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天然药物一直是人类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主要来源。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是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讲述了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关键词】天然药物;开发;发展

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在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类不断发展和进化,同时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也从未中断过。据记载,人类利用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在寻找食物时,意外地发现服用某些植物和动物后会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人类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后,开始利用这些天然物质来治疗疾病,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和失败,终于发现了药物。这种来自自然界的可以缓解或治疗疾病的物质就是最原始的“药物”,国外称之为“天然药物( natural medicines)”,我国称之为“中草药( Chineseherbal medicines) ”或中药“(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 ”。无论哪种称谓都是指来源于自然界所有生物中的、具有明确治疗疾病作用的单一化学成分或多组分物质,包括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的活性物质。在20世纪发明合成药物即所谓“西药( westernmedicines)”之前,“天然药物”或“中草药”是唯一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迄今为止世界上不少民族仍在使用。在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丛林中,有些部族至今还在采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治病。在古代文明的几个发源地,许多药学著作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例如,公元一世纪时希腊的Dioscorides的《本草学》载有几百种药物;罗马帝国时代盖仑编写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篇中有近400种药物;世纪中亚名医阿维森纳的《医典》药物篇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学知识。我国在数千年前就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主要是植物药,也有动物药和矿物药;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共52卷,收载天然药物达1892种、处方12000多条。由此可见,天然药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曾经作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

1805年21岁的德国药剂师FriedrichSertürner 从罂粟中首次分离出单体化合物吗啡( morphine),开创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的先河。这一伟大功绩不仅是人类开始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作为药物的标志,紧接着又陆续从植物中分离出吐根碱( emetine ) 、马钱子碱( brucine ) 、士的宁( strychnine ) 、金鸡纳碱( cinchonine ) 、奎宁( quinine ) 、咖啡因( caffeine ) 、尼古丁( nicotine) 、可待因( codeine) 、阿托品( atropine) 、可卡因( cocaine) 和地高辛( digitoxin ) 等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伟大成就之一青霉素的偶然发现以及广泛应用不但扩大了天然药物的研究范围, 同时也加速了其发展速度。到20世纪90年代,约80%的药物都与天然产物有关: 有的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有的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有的受天然产物结构的启发而设计后人工合

天然药物化学 重点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 总论 1、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醋酸——丙二酸(AA-MA):脂肪酸、酚类、蒽酮类 脂肪酸:碳链奇数:丙酰辅酶A、支链:异丁酰辅酶A、α-甲基丁酰辅酶A、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碳链偶数:乙酰辅酶A 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桂皮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 氨基酸途径 复合途径 2、分配系数: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 K=C U/C L(C U溶质在上相溶剂的浓度、C L溶质在下相溶剂的浓度) 3、分离难易度: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 β=K A/K B(β>100一次萃取分离;10<β<100萃取10-12次;β<2一百以上;β=1不能分离) 4、分配比与PHPH=pKa+lg[A-]/[HA](pKa=[A-][H3O+]/[HA]) 当PH<3酸性物质为非解离状态[HA],碱性物质为解离状态[BH+] 当PH>12酸性物质为解离状态[A-],碱性物质非解离状态[B] 5、离子交换树脂 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出阳离子,交换碱性物质 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出阴离子,交换酸性物质 糖和苷 1、几种糖的写法: D-木糖(Xyl)、D-葡萄糖(Glc)、D-甘露糖(Man)、D-半乳糖(Gal)、D-果糖(Flu)、L-鼠李糖(Rha) 2、还原糖: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 非还原糖:不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 3、样品鉴别:样品+浓H2SO4+α-萘酚—→棕色环 4、羟基反应: 醚化反应(甲醚化):Haworth法—可以全甲基话、Purdic法—不能用于还原糖、Kuhn 法—可以部分甲基化、箱守法—可以全甲基化、反应在非水溶液中5、酸水解难易程度:N>O>S>C 芳香属苷较脂肪属苷易水解:酚苷>萜苷、甾苷 有氨基酸取代的糖较-OH糖难水解,-OH糖较去氧糖难水解 (2,6二去氧糖>2-去氧糖>3-去氧糖>羟基糖>2-氨基糖)易→难 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 酮糖较醛糖易水解 吡喃糖苷中:C5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 C5上有-COOH取代时最难水解 在构象中相同的糖中:a键(竖键)-OH多则易水解 苷元为小基团—苷键横键比竖键易水解;即e>a 苷元为大基团—苷键竖键比横键易水解;即a>e 6、smith降解(过碘酸反应):Na2SO4、NaBH4,易得到苷元(人参皂苷—原人参二醇) 7、乙酰解反应:β-苷键的葡萄糖双糖的反应速率(乙酰解反应的易难程度) (1——6)》(1——4)》(1——3)》(1——2)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

