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趣味学习(整理)
触手可及:趣味文言文的量词和数词

触手可及:趣味文言文的量词和数词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大量的量词和数词。
这些词汇在文言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辅助我们描述人物、事物的数量和属性。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趣味文言文中常见的量词和数词,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古代汉语的兴趣。
一、基本概念在文言文中,量词被用来计数、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程度。
而数词则用来表示具体的数目。
量词和数词常常搭配使用,增强表达的准确性。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量词和数词。
二、量词1. “人”在文言文中,用“人”作为量词,表示人的数量。
例如:“三人成虎”、“十万人马”等。
通过使用“人”作为量词,不仅可以准确地描述出人的数量,还能够使句子更具生动感。
2. “口”“口”作为量词,表示人的口音、语言的种类或者口头上的语言。
例如:“一口老北京腔”、“乡音未改三两口”等。
通过使用“口”作为量词,不仅可以描述人们使用的不同语言,还能够展示出地域特色。
3. “只”“只”作为量词,用来表示动物或鸟类的数量。
例如:“一只鹰”、“五只小狗”等。
通过使用“只”作为量词,可以准确地描述动物的数量,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
4. “匹”“匹”作为量词,用来表示马匹的数量。
例如:“十匹好马”、“百匹千里马”等。
通过使用“匹”作为量词,可以有效地展现出军队的气势和战斗力。
三、数词1. “一”“一”作为数词,表示一个数目,用来计数单数。
例如:“一日千里”、“一往无前”等。
通过使用“一”作为数词,可以强调某个事物或状态的独特性。
2. “二”“二”作为数词,表示两个数目。
例如:“二者择一”、“二心同仁”等。
通过使用“二”作为数词,可以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或者展示出某种程度的关联性。
3. “三”“三”作为数词,表示三个数目。
例如:“三皇五帝”、“三朝元老”等。
通过使用“三”作为数词,可以对某个事物进行分类或者划分。
4. “十”“十”作为数词,表示十个数目。
例如:“十面埋伏”、“十全十美”等。
趣味文言文(校本教材)

趣味文言文第一节先秦至南北朝部分一、先秦时期秋水(节选)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⑤,望洋向若而叹曰⑥:“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⑦,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⑧,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
”——节选自《庄子》注释:①时:按时令。
②灌:奔注。
河:黄河。
③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④不辩:分不清。
⑤旋:转,改变。
⑥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⑦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⑧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⑨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我的体会领悟: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①,其良人出②,则必餍酒肉而后反③。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④。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⑤,遍国中无与立谈者⑥。
卒之东郭墦间⑦,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⑧,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⑨,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⑩。
——节选自《孟子》注释:(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3)餍:满足、饱食。
(4)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
瞷,窥视,暗中看。
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
所之,去的地方。
(5)施(yí):通“迤”,逶迤斜行。
这里指暗中跟踪。
(6)国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7)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
东郭,城之东门外。
文言文趣味故事2

