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酸奶》教案

合集下载

《自制酸奶》教案

《自制酸奶》教案

《自制酸奶》教案教案标题:自制酸奶教案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步骤。

2.掌握制作酸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酸奶的制作兴趣,并增加对酸奶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1.PPT和投影仪。

2.酸奶原料:牛奶、酸奶菌。

3.制作酸奶的容器:玻璃瓶、密封盒等。

4.适量的酸奶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平时喜欢吃的酸奶品牌,并询问他们对酸奶有哪些了解。

2.利用PPT展示一些酸奶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PPT向学生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牛奶中的乳糖经过酸奶菌的作用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变酸。

2.解释酸奶菌的作用:酸奶菌是一种细菌,它能够利用牛奶中的乳糖进行发酵,产生乳酸,并将牛奶中的蛋白质变为乳酸菌的营养源。

3.介绍酸奶的益处:酸奶富含乳酸菌和蛋白质,能够促进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

Step 3:实践操作(40分钟)1.将适量的牛奶倒入容器中,加热至80°C左右,保持10分钟,使牛奶杀菌。

2.冷却至温度为37°C左右,加入适量的酸奶菌,搅拌均匀。

3.将酸奶容器密封,并放置于温暖的地方,保持温度不低于37°C,发酵12-24小时。

4.品尝酸奶的口感和味道,并与市售酸奶进行对比。

Step 4:交流与总结(10分钟)1.鼓励学生展示自制酸奶的成果,分享制作的过程和感受。

2.总结酸奶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3.提问学生对酸奶的认识有哪些改变,并展开讨论。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酸奶的其他制作方法、酸奶的营养价值、酸奶与其他食物的搭配等。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演示其他制作方法或分享有趣的酸奶知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在家里亲自制作一次酸奶,并记录制作过程和体会。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酸奶制作的小结。

初中生物制作酸奶教案

初中生物制作酸奶教案

初中生物制作酸奶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
2. 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成功制作出酸奶
教学准备:
1. 实验所需材料:牛奶、酸奶菌种、温度计、容器、保温杯等
2. 实验器材:玻璃容器、温度计、勺子等
教学步骤:
一、引入:
1. 通过介绍酸奶的健康价值,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酸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
二、实验操作:
1. 准备工作:将牛奶煮沸后冷却至合适的温度,加入酸奶菌种,并在容器中搅匀。

2. 实验操作:将混合好的牛奶置于保温杯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其发酵情况。

三、实验结果:
1. 观察酸奶的表面是否产生凝块和气泡。

2. 闻一闻酸奶的气味,判断其是否成功发酵。

四、实验总结:
1. 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回答酸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2. 引导学生总结制作酸奶的步骤和原理,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

五、课堂检测:
1. 提出问题:酸奶中含有哪些益生菌?这些益生菌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2.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对正确答案进行肯定。

六、课后作业:
1. 思考:你觉得如何提高酸奶的口感和营养?
2. 完成实验报告:写出制作酸奶的具体步骤和你的体会。

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对生物的兴趣和认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 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 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勺子。

- 制作酸奶的步骤展示板。

- 课件或PPT。

教学步骤
1. 导入: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定义和它对人体的好处。

2. 理论讲解:简单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即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而制成。

3. 实践操作:
-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材料。

- 将牛奶加热至40-45摄氏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然后让学生观察牛奶的变化。

- 加入一定量的酸奶菌,用勺子充分搅拌均匀。

- 将混合液倒入中,盖上盖子。

- 将放置在保温环境中,保持恒定的温度。

4.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每天酸奶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味
道和质地等。

5.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酸奶的制作过程,并强调每个步骤的
重要性。

6. 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制作酸奶过程中添加其他食材,比如水果或蜂蜜,观察对酸奶的影响。

7. 运用与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酸奶,并与同学们交
流观察结果和经验。

教学评价
- 制作酸奶的操作是否正确。

- 观察酸奶变化情况的描述是否准确。

- 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情况。

教学延伸
-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和不同种类的酸奶。

- 学生可以与家人一起制作酸奶,开展家庭科学实验。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制作酸奶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制作酸奶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制作酸奶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 掌握制作酸奶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 酸奶制作所需材料:牛奶、酸奶菌。

2. 酸奶制作器具:保温瓶、保温杯、玻璃容器。

3.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器具。

教学过程:
1. 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10分钟)
- 酸奶是通过牛奶中的乳糖发酵而制成的,酸奶菌可以将乳糖转化成乳酸,使牛奶变酸发酵。

