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学制、代码专业所在系:中文系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代码:050101 标准学制:四年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的创新型师资和后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文秘公关、编辑出版、行政管理、新闻传播等专门人才;同时,向高等院校输送硕士研究生生源.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基础教育师资以及相关职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一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师德修养;2。

具有正确的文艺观、审美观、语言文字观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3.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能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创新精神;4.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悉教育法规,具有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汉字书写水平,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从事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及班主任工作;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6.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7。

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050103)一、学科简介汉语言文字学是研究汉语和汉字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的独立学科,目的是通过对汉语和汉字从微观到宏观、从共时到历时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了解它们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总结其中的发展演变规律。

探究它们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在继承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本学科还要吸收国外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使自身得到发展。

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将为检验和充实普通语言学理论做出贡献,并为应用语言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基础,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汉民族的思维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及社会进步的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要培养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奠定扎实系统的汉语汉文字理论知识根基,掌握对历史语言及文字现象进行良好分析的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或相近学科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的能力;具有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从事交际和信息整合的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可在一般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新闻、出版、文化、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三、研究方向1、汉语语法学2、汉字学3、训诂学四、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学习优秀并提前修满36学分者,亦可缩短到两年半毕业。

前一年半以学习基础理论为主,适当参与科研工作。

后一年半用来完成学位论文,同时也参与一定的学术活动。

学习期间要求写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一2篇,以体现通过学习训练所获得的科研能力。

五、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课程介绍(见附录)。

七、教学与社会实践本学科研究生,要在学习期间安排适量的教学实践,由导师或参与指导的教师对于他们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评点,并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给定成绩。

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研究生在读期间可以通过必要的渠道访问专家学者或进行专题调查,学会独立或有组织地进行语言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技能。

同时,要求他们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国内举行的本学科学术会议。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学(师范)专业⼈才培养⽅案汉语⾔⽂学(师范)专业⼈才培养⽅案专业代码:050101学科门类:⽂学⼀、培养⽬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学基础、良好的⼈⽂素养及教育理念,熟悉汉语及中国⽂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审美能⼒、中⽂表达能⼒以及初步的语⾔⽂学研究能⼒和跨⽂化交流能⼒,能在各类学校从事语⽂教学⼯作,能在⽂化、出版、传媒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与汉语⾔⽂学相关⼯作的应⽤型、复合型专门⼈才。

⼆、培养规格与要求(⼀)培养规格本专业学⽣主要学习汉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语⽂教学⽅法与技能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基本训练,掌握语⽂教学技能以及汉语⾔⽂学专业实践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及良好的知识拓展能⼒。

(⼆)素质要求1.掌握汉语⾔⽂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运⽤汉语⾔⽂学及相关⽂化现象的基本理论与⽅法,分析、解释、评论汉语⾔⽂学及相关⽂化现象的能⼒;3.具有较强的语⾔及⽂字表达能⼒;4.掌握教育科学基本理论、教师职业技能、语⽂教学⽅法和原理,具备独⽴从事语⽂教学的能⼒;5.掌握运⽤汉语⾔、⽂学、写作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从事语⾔⽂化⼯作的能⼒;6.熟悉国家教育教学法规,熟悉国家在汉语⾔⽂字以及⽂学创作、传播和研究⽅⾯的政策和法规;7.掌握⽂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整理的基本⽅法,具有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前沿研究成果、进⾏科学研究及实践创新的能⼒;8.具有宽⼴的⽂化视野、较强的⾃主学习能⼒和⼀定的批判性思维能⼒。

(三)资格证书要求1.获得教师资格证书;2.⿎励学⽣获得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职业资格证书。

三、主⼲学科和核⼼课程(⼀)主⼲学科中国语⾔⽂学(⼆)核⼼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学概论、写作理论与写作训练、中国现当代⽂学史、中国现当代⽂学作品选、中国古代⽂学作品选、中国古代⽂学史、外国⽂学、⽂学概论、⼼理学、教育学、中学语⽂教学论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必读书及读书报告、百篇短⽂写作、⼆百名篇背诵、专业技能训练、教学见习、教育实习、语⽂教育调查报告、毕业论⽂等五、学制标准学制:4年最长修业年限:8年六、授予学位⽂学学⼠七、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四)各学期周学时统计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通识通修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三)专业模块课程(四)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五)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有关说明1.考核类型C为考查,S为考试;2.通识通修平台选修课须修满8学分,其中⾃然科学类与公共艺术类⾄少须各修2学分,专业选修课⾄少修满14学分,⿎励学⽣根据兴趣围绕模块选课;3.⽂化素质讲座(含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讲座)每学期举⾏,要求每⽣⾄少选听15次;4.每⽣⾄少参加社团1个;5.基础必读书由学院制订书⽬并在第六学期组织考核;6.学⽣在校期间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和⽂学作品(均为独⽴或第⼀作者)、获得省级以上⽐赛奖项可申请创新学分(2学分),如同⼀内容已记⼊素质拓展学分,则不重复计算;学⽣在校期间只能申请⼀次创新学分,可折算专业模块选修课程学分;7.学年论⽂可作为毕业论⽂的前期基础;8.《读书报告》由新⽣导师负责检查,第三学期初评⽐优秀读书笔记;《语⽂教育调查报告》于第⼆、四学期暑期完成,由班主任负责检查,第三、五学期初评⽐优秀调查报告;《百篇短⽂写作》由写作教研室负责,为每⼀届学⽣编选⼀本优秀创作选;《⼆百名篇背诵》由学院统⼀布置、各班级负责实施,通过“优秀诗⽂四六级⼤赛”、“我爱记诗词”活动进⾏检查;技能训练项⽬必须获得合格以上证书。