世界天然药物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天然药物发展现状分析 天然药物可以说是伴随人类社会存在而存在。十八世纪以前是人类疾病的主要治疗剂。随着十九世纪现代医学及化学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天然药物逐渐失去人们的重视而萎缩,特别在西方世界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近20年来天然药物在世界范围的“回归大自然”的呼唤中苏醒,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份成药或改造结构获取新的化学药品一直也是化学药品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重点谈及的是多种天然成份组合应用的药物。 由于受气候、环境、社会、经济、饮食等因素的影响,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环境污染疾病、肿瘤、药源性疾病、外伤及营养过盛或营养不良性疾病、老年性疾病明显增加,疾病从治疗型向预防型转变。现有化学药品未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整体医学的崛起:医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治疗应强调整体的健康观;治疗的出发点是激发自然治愈力;治疗疾病的主角是患者自身,治疗者不过是援助者;应综合应用各种疗法,这与我国中医药的学说相通。中医药学也是极其强调治病的原则是整体调节,把治病的着眼点放在培育调动人体的正气上。 现化代学药物疗效不佳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与耐药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又开始把视线投向天然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6年召开的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的第72号决议里首次强调了传统医药对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呼吁各成员国予以重视,这无疑对天然药物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以后的各次会议及相尖的专业会议上一再强调开发应用传统药,加强传统药的管理、安全性研究。WHO 与美国芝加哥的依利诺斯大学药学系合作开展“药学科学合作研究计划”并在那里建立了草药库。1997年出版了WHO草药汇编,收载了全球不同地区广泛使用的草药。 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药品市场总值近3000亿美元。美国占近30%,欧洲近28%,亚洲近26%(日本占20%,南韩、中国等近6%)。从1990年开始到1995年欧共体与美国、日本就医药制品中的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了协调,并建立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国际协调会”,争取医药技术在三个不同区域统一化。一旦达成协议,这三个地区中的任一国家所完成的新药上市前的全部测试工作,可以得到三个地区的共同承认,这一做法得到WHO的支持并要向非联盟地区推广。可以说这三个地区是全球药业的代表性地区,因而有关天然药的发展情况也以这三个地区为主介绍。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胡国强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 姓名:曹宁专业:药理学学号:104753141002 摘要: 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 天然药物一直是人类防病治病的主要来源。天然产 物是自然界的生物历经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二次代谢产物, 具有化学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类药性。临床上应用的许多药物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 如天然产物可作为药物半合成的前体物、药物化学合成的模板以及为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20 世纪80~ 90 年代, 由于受高通量筛选和组合化学的影响, 天然药物的研究一度进入低谷。近10 年来天然药物化学在新药研发 中的作用又重新受到科学家的重视, 天然产物已成为发现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或重要先导化合物的主要源泉之一。现就天然药物化学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 新药研发; 回顾与展望 21 世纪是世界制药工业充满生机和剧烈竞争的世纪, 我国制药产业由于研发 能力严重滞后等原因, 许多制药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选择。制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国际化朝阳产业, 药品是国际贸易交换量最大的15 类产品之一, 也是国际贸 易中增长最快的5 类产品之一。药物作为保障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特殊商品, 也决定了药物研发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因此药物制造业成为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长周期, 但是高利润的产业。由于世界各国法律赋予新药的特殊地位使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垄断性质, 同时新药开发并成功上市往往为药厂带来极其巨大的利润, 所以开发新药是世界各大药企争取市场份额、扩大利润的重要途径, 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被各大制药企业视为生命线。目前合成药物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表现在开发费用激增、周期延长、成功率大幅下降、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等, 所以科学家又重新将新药开发的目光关注到天然产物上, 尤其是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 tax ol) 的发现更使科学家对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药充满了信心。地球上存在的25~ 35 万种高等植物一直是药物的主要来源, 至今世界上仍有约75% 的人口主要 依靠这些高等植物作为最基本医疗保健来源, 植物提取物是国际天然医药保健品市场上一种新的产品形态[ 1]。自然界的生物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合成了许许多多结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 第一节总论 一、绪论 1.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 ⑴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种成分的组合物。 ⑵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能够防病治病的单体物质。 2.天然药物来源: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 3.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 ⑴提供化学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⑵探讨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 ⑶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⑷为中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⑸开辟药源、创制新药。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据天然产物中各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对需要的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 ⑴常用的提取溶剂: 各种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如下: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 ⑵各类溶剂所能溶解的成分: 1)水: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盐、有机酸盐、无机盐等 2)甲醇、乙醇、丙酮:苷类、生物碱、鞣质等极性化合物 3)氯仿、乙酸乙酯:游离生物碱、有机酸、蒽醌、黄酮、香豆素的苷元等中等极性化合物 石油醚:脱脂,溶解油脂、蜡、叶绿素等小极性成分;正丁醇:苷类化合物。 ⑶溶剂提取的操作方法: 1)浸渍法:遇热不稳定有效成分,出膏率低,(水为溶剂需加入适当的防腐剂) 2)渗漉法: 3)煎煮法:不宜提取挥发性成分或热敏性成分。(水为溶剂) 4)回流提取法:不适合热敏成分;(乙醇、氯仿为溶剂) 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适合热敏性成分。 6)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适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夹带剂:乙醇; 7)超声波提取技术:适用于各种溶剂的提取,也适用于遇热不稳定成分的提取 2.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且不被破坏的成分。(挥发油的提取。) 3.升华法:具有升华性的成分(茶叶中的咖啡因、樟木中的樟脑) 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1.溶剂萃取法: ⑴正丁醇-水萃取法使皂苷转移至正丁醇层(人参皂苷溶在正丁醇层,水溶性杂质在水层)。 ⑵乙酸乙酯-水萃取法使黄酮苷元转移至乙酸乙酯层 2.沉淀法: ⑴溶剂沉淀法: 1)水/醇法: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大分子被沉淀; 2)醇/水法:除去树脂、叶绿素等脂溶性杂质。 ⑵酸碱沉淀法: 1)碱提取酸沉淀法:黄酮、蒽醌、有机酸等酸性成分。 2)酸提取碱沉淀法:生物碱。 ⑶盐析法:三颗针中提取小檗碱就是加入氯化钠促使其生成盐酸小檗碱而析出沉淀的。 第二节苷类 1.定义:苷类(又称配糖体):是指糖或糖的衍生物端基碳原子上的羟基与非糖物质脱水缩合而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天然药物化学问答题总结

