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第八章: 患者心理
《护理心理学》病人心理PPT

幼稚、脆弱
第四节 不同病情病人的心理状态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紧张不安
心情复杂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状态:敏感、期望高
挑剔、自责 三、康复病人的心理状态:依赖性强
缺乏信心 多顾虑 四、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否认期 愤怒期 协议期 忧郁期 接受期
第五节 不同疾病病人的心理状态 一、癌症病人的心理状态: “休克期”:惊恐、甚至呈木僵状态 求索退缩期:四外求医、终止了自己的义务 平静期 :冷静面对、抑郁、焦虑、易激动 二、伤残病人的心理状态: 否认: 愤怒、不合作 抑郁
求医
♠ 痛苦经历
▲个体个性特点 :
♠个性固执、刻板
不主动求医
♠ 不重视疾病
♠ 过分关注、胆小、敏感多疑 主动求医
▲社会支持: ♠ 工作繁忙 ♠ 亲友不支持
阻碍求医
第三节 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状态 一、儿童病人的心理状态:焦虑、恐惧
不安、不合作 二、青年病人的心理状态:紧张、恐惧
焦虑、悲观 三、中年病人的心理状态:沉重复杂
经济水平 求医经历
社会支持
三、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就医条件:♠ 业务水平低
♠ 医疗设备落后 阻碍求医
♠ 交通不便
▲经济水平: ♠ 医疗费用过高
阻碍
♠ 家庭或个人经济困难 求医
▲对疾病认知:
♠ 疾病初期症状不明显
♠ 强烈的事业心
阻碍求医
♠ 怕有不好的影响
▲求医经历: ♠ 受到医务人员冷遇 阻碍
♠ 治疗无效
三、急性外伤病人的心理状态: 焦虑不安 心神不宁 容易激怒
四、抑郁病人的心理状态: 闷闷不乐、不思饮食 自责自罪、失望 无助
医
《护理心理学》课后题解

护理心理学绪论1.现代世界的医学模式正处于( D )的阶段。
A.神灵主义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B.机械医学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C.自然哲学向机械医学模式转变D.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E. 自然哲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2.医院想要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应采取( C )。
A.自然观察法B.现场实验法C.问卷调查法D.心理测验法E.个案法3.什么是护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以解决会实践中的心理问题,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护理心理学既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个案法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共香,入鲍鱼之肆,久雨不同其臭”是由于人的唉觉的感受性( C )。
A.提高了B.降低了C.适应了D.迟钝了E.停滞了2.知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E )。
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恒常性E.准确性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5个需要层次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D )。
A.生理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B.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C.生理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E.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 A )。
A.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B.遗忘的进程先慢后快C.遗忘的进程时快时慢D.遗忘的进程快慢一样E.以上都不是5.王先生,52岁,建筑工人。
王先生因腿部粉碎性骨折住院,经诊断需进行手术治疗,得知这种情况后王先生对手术很恐惧,怕手术意及生命。
(1) 王先生的这种心理现象属于(A )A.动机冲突B.需要冲突C.生理需要D.动机调节E以上都不是(2) 王先生希望能治好病,但又害怕手术属于( C )。
第八章 护患心理

⑶恢复期:此期是个体放弃病人角色, 扮演健康人的角色。病人随着体力的 恢复而逐渐能独立,愿意协助自己, 积极参加复健活动,可以多做一些决 定,并逐渐增加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表示自己已在康复之中。不适应的病 人行为会停留在第二阶段。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病人的需求
自我 实现
尊重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猜疑
久病不愈的病人易盲目猜疑,对 他人的表情、神态、行为等特别敏感、 多疑。甚至对诊断、治疗、护理也会 产生怀疑、不信任,对检查、治疗均 要追根寻底详细问询;若亲人探视不 及时或次数减少亦会怀疑对他冷淡或 另有新欢等。
否认
指一个人拒不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 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机制。 被否认的东西是令自己过分难堪而不愿正视的 事实,或在心理上有威胁或会引起冲突的事物, 一个人不仅不承认事实,而且以为它根本不存 在。
等我下班再死!
