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同源性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及使用

合集下载

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

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

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中国食药同源是指食品和药品同时具备一定的药用功能,是中国独特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

因为中国古代医食同源的理念,许多食物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并且在保健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中国食药同源产品评价通则是对这类产品进行评价的指导原则,用于确保食品和药品的安全和质量。

第一,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应包括对产品的成分和功效的评价。

通常来说,药品的功效是基于其所含有的活性成分,而食品则是基于其所含的营养成分。

在中国食药同源产品的评价中,要对产品中的成分进行分析,确保其所含的活性成分或营养成分能够发挥其相应的功能和效果。

第二,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应包括对产品的安全性评价。

产品应符合国家的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标准,不含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评价通则应对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成分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第三,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应包括对产品的质量评价。

产品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的食品和药品质量标准,包括外观、口感、保存期限等方面。

评价通则应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第四,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应包括对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的评价。

生产和加工过程应符合国家的食品和药品生产和加工标准,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评价通则应对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审查和评估,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第五,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应包括对产品的市场销售和使用情况的评价。

评价通则应对产品的市场销售和用户反馈进行调查和分析,评估产品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和用户满意度。

总之,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是对食品和药品的安全和质量进行评价的指导原则。

应包括对产品的成分和功效、安全性、质量、生产和加工过程以及市场销售和使用情况的评价。

通过评价通则的指导,可以确保食药同源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产品。

中药药材的安全性评价与控制

中药药材的安全性评价与控制

中药药材的安全性评价与控制近年来,中药药材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中药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控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中药药材的安全性评价和控制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中药药材的安全性评价(一)理化性质评价中药药材的理化性质评价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药的理化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味道、形态特征等,这些性质能够反映中药药材的内在特性和品质。

通过对药材理化性质的评价,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规定标准,从而确保其质量安全。

(二)活性成分评价中药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评价中药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通过对活性成分的检测和分析,可以评估中药药材的质量安全性。

(三)微生物限度评价中药药材在生长、采收、储存和加工等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因此,评价中药药材的微生物限度是确保其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指标有总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

通过对微生物限度的评价,可以排除潜在的细菌和真菌污染,确保中药药材的使用安全。

二、中药药材的安全性控制(一)严格的采收和生产标准中药药材的安全性控制从源头把控非常重要。

制定严格的采收和生产标准,对于中药药材的品质和安全性起到关键作用。

包括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控制施肥和农药使用等,确保中药药材的来源可追溯,杜绝污染源。

(二)规范的加工过程中药药材的加工过程直接影响其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建立规范的加工过程和标准操作程序是确保中药药材安全性的关键措施之一。

严格按照传统的制药工艺进行加工,控制温度、湿度和加工时间等因素,确保中药药材的活性成分得以保留,同时杀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三)合理的贮存和运输条件中药药材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也是影响其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贮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因素。

同时,在运输过程中要加强包装和保护,避免受潮、霉变等问题。

中药行业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中药行业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中药行业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行业必须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有效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药行业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一、中药的特点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中药的特点在于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以及长期使用的历史。

这些特点使得中药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中药的多成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为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存在毒性或不良反应。

因此,中药行业必须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以确保中药的使用安全和有效性。

药物安全性评价是一系列系统的研究和试验,旨在评估药物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风险和效果。

对于中药而言,药物安全性评价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中药才能得到认可,进入市场。

对于患者而言,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也是用药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可以帮助他们合理选择中药,并减少不良反应和风险。

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药物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质量评价、药代动力学评价、不良反应评价和安全性评估。

具体来说,以下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1. 药物的质量评价:中药行业首先需要对中药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

这包括对原材料的筛选和鉴定、制剂的检测和控制等,以确保中药的成分和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2. 药代动力学评价:药代动力学评价是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通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作用机制,可以预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3. 不良反应评价:针对已上市的中药制剂,需要进行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可以及时调整中药的用法和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整个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核心环节。