1.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几种?采用这些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 1. 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②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③升华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质。 2.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不|>| 丙酮>乙醇>甲醇>水 3.溶剂分几类?溶剂极性与ε值关系? 3. 答:溶剂分为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或亲水性溶剂和亲脂性溶剂两大类。常用介电常数(ε)表示物质的极性。一般ε值大,极性强,在水中溶解度大,为亲水性溶剂,如乙醇;ε值小,极性弱,在水中溶解度小或不溶,为亲脂性溶剂,如苯。 4.溶剂提取的方法有哪些?它们都适合哪些溶剂的提取? 4. 答:①浸渍法:水或稀醇为溶剂。②渗漉法:稀乙醇或水为溶剂。③煎煮法:水为溶剂。④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⑤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 5.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溶剂? 5.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萃取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6. 答:①水提取液的浓度最好在相对密度1.1~1.2之间。②溶剂与水提取液应保持一定量比例。第一次用量为水提取液1/2~1/3, 以后用量为水提取液1/4~1/6.③一般萃取3~4次即可。④用氯仿萃取,应避免乳化。可采用旋转混合,改用氯仿;乙醚混合溶剂等。若已形成乳化,应采取破乳措施。 7.萃取操作中若已发生乳化,应如何处理? 7. 答:轻度乳化可用一金属丝在乳层中搅动。将乳化层抽滤。将乳化层加热或冷冻。分出乳化层更换新的溶剂。加入食盐以饱和水溶液或滴入数滴戊醇增加其表面张力,使乳化层破坏。 8.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8.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两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差异而达到相互分离的方法。 9.凝胶色谱原理是什么? 9.答:凝胶色谱相当于分子筛的作用。凝胶颗粒中有许多网眼,色谱过程中,小分子化合物可进入网眼;大分子化合物被阻滞在颗粒外,不能进入网孔,所受阻力小,移动速度快,随洗脱液先流出柱外;小分子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受阻力大,移动速度慢,后流出柱外。 10.如何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 10.答: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可通过样品的外观如晶形以及熔点、溶程、比旋度、色泽等物理常数进行判断。纯的化合物外观和形态较为均一,通常有明确的熔点,熔程一般应小于2℃;更多的是采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方法,一般要求至少选择在三种溶剂系统中展开时样品均呈单一斑点,方可判断其为纯化合物。 11.简述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分子式的方法。 11.答:分子量的测定有冰点下降法,或沸点上升法、粘度法和凝胶过滤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是质谱法,该法通过确定质谱图中的分子离子峰,可精确得到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式的确定可通过元素分析或质谱法进行。元素分析通过元素分析仪完成,通过测定给出化合物中除氧元素外的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并由此推算出化合物中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得出化合物的实验分子式,结合分子量确定化合物的确切分子式。质谱法测定分子式可采用同位素峰法和高分辨质谱法。 12.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中,IR光谱有何作用? 12.答:IR光谱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具有如下作用;测定分子中的基团;已知化合物的确证;未知成分化学结构的推测与确定;提供化合物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立体构象的研究信息。 13.简述紫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及用文字表示的方法和意义。 13.答:紫外光谱是以波长作横座标,吸收度或摩尔吸收系数做纵座标作图而得的吸收光谱图。紫外可见光谱中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吸收曲线的谷所对应的波长称谓最小吸收波长(λmin),若吸收峰的旁边出现小的曲折,称为肩峰,用“sh”表示,若在最短波长(200nm)处有一相当强度的吸收却显现吸收峰,称为未端吸收。如果化合物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则可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及吸收峰的数目和摩尔吸收系数来确定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或是确定化合物的部分结构。 1.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 1.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 2.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2.答: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酸催化水解难易大概有以下规律:(1)按苷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2)按糖的种类不同1)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2)酮糖较醛糖易水解。3)吡喃糖苷中,吡喃环的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其水解速率大小有如下顺序: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C-5上取代基为-COOH(糖醛酸苷)时,则最难水解。4)氨基糖较羟基糖难水解,羟基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其水解的易难顺序是: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1.简述碱溶酸沉法提取分离香豆素类成分的基本原理,并说明提取分离时应注意的问题。 1.答: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内酯环,在热碱液中内酯环开裂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溶于水中,加酸又重新环合成内酯而析出。 在提取分离时须注意所加碱液的浓度不宜太浓,加热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破坏内酯环。碱溶酸沉法不适合于遇酸、碱不稳定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2.写出异羟肟酸铁反应的试剂、反应式、反应结果以及在鉴别结构中的用途。 试剂:盐酸羟胺、碳酸钠、盐酸、三氯化铁 反应式:反应结果:异羟肟酸铁而显红色。 应用:鉴别有内酯结构的化合物。 1.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种类型,写出基本母核,各举一例。 答: 醌类化合物分为四种类型:有苯醌,如2,6-二甲氧基对苯醌;萘醌,如紫草素;菲醌,如丹参醌Ⅰ;蒽醌,如大黄酸。 2.蒽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类,举例说明。 蒽醌类分为1)羟基蒽醌类,又分为大黄素型,如大黄素,茜素型如茜草素。2)蒽酚.蒽酮类:为蒽醌的还原产物,如柯亚素。3)二蒽酮和二蒽醌类:如番泻苷类。 3.为什么β-OH蒽醌比α-OH蒽醌的酸性大。 3.β-OH与羰基处于同一个共轭体系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使羟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容易解离,酸性较强。而α-OH处在羰基的邻位,因产生分子内氢键,质子不易解离,故酸性较弱。 4.比较下列蒽醌的酸性强弱,并利用酸性的差异分离他们,写出流程。 A. 1,4,7-三羟基蒽醌 B. 1,5-二OH-3-COOH蒽醌 C. 1,8-二OH蒽醌 D. 1-CH3蒽醌 答:酸性强弱顺序:B>A>C>D 5.显色反应区别:(1)大黄素与大黄素-8-葡萄糖苷(2)番泻苷A与大黄素苷(3)蒽醌与苯醌 (1)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加Molish试剂,产生紫色环的为大黄素-8-葡萄糖苷,不反应的为大黄素。(2)将二成分分别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溶液显红色的是大黄素苷,溶解后溶液不变红色的为番泻苷A。(3)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滴于硅胶板上加无色亚甲蓝试剂,在白色背景上与呈现蓝色斑点为苯醌,另一个无反应的是蒽醌。 1.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及结构的分类依据,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1.答:主要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具有6C-3C-6C为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分类依据是根据中间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成环状,及B环的联接位置等特点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黄烷醇类.花色素类.双黄酮类。 2.试述黄酮(醇)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醇)不显色的原因。 2.答:黄酮(醇)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多显黄色;而二氢黄 酮(醇)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不显色。 3.试述黄酮(醇)难溶于水的原因。 3.答:黄酮(醇)的A.B环分别与羰基共轭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具共平面性,分子间 紧密,引力大,故难溶于水。 4.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液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4.答:二氢黄酮(醇)由于C环被氢化成近似半椅式结构,破坏了分子的平面性,受 吡喃环羰基立体结构的阻碍,平面性降低,水溶性增大;花色素虽为平面结构,但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所以水溶性较大。 5.如何检识药材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5.答:可采用(1)盐酸-镁粉反应:多数黄酮产生红~紫红色。(2)三氯化铝试剂反应:在滤纸上显黄色斑点,紫外光下有黄绿色荧光。(3)碱性试剂反应,在滤纸片上显黄~橙色斑点。 6. 简述黄芩中提取黄芩苷的原理。 6. 答:黄芩苷为葡萄糖醛酸苷,在植物体内多以镁盐的形式存在,水溶性大,可采用 沸水提取。又因黄芩苷分子中有羧基,酸性强,因此提取液用盐酸调pH1~2可析出黄芩苷。 7.(1)流程中采用的提取方法是:碱提取酸沉淀法 依据:芸香苷显酸性可溶于碱水。 (2)提取液中加入0.4%硼砂水的目的:硼砂可以与邻二羟基络合,保护邻二羟基不被氧化。 (3)以石灰乳调pH8~9的目的:芸香苷含有7-OH,4'-OH,碱性较强可以溶于pH8~9的碱水中。如果pH>12以上,碱性太强,钙离子容易与羟基、羰基形成难溶于水的鳌合物,降低收率。 (4)酸化时加盐酸为什么控制pH在4-5足以是芸香苷析出沉淀,如果pH<2以上容易使芸香苷的醚键形成金羊盐,不易析出沉淀。