• “测试人品的时刻到了,有个病人的血压一直在 降,半夜很可能要起床收尸,这大冷天我暖个被 窝也不容易,等我下班在(再)死啊……”2月22 日晚,这样一则微博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博主 为汕头市中医院女护士。
苏州最美女医生
• 8月17日,苏州市金门路上发生一起车祸,一名伤者倒在血泊之中。 这时,一名乘车路过的女医生上来,跪在滚烫的柏油路面上,对嘴中 还在冒血的伤员进行人工呼吸。 •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大夫丁欣
护理人员的优良心理素质
1、良好的认知能力 • 敏锐的观察力 • 准确的记忆力 • 思维的独立性(不可盲目执行医嘱) • 良好的注意力 2、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3、坚强的意志 4、适宜的气质与性格类型 5、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
病人角色四要素
免除平日 社会角色
负有接受 协助义务
《护理心理学》第八章心理护理

2.1 心理护理评估
(三)信息收集的方法
护理人员可通过观察、交谈、倾听、座谈、体检等手段,来收集患者的心 理状态信息。
在记录信息时,主观资料应尽量用患者的原话,客观资料应使用专业术语。
(二)启迪的原则 ➢ 护理人员是心理护理的主导者,应充分认识到患者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与每个个
体的特殊性,必须用科学的道理、通俗的语言、灵活的方法,启迪和教育护理对 象。
1.3 心理护理的原则
(三)针对性的原则 ➢ 护理对象因其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征、文化或病情的不同,心理反应也有
千差万别,所以,在心理护理中应做到“因人因地而宜,因事因情而异”,消除 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其对疾病的错误观念和认识。
性),其程度如何(定量),引起的原因是什么(归因)。
2.3 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
(一)拟订心理护理计划
1.确定心理护理目标
2.2 心理护理诊断
(一)信息分析
① 心理、行为有无异常:通过信息分析,判断患者有无心理、行为异常存在,其主 要通过将患者当前的心理与以往心理对比、与健康人对比,以及与同类患者相比 而得出结论。
② 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根据收集的信息分析异常心理、行为产生的原因。 ③ 心理、行为异常的趋势:即异常心理、行为的发展趋势,是向严重的方向演变,
➢ 患者有无能够影响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行为及行为习惯,其影响程度如何, 由什么原因引起。
4 心身疾病
➢ 患者的躯体病变是否属于心身疾病,其心理社会因素是什么。
2.2 心理护理诊断
5 人格障碍
➢ 人格障碍的心理护理的诊断要点为有无人格障碍或是什么类型的人格障碍, 影响疾病康复、人际关系等的程度如何,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6第八章患者心理

授课教案(2014 — 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医学心理学课程编码:B1311026总学时:3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谢金凤开课单位:医学院职称:教授授课专业:护理学授课班级:13级护理学本科1、2班荆楚理工学院教务处制授课进度第16周,第16次课( 2 学时)授课日期2015年6月15日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八章患者心理第一节患者角色(角色概念、特点,角色适应困难的类型)第二节患者心理(患者的心理需要、心理反应)第三节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各类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教学目标掌握患者角色的概念;了解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了解患者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教学重点1、患者的心理需要;2、患者的心理反应;3、各类患者的心理特点教学难点各类患者的心理护理教学方法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教学手段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挂图﹝﹞,模型﹝﹞,其他﹝﹞讨论、思考题、作业1、患者角色适应困难类型有哪些?2、患者有哪些心理需要及心理反应?3、不同病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参考文献《护理心理学》主编:周英、周秋郁。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9月第二版。
《护理心理学》主编:杨艳杰。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第八章患者心理第一节患者角色一、患者角色概念(5分钟)讲解:1.明确患者定义:患者是指寻求医疗或正处在医疗之中的人,因此,在医疗部门挂号就诊,取得医师诊治权利的人,均可称为患者。
护理心理学第八章-上课

护士甲:十分同情、关注该病人的处境,想 用满腔的热情帮助病人减轻意外打击造成的 巨大的心理压力,她侧重为病人采用了“树 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宣教。 护士乙: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引用心理护 理的基本技术,用“解释、安慰、保证”的 方法,苦口婆心的劝慰病人,用“早期可以 治愈”的话语给病人增添生存心态
(一)确定病人基本心理状态的性质
(二)确定病人消极心态的基本强度
第五步 分析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病人的人格类型 (二)外部事件
第六步 选择适宜的干预对策
针对各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选择对策 根据病人的人格特点选择对策 探索适用的规范化临床应用模式
讨论
目前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保 证营养供给,解决进食渠道是当务 之急。面对这样一位患者,要从把 握其心理活动入手,在收集资料的 基础上评估其身心状态,分析“拒 绝合作”的原因,找出问题才能提 供有效的帮助。
采集心理信息——患者主诉:
“我是由于偶然不慎而误将假牙吞入….人们 一旦住上医院,就意味着从正常生活的轨道上甩 了出去,而将人推到了一个更加严峻的生活角度 去对待一切,既便是健康时的平凡小事,也都归 结到“活”还是“死”这样一个哲理中去… 。 我心急如焚地期待着尽快手术,同时也反复思索 着:手术能成功吗?会不会遇到万一呢?也许弄 不好很快就会到另一个极乐世界去了……。经过 钡餐检查发现食道还有问题,我泄气了,悲观的 情绪占了上风,有时甚至失去了治疗的勇气”。 “对我最大的挫折莫过于插鼻饲管了,从鼻腔插 管到胃里,直观上看是很可怕的,因为它改变了 进食的正常渠道,因而在思想上就产生了紧张。 我询问过护士,她们说不痛。但实际操作时,我 实感难忍而无法抑制地痛哭流涕,而越发怀疑我 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呢?无奈只好拔出”。