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培养方案一、学制与学分学制:四年学分: 182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能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能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多方面需要的高素质中文专业人才。

三、业务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宽厚坚实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且具有相关学科知识结构。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其他各项能力。

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在接受本专业基本训练的同时,按自己的发展特点跨专业、跨学科自修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文学观,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解读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有良好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2.熟悉教育法规,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能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创新精神。

3.掌握资料搜集、文献检索、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主干学科汉语言文学。

六、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理论、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

七、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训、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学年论文、写作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

八、相近专业对外汉语、新闻学。

九、毕业与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达到182学分,方可毕业。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文学学士。

十、教学安排一览表(见附表一)十一、实践环节安排表(见附表二)十二、课外安排一览表(见附表三)十三、学时、学分汇总表(见附表四)附表一教学安排一览表注:“课程性质”栏A表示通识Ⅰ课程(A1为必修,A2为限选,A3为任选);B表示通识Ⅱ课程(B1为必修,B2为限选,B3为任选)。

汉语言文学(050101)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050101)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050101)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在党政机关、文化机构、教育部门、企业社区等相关单位从事办公文秘、宣传策划、中文教育、组织管理等工作的文化应用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与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哲学、历史、教育、新闻、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外语、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3、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学及文化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语言文学及文化学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军事和卫生等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训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5、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

三、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四、核心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写作概论。

五、学制与学位1、学制:四年。

2、学分:文学学士。

六、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八、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规定与实施细则1、专业素质模块课程中的任选课的选课要求:第三和第四学期学生至少在所开设的任选课中任选两门,第五、第六和第七学期学生至少在所开设的任选课中任选三门。

2、每门课程的实践时数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作适宜安排,并在该课程的教学日历中注明。

3、专业考察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由指导教师带队指导。

专业见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最后两周进行,由学生自行联系挂靠见习单位。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一至第九周进行。

另拟实施细则。

4、学年论文可撰写“经典选读报告”或“专业调查报告”或“专业学术论文”,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另拟实施细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050101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修养和实际运用能力,能够在初中等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语文教学、科研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教师职业素质;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思想道德素质;2、具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备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3、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4、能阅读一般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5、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6、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美学、写作等。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6年中完成学业。

2、学位:符合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74学分:其中通识类必修课应修满50学分,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专业基础课应修满5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应修满30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满30学分。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一)通识类课程(应修62学分,其中必修50学分,选修12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应修52学分)(三)专业方向课(应修30学分,专业限选18分,专业任选最低12分。

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文学培养方案旨在培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化的深入理解;3.培养学生具备批评和研究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能独立进行文学研究;4.培养学生具备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汉语语法-古代汉语-文学基础理论-文学鉴赏与评论-社会语言学-口语表达与写作2.专业课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与社会-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研究方法3.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以下选修课程:-文化与文学-文学作品分析-小说创作-诗歌创作-戏剧创作-影视文学-文化遗产与文学-媒体与传播文学三、实践环节1.实习学生在大学期间需参与相关企业、机构或院校的实习活动,以加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研究项目学生在大四时需参与文学研究项目,深入研究其中一文学或文化领域,进行独立的研究和论文撰写。

四、评价与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面。

2.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

3.实践评价对学生实习和研究项目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以下领域的就业:1.高校、中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3.文化机构和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展示工作;4.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或助理研究员。

六、总结通过以上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本文学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文学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同时,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备批判意识和创造力的优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能够胜任不同层次汉语教学任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2.掌握系统的语言学和汉语专业知识,具备较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

3.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项目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5.能够比较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

6.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二)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或联考方式、实行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

笔试着重考核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语言学基本理论和中国文化常识;面试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交际能力和教师素质。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校内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

(二)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四、课程设置和课程类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其中公共课4学分,专业核心课程12学分,专业拓展课程8学分,实践课程4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五、专业实践为了保证实习实践效果,培养单位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批国内外相对稳定的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

研究生要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一)教学实践方式1、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2、在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二)教学实践管理1、志愿者由国家汉办或培养学校选拔派出;2、实习期间,培养单位安排教师进行指导,研究生要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总结报告;3、由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学生提交实习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最低学分要求
050101 汉语言文学 3-7年文学学士 160学分
二、专业介绍和特点
该专业现为省级特色专业,是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

1985年复建,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省级精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省级优秀课程。

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为其成为中等教育的骨干教师和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他有关部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该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施,资料室藏书5
万册,期刊310种,建有多媒体教室,拥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成套的音像资料。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交流广泛。

先后聘请《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徐放,著名语言学家张静、王宁、戴庆厦、陈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詹福瑞、莫砺峰,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富仁、刘增杰等为兼职教授,著名作家二月河、刘震云、张承志、周大新等先后来院讲学。

该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能力强、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近年来,毕业生考研率在30%左右,就业率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四、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社会
科学及相关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审美鉴赏、创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
3.具有语言文字表达,人文知识普及,运用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在汉语言文字及以文学创作、传播和研究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6.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专业核心课程
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含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
六、专业特色课程
唐诗研究、近代文学、比较美学、文字学、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七、课程结构及总学分和总学时构成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