通过对临床试验数据和实际应用数据的综合分析,评估中药在正常用药条件下的风险和效果。

这将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是中药行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对药物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方法和措施。

一、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药物安全性评价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

中药是我国的独特资源,具有疗效确切、适应症广泛的特点。

然而,在药物的疗效之外,安全性也是患者和医生非常关注的问题。

药物安全性评价可以及早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和措施1. 体内外实验室评价方法药物安全性评价可以通过体内外实验室评价方法来进行。

例如,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估药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细胞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评估药物对细胞和基因的影响。

这些实验室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2. 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除了实验室评价方法,临床试验也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

临床试验可以通过观察患者在用药期间的症状和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临床试验评价可以更贴近实际使用情况,提供更准确的评价结果。

3. 药物监测措施药物监测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用药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药物监测可以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观察,积累更多的安全性数据,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三、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现状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各级监管部门对中药安全性评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中药企业也加强了自身的质量管理,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目前,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主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监测来进行。

临床试验侧重于评估药物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药物监测则可以通过对患者随访和观察,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与监测

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与监测

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与监测一、引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药药物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其安全性评价与监测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监测措施。

二、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1. 化学成分分析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首先需要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通过使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可以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和有毒成分。

这有助于评估中药药物的潜在风险。

2. 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是评估中药药物的毒性程度和剂量依赖性的常用方法。

通过对动物进行一定剂量的中药药物给药,并观察其对动物的症状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可以初步评估中药的毒性风险。

3.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通过长期给药的方式评估中药药物的长期毒性效应。

这些试验通常在动物模型上进行,并监测动物在服用中药期间的生理和病理指标变化,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

4. 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中药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是评估中药对生殖和发育系统毒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生育期和胎儿期给药,并观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指标变化,可以评估中药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潜在影响。

5.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中药多用于多药联合治疗,因此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价尤为重要。

通过体外和体内药物代谢试验,可以评估中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中药药物的监测措施1. 不良事件监测监测中药药物的不良事件是保证其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药物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中药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潜在风险。

2. 中药药物的质量监测中药药物的质量监测是保证其安全性和疗效的基础。

监测中药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和有毒成分含量,确保其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同时,监测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和加工过程,减少中药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3. 临床监测临床监测是评估中药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中药的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

中药的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

中药的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独特药物资源,在医学领域拥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其药物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作为确保中药使用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中药的治疗效果与副作用中药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一直是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

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权衡其治疗效果和潜在的副作用。

虽然中药疗效显著,但其中亦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必须进行科学评估,确保患者在使用中药时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二、药材的质量安全中药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其安全性评价。

药材的来源、贮存、炮制等环节都会对中药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合格的药材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药典规定,保证不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成分,确保中药的使用安全。

三、药物的相互作用与禁忌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还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禁忌问题。

中药多组方使用,不同中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降低,严重者还可能造成药物中毒。

此外,中药在某些人群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禁忌反应,例如孕妇、儿童等需特别慎重。

四、规范用药及监测为确保中药的安全使用,规范用药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医师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监测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此外,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也需要定期进行药物监测和评估,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是确保中药使用安全的重要环节,需全面考虑中药的治疗效果、药材质量、药物相互作用与禁忌以及规范用药及监测等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规范的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浅谈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浅谈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浅谈中药的安全性评价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药物临床上应用的一大前提,而中药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临床应用基础,但其的配伍使用,一锅煮的方法还是得不到国际的认可,对其用于人类身体的安全性存在有着质疑。

本文从中药的质量控制及其毒理研究对中药的安全进行阐述。

标签:毒理研究;质量标准;安全性评价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临床应用基础,是我国不可或缺的瑰宝,近年来,中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再次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其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也倍受关注。

既然中药的属性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药品,不管是中药饮片还是中成药或是其他剂型,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不可忽视的,而在其药方、剂型、剂量和疗程固定的前提下,安全性就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从中药的质量控制及其毒理研究对中药的安全进行阐述。

