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东北农村女性作为特定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群体,其媒介形象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特点。

这些形象不仅是媒体塑造的结果,也是女性自身文化意识与身份认同的体现。

本文旨在探讨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过程,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以期为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

二、文献综述关于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

但在特定地域,特别是东北农村这一背景下,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尚显不足。

已有的研究表明,媒体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女性自身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追求。

因此,对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群体的文化身份与自我表达。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体中的形象表现;其次,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东北农村女性的实际看法与行为数据;最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体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四、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1. 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中,首先体现在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上。

她们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从而形成独特的媒介形象。

这种形象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与表达。

2. 身份重塑与社会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北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她们开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在媒体中,她们的媒介形象也逐渐从传统的家庭角色转变为具有独立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女性形象。

这种身份的重塑,不仅体现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追求,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五、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特点1. 多元性东北农村女性的媒介形象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她们在媒体中展现了不同的角色:有勤劳朴实的家庭主妇,有独立自主的创业者,还有热心公益的志愿者等。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一、引言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的深入,农村女性形象在媒介中的呈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尤其在中国东北地区,农村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期为农村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村女性形象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中得以展现。

然而,这种呈现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偏见。

对于东北农村女性而言,其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关系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女性自身权益的维护。

因此,研究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对于推动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社会对农村女性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以往研究多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农村女性形象,而从媒介传播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媒介中的农村女性形象,但针对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显不足。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受到地域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深度访谈、观察法和内容分析等。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了解东北农村女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次,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法收集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资料;最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编码和分类,分析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

五、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具有独特的自我建构特点。

她们不仅代表着地方文化的传承者,还体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独立和自强。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背景下,东北农村女性形成了坚韧、勤劳、热情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在媒介中的呈现反映了她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追求。

六、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方式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中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电视节目、电影、网络等。

这些媒介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展现了东北农村女性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

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标题:女性形象研究报告引言:女性形象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塑造和传播方式对于女性自身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形成和社会风气的塑造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女性形象在媒体、教育和家庭等领域的塑造和传播方式,以及这种形象对女性自尊、性别认同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一、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公平性。

在广告领域,女性常常被描绘为性感、年轻和美丽的形象,强化了对女性外貌的重视,忽略了其内在价值。

同时,在电视剧和电影中,女性形象也经常被刻画成弱势、依赖和情感化的角色,这种刻板形象限制了女性的角色扮演和社会发展。

二、教育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教育是社会价值观和角色认知的重要传递者,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存在性别歧视和性别角色刻板定位问题。

在教材和教育环境中,女性被描绘成弱小、纤弱和传统的角色,强化了女性在家庭职责方面的角色刻板化,对女性的发展和潜力形成了一定阻碍。

三、家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家庭是个人价值观和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环境,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传统家庭中,女性往往被赋予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而男性则承担起事业和外出工作的责任。

这种角色分工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也限制了女性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结论:女性形象在媒体、教育和家庭等领域的塑造和传播方式存在不公平和刻板化的问题,给女性的自尊、性别认同和社会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促进女性的平等和自主发展,需要媒体、教育和家庭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媒体应提倡多样化、真实性和平等性的女性形象,避免对女性的形象进行刻板化的定位。

其次,教育应注重性别平等教育,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和刻板形象,为女性提供平等的发展和学习机会。

最后,家庭应营造平等、尊重和自由的环境,鼓励女性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引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进步,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普及程度也日益增长。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之一,不仅仅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也有深遥的影响。

在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对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以及其所扮演的文化镜像功能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一、早期大众媒介中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媒体出现之初的早期时代,女性形象通常被塑造为传统家庭角色的代表,如贤良淑德、贤妻良母等。

这一形象既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满足了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

广告、电视剧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通常呈现出柔弱、无能、需要依靠男性的形象,传递出婚姻与家庭是女性唯一追求的价值取向。

