàn )更(gēng)聒(guō )(2)联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弄清下面词语的意思。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3)教师指导难字、易错字书写。
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结合注释,诵读古诗。
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那我们就一起仔细品味一下吧。
三、展示提升1、展示2、朗读3、质疑四、小结强调:此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柔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五、检测反馈:默写古诗《山居秋暝》并完成练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诗中“王孙”的意思是诗人自己。
诗句中静态描写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
动态描写的句子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我们还学过王维的那首诗?请写一写吧!(灵活)六、拓展延伸查找有关王维的其他古诗,如《鹿柴》,了解王维。
明月松林山山居之景(动静结合)居清泉岩石留秋浣衣之女清幽(隐居)暝山居之人(以动衬静)渔舟之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枫桥夜泊》词《长相思》预习检测复习旧知,检查背诵《山居秋暝》2、了解作者唐代诗人张继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二、合作探究1、初读古诗词,借助注释了解《枫桥夜泊的》和词《长相思》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