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天然药物一直是人类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主要来源。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是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讲述了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关键词】天然药物;开发;发展 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在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类不断发展和进化,同时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也从未中断过。据记载,人类利用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在寻找食物时,意外地发现服用某些植物和动物后会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人类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后,开始利用这些天然物质来治疗疾病,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和失败,终于发现了药物。这种来自自然界的可以缓解或治疗疾病的物质就是最原始的“药物”,国外称之为“天然药物( natural medicines)”,我国称之为“中草药( Chineseherbal medicines) ”或中药“(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 ”。无论哪种称谓都是指来源于自然界所有生物中的、具有明确治疗疾病作用的单一化学成分或多组分物质,包括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的活性物质。在20世纪发明合成药物即所谓“西药( westernmedicines)”之前,“天然药物”或“中草药”是唯一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迄今为止世界上不少民族仍在使用。在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丛林中,有些部族至今还在采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治病。在古代文明的几个发源地,许多药学著作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例如,公元一世纪时希腊的Dioscorides的《本草学》载有几百种药物;罗马帝国时代盖仑编写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篇中有近400种药物;世纪中亚名医阿维森纳的《医典》药物篇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学知识。我国在数千年前就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主要是植物药,也有动物药和矿物药;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共52卷,收载天然药物达1892种、处方12000多条。由此可见,天然药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曾经作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 1805年21岁的德国药剂师FriedrichSertürner 从罂粟中首次分离出单体化合物吗啡( morphine),开创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的先河。这一伟大功绩不仅是人类开始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作为药物的标志,紧接着又陆续从植物中分离出吐根碱( emetine ) 、马钱子碱( brucine ) 、士的宁( strychnine ) 、金鸡纳碱( cinchonine ) 、奎宁( quinine ) 、咖啡因( caffeine ) 、尼古丁( nicotine) 、可待因( codeine) 、阿托品( atropine) 、可卡因( cocaine) 和地高辛( digitoxin ) 等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伟大成就之一青霉素的偶然发现以及广泛应用不但扩大了天然药物的研究范围, 同时也加速了其发展速度。到20世纪90年代,约80%的药物都与天然产物有关: 有的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有的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有的受天然产物结构的启发而设计后人工合