1药的质量控制既然中药的属性是药品,则质量控制是其临床用药安全性评价的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药质量标准是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决定因素,为了打破单一对照品的对其质量控制的局限,建立了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体系[1,2]。

中药的质量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

中药指纹图谱(TCMF)中药或其制剂在经过某些适当的处理后,采用某些方法来分析其种类、化学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含量分布,标示其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

其是一种综合性的,可量化的鉴定方法,是以中药化学成分系统研究作为基础。

中药指纹图谱主要是用来评估中药及制剂半成品质量的真实、优良及稳定性。

而其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和模糊性。

以中药指纹图谱作为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已有着国际的认识。

指纹图谱包括了对已知和未知成分的分析,具体以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来反映化学成分的信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选择性,能较充分地反映出中药复杂的混合体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分布的整体情况,特别是在现今阶段有效成分绝大多数没有明确的情况下,能够结合各种色谱、光谱、波谱手段,来评估中药及制剂半成品质量的真实、优良及稳定性。

因此,中药指纹图谱有着”中药化学条码”之说。

药食同源类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和药效评价分析

药食同源类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和药效评价分析

药用成分:主要含生物碱,主要成分为槟榔碱、槟榔次碱、 去甲基槟榔次碱等。
经典方剂:木香槟榔丸。
药 药理药效及农药残
留分析概况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2016-04-20
中药和南药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 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化学制品、生物制品类药物。 南药:长江以南,包括海南省在内的多个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 区所产的道地药材。 四大南药:砂仁、益智仁、巴戟天、槟榔 砂 仁 益智仁 巴戟天
益智仁
益 智 仁
来源: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间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 燥。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辛,温。归肾、脾经。 功能: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开胃摄唾。 主治:肾气虚寒之遗精遗尿证、脾寒泄泻口多涎唾证。 药用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如桉油精,姜烯,姜醇、松油醇,绿叶烯及香附酮等。同 时还含有1,7-二苯基庚烷类成分、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苷、糖类、类酯、蛋白质 等。具有健胃、抗利尿、减少唾液分泌等作用。 经典方剂:缩泉丸。
药食同源目录
01.
中药的分类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解表、清热、泻下、化湿、温里、理气、 消食、驱虫、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 平喘、安神、息风、收涩、涌吐、拔毒生 肌以及补虚药。
单Hale Waihona Puke 此处添加正文03.解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感冒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4.
补虚药——气、血、阴、 阳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槟榔
来源:棕榈科植物槟榔干燥成熟种 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 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 子,干燥。主产于海南、福建、云 南、广西、台湾等地。性味:苦、 辛,温。归大肠、肾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药同源性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及使用王小明(单位、地址、邮编)摘要:本文通过概述近年来中药使用中出现的安全性事件,分析总结引起中药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及隐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建议及如何在生活中合理规范的使用食药同源性中药。

旨在为食药同源性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理论研究及食药同源性中药的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字:食药同源性中药安全性评价代谢组学食药同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通,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

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食与药同用,除基于二者系同一来源的原因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食药同理。

食药同源性中药,某些气质,特别是补益或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之功能原本相通,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医者博采禽、畜、蛋、疏,如乌鸡、羊肉、驴皮、鸟卵、葱、姜、枣等作为补益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以达到防治疾病之功效;有些食物直接能够治疗疾病,可以代替药物,如山楂经常食用可以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生大蒜能杀菌,抑制病毒,防治呼吸道、肠道传染病;芹菜汁能降压;而从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淮山、北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从而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14]。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有着长期的临床应用历史。

中草药作为天然药物的一部分.当之无愧是现阶段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中药的资源优势、疗效优势和预防保健优势也越来越被国内外认可。

但由于中药现代化程度低,中医治病缺乏科学依据,西方国家难以理解和接受。

这直接影响着中医药再次走向辉煌[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食源性中药毒副作用小、无残留、无耐药性。