护理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护理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护理心理学是指将心理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帮助护士了解和应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问题。
以下是护理心理学各章节的重点概述:第一章:护理心理学概述- 介绍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
- 强调了护理心理学对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提供全面护理的重要性。
第二章:人类发展与护理- 探讨了人类的生命周期,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
- 强调了护士如何根据不同阶段的患者需求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
第三章:应对与适应- 研究了个体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应对机制和适应能力。
- 介绍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应激反应等。
- 教导护士如何识别和应对患者在应对和适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境。
第四章:情绪与心理健康- 探索了情绪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
- 强调了护士对患者情绪的敏感度和理解,以及如何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
第五章:文化与健康- 研究了文化对健康和疾病概念的影响。
- 强调了护士在跨文化环境中提供全面护理和考虑患者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第六章:社会影响与家庭- 探讨了社会支持、家庭关系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 提供了护士在支持患者家庭和社交网络方面的指导和技巧。
- 强调了护士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第七章:患者教育与心理护理- 强调了患者教育对于患者自我管理和康复的重要性。
- 提供了护士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方面的指导和技巧。
第八章:临终关怀与终身关怀- 探讨了临终关怀和终身关怀对于患者和其家人的心理影响。
- 提供了护士在提供临终关怀和终身关怀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包括沟通、痛苦管理和心理支持。
第九章:心理障碍与护理- 研究不同心理障碍的定义、症状和诊断。
- 强调了护士在评估、支持和协助患者的心理障碍治疗方面的角色和责任。
护理心理学的各章节重点主要涉及心理发展、应对、情绪、文化、家庭关系、患者教育、临终关怀、心理障碍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护士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回应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8第八章 患者心理 《护理心理学》课件

5.抑郁
抑郁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
临床表现: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下降,自信心丧失, 有自卑感及无用感;行为方面,活动下降,言语减少,兴趣减 退,回避他人等
易发生的情景:重危疾病,病情加重,严重器官功能丧失, 预后不良,疗效不佳,疾病对工作生活有较大影响等。
(三)患者的求医行为与遵医行为
当个体感觉不适时其可能的反应是:忽视或否认、自我治 疗和求医。
1.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是指在个体感到某种不适时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1)求医行为可分为:主动求医行为 被动求医行为 强制求医行为
(三)患者的求医行为与遵医行为
1.求医行为
(2)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 年龄 ❖ 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 个性因素 ❖ 文化教育程度 ❖ 社会经济状况
8.退化心理
❖ 退行是指个体在遇到紧张和焦虑时,自我退回到较早期、较幼 稚的心理发展阶段,从而出现相对较为幼稚的语言和举动。
❖ 其主要特征有: ①高度的自我中心 ②兴趣狭窄 ③依赖别人 ④对自身状况的全神贯注
依赖心理
❖ 患病后患者大都会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患者往往对自 己日常生活自理的自信心不足,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为变 得被动顺从;情感脆弱;一向独立、意志坚强的人也变得犹 豫不决;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畏缩不前等。
2.患者角色的适应
角色行为缺如 角色行为冲突 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强化 角色行为异常
(1)角色行为缺如 即未进入角色。 疾病早期虽然被医生诊断为患者,但是患者否
认有病,根本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承认自己是患者。
在有些情况下,患病意味着贬低自身价值,并 影响就业、入学及婚姻等,故可能使患者不愿承担 患者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而使自信心下降。
(四)患者人格变化
过高的期待
❖ 一个人患了病希望尽快治愈,往往对医护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 要求用新技术、新药物诊治,一旦医护人员的诊治方法与其主 观愿望不符时,便会产生挫折感。甚至对医护人员的诊治措施 不理解,进而采取消极态度,被动接受诊治或抵制诊治。
躯体、心身疾病、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人,不管其就医 与否,均称为患者或病人。
包括两个方面: 疾病---机体生理或心理的一种非正常状态 人---是社会关系(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
(二)患者角色
1.患者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指的是与个体的社会地位 和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心理状态以 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 需要信息
❖ 接纳和关心
◆什么病?