women古代折狱故事连载八(原文、注释、译文)三十一、沉夫呼妻选自《智囊补》①湖州赵三与周生友善,约同往南都②贸易。
赵妻孙氏不欲夫行,已闹数日矣。
及期黎明,赵先登舟,因太早,假寐③舟中。
舟子张潮利其金,潜移舟僻所,沉赵而复,诈为熟睡。
周生至,谓赵未来,候之良久,呼潮往促。
潮叩赵门呼:“三娘子!”因问:“三官何久不来?”孙氏惊曰:“彼出门久矣,岂尚未登舟邪!”潮复周,周惊异,与孙分路遍寻,三日无踪。
周惧累④,因具牍呈县。
县尹疑孙有他⑤,故害其夫。
久之,有杨评事⑥ 者,阅其牍曰:“叩门便叫三娘子,定知房内无夫也。
”又呼其舟中水手鞫之,吐实⑦,潮乃服罪。
【注释】① 本篇选自《折狱龟鉴补》。
同一案例,明代祝允明《枝山前闻》中亦有记载,情节相类。
② 南都——明人称南京为南都。
③ 假寐——不脱衣服睡觉。
④ 惧累——害怕受牵连。
⑤ 有他——有奸情。
⑥ 评事——官名,属大理寺,主管评判诉讼。
⑦ 吐实——交代了事实。
【译文】湖州赵三和周生是好朋友,约定一块到南都经商。
赵三的老婆孙氏不同意他远行,已经争吵了几天。
到行期清早,赵三先上了船,因为太早,便和衣睡着了。
船户张潮贪图他的财物,偷偷地把船开到偏僻地方,将赵三沉到水中,然后开回原处,假装睡觉。
周生来时,他说赵三还未到,等了好久。
周生叫张潮前去催促赵三上船。
张潮叩赵家的门叫道:“三娘子!”接着问:“三掌柜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上船?”孙氏大惊说:“他出门很久了,怎么还没有上船呢!”张潮回复周生,周生很惊讶,就同孙氏分路去找赵三,找了三天也没见到踪迹。
周生连累自己,写了状子报县。
县官怀疑妇人与人通奸,谋害了丈夫。
过了很长时间,有个姓杨的评事,看了呈文说:“敲门就叫三娘子,一定是知道家中没有赵三。
”又传讯这条船上的水手审问,水手交代了实情,张潮才认罪服法。
三十二、还钞得钞选自《寄园寄所寄》①聂以道曾宰江右②一邑,有人早出卖菜,拾得至元③钞十五锭④,归以奉母。
母怒曰:“得非盗而欺我!况我家未尝有此,立当祸至,可速送还!”子依命携往原拾处,果见寻钞者,付还。
有趣的文言文

有趣的文言文他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来到了老者所在的山脚下。
他苦劝老者交出神书,老者却笑而不答,只是说:“书中无言,需你自己悟。
”王乐顿时茅塞顿开,明白了老者的意思。
他顿时豁然开朗,原来老者所说的书,就是自己的心灵和智慧!王乐回到家乡后,开始刻苦钻研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他结交了许多资质优秀的朋友,相互学习切磋,不断提高自己。
他还发明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机器,受到了村民们的赞扬和尊敬。
有一天,一位来自远方的商人听说了王乐的事迹,便前来找他购买发明的工具。
王乐一见到商人,便向其推荐了自己的发明,并且还附上了详细的说明书。
商人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大笔一挥便将工具全部收购了。
从此,王乐成了村中的名人,人人都对他景仰不已。
后来,一场旱灾降临了村庄,粮食歉收,人们一筹莫展。
王乐想了想,决定利用自己的发明和技能来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他发明了一种高效的水利设备,使得田地得以灌溉,最终收获了丰收的果实。
人们为他的智慧和勇气所感动,纷纷为他鼓掌喝彩。
从此以后,王乐成了村里的众星拱月,人们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会向他求助。
他乐意施以援手,因为他知道,一个人如果能够帮助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
他觉得自己渐渐明白了老者所说的那本神书的含义——智慧和机遇本就在我们心中,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改变自己的命运。
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真诚和善意,就一定能够发现智慧和机遇的存在。
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宝藏,用智慧和勤奋书写精彩的人生。
趣味文言短文

趣味文言短文趣味文言短文(一)张毓明编辑一王戎识李[原文]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戎〕晋朝人。
②〔诸〕众。
③〔游〕玩。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探究·启示]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因为在路边,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二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整理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整理(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整理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诗句默写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古诗文的背诵记忆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