天然药物化学鉴别反应总结

糖 邻二羟基--银镜反应、斐林反应、硼酸形成络合物 糠醛衍生物+芳胺或酚类 缩合 显色 Molish 反应:样品+浓硫酸+α萘酚-------棕色环(多糖、低聚糖、单糖、苷类均阳性) 香豆素: 试剂: Gibb ——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 Emerson ——氨基安替匹林和铁氰化钾 条件: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者——呈阳性 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 醌类 颜色反应 ①Feigl 反应:醌类化合物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醛类及临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反应前后醌类化合物无变化,只起到电子传作用) ②Borntr?ger 反应: 羟基蒽醌类遇碱显红-紫红色 羟基醌类遇碱颜色加深,呈橙、红、紫红及蓝色 蒽酚、蒽酮、二蒽酮需氧化成羟基蒽醌后才显色 ③无色亚甲蓝反应:苯醌及萘醌,用于PC,TLC 的喷雾剂,显蓝色斑点 ④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 苯醌及萘醌类: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可在氨碱性条件下与活性次甲基试剂(乙酰醋酸酯、丙二酸酯等)反应生成蓝绿或蓝紫色。 ⑤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具有α-OH 或临二酚OH 的蒽醌,与Pb2+、Mg2+络合显色 与醋酸镁络合具有一定的颜色-----鉴定 黄酮类 HCl-Mg 反应 含黄酮(醇)、二氢黄酮(醇) (+)橙红色-紫红色 查耳酮、橙酮、黄烷(醇)类 (-)不显色 操作方法:1ml 样品 + Mg 粉 + 几滴浓HCl (花色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在浓盐酸中会变色,故需做对照) 香豆素Gibb Emerson 试剂与酚羟基对位活性氢缩合蓝色红色

铝盐:1% AlCl3或Al (NO2)3 黄色 定性、定量 铅盐:1%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 黄~红色 沉淀 锆盐: 2%ZrOCl2的甲醇溶液 黄色 游离的3,5-羟基 锆-枸橼酸反应: 黄绿色 荧光 镁盐: 二氢黄酮(醇)类 天蓝色 5-酚羟基 色泽更明显 氯化锶: 氨性甲醇溶液 (具有邻二酚羟基 ) 绿色~棕色~黑色 沉淀 三氯化铁:酚类显色剂 三氯化铁-铁氰化钾 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碱:氨蒸汽 可逆; 碳酸钠水溶液 不可逆) 二氢黄酮类 开环 橙色~黄色 黄酮醇类 黄色~棕色(通入空气)其他黄酮无次反应 含有邻二羟基或3,4’-二羟基取代的黄酮类 不稳定 易氧化 黄色~深红色~绿棕色 萜类 不饱和萜类与亚硝酰氯反应;生成的氯化亚硝基衍生物多呈蓝色至绿色结晶 挥发油功能团的鉴定: 酚类:三氯化铁乙醇溶液——蓝色、蓝紫或绿色 羰基化合物:硝酸银氨溶液——银镜反应——醛类 挥发油的乙醇溶液+2,4-二硝基苯肼、氨基脲、羟胺等试剂——结晶性衍生物 沉淀——醛或酮类 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挥发油的三氯甲烷+溴的三氯甲烷溶液——红色褪去——含有不饱和化合物,继续滴加,如果产生蓝、紫、绿——含有薁类化合物 挥发油的无水甲醇溶液加浓硫酸——蓝色、紫色——含有薁类衍生物 内酯类化合物: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亚硝酰氰化钠及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色并逐渐消失——含有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 三萜化合物(萜类)显色反应 强心苷:1)甾体母核颜色反应与三萜类相同(但全饱和的甾体、C3无羟基的呈阴性) 2)不饱和内酯环产生的反应: 样品 硼酸 草酸 枸橼酸 黄色并有绿色荧光 黄色,无荧光 丙酮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是开发新药的“金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克服困难,8年之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出口总值达7.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 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去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同比增长5.71%;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对欧洲出口9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2.58%;对非洲出口1049万美元,同比增长8.16%;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同比增长2.19%;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72%。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值得研究和开拓。 一、东南亚及华裔市场 该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该国卫生部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进步加强中医药管理。开设中医学院、中医师注册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政府对含汞、铅、砷等重金属的中药或成药则明令严格控制,禁止销售黄连、黄柏、川乌等有毒药品。进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补药。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总结