◆如何治? ◆预后? ◆适应新环境的信息
◆病人处于痛苦和困境之中。
◆需要社会支持,需要亲人、 朋友、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 助。
二、患者的心理需要
(三)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病情的程度 ◆医疗条件 ◆治疗措施 ◆信任
二、患者的心理需要
(四)患病期间的爱与归属需要
❖ 爱与归属需要,包含了情感、关怀、仁慈、亲密 以及理解。
第八章 患者心理
第八章 患者心理
【学习目标】
1 陈述患者角色及特点。 2 描述患者的心理需要。 3 描述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4 举例说明对患者的一般心理问题如何进行心理护理。
第八章 患者心理
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 第二节 患者的心理1 一位患者在QQ日记中这样写道:2009年5月8日星期五,骨肉
2.记忆:记忆异常(记忆减退,近期记忆障碍等)
3.思维:思维判断力下降,依赖性提高,猜疑、怀疑等 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缺乏根据的猜测,会影响人对客观事
物的正确判断。猜疑还可以泛化涉及整个医疗过程,对治疗、用药、检验 等都作猜疑反应。
(二)情绪活动变化
1.情绪活动的强度的变化 在许多情况下,病人对消极情绪刺激的反应强度大于 正常人。
因此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支持,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生 活态度,重建新的生活方式,调动患者的各种潜能和补偿机 制,帮助树立战胜病痛信心,满足患者自我成就感的需要就 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节 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一)患者认知活动变化
1.感知:感知的指向性、选择性、理解性发生改变;躯体感受性变化;时空 知觉异常;错觉或幻觉。患者的注意由外部转向自身,关注患病部 位,关注自身感受,进而出现主观感觉异常的现象。
致行为异常。 如对医务人员采取攻击性行为,坚持不同意改
变行之无效的治疗方案等。
3.患者权利与义务
患者角色的权利 ①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 ②享有被尊重、被了解的权利; ③享有对疾病诊治的知情同意权利; ④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⑤享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 ⑥享有免除病前社会责任的权利。
3.患者权利与义务
(个体由于某种明确、具有威胁的刺激源所引起的负 性情绪)
恐惧易发生的情景: 非常规的检查和治疗 ,新入院患者,儿童、手术 患者等。
4.焦虑
焦虑是个体面临一种模糊的、非特异性威胁而不知所措的 不愉快体验,表现对未来的莫名担忧,包含烦躁不安、担心、忧 虑和害怕的成分等。
临床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加深加快、坐立不 安、来回走动等。
2.情绪活动的稳定性 有些病人于病中变得易激惹,情感脆弱受伤害,有时 甚至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毫无道理地”激动不 已,或气愤争吵,或悲伤哭泣。
(三)意志活动变化
1.意志行为主动性降低:盲从、被动、缺乏主见。
2.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缺乏自制力,情感脆弱,易受激惹。
3.意志的坚韧性下降:稍遇困难动摇、妥协,失去治疗信心, 过度依赖,失去参与疾病治疗的主观能 动性,对治疗过程和疾病康复不利。
人们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与各自 特定的角色相联系的。
又称患者身份,为一特殊角色。患病时,人们将面临角色
转换----患者的行为及社会对其行为期待发生改变。
第一:有生理或心理的异常或出现有医学意义的阳性体征 第二:应得到社会承认 第三:处于患者角色的个体有其特殊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进入患者角色意味着三方面的改变:
❖ 脱去原有社会角色,免除原有社会责任或义务、权利 ❖ 改变原有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 重新学会患者角色所应具备的行为模式
2.患者角色的适应
角色行为缺如 角色行为冲突 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强化 角色行为异常
(1)角色行为缺如 即未进入角色。 疾病早期虽然被医生诊断为患者,但是患者否
认有病,根本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承认自己是患者。
在有些情况下,患病意味着贬低自身价值,并 影响就业、入学及婚姻等,故可能使患者不愿承担 患者角色。
(2)角色行为冲突 患者由于对某种需要的迫切追求,或某种动机的
强烈程度超过求医治病的动机,产生心理冲突,如 焦虑不安甚至痛苦,将导致病情加重。
(3)角色行为减退 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不顾
❖ 医护人员应该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一方面降低病人过高的期望 值;另一方面让病人接受治疗须循序渐进的事实。
二、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当一个人患病时,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会表现出 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表现。 1.否认 2.侥幸 3.恐惧 4.焦虑 5.抑郁 6.孤独感 7.退行
特质性焦虑,与心理素质有关。
5.抑郁
