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链接教案

合集下载

幼小衔接绘本阅读活动教案

幼小衔接绘本阅读活动教案

幼小衔接绘本阅读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绘本作为一种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形式,以其生动的画面、简洁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因此,开展幼小衔接绘本阅读活动,有助于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二、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绘本阅读,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减轻入学焦虑。

三、活动准备1、选择适合幼小衔接的绘本,如《小阿力的大学校》《大卫上学去》《一年级,一点都不可怕》等。

2、准备相关的阅读道具,如头饰、手偶、指偶等。

3、布置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如摆放柔软的坐垫、靠枕,设置图书角等。

四、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1)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交流,询问他们对小学的了解和期待。

(2)展示绘本的封面,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并猜测故事内容。

2、绘本阅读(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绘本,幼儿边听边看画面。

(2)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细节,思考问题,如:“小阿力为什么不开心?”“大卫在学校里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等。

3、讨论与分享(1)读完绘本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学的认识和担忧。

4、角色扮演(1)选择绘本中的某个情节,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情境。

(2)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内容,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5、拓展活动(1)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学。

(2)鼓励幼儿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在画上标注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延伸1、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墙上,让幼儿互相欣赏和交流。

2、在图书角投放更多与幼小衔接相关的绘本,供幼儿自主阅读。

六、注意事项1、活动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 讲民间故事》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 讲民间故事》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讲故事,能适当丰富故事里的细节。

2.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讲故事,能适当丰富故事里的细节。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链接,聚焦经典片段1.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在课内学习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在课外还读了《中国民间故事》。

这节课,每个人还准备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民间故事,要和大家分享。

你准备的故事题目是什么?2.根据学生分享的民间故事,来连一连经典情节。

课件出示:《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孟姜女哭长城》雷峰塔倒《牛郎织女》哭倒长城《白蛇传》鹊桥相会师小结:这四个故事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并称为我国的“四大民间故事”。

3.根据故事插图,猜一猜下面每幅图对应的是哪个民间故事的经典情节。

课件出示:4.导入:民间故事里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情节,今天我们就来开个民间故事会。

【设计意图】导语紧扣本单元人文主题“民间故事”,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读过的民间故事,引起交流的兴趣。

“连一连”“猜一猜”经典情节,进一步为学生讲故事营造气氛。

二、“添油加醋”,展开故事细节1.导入:《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我们已经读过了。

如果我们再来讲这个故事,要让听故事的人有一点新鲜感,可以来一点儿小创作。

(1)出示文中的第一个提示,请学生读。

课件出示:丰富故事的细节。

适当添加人物对话,如,织女第一次见到老牛时会说些什么;细致描绘人物形象,如,牛郎在地里是怎么耕种的。

(2)出示“织女第一次见到老牛”片段。

课件出示: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牛郎把老牛指给织女看,说它就是从小到大相依为命的伴儿。

织女拍拍老牛的脖子,用腮帮挨挨它的耳朵,算是跟它行见面礼。

老牛眉开眼笑地朝她看,仿佛说:“正是这个新娘子”。

(3)讨论:可以在哪些地方适当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①织女第一次见到老牛时,织女会说些什么?(语言描写)②见到老牛眉开眼笑后,牛郎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心理描写)③“正是这个新娘子”,老牛是怎么知道这个新娘子正是织女的?(大胆想象故事情节)④牛郎的草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周围有哪些景物?(环境描写)(4)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细节,用上“添油加醋”小锦囊。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26 好的故事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26 好的故事

26 好的故事语文要素阅读: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3.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写作:学习用象征寄托情感的写法。

人文主题感受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解鲁迅内心的孤独、苦闷,以及他对理想与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难点: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课前准备《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的内容。

2.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3.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4.能读懂第1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

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它既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出示课题,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难懂的词语做上记号,思考:“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2.学习词语。

第一组:乌桕澄碧萍藻膝髁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猜猜词语的意思。

第二组:皱蹙陡然伽蓝泼剌奔迸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抓关键字查字典理解。

第三组:石油鞭爆繁响四近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四组:参差瘦削碎散指名读,注音多音字的读音。

3.引导学生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思考:哪部分是写“好的故事”?现实()——()梦境()——()现实()——()(1)反馈交流,说说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设计意图)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设计意图)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5 琥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理解“推测”“拂拭”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合理推测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点,自主积累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难点】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家合理推测的依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理解“推测”“拂拭”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出示琥珀图片,学生欣赏并谈谈对琥珀的了解。

2.板书课题,提示“琥珀”都是“王”字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简单了解。

通过偏旁,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自主读识。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感情。

2.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师引生梳理后归纳。

(1)这篇课文围绕“琥珀”,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先讲琥珀的形成过程,后讲发现琥珀的过程。

)(2)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琥珀是什么样子的?(3)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①这一段中哪里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哪里是想象出来的?(看到的就是事实,根据事实想象出来的部分就是推测,也就是说“推测”是根据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②讲读末段时,辨析“推测”“猜测”,在语境中正确使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牛和鹅》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不怕牛却怕鹅,在金奎叔的引导下,作者改变了对牛和鹅的态度,从而得到启示。

从单元导语可以看出,本单元人文要素是“童年生活”,语文要素有三个:1.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3.记一次优秀,把优秀的过程写清楚。

结合课后题提示和整个单元落实语文要素的进程,《牛和鹅》这篇课文主要是学习示范批注,了解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批语式批注;此外就是在批注阅读中学习通过人物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心情的写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圈画批注能力,但对“批注”这个概念和批语式批注的角度还比较陌生,学生独立进行批语式批注阅读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批注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文中示范性批注,交流批注的维度,在阅读理解中尝试感悟式批注。