2. 制作酸奶的步骤(20分钟)
- 步骤一:将牛奶煮沸至温热状态。

- 步骤二:将牛奶倒入玻璃容器中,待其降温至40℃左右。

- 步骤三:将酸奶菌(事先购买或从市场买来)加入到牛奶中,充分搅拌均匀。

- 步骤四:将混合好的牛奶倒入保温瓶或保温杯中并封上盖子,放置在温暖处发酵6-8小时。

3. 学生动手制作酸奶(30分钟)
- 学生们按照步骤自行动手制作酸奶,辅导老师适时提醒和指导。

4. 分享和总结(10分钟)
- 学生们展示自己制作的酸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酸奶的制作方法,更加深对酸奶发酵原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制作,体验了从实践中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本文主要分享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实验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2.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及测量方法3.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及实验注意事项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实验操作技能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1.加热器2.温度计3.塑料杯4.搅拌器5.量杯6.带盖子的容器2. 实验原料1.牛奶2.酸奶菌粉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打开加热器并置于桌面上。

2.打开温度计并置于加热器旁边。

3.准备4个塑料杯和搅拌器。

4.准备量杯和带盖子的容器。

2.加热牛奶:1.将500ml牛奶倒入塑料杯中。

2.将牛奶塑料杯放置在加热器上,然后调节加热器的温度至75℃,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确保不超过80℃。

3.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时搅拌牛奶,以免烤焦或结块。

3.冷却牛奶:1.将加热后的牛奶直接倒入另一个干净的塑料杯中。

2.将牛奶塑料杯放在冷水中,以加快冷却速度。

3.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确保降至40℃以下。

4.加入酸奶菌粉:1.取出一小勺酸奶菌粉,并将其均匀撒在牛奶中。

2.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5.发酵:1.将酸奶牛奶倒入带盖子的容器中。

2.将容器放置于室温下成熟24小时,在24小时后就可以享用新鲜的酸奶啦!三、教学反思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

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提高:1.实验器材:由于实验器材不够,有些学生需要等待其他组完成后才能进行实验。

2.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并不连贯,容易导致学生迷失在实验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障实验器材的充足性,在实验之前预先安排好每个组需要的器材和材料,以减少学生等待的时间。

2.在上课之前,教师能够耐心而详细地讲解每个步骤,将实验步骤连接起来,更好地带领学生完成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幼儿园小班动手做酸奶教案

幼儿园小班动手做酸奶教案

幼儿园小班动手做酸奶教案教案主题:幼儿园小班动手做酸奶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2.通过亲手动手制作酸奶,感受身体活动的乐趣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1.学生们能够协同完成酸奶的制作2.学生能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教学难点:1.动手制作的掌握和实践2.动手操作的安全问题和卫生问题3.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准备:1.牛奶2.酸奶菌3.绵布4.瓶子5.勺子6.温度计7.小篮子教学过程:一、热身这一环节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看图片,了解酸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可以先讲解酸奶的好处,并且告诉孩子们从哪些角度去喝酸奶。

二、制作酸奶步骤一:净化瓶子首先,我们要净化我们的瓶子,以保证我们制作出来的酸奶的卫生。

幼儿园小班教师可以事先为每个孩子准备好一个瓶子。

然后让孩子们将瓶子清洗干净,并放在绵布上待用。

步骤二:加入牛奶当瓶子净化完毕后,我们就可以准备加入牛奶了。

为了方便孩子们掌握测量的过程,教师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勺子并让他们用勺子测量牛奶。

要注意的是,让孩子们一次性喝不完的牛奶最好是不要倒入瓶子里,否则可能会对制作酸奶的效果造成影响。

当孩子们都准备好牛奶后,教师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牛奶的温度。

温度过低会导致酸奶菌死亡,温度过高也会破坏酸奶菌,影响酸奶的口感。

一般来说,37℃的温度是最适合酸奶菌生长的。

步骤三:加入酸奶菌当牛奶的温度已经适宜时,我们就可以加入酸奶菌了。

酸奶菌可以在很多超市里购买到,而且比较便宜,教师在购买前可以自行咨询超市里的工作人员,以确保所购买的酸奶菌的质量。

当孩子们加入酸奶菌后,教师可以耐心地为每个瓶子盖上一个口罩或者用保鲜膜包住瓶口,并且将其放入小篮子里。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参与制作酸奶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中为孩子们展示酸奶菌的外观,并且告诉孩子们酸奶菌是怎么生长的。