抑郁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
临床表现: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下降,自信心丧失, 有自卑感及无用感;行为方面,活动下降,言语减少,兴趣减 退,回避他人等
易发生的情景:重危疾病,病情加重,严重器官功能丧失, 预后不良,疗效不佳,疾病对工作生活有较大影响等。
临床表现:自我惩罚,产生攻击行为
易发生的情景:各种原因引起的治疗受阻或病情严 重或医患冲突。
7.孤独感
❖ 住院病人远离亲人,周围都是陌生人,与医护人员交 谈机会较少,感觉度日如年,很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感。
❖ 医护人员应关心理解病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 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安排亲人探访或陪 伴,组织病友间交谈,多与病人沟通等。
瘤突然降临到我的身上。极端沮丧,对整个世界充满愤怒。随着 建议和解释越来越多,愤怒也一天天的增长!当时我对骨肉瘤的 理解是零。我必须找到一个理由!我必须责怪一些人和事!但是, 能责怪什么事情又能责怪谁呢?我自己或是这个世界。像这样的 事情在我身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不可能是真的。我不要穿病 号服,穿上了我意味着我患骨肉瘤了。不,我只是上体育课时不 小心扭伤了腿。这些人不是认真的,诊断绝对有错误?血液化验? CT?肺部阴影?这可靠吗?医生说我需要做截肢手术,术后还要 化疗!我不要,我要回到学校,参加高考,我明天就要求出院。
2.侥幸
❖ 许多患者在患病初期迟迟不愿进入患者角色,在不同程度上 存在着侥幸心理。
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医生的解释、劝告听不进,还不时 说,“别听医生唬吓人,上帝会保佑我的”,患者对疾病的诊 断半信半疑,总希望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而采取不执行医 瞩,不服从治疗。都是侥幸心理的表现。
3.恐惧
恐惧是企图摆脱某种不良后果或危险而又无能为力 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常导致回避或逃避行为。
❖ 和谐就医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患者的心理需要
(五)患病期间的尊重需要
❖ 被尊重的需要
◆关注病人的感受,避免造成被冷落感 ◆面子 ◆真诚 ◆倾听
二、患者的心理需要
(六)患病期间的自我成就需要
患病时,最难以满足的就是自我成就的需要,主要表现 在表达个人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的能力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成 就感下降,特别是有些意外事故致残者,其自我成就需要受 挫更严重。
1.否认
❖否认疾病存在 ;否认疾病的严重性 。
否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上的应激,避免过分地担忧与 恐惧,是应对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御方式。
但是不顾事实的否认,也会对疾病起到贻误的消极作用。
例如有位癌症病人,明知患病却矢口否认,拒绝治疗,半年 后因癌转移而死亡。对那些延误诊治的病人进行调查时发现大都 具有否认倾向。
病体状况,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而冲击患者角色。
(4)角色行为强化 受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的影响,有的人怀
疑自我能力,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惧不安, “安
于”患者角色现状,或自我感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 实
际情况;也有可能由于得病而“因祸得福”,期望 享
(5)角色行为异常 患者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及不良心境导
思考:
1.患者有哪些情绪反应? 2.患者角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患者的一般心理需要有哪些? 4.患者角色适应问题的表现类型有哪些? 5.患者不遵医行为的原因?
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
一、患者的概念与患者角色
(一)患者的概念
患病包括机体组织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和生理功能的损害,个 体主观体验的病感以及社会功能异常三方面。
发生矛盾或差异较大时,不遵医行为就会发生。 (4)患者对医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及治疗方式的复杂程度。
❖ 患者对医嘱内容未能理解或未记住,会给治疗带来困难,产生 不良后果。
❖ 其表现是:病人对药物服法、剂量等记忆不清,尤其是在多种 药物并服是,容易发生用错剂量、服错时间或违反服药禁忌等。
❖ 发生上述情况,与病人有关,也与医护人员和配药者有关。作 为医护人员应该首先说明药物的作用、用法以及副作用等,发 药者应在药袋上注明服用剂量、次数,并交待服药前后的注意 事项。必要时,要请病人复述一遍,以了解病人是否真正清楚。
易发生的情景:等待诊断和检查结果,等待医生或护士的 处置,等待手术,等待治疗效果等。
引起焦虑的因素有:
❖ 对疾病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是过分担忧。 ❖ 对某些机体有威胁性的特殊检查不理解或不接受。 ❖ 手术所致焦虑。 ❖ 医院环境的不良刺激,易使病人心理不佳,情绪低落。 ❖ 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甲亢、更年期综合征伴有焦虑。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