初中语文必考文言文

初中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必考文言文:我的趣味学习之旅》哎呀,一提到初中语文必考文言文呀,我可就有好多话要说啦。
文言文对咱们初中生来说,就像是一座神秘又有点难攀登的大山呢。
我记得刚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就像突然闯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那些字呀,看起来都认识,可是组合在一起就变得特别奇怪。
像《论语》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我就在想,这到底是啥意思呀?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的时候,我就像在听一个古老的故事。
老师说,这就像是古人在告诉我们,学习了知识然后常常去复习它,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嘛。
我当时就想,这古人还真有趣呢,把这么简单的道理说得这么文绉绉的。
我们班上有个同学叫小明,他可聪明啦。
每次老师提问文言文的问题,他都能回答上来。
有一次老师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什么意思呢。
小明就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这就是说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分白天黑夜地流走呢。
”我当时可羡慕他啦,心里想我啥时候也能像他这么厉害呀。
下了课,我就跑去问小明:“你咋能把文言文理解得这么透彻呢?”小明就笑着说:“嘿,这有啥难的呀。
你就把自己当成古人,想象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这样就容易多了。
”我听了他的话,就像得到了一个宝贝似的。
后来我们又学习了《孟子》中的文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一句可有意思啦。
我就想,这孟子可真会打比方呢。
这就好比是我呀,要是面前有两个我都很喜欢的玩具,但是我只能拿一个,那我就得选择我更喜欢的那个呀。
我就和同桌讨论这个事儿,同桌说:“你这想法还挺对呢。
不过这孟子呀,后面还有更深刻的道理呢。
”然后我们就一起研究后面的句子,发现原来孟子是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在生命和大义面前,要选择大义呀。
这让我对孟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古人的智慧真是太厉害啦。
在学习《出师表》的时候,那可真是不容易。
诸葛亮写得好长好长呀。
我一开始读得晕头转向的。
可是当我慢慢地去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后,我就像走进了诸葛亮的内心世界。
趣味文言文活动

• 还因为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 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
语文复习指引:
明确考点,做到心中有数。 盘点知识漏洞,明确自己着重解决的
问题。 复习每一板块时,知识点、重点题型、 方法归纳都要做好笔记并归纳。 坚持训练,不能急功近利。 积累很重要,眼界要开阔。
1、《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 体史书;《国语》《左传》既长于记事,又长于记言。
2、“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中传 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 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3、疏也称奏疏、奏章,是官员向上司进言的文书。一般采用分条陈述 的方式。
•度 明有妻之市贾鞋,途遇小涧,一跃而度(越过)之,至 市方忆忘其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 虑)之再三,则欲自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 反家,其夫见妻无鞋反,以为纵玩无度(限度),责其 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以讽 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 3、活动宗旨是全员参与,趣味竞争。
积分题 抢答题
活动一、飞“词”令
游戏规则 每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依次回答指定问题, 全部答对得10分,答错一处扣1分。
•度
宋妻之市贾鞋,途遇小涧,一跃而度( )之,至市方 忆忘其度( ),徘徊几度( )欲反。度( )之 再三,则欲自度( )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 其夫见妻无鞋反,以为纵玩无度( ),责其不知以 脚度( )鞋之大小。后人度( )曲以讽之,以为 其家如国,无法度(动课
•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高三人?