1.天然药物化学:是应用现代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学科。 2.天然药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天然药物中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方法与技术以及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检识、鉴定、测定和修饰等。 3.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称为有效成分。 4.无效成分:无生理活性的成分称为无效成分。 5.有效部位: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6.提取:是指选用适宜的溶剂和适当的方法将所需药物提出而杂质尽可能少地被提出的过程,通常所得的提取物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 7.分离:是选用适当的方法再将其中所含各种成分逐一分开,并把所得单体加以精制纯化的过程。 8.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意义:⑴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⑵探索天然药物治病的原理;⑶开辟和扩大药源、促进新药开发;⑷改进药物制剂、提高临床疗效;⑸为中药炮制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9.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名称:糖和苷类;生物碱;醌类;黄酮;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挥发油和萜类;甾体类化合物;鞣质类;氨基酸、蛋白质和酶;树脂;植物色素。 10.溶剂提取法的原理:“相似相溶”原理。 11.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规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12.亲水性有机溶剂:主要为甲醇、乙醇、丙酮等,其中以乙醇最为常用,此类溶剂对植物细胞穿透力较强,溶解范围广泛,有提取黏度小、沸点低、不易霉变等特点。 13.亲脂性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乙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等,这类溶剂沸点低,浓缩回收方便,但这类溶剂易燃,有毒,价贵,设备要求较高,穿透药材组织的能力较差,提取时间较长。 14.溶剂提取的方法:⑴浸渍法;⑵渗漉法;⑶煎煮法;⑷回流提取法;⑸连续回流提取法。(详见课本P10) 15.水蒸气蒸馏法的定义:将水蒸气通入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中,使药材中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一种提取方法。原理:当水和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成分共存时,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整个体系的总蒸汽压等于两组分蒸汽压之和,虽然各组分自身的沸点高于混合液的沸点,但当总蒸汽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混合物开始沸腾并被蒸馏出来。适用范围:适用于具有挥发性,难溶或不溶于水,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天然产物成分的提取。天然产物中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多用此法。 16.超临界流体的性质:超临界流体是处于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这种流体同时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它的密度与液体相似,黏度与气体相似,扩散系数虽不及气体大,但比液体大100倍。 17.可作为超临界流体的物质:CO2、NH3、C2H6、C7H16等,其中CO2应用较多,原因:CO2的临界温度(Tc=31.4℃)接近室温,临界压力(Pc=7.37Pa)也不太高,易操作,且本身呈惰性,价格便宜,是中药超临界流体萃取中最常用的溶剂。 18.分离纯化的方法:⑴系统溶剂分离法 ⑵两项溶剂萃取法:①简单萃取法;②逆流连续萃取法:移动相(或分散相):相对密度小的相液,固定相(或连续相):相对密度大的相液;③逆流分溶法:条件:当混合物各成分的分配系数很接近时,一般不宜分离,可选择此法,极性过大或过小,或分配系数受温度或浓度影响过大及抑郁乳化的溶剂试剂均不宜采用此法;④液滴逆流分配法 ⑶沉淀法:①酸碱沉淀法;②试剂沉淀法(选择判断):雷氏铵盐可与水溶性的季铵碱生成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

精品资料
第一章 总论
1.常用的天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方法
提取
溶剂提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升华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分离纯化
㈠ 两相溶剂萃取法: 溶剂法、逆流分配法 萃取操作要尽量防止乳化,破坏乳化的方法:①轻度乳化可用金属丝在乳 化层搅拌使之破坏;②乳化层加热或冷冻使之破坏;③长时间放置使之自 然分层;④将乳化层抽滤;⑤加入表面活性更大的表面活性剂;⑥乳化离 心
㈡ 系统溶剂分离法:适用于有效成分为未知的药材 ㈢ 结晶法:根据溶解度差别分离
操作:加热溶解、趁热过滤、放冷析晶、再抽滤 结晶纯度的判断:①形状和色泽:形状一致,色泽均一
②熔点和熔距:熔点不下降、熔距<2℃ ③TLC:3 种不同系统的展开剂、单一圆整的斑点 ㈣ 沉淀法:根据溶解度差别分离 ① 溶剂提取法: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②酸碱沉淀法 ㈤ 色谱法:P22
2.溶剂提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操作及其特点 ⑴溶剂提取法 ·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性质和溶剂性质
浸渍法、渗漉法:热不稳定,不能加热 煎煮法:提取原生苷类,杀酶保苷
不宜用于遇热易被破坏或具有挥发性的化学成分的提取 提取方法
回流提取法:溶剂用量较大且含受热易被破坏有效成分的天然药物不宜用此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效率最高且与虹吸次数有关
1、水(可提出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水溶性成分) 2、亲水性有机溶剂:丙酮或乙醇、甲醇(可提出苷类、生物碱盐以及鞣质 等极性化合物 3、亲脂性有机溶剂: 石油醚或汽油(可提取油脂、蜡、叶绿素、挥发油、游离甾体及三萜化合物) 三氯甲烷或乙酸乙酯(可提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及黄酮、香豆素的苷元等 中等极性化合物)

中药与天然药物

中药与天然药物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药与天然药物 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 一.药物的分类 1. 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1).化学合成药物(西药) 合成药:阿司匹林,奥美拉唑 半合成药:蒿甲醚,头孢氨苄 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 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 (2).生物制品:干扰素,球蛋白 (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人参皂苷制剂 (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黄花蒿(青蒿) 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1).中药: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2).草药:黄芩茎叶(清热解毒) 3. 民族药: 藏药,蒙药 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 《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公元前 770~220年,《山海经》载药139种;公元前 221~公元265《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公元659年《唐本草》收药844种;宋代,《证类本草》收药1445种;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1765年,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药物2913种;1977年编成《中药大辞典》收药5767种;《新华本草纲要》6000种;《中国中药资源》载录12727种.