二、现代大众媒介中多元化女性形象的涌现随着社会的变革、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媒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女性不再只局限于传统角色,而是乐观参与社会、呈现自己的个性与能力。

电影、电视剧、杂志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呈现出职业女性、女强人、独立妇女等多样化形象,传递出女性在社会各领域的乐观参与和冲破性的探究。

三、大众媒介中性感化女性形象的兴起然而,随着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挤压,大众媒介中出现了一种以性感化女性形象为特征的现象。

商业广告、电影、音乐视频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开始被过度强调身体曲线、外貌和性感特质,强化了男性对女性的视觉性欲和审美要求。

女性形象逐渐被固化为“性感偶像”,并且成为商业利益的来往对象。

第二部分: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文化镜像功能媒体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态度和观念。

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呈现不仅仅是媒体对女性的塑造,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认同和价值观念。

一、女性形象的创设与文化认同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创设通常是基于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认同和期待。

媒体通过展示女性的特质、行为和观念,传递出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价值观念。

《2024年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范文

《2024年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范文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传媒的发展过程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问题却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演变过程、现状及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策略。

二、女性刻板印象的演变过程1. 传统媒体时期的女性刻板印象在传统媒体时期,如电视、报纸、杂志等,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和决策能力等。

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的地位被边缘化。

2.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刻板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女性形象在传媒中逐渐多样化。

然而,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女性形象更加丰富,实际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

例如,职场女性常被描绘为“女强人”、“职业女性”等类型化形象,家庭女性则常被视为缺乏职业发展的“家庭主妇”。

三、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现状及影响(一)现状当前,尽管传媒中女性的形象日益多样化,但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例如,在一些广告中,女性仍被描绘为以男性为中心的审美对象,强调她们的外貌和身体等表面特征,而非内在素质和才华。

此外,职场女性往往被视为“花瓶”,缺乏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影响女性刻板印象的存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它限制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使她们难以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束缚。

其次,它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使她们在求职和晋升过程中遭受歧视和阻碍。

最后,它还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她们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

四、女性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女性刻板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柔弱、依赖性强、以家庭为重等,这种观念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影响了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此外,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可能会采用刻板化的方式表现女性形象。

《2024年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范文

《2024年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范文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女性刻板印象是传媒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女性刻板印象指的是传媒在描绘女性形象时所采用的一种固定、片面、甚至带有偏见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女性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影响到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本文将就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进行探讨,分析其成因、表现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女性刻板印象的成因及表现(一)成因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传媒的传播方式、社会文化背景、性别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传媒在传播信息时往往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性别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女性刻板印象。

(二)表现1. 形象刻板:传媒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固定为某种特定的模式,如温柔、贤惠、美丽等,这种模式往往忽略了女性的多样性和个性。

2. 角色刻板:传媒中女性角色往往被局限于家庭、情感等领域,缺乏对女性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关注和呈现。

3. 价值观刻板:传媒中往往强调女性的外貌、家庭角色等价值,而忽视女性的智慧、能力等内在价值。

三、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也在发生着嬗变。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温柔、贤惠等模式。

另一方面,传媒也开始关注女性的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视角。

此外,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女性在传媒中的话语权也在逐渐增强,开始能够更加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影响及对策建议(一)影响女性刻板印象的存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产生着负面影响。

它限制了人们对女性的认知和评价,使得女性在家庭、职场等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和歧视。

同时,它也阻碍了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使得女性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社交媒体使用对女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研究自我客体化的中介作用

社交媒体使用对女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研究自我客体化的中介作用

社交媒体使用对女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研究自我客体化的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它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女大学生。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能够分享自己的生活、展示自我形象,并与其他用户互动。

然而,与此社交媒体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外貌焦虑。

外貌焦虑,即对个人外貌的不满意和担忧,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女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并深入剖析自我客体化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首先将对社交媒体使用与外貌焦虑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关注社交媒体上各种形式的内容分享,如自拍、美颜滤镜的使用等,如何可能加剧女大学生的外貌焦虑。