步骤四:密闭状态下发酵我们将瓶子放到小篮子里后,就要将篮子盖上盖子,让瓶子保持密闭状态,以确保酸奶菌可以充分生长。

制作酸奶初中生物教案及反思

制作酸奶初中生物教案及反思

制作酸奶初中生物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 掌握酸奶制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步骤:
1. 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酸奶的图片或者让学生品尝一些不同种类的酸奶,引起学生对酸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
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包括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等。

3. 实验操作
a. 准备所需材料:牛奶、酸奶菌种、温度计、密封容器等。

b. 步骤:
1)将牛奶煮沸后冷却至适宜的温度。

2)将酸奶菌种添加到牛奶中并搅拌均匀。

3)将混合液装入密封容器中,放置在保温箱中发酵。

4)观察发酵情况,待发酵完成后放入冰箱冷藏。

4. 实验总结
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加深对酸奶制作的理解。

5. 拓展延伸
让学生讨论其他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和原理,拓展对发酵食品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酸奶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但是在实验操作环节,有些学生对温度的控制不够准确,需要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在下次教学中,我会设置更多的实验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酸奶制作的技巧。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能够让学生对生物知识更加深入理解和热爱。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二、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四、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6个等(一)、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成的?(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②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1)教师先播放一段细菌繁殖分裂的视频,学生观看,之后再出示一则新闻资料,从资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2)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5代以后的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他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通过探究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做酸奶的活动,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以及速度。

教学准备:牛奶等制作酸奶的食品、豆子、纸杯、实验记录。

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第五页制作酸奶的方法,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酸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出示课本第五页制作酸奶的方法,学生认真阅读,了解酸奶制作的方法及步骤,并在家长的帮助之下制作酸奶。

2、学生把制作好的酸奶,带一部分到学校。

二、品尝酸奶,交流制作酸奶的方法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制作酸奶,大家有没有把酸奶制成功呢?请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酸奶拿出来,请同学们品尝品尝自己制作的酸奶。

学生品尝酸奶,说一说酸奶的味道如何,制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2、同学们,你们真厉害,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谁来时说一说你是怎样制作酸奶的?
学生交流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的过程、方法以及酸奶制作过程中的注意点。

3、教师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温度要保持在35℃到40℃;二是卫生,制作酸奶所用的所有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好不要用塑料器皿。

4、过渡:为什么在合适的温度以及条件下,牛奶就变成酸奶了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三、认识细菌,探究酸奶的成因。

1、教师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请大家来猜测一下,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教师小结: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在
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2、认识细菌
出示课本第六页的几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细菌的样子及特点。

全班交流讨论:
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3、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一种是杆菌,第二种是球菌,第三种是螺旋菌。

教师相机出示三种形态的细菌,引导学生认识一下细菌的基本形态。

4、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的身上吸收养料。

5、出示课本第六页中间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相机介绍:这是牙齿表面的细菌,他们靠着食物的残渣生活。

这种细菌生活在人类和动物牙齿的表面,靠食物的残渣生活,既清洁了人和动物牙齿的表面,又养活了细菌自己。

6、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细菌繁殖的速度。

四、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

1、实验的材料:豆子、杯子
引导学生看一看课本第六页下面的文字,了解我们体验细菌繁殖速度的方法。

2、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并预测细菌繁殖第八代以后的数量。

3、教师小结:细菌一个变成两个,20秒之后,两个变成四个,再过20秒,四个变成八个,以此类推,到第八代的时候就变成了256个,而时间仅仅才过140秒,两分钟多一点。

4、再引导学生预测一下第21带细菌的个数。

当学生计算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一下:第21代细菌的个数,应该在上百万个。

5、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6、讨论交流酸奶形成的原因。

学生利用学过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酸奶形成的原因是酸奶中的乳酸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五、细菌的功和过。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细菌,这些细菌,有的对人类有利,有的对人类有害。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细菌的功和过。

2、出示课本第七页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细菌的功和过。

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3、细菌对人类有利的地方
(一)产生腐殖质,如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然后开始腐烂,泥土里的细菌就开始分解苹果,在其它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苹果就逐渐变成了腐殖质。

(二)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比如说生产果酒、泡菜、酸奶等等。

(三)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4、细菌对人类有害的地方,表现为有的细菌会致病。

我们平时生病,比如感冒发热、肚子疼,这些都是细菌导致的。

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呢?
全班交流:
打喷嚏的时候捂住鼻子,可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用热水冲洗筷子,可以杀死筷子上的一部分细菌。

勤用肥皂洗手,可以减少细菌在手上的繁殖速度和数量。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细菌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微生物,有的对人类友谊,有的对人类有害,所以对待细菌,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

七、课后延伸
课后请大家借助网络等阅读有关细菌的知识,进一步了解细菌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了解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