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宁腿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合集下载

不宁腿综合症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不宁腿综合症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腺功能低下。
四、发病机制
• (一)与多巴类递质的关系 • 1 .病理生理现象 • 确切的发病机制现在并不清楚,但是有一些病理生理现象,可以根据此来推测。如与
多巴类递质的关系,补充多巴类药物、使用抑制単胺酶类药物和激活多巴受体的药物 可以改善症状,而阻断多巴类受体的药物加重症状;晚间多巴类递质释放减少,活性 降低,症状较重,所以体现了昼夜节律性。 • 2 .实验室检查证据 • 正电子扫描发现,在 RLS 患者脑内壳核和尾状核 D2 受体的结合能力下降; 18F- 多 巴在纹状体的摄入量减少;白天检查的结果并不明显,这也体现了昼夜节律性。 • 但是如果多巴胺功能不足与本病的发生有关,还有些不能解释的现象。如 RLS 患者无 帕金森病样的运动障碍;补充多量多巴胺时症状加重;尸检证实,黑质内多巴胺细胞 无丢失,而在帕金森病的患者,多巴胺细胞是丢失的;故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黑质纹 状体外的多巴胺系统或非多巴胺系统参与了发病。 • 进来又有新发现:第一,经颅磁刺激提示皮层间抑制作用降低;第二,核磁共振成像 ( MRI )提示躯体感觉区、运动区、丘脑灰质形态改变;第三, SPET 、 PET 提示 边缘叶和鸦片受体参与发病;第四, fMRI 提示,感觉症状发作时,小脑半球和丘脑活 性增强;周期性腿动时,红核、网状激活系统活性增强。
• (二)与铁离子的关系 • 1960 年 Ekbom 就发现有 25% 患者血清铁离子水平低于
正常人; 1976 年有人报告, 43% 的患者血清铁离子低; 也有人发现患者体内铁储存减少。 • 近年发现的证据还有:虽然血清中的铁离子水平正常,但 血清和脑脊液中的铁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降低; MRI 和 经颅超声检查提示,中脑黑质和底节内铁离子减少;尸检 组织学染色发现,黑质内神经细胞数量虽无减少,但铁离 子含量降低。推测铁在脑内的储存降低,即脑内铁的内环 境发生改变,非进入脑内的铁减少。 • 铁是酪氨酸羟化酶的辅酶,参与多巴胺递质的合成。铁的 减少,抑制该酶的活性,间接降低了多巴类的功能,如多 巴胺合成减少,多巴胺受体表达不足,故患者出现不安腿 的表现。

临床不宁腿综合征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措施

临床不宁腿综合征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措施

临床不宁腿综合征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措施定义不宁腿综合征又称不安腿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不局限于尿毒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不受控制的活动腿的冲动,大多发生在透析过程中或夜间卧床休息时,活动后好转。

流行病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2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宁腿综合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成人患病率不同,在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患病率为5%-10%o亚洲人群患病率较低,为0.l%-3.0%o 宁腿综合征与神经-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及妊娠等存在明显相关性。

发病机制家族史、BTBD9基因、中枢神经系统铁缺乏或铁代谢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紊乱、神经环路异常、贫血、转铁蛋白饱和度V20%,以及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不佳等均为不宁腿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机制。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可能的常见发病机制:透析不充分、中分子或大分子毒素蓄积、铁代谢障碍或铁缺乏等因素相关,而贫血、含咖啡因食物或药物摄入、浓茶或某些药物蓄积等因素可能成为了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1)不受控制的冲动或欲望强烈、迫切地想要移动肢体,夜间睡眠或安静时出现或加重,需要不停地活动下肢或下床行走,一旦恢复休息状态,会再次出现上述不适感。

2)感觉异常对肢体深处不适感描述各异,如蚁爬感、蠕动感、灼烧感、触电感、牵拉感、紧箍感、撕裂感,甚至疼痛,有时没有腿部不适感也存在活动腿的冲动(这种情况可能透析病人多见)。

3)累及部位上述不适感尤以小腿显著,也可累及大腿及身体其他部位,如上肢等,通常呈对称性。

4)规律性有特征性昼夜变化规律,腿部不适感多在傍晚或夜间出现,发作高峰为午夜与凌晨之间,白天症状相对轻微,部分患者透析过程中仍可以频繁发作。

5)伴随症状大多数患者存在睡眠紊乱,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期或清醒期周期性肢体运动,常导致日间疲劳、困倦、抑郁及焦虑。