接下来,我们将引入自我客体化这一概念,探讨它如何在社交媒体使用与外貌焦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自我客体化,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他人审视和评价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功能性的自我。

我们将分析社交媒体如何促进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如何进一步加剧她们的外貌焦虑。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剖析社交媒体使用、自我客体化以及外貌焦虑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女大学生外貌焦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女大学生更加健康、理性地使用社交媒体,减少外貌焦虑的负面影响,促进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社交媒体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针对年轻人群,社交媒体使用与其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

女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其外貌焦虑问题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女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自我客体化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关于社交媒体使用与外貌焦虑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频繁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用户产生更高的外貌焦虑。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理想化的外貌形象,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与这些“完美形象”进行比较,从而增加了对自身外貌的不满和焦虑。

《《新京报》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研究》范文

《《新京报》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研究》范文

《《新京报》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介在塑造公众形象,特别是特定群体形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媒介形象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认知和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新京报》作为一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其报道的女大学生媒介形象成为了本研究的关注重点。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女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接受者,其媒介形象的研究对于理解当代女性教育状况、性别平等以及社会期望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新京报》中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媒体如何构建这一群体形象,以及这种形象如何影响公众对女大学生的认知和态度。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新京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相关报道,对其中涉及的女大学生媒介形象进行分类、编码和分析。

同时,结合文本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四、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构建通过对《新京报》的报道分析,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主要分为学术型、社会活动型、职场型、生活型等多种类型。

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了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也体现了媒体对这一群体的期望和看法。

其中,学术型女大学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体现了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对女性教育成就的认可。

社会活动型和职场型女大学生则体现了媒体对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期待和认可。

生活型女大学生则更多地展现了她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五、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特征女大学生媒介形象具有多元化、符号化、理想化等特征。

多元化体现在形象的多样性上,不同类型的女大学生形象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符号化则表现在媒体通过特定的符号和语言来构建女大学生形象,这些符号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理想化则是指媒体在报道女大学生时,往往将其塑造为具有理想化、完美化的形象,这种形象与现实中的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

六、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影响女大学生媒介形象对公众认知和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对年青女性形象塑造的研究
——以女大学生失联案件报道为例
文献综述
1.1研究缘起
2014年8月17日,《重庆晚报》在头版要闻里刊登了一篇《坐错车失联八天,五万元急寻女生》的报道,报道了女大学生高渝因坐错车而失联的事件,当天,网易新闻、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进行转载,并将“女大学生”字眼加入标题。

同时,央视新闻、人民网、京华时报等微博也转载呼吁,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舆情开始发酵。

8月26日,《苏州日报》关于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踪的报道再次引发网友关注。

同日,新京报网《济南女大学生搭黑车遭52岁男子囚禁性虐》的报道让本来火爆的话题再次升级,诸多媒体的微博和网站信息被网友大量转发。

8月29日,随着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遇害,湖北女孩凡莎莎命丧合肥的消息传来,有关女大学失联遇害的话题声量再次暴涨。

半个月女生遇害事件直接把该话题舆情推向高潮,而后不断有媒体爆出女大学生失联案件,被媒体爆出的女大学生失联案件多达20多例,据乐思舆情中心“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专题的监测数据显示,从8月17日至29日短短12天时间里,女学生失联遇害事件的舆情声量达54903条,话题舆情关注度长时间保持在高位,舆情高潮迭起,“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

而公众也因此对女大学生产生“天真”、“轻率”、“不懂防范”甚至“蠢”、“笨”的看法。

而此话题也引起媒体热议,讨论女大学生失联案例频发的原因,然而这背后因媒体的种种报道不当而造成的人们对于女大学生形象的误读却鲜有人关注,而本文则想从这一案例入手,研究媒介对于年轻女性的形象建构。

1.2研究概述
媒介与女性的研究最早发端于西方,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等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标志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从那时起,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显学。

而中国的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则相对较晚。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才促进了媒介与女性在中国研究的逐渐兴起并不断取得发展。