• 教你一招——数学题做累了,与语文相伴; 英语题做多了,与语文相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
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选自《笑林》,作者:邯郸淳。
【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还是一个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读后必练】(共24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楚人贫居.()②遂.于树下仰取叶()③螳螂执叶伺.蝉()④不能复.分别()⑤扫取数斗归.()⑥妻始时恒.答言“见”()⑦乃厌倦不堪.()⑧嘿然.大喜()⑨吏遂缚诣.县()⑩汝.见我不()2.翻译。
(10分)①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②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③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④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⑤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3. 这则寓言故事告送我们什么道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分)【参考答案】1. ①居:处于。
都。
②于是,就。
③等待,侦候。
④又,再。
⑤回家。
⑥经常,常常。
⑦能忍受。
⑧……的样子。
⑨到……去。
⑩你。
3. 道理:不要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启示:略。
【文言原文】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味不及也。
”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
其人择鱼肉大啖。
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性命。
今日如何不吃?”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文章讽刺了小气而言行不一的人。
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吝啬,口是心非,见好饭菜贪吃如命的人。
【读后必练】(共15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6分)①其他味不及.也()②异日至.客家()③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
()④其人择鱼肉大啖.()⑤兄尝.云:豆腐是性命()⑥今日如何..不吃()2.翻译。
(6分)①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味不及也。
②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
③兄尝云:豆腐是性命。
今日如何不吃?。
3. 文中的主人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参考答案】1. ①赶得上,比得上。
②到。
③于是,就。
④吃。
⑤曾经。
⑥为什么,为何。
3. 特点:口是心非,吝啬,贪吃的人。
启示:略。
【文言原文】秀才年将七十,忽生一子。
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
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
次年,又生一子。
笑曰:“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
”因名曰:“笑话。
”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
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
”【对照注译】【作品赏析】本文语言简洁,风趣幽默,可读性很强,不愧为古代笑话的精品。
【读后必练】(共14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6分)①未几..,又生一子()②如此..老年()③俱.命入山打柴()④及.归()⑤及归.()⑥三子之柴孰.多()2.翻译。
(8分)①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
②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
③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
④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
【参考答案】1. ①不久。
②像这样。
③都。
④等到。
⑤回来,回家。
⑥谁。
【文言原文】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居吾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吾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解与诸君相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南宋·罗烨【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则寓言小品,借眉、眼、口、鼻四者争地位、比高下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那些只顾为自己争夺地位而不顾全局、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唯己主义者。
作品虽然只有一百来字,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它的思想性,并且趣味无穷、令人捧腹。
当代马季先生的著名相声《五官争功》,便脱胎于此。
【读后必练】(共18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6分)①然.后子方可食()②故.吾居吾上()③宜.居汝上也。
()④亦.居我上()⑤而位居.吾上()⑥宜居汝.上也()2.翻译。
(8分)①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②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居吾上。
③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④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3. 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参考答案】3. 道理:本文辛辣地嘲讽了那些只顾为自己争夺地位而不顾全局、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唯己主义者。