3.在批注阅读中学习通过人物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心情的写法,结合生活情境进行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圈画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一、整体阅读,交流“批注”1.走进作家任大霖的童年生活,也是和动物有关。

板书课题,读题。

2.检查预习,交流学生自主圈画生字词语。

3.课件出示:吭吭吁哩哩哩啪嗒啪嗒4..相机进行象声词拓展积累。

5.读了课文,你知道文中除了写牛和鹅,还写了谁?理性内容结构。

二、对照阅读,学习“批注”1.小作者他们为什么会怕鹅不怕牛?2.出示第一自然。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3.有一位小读者读到这儿,也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在这个句子旁边写了这样一句话:事情真的是这样吗?4.这个叫“批注”,批注可以是阅读是提出的疑问。

5.文中像这样的批注还有4处,请同学们一遍默读课文,一边对照旁边的批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桂花⾬》是⼀篇⽂质兼美的散⽂,作者琦君⽤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笔疏淡有致,令⼈回味。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3课《桂花⾬》课⽂原⽂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时候,我⽆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兰……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寻找,才能看到那些⼩花。

可是桂花的⾹⽓,太迷⼈了。

故乡靠海,⼋⽉是台风季节。

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回,嘴⾥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箩。

送⼀箩给胡家⽼爷爷,送⼀箩给⽑家⽼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飘⼗⾥,⾄少前后⼗⼏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尤其是被风⾬吹。

落,⽐摇下来的⾹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好⾹的⾬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枝⼩叶,晒上⼏天太阳,收在铁盒⼦⾥,可以加在茶叶⾥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都浸在桂花的⾹⽓⾥。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处⼩⼭,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飘⼗⾥。

秋天,我常到那⼉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捡⼀⼤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的桂花再⾹,也⽐不上家乡院⼦⾥的桂花。

于是,我⼜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牛和鹅》这篇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是一篇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又蕴涵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的文章。

尤其是描述“我”被鹅追赶的一次经历中,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全都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以及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本课的可读性非常强,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感情朗读,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使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象画面、场景,在思中悟,感悟作者的表达、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以及作者用生动的故事为依托,阐释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有关的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故事。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

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

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

一位哲学家告诉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1)指学生读故事。

(2)导思:你认为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3)学生自由畅谈。

(4)课件补充出示——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女儿高兴,因为她卖伞的生意好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儿子高兴,因为他又可以晒布了。

教学大赛一等奖《威尼斯的小艇》教案

教学大赛一等奖《威尼斯的小艇》教案

教学大赛一等奖《威尼斯的小艇》教案1.教师讲解+学生阅读+互动交流:教师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最后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威尼斯和小艇的印象和想象。

2.图片展示+情景模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威尼斯和小艇,同时可以模拟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威尼斯生活的情景,从而更深入地领会课文的内容。

3.视听资料+讲解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视听资料来展示威尼斯和小艇的真实情况,同时讲解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4.互动讨论+写作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可以进行写作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写作,并与同学交流和修改。

识字写字在教学本课的生字时,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读准声母为翘舌音的“艄(shāo)”,以及读准“尼(ní)”和“艇(tǐng)”。

同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艇”“翘”和“祷”,并提醒学生注意“祷”的左边不要写成“衤”。

可以通过教师范写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好“艇”“翘”“祷”等生字的字形结构。

此外,还需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准多音字“哗”,在文中读作“huá”。

阅读理解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以及小艇与威尼斯的关系。

语言运用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描写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和夜晚戏院散场后的静寂,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读写“尼、艄、翘”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哗”,并正确写出“尼、斯、艇”等15个字,能够正确读写“纵横、窗帘、手忙脚乱”等11个词语。

2.学生能够默读课文,并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研究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通过出示课外文段,引导学生猜测该段文字描述的地方是哪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链接
《南辕北辙》阅读指导
一、教材理解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

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

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快的马、很多的路费和驾车技术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及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并读懂故事。

二、阅读目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相一致的道理。

3.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三、阅读建议
1.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导入课题解决如下问题:
(1)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说说知道的寓言故事。

(2)明确学习寓言时,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初读寓言,弄清题目的含义,对故事有个大体的了解,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3.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后,探究原因:
(1)那人这样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怎样的。

(2)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那人的致命错误在于“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
目标就越远了”。

4.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2)探究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的道理。

5.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

注意朗读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6.补充阅读:《掩耳盗铃》,课外拓展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四、课堂学习
(一)展示预习
1. 我会标小节序号,发现这则寓言共个小节。

2. 我能认认真真读两遍寓言。

自评:A、流利()B、有感情()
3.我给同桌读一遍寓言,请同桌签名。

4.我会用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1)南辕北辙:
(2)把式:
(3)盘缠:
5.我知道这些词的近义词。

盘缠—()把式—()本领—()
7.我收集的资料古文《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二)我能读懂寓言意思。

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2.楚国在,他硬要往走。

他的越好,赶车的越大,
盘缠带得,走得,就越楚国。

(三)像南辕北辙这样包含反义词的词语还有哪些?
东奔西走东拉西扯东倒西歪东张西望南腔北调南辕北辙南来北往南征北讨南征北战前赴后继前因后果前呼后拥前俯后仰左邻右舍左思右想左顾右盼左推右挡
(四)达标测评。

1.学了寓言,我会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南辕北辙:
把式:
盘缠:
2.学了寓言,我懂得的道理是
3.故事中的坐车人犯了什么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