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1.中药的药性 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 2.中药的四气(四性) 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如,石膏、黄连、栀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性病,具有温热性质。 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温热药物属阳。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如果不了解药性,治疗热性病用热药,治疗寒性病用寒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 3.中药的五味 辛、甘、酸、苦、咸称中药的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味是表示中药作用的标志。辛:发散、行气、行血。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木香、红花行气行血 甘:补益、和中。如人参、黄芪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药性 酸:收敛、固涩。如五味子、山茱萸敛汗涩精,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燥湿、泻降。如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泻下 咸:软坚、泻下。如海藻、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中药的气和味要综合应用,气味相同作用类似,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则作用也不相同。 如麻黄薄荷同为辛味药,辛能发散,具发汗解表作用。麻黄性温,用于风寒表证.薄荷性凉,用于风热表证。 4.中药的升降沉浮

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摘要:本文从领域、层次、保护、效益、研究等方面概述了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简述了从扩大药用部位、从民族民间药中开发新资源、利用现代技术研究药物开发新药等途径开发利用天然药物资源。 关键词:天然药物,开发利用,原则,保护,研究,途径,新药 天然药物:是指来源于动植物及其它生物(如微生物、海洋生物等),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单一成分或多组分药物。与传统的合成药物相比,往往具有结构新颖、活性高、副作用少的特点,是制药工业中新药研发的重要资源。天然药物资源范围广范,可以不受什么中医理论的指导,也可以从未在民间应用过,只要是来源于天然产物即可。 1.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1.1 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的多领域、多层次发展 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多领域、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才能发挥资源的要用效益、扩大资源的经济效益。 天然药物的多领域发展包括: ①产品开发:以药物开发为中心任务,开发各种药物制品,如保健食品、天然色素、香精等; ②全面利用:有效利用天然药物的各种有效成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如药材的根、茎、叶、花、果实等 都要尽可能加以利用; ③方法手段多样:要利用各种方法手段研制利用资源,如通过提取、加工、精制等工业措施制作药物。天然药物的多层次是指开发利用过程中从原料生产到产品生产的不同侧重或阶段,一般分为三级。 ①一级开发或初级开发:以生产药材为主,将资源经开发和产地加工,形成资源产品; ②二级开发:以发展中药制剂和其他制剂产品为主; ③三级开发:以开发天然药物化学产品为主。 1.2保护和利用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天然药物资源是有限的、动态变化着的自然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 能借助生长、繁殖而不断自我更新, 维持一定的储量。如果超出其自然更新能力的限制去利用它, 就会造成动植物数量减少, 分布区缩小, 资源枯竭, 并因此带来极为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从某种意义上讲, 合理开发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 根据药用资源在生态环境中的生长规律, 有计划地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 也是对资源的保护, 而保护则是为了永续利用。任何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皆会加剧资源的减少甚至灭绝。因此,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保护为主,保护和利用相结合,走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人们在开发天然药物资源的过程中行掠夺式的过度采收, 致使很多资源蕴藏量下降, 甚至耗竭,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一些种类濒临灭绝。据2007年度世界濒危物种名单显示, 有16306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而已灭绝的物种达到785种, 另外有65个物种已经在自然界难觅踪迹。近年我国的药用植物, 如甘草、三叶半夏、紫草等多种资源量普遍下降, 影响医疗用药。峨嵋野莲、八角莲、杜仲、野山参等30多种植物, 因野生资源稀少而无法保证商品需求。现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种植物中, 用于中药或具 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1] 。对天然药物资源的无序开发更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过去内蒙古、新疆、

全球植物药发展现状

全球植物药发展现状 近年来,植物药在欧洲日益受到重视和青睐,其发展速度已快于化学药品,目前正处于兴盛时期。无论从经济实力、科研技术、法律法规,还是从消费观念来讲,欧盟都是西方最成熟的植物药市场,也是中药巨大的潜在市场,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 植物药在全世界的应用历史已经相当久远。随着科技的大力发展,化学药物的出现曾一度将植物药挤入市场的边缘。而今,人们在衡量、取舍化学药物速效和严重毒副作用所带来的痛苦时,植物药又一次以其回归自然的理念走到药物学家和患者的面前。世界植物药市场中主要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占主导。 欧洲:庞大的市场,快速发展的产业 欧洲是世界最大的植物药市场之一。中医药传入欧洲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各国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深入认识并使用。近几年来,中草药的使用在欧洲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中药及其制剂已遍布欧洲市场。 据统计,目前欧洲植物药市场规模约为7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45%,平均年增长率为6%。而欧洲最大的市场仍然属于老牌市场——德国,法国紧随其后。根据数据来看,德国和法国占整个欧洲植物药市场份额的60%左右。其次,英国占10%左右,排第3位,意大利市场增长极为迅速,已经和英国所占市场份额旗鼓相当,也在10%左右,余下的市场占有率排序分别为西班牙、荷兰和比利时。市场不同,其销售渠道也存在差异,销售的产品当然也随着地域而有所不同。比如德国的销售渠道以药店为主,占总销售的84%,其次为杂货店和超市,分别占11%和5%;而法国的销售渠道主要为药店占65%,超市占28%,保健食品排第3位,占销售额的7%。 法规标准 为统一各国间有关植物药的法规,1965年,欧共体制定了第一药物指令(65/EEC)。 1988年,欧共体制定《草药制品管理准则》明确规定:“草药是一种药物,所含的活性成分只是植物或植物药制剂。草药作为药物就必须要有销售许可证。在产品上市之前,必须符合质量、安全和功效的标准。”且要求许可证的申请提供以下资料:1、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资料;2、制造方法的描述;3、初始材料的控制;4、需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和鉴定;5、成品的质量控制与鉴定;6、