近年来,中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也在不断增多,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等先后发现,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广防已” 会导致肾衰竭,新加坡的黄连素事件、日本的柴胡事件及国内发生的鱼腥草事件、刺五加事件等引发的关于中药安全性的争论也受到广泛的关注[2]。

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是药品属性的3个最基本要素[3]。

中药安全性已经成为中药广泛应用、深层次利用和走向世界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食药同源性中药的安全性及使用。

因此,加强食药同源性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势在必行。

1 食药同源性中药安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1.1 食药同源性中药自身的毒性中药品种繁多,由于本草记载沿袭有误,地区用语、使用习惯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不断出现;使得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一药多基原等情况普遍存在,有的来源于同属不同种,有的甚至不同属或不同科,结果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也不尽相同,导致中药质量参差不齐[2]。

有些中药本身含有具有毒副作用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大多为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萜类、醌类、苷类、内酯类等;有些矿物类药材含有汞类、砷类、铅类等化合物;还有一些成分具有双重作用,即在一定剂量内是能产生药效的物质,而服用过量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乌头碱、蒽醌类成分等;另有一些成分是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了有毒成分,如肝毒性成分千里光碱、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等[4]。

而中药中病原性微生物也会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中药的服用安全性[5]。

1.2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

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我国的中药及其制品屡有农药残留超标等因素影响其进入国际市场的报道,不但对中药的国际声誉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制约中药走向世界的“瓶颈”之一[6]。

李庆民等(2000) 报道人参亦有六六六农药残留。

吴德康等(1997) 在红花等5种药材中也检测到了农药( 六六六、DDT) 存在。

陈建民等(2000) 对11种中药及6种中成药中有机氯农药测定的方法进一步规范化.并提出限量标准的建议。

我国2000年出版的药典上已规定了中药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标准和测定方法.标志着我国对于药材农药残留的研究已进一步的规范化、标准化。

农药有机氯、六六六、DDT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已有很多报道[6]。

造成我国中药农药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 制定与中药材生产质量相关的规范、标准起步晚.步伐慢、使得中草药生产行业无法可依,直接导致了现在中草药业积恶难返的窘境;(2) 为数众多的中草药种植者未加以重视农药残留问题;(3) 忽视中药材种植的立体交叉污染,如土壤,水源.大气等污染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4) 在药材采收、加工、保存.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如一些药材产区,在施用农药后不久就开始采收;药材炮制过程中加入的辅料中含有较高农药残留;使用包装、运输过农药的媒介物来包装、运输中药材等。

1.3重金属污染食药同源性中药中常见有害重金属元素主要有砷(As)镉(Cd)汞(Hg)、铅(Pb)四种。

赖伟勇等(2004)对海南产与市售的中药材益智、槟榔,胡椒、广藿香、丁香、肉豆蔻中的铜、铅、镉、砷、汞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做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海南产中药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均低于市售中药中的含量水平。

但均检出了这些元素,其中广藿香中的铜含量则超标。

张晖芬等(2003)对党参等5种生长周期长的补益药材中有害重金属含量测定发现,一些药材如山区和四川党参、黄芪Pb、浙江党参的Cd、Hg,当归的As等含量超标,长期服用易在体内蓄积。

郭素华等(2005)测定了闽产47种中成药中铅、砷、汞、镉的含量,其中25个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超过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总体超标率为53.19%[6]。

上述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药材重金属超标问题还很严重,这不但影响我国中药材世界贸易行为,更严重的是可能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因此,加强中药材重金属含量的检验和监督,研究和制定不同地区的中药材重金属盐的含量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药材重金属盐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非常重要。

1.4食药同源性中药的质量品质量是保证食物及药物有效性的前题,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是否产生不良反应。

导致中药质量和品质下降的可能性有以下三种情况:(1) 假药、劣质药材在中药市场中的流通;(2) 药品的管理贮存不当.如贮存时间过长、存放环境不通风透气潮湿等,从而导致药物霉变、污染:(3)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加工、炮制方法,如处理不当会导致毒性或毒物残留其中.从而影响药品品质。