而近年来,我国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播内容
对传播内容的研究即是对媒介上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学者研究最多的议题。

在这些研究中,针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的比例最多,这些研究通过对各类广告尤其是商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的归纳描述,分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所呈现出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视,继而挖掘影响女性形象塑造的经济文化社会甚至是历史因素。

学者普遍认为:①我国的电视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倾向,主要特征表现为角色定位和以女性为招徕;②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中的中国女性群体形象有着出入,没有能够如实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多重角色和多重作用。

另外,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备受学者的关注。

学者普遍认为:①内地热播的女性本土剧虽然改写了女性在电视媒介建构中的地位,但是仍旧摆脱不了被建构的命运,女性在此后天架构的作用下遭受着男权文化的“阉割”,成为男性审美创造下的相似性产物;②受传统性别意识和商业文化意识的影响,女性在影视剧中更多的是一种被观赏的角色,弱女子的形象充斥着银幕,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女性很难见到。

而目前针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学者普遍认为:①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往往都是类型化的女性媒介形象,这些类型化的女性媒介形象并不能真正代表现实中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而是被塑造出来的,是新闻工作者思维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真实呈现。

②虽然近年来也有不少对女性的正面报道,但是在对女性形象充满欣赏、溢美之情的关注和报道之中,在她们独立、理性的强者姿态之下的依然是弱者依附、感性的心态。

这依然是对男权话语的隐性解读,是一种实际上的不平等,是对女性“积极的歧视”。

(2)女性传者
对女性传者的研究往往是对于中国女性媒介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其实并不多见。

这方面的研究多为分析女性媒介的生存现象以及面对的种种问题,并预测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并提出问题解决的措施。

而最近几年则针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女性媒介的研究,如女性博客等,另外就是新媒体环境下女性媒介所面临的新的冲击与变化,如张文渊的《新媒体语境下女性媒介话语权的缺失、异化及建构》,认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女性媒介的话语权利出现缺失和异化,作者认为,新媒体中话语平台虽多样,但女性话语领域局促,并多以“他者”姿态呈现,男权主宰的局面并未得到改变,传统的性别秩序实现了进一步的加强,男权文化下的审美意识依然是新媒体语境下的通行文化意识,女性依然处于“被看”的位置。

作者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建议。

(3)女性受众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媒介对于女性受众的影响,对女性受众进行受众分析,这类研究也相对较少。

这类研究也会从女性受众的角度去分析大众媒介。

如殷曼的《大众传播语境下女性受众的阅读体验》,从女性受众的角度探讨女性与传播间的特有关系,如女性受众在收听、观看、阅读中的性别压迫,女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与分离。

作者认为大众媒介以其在社会中所占据的垄断性话语权,为占主导地位的男性鼓噪呐喊,树立权威。

并且刻意利用强大的机器生产所带来的便利进行性别上的压迫,以话语这种无形的权力建构理想的女性标准,使女性受众驯服于男性的统治下。

结合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新闻学科对于媒介与性别这一主题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但绝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对大众传媒进行的内容分析,也就是对女性形象的研究,而对于女性传者,女性受众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在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中,对于广告、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较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较少。

所以总体来说,研究的议题相对单一。

而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往往只是对媒介上的女性形象进行呈现和分析,展现媒介对于女性的刻板成见和歧视,但缺乏对于媒介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原因的深入分析,没有深入到造成这些媒介上的女性形象的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利群.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J].现代传播,2013,2.
[2]刘伯红,卜卫.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J].青年研究,1997,10.
[3]许加彪,韩青.文化霸权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内地热播女性本土剧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6).
[4]迪娜·巴哈提.新闻图片与女性形象呈现研究——以《新疆日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3,8.
[5]张文渊.新媒体语境下女性媒介话语权的缺失、异化及建构[J].新闻界,2014,2.
[6]殷曼.大众传播语境下女性受众的阅读体验[J].新闻世界,20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