关于天然药物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相关概念天然药物:是指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 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1] 。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或中草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化学药品给人类自身健康及生活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已成为一种处理人类和环境关系的潮流思想。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海洋药物的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顺势大力发展, 对天然药物的各种人为禁制也趋于宽松。2 天然药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天然药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海洋动植物和矿物, 从人类存在以来就出现, 几乎与人类发展程度同步, 天然药物的研究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近现代化学药物快速发展、成型,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天然药物研究速度减缓, 甚至停滞。近几年以来, 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反思, 认识到了天然药物对于人体疾病治疗具有高效低毒的功效。对天然药物研究在短时间内有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属于一直重视天然药物的国家, 自中国传说神农尝百草开始, 中草药成为中国人治疗疾病的主要药品。几千年以来, 中国对于天然药物的使用已经形成体系, 目前成型的, 价值极高的古代医书如《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等医书中已经详细记录了几千种天然药物的外表特征, 药理、药效。说明我国的天然药物使用在历史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虽我国改革开放, 经济文化开放程度加深, 西方化学制药的优点对我国天然药物研究形成一定的冲击, 造成我国天然药物方面的研究不足, 对天然药物的改革创新较少。没有利用现有的医疗科学技术, 详细分析中药材的药理、药效, 以及对中药材更有效的使用方法。对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没有细致研究, 中药使用作用机理依然沿用几千年以来的医书知识, 没有有力的现代科学检验印证相关中药材的药效。目前西方国家重视天然药物研究, 虽然基础不如我国, 研究时间短, 但是在天然药物研究上已经取得惊人的成绩, 能够对天然药物中具有药效的成分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提取和检测药性做到科学使用天然药物, 从分子学角度得出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皂苷类等等均是天然药物中的直接作用的有效成分。中国天然药物研究需要借鉴西方科学论证的方法, 论证天然药物与化学制药的区别和优点, 提供科学依据使人接受天然药物、接受中药。 中国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对中药的药效研究结论模糊, 不易于现代人理解和接受。如:黄连、党参具有消炎去火的功效, 研究只能说出黄连等的功效, 这些功效是几百年、几 关于天然药物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辉 【摘要】 天然药物研究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重要课题, 天然药物的研究可以对天然存在的具有药理活性的植物、动物、矿物、或者海洋天然产物进行有效成分的鉴定、提取和研究可以有效研究新式高药效、低毒性的天然药物, 有利于解决疾病困扰, 增加药物医疗水平, 是值得大力研究的一门学科, 本文对天然药物研究现状进行的归纳总结, 并对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研究。 【关键词】 天然药物研究;现状;发展趋势;重要意义作者单位:425000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千年以来的结论, 是中医经验得出的, 在现在崇尚科学的时代, 没有科学数据做为依靠, 往往很难获得大众的支持和接受, 这一点中药比不上西方化学制药能够有科学合理的数据作为药理依据。而且在一些疾病方面, 中药不具有化学制药药物的药效迅速直接的特点, 这也阻碍了天然药物的发展。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3 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国国土辽阔, 海洋面积宽广, 生物资源丰富, 其中不乏天然药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也是我国天然药物的宝库。未来的天然药物研究应该注重对国家丰富生物资源进行挑选, 检测, 拓展国家已知天然药物种类, 认真研究天然生物、矿物等中可以作为天然药物的种类, 并对其药理、药性进行分析, 增加天然药物种类。同时积极研究对现在疾病如癌症等其他疾病有抑制或者治疗作用的天然药物成分。海洋天然药物是抑制癌细胞毒素的药物重要课题, 目前已经在海洋生物中发现了一些对癌细胞有特殊抑制作用的天然药物, 海洋天然药物的发现和研究是现代疾病天然药物治疗的重要方面, 我国应该加大对海洋天然药物的开发和检测研究, 这无疑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在中国传统食用方法是加水熬制, 不仅难以把握熬制时间和火候容易造成天然药物有效成分丧失, 而且食用极不方便, 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和推广都造成了阻碍。未来天然药物应该转变加水熬制这种加工方法, 学习西药的食用方式如小袋颗粒包装, 胶囊包装。因为中药中对于天然药物的使用往往不像是西药中对天然药物的食用, 西药中对天然药物的使用是单一的一种天然药物, 而中药中天然药物使用时一般是几种天然药物混合使用产生药效,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药使用时的使用方法是多熬制成汤药。天然药物在中药中这种使用是不利于中药发展的。天然药物研究需要研究天然药物更好的食用方式, 使天然药物食用简单易控, 有利于人们接受天然药物, 减少天然药物推广的难度。 天然药物研制方法进步。加大天然药物的研究投入产出比, 即使是化学制药, 研究新药和创造新药也有时间长的特点, 天然药物因为其药理、药性的特殊性, 发现每一种新的有效的天然药物, 到可以成批量产出, 中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缺少政策和资金的帮助和支持, 在天然药物上很难有所创新, 在资金完善的前提下加强天然药物的基础研究, 创新性的研究新的, 对疾病有效的天然药物, 增加天然药物种类和特效天然药物, 这还需要天然药物原材料的不断深入研究, 为天然药物创新提供基础。促进天然药物经济效益的提高, 增加天然药物在药物市场占有的份额, 提高天然药物研究的积极性, 为天然药物研究创造动力。不仅可以减少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