1.5 食药同源性中药的不合理使用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施治,药物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用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随症加减,经常会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

在临床使用有毒中药或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时,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极易引起药物积蓄中毒、诱发种种不良反应。

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古书记载“药有偏性”、“所谓毒药,是谓气味之有偏也”,所以每味中药都一样,长期服用可能会产生某些不良后果,这可能与中药在机体内的残留和蓄积有关。

如中药轻粉、朱砂、雄黄、信石等,均含汞,砷化合物。

长期服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发热、心悸、肝肾功能损伤等[6]。

就中兽医行业来看,从医者多缺乏中兽医临床实践经验。

“照本宣科”的治病思想较为严重,缺乏“辨证思维”。

表现在用药剂量方面,有时随意加大药量,有时不严格遵循配伍原则,而导致畜禽中毒的案例很常见。

以人为例:关木通常用量为3~6g,有人用至18g;人参常用量3~9g,有人用至40g;制川乌常用量3~5g,有人用至30g。

资料显示中药的A类不良反应(毒性反应) 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用药过量[7-8]。

另外,中药品种繁多,其性能也会因产地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这给中药的命名造成了很大麻烦,因此中药中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很常见。

在用药过程中如有不慎,会出现用药的错误,并可能导致动物出现一些不可遇见的毒性反应。

“配伍禁忌”是中医药理论的组成部分。

“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性能,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以达到有效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配伍的理论有药性“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就是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配合使用,性能功效相似者的配合应用,有协同作用,有相同功效者则有提高作用性能,功效相反者可能会产生拮抗作用;毒性相近者可能会导致中毒反应:毒性相反者可能有解毒作用。

中医“禁忌”理论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是指部分药物绝对不能配合使用,否则可能会增强毒性或功效全无。

动物在妊娠期间,应禁用和慎用对胎儿发育和母体健康不利的药物,否则可能会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死胎、畸胎或流产等。

煎煮不当,目前,兽用中药剂型有散剂,片剂、水剂等。

但临床治疗动物疾病中水煎剂是常用剂型,如何煎煮、煎煮用具均对药物性能的发挥非常重要,如煎煮不当服用后可能产生某些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

如临床使用乌头类药物采取先煎或久煎。

旨在破坏其中所含的毒性成分(乌头碱类物质双酯性生物碱) ,进而降低其毒性,若与其他药同煎,煎煮时间短则毒性成分不能有效的破坏,用药后就易引起不良反应。

铁锅煎出的汤剂中含有铁,服后易引起恶心、呕吐反应;用铜锅煎煮药物后,浸出液中有微量铜,可能会与中药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铜绿;朱茯苓、朱灯心等含朱砂药材,用铝锅煎煮时会造成铝与汞反应,生成毒性极强的氧化铝汞,服用后会产生强烈毒性。

综上所述,不合理使用主要包括:长期乱用、超剂量使用、品名的混用以及配伍禁忌和煎煮不当是引起食药同源性中药的安全性问题的重要因素。

2 食药同源性中药安全性的评价2.1 食药同源性中药自身安全性的评有害物质是影响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有害物质包括内源性有害物质和外源性有害物质两大类[4],其中内源性有害物质是指中药本身所含有的具有毒副作用的化学成分,而外源性有害物质主要包括残留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二氧化硫等,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来自于药材种植、采收、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以及饮片加工炮制、中成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污染,也与植物本身的遗传性和对某些有害物质的富集能力等有关。

食药同源性中药安全性评价主要针对其有害物质采用毒理学、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对其制定限量标准,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常见外源性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检测方法见表1[13]。

2.2 代谢组学在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代谢组学是致力于研究生物体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受外部刺激或扰动后所产生的所有代谢物(代谢组)种类、数量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9]。

与传统方法相比,代谢组学能更快、更准确地发现毒性物质及其毒性规律,尤其对于多靶点的综合性毒性反应,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价[10],故有利于中药的研发和临床合理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