启示:略。
【文言原文】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主人厌之。
一日,引客至门前闲望,忽见树上有一鸟大如鸡。
主人云:“且待取斧斫倒树,捉此鸟与吾丈下饭。
”客云:“只恐树倒时鸟已飞去了。
”主人云:“你不知这呆鸟往往树倒不知飞。
”【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笑话讽刺了那些不会看上下头的人。
寥寥数语,揭示出道理来,富有意味。
【读后必练】(共16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①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②引客至.门前闲望()③且待取斧斫.倒树()④捉此.鸟与吾丈下饭()2.翻译。
(8分)①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主人厌之。
②一日,引客至门前闲望。
③主人云:“且待取斧斫倒树,捉此鸟与吾丈下饭。
”④客云:“只恐树倒时鸟已飞去了。
”3. 这则笑话什么讽刺意义?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参考答案】1. ①离开。
②到。
③砍。
④这。
3. 讽刺意义:这篇笑话讽刺了那些不会看上下头的人。
启示:略。
【文言原文】有酷信风水者,动辄问阴阳家。
一日,偶坐墙下,忽墙倒被压,亟呼救命。
家人辈曰:“且忍着,待我去问阴阳先生,今日可动得土否?”选自《笑林》【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个笑话,生动地嘲笑了迷信风水的人。
同时,也揭露了阴阳先生的欺骗实质,教育人们破除迷信,切莫相信风水先生的一套鬼把戏。
【读后必练】(共14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①动辄.问阴阳家()②亟.呼救命()③偶.坐墙下()④待.我去问阴阳先生()2.翻译。
(6分)①有酷信风水者,动辄问阴阳家。
②一日,偶坐墙下,忽墙倒被压,亟呼救命。
③且忍着,待我去问阴阳先生,今日可动得土否?3. 这则笑话讽刺了哪一类人?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参考答案】1. ①就。
②急迫,急忙。
③偶然,偶尔。
④等待。
3. 这个笑话,生动地嘲笑了迷信风水的人。
同时,也揭露了阴阳先生的欺骗实质,教育人们破除迷信,切莫相信风水先生的一套鬼把戏。
【文言原文】叶衡罢相后,一日病,问诸客曰:“我且死,但未知死后佳否?”一士人曰:“甚佳。
”叶惊问曰:“何以知之?”士人曰:“使死而不佳,死者皆逃归矣。
一死不归,以是知其佳也。
”满座皆笑。
选自浮白斋主人《雅谑》【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则笑话富有笑料,生动有趣。
问的人似乎很严肃,但回答的却很巧妙,一扫生病时的郁闷气氛。
回答的人不但巧妙的回答了病人的问题,而且把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化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读后必练】(共18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6分)①我且.死,但未知死后佳否()②何以..知之()③死者皆逃归.矣()④以是..知其佳也()⑤使.死而不佳()⑥满座皆.笑()2.翻译。
(8分)①我且死,但未知死后佳否?②叶惊问曰:“何以知之?”③使死而不佳,死者皆逃归矣。
④一死不归,以是知其佳也。
3. 这则笑话的笑点在哪里?(4分)【参考答案】1. ①将,将要。
②凭什么。
③回来。
④因此。
⑤假使,假如。
⑥都。
3. 回答的人不但巧妙的回答了病人的问题,而且把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化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文言原文】卢公暮年丧妻,续弦祝氏某少女。
然祝以非偶,每日蹙眉。
卢见而问曰:“汝得非恨我年大耶?”曰:“非也。
”“抑或恨我官卑耶?”曰:“非也。
”卢曰:“然则为何?”祝曰:“不恨卢郎年纪大,不恨卢郎官职卑,只恨妾身生太晚,不见卢郎年少时。
”选自明•浮白斋主人《雅谑》【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笑话通过人物对话,寥寥数语就委婉、含蓄的道出了少妇的心声。
【读后必练】(共18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6分)①卢公暮.年丧妻()②汝.得非恨我年大耶()③然.祝以非偶()④抑或..恨我官卑耶()⑤然则..为何()⑥然则为何..()2.翻译。
(8分)①然祝以非偶,每日蹙眉。
②卢见而问曰:“汝得非恨我年大耶?”③抑或恨我官卑耶?④卢曰:“然则为何?”3. 这则笑话中的女主人公是如何说出自己的心声?(4分)【参考答案】1. ①晚。
②你。
③可是,但是。
④也许,大概。
⑤即然这样,那么。
⑥为什么。
3. 女主人公委婉、含蓄的通过一首诗道出了心声。
【文言原文】富家村子弟,诈为秀才,状诉追债。
官见其粗鄙可疑,乃问曰:“汝是秀才,且道‘桓公杀公子纠’一章如何说?”其人不知是书句,只恐是一件人命,便连声大叫曰:“小人实不知情。
”官命左右挞二十。
既出,谓其仆曰:“这县官真无道理,说我阿公打杀翁小九,将我打二十。
”其仆曰:“这是书句,汝便权应略知也罢。
”其人曰:“我连叫不知情,尚打二十下,若说得知,岂不拿我偿命。
”选自明•乐天大笑生《解愠编》【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笑话,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假学道的形象。
他假称秀才,被县官识破,从而被打,但还不知道被打的原因。
【读后必练】(共2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8分)①诈.为秀才()②乃.问曰()③汝.是秀才()④官命左右挞.二十()⑤既.出()⑥谓.其仆曰()⑦且道.()⑧岂.不拿我偿命()2.翻译。
(8分)①富家村子弟,诈为秀才,状诉追债。
②汝是秀才,且道‘桓公杀公子纠’一章如何说?。
③既出,谓其仆曰。
④若说得知,岂不拿我偿命。
3. 这则笑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参考答案】1. ①假装。
②于是,就。
③你。
④打。
⑤已经。
⑥对……说。
⑦说说。
⑧难道。
3. 不要不懂装懂,不要硬称自己有学问,否则有时会吃亏的。
【文言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明代江盈科《缘箩山人集》)【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短文的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