不宁腿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不宁腿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在傍晚或夜间
支持点
RLS临床特征和诊断
临床相关特点
• 家族史:约50%患者有 阳性家族史
• 几乎所有患者使用多巴 胺能药物治疗有效
• 患者在程多样:在轻度患 者中波动,在中重度患者 中为慢性进展性
• 睡眠障碍;白天疲倦乏力
• 除铁缺乏、怀孕,终末期 肾病等原发病外,查体和 辅助检查无异常
• 夜间腿肌痉挛:夜间突发的肌肉痉挛,伸 展腿部、站立、走动可使症状缓解,有明 显的肌肉疼痛,而不是感觉异常,可触及 痉挛肌肉。
• 静坐不能: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后因为 内心不安宁而出现坐立不安,常伴轻度锥 体外系症状,无家族史,无昼夜节律变化, 很少影响睡眠。
鉴别诊断
•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常伴有 头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出 汗、尿频、运动性不安,无昼夜节律,活 动后症状不能缓解。
未知
中枢多巴胺通路失调
支持RLS中枢多巴胺通路失调的证据
Turjanski N et al. PET显像RLS尾状核、壳核18FDOPA摄取降低。
Ruottinen HM et al. 18F-DOPA PET显像PLMDRLS患者尾状核、壳核摄取率88%、89%。
反应多巴脱羧酶活性。
Ruottinen HM et al.,Neurology,2000 Turianski N et al., Neurology,1999
中枢多巴胺通路失调
• RLS经颅磁刺激(TMI)短潜伏期皮质内抑制 (SICI)较正常组织显著减少,提示皮层兴奋 性增加。
•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卡麦角林(Carbergoline) 增加RLS TMI引起的SICI。
• RLS源于多巴胺通路失调。
Nardone R et al.,Acta Neurol Scand 2006

不安腿综合征 病情说明指导书

不安腿综合征 病情说明指导书

不安腿综合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不安腿综合征概述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也称为不宁腿综合征、Ekom 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腿部的常见的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病因可能与遗传和脑内多巴胺功能异常有关,可继发于某些疾病。

患者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双下肢难以形容的感觉异常与不适,有活动双腿的强烈愿望,患者不断被迫敲打下肢以减轻痛苦,常在夜间休息时加重。

英文名称: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

其它名称:不宁腿综合征、Ekom综合征。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下肢。

常见症状:下肢不适感、强烈的活动双腿的欲望、入睡困难。

主要病因:可能与遗传和脑内多巴胺功能异常有关,可继发于某些疾病。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叶酸及维生素B12检查、铁蛋白与转铁蛋白检查、生化检查、MRI、神经传导和肌电图检查、多导睡眠监测。

重要提醒:该病虽对生命没有危害,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尽早治疗。

临床分类:1、根据是否有原发病,分为原发性RLS和继发性RLS。

(1)原发性RLS:病因不明,又称为特发性RLS,家族性较为常见。

(2)继发性RLS:由其他疾病引发。

2、根据症状发生的频率,分为慢性持续性RLS和间歇性RLS。

(1)慢性持续性RLS:最近一年内,未经治疗的患者出现症状的频率为平均每周2次或以上。

(2)间歇性RLS症状出现的频率为平均每周少于2次,且一生中至少有5次RLS3、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RLS(<45岁)和迟发型RLS(>45岁)(1)早发型RLS:多集中在20~40岁发病,疾病进展相对缓慢,多为家族性。

(2)迟发型RLS:进展快且通常更严重,家族性的可能性较小。

二、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三、不安腿综合征的病因病因总述:原发性RLS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脑内多巴胺功能异常有关。

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 又称多动腿或不安腿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变,最早是由英国的 Willis 于1685 年提出,其后瑞典神经病专家 Ekbom 于 1945 年进行了系统总结,首次全面地概括了该病的特征和临床表现,故又称 Ekbom 综合征[1]。

其临床特征为患者在夜间睡眠时或静息状态下出现双下肢难以名状的不适感,常被迫捶打或运动双腿或下床走动才能缓解症状。

尿毒症患者中不宁腿综合征发病率在20%一40%,常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肌震颤[2]。

可见其为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此病在临床上常被忽略,许多患者因未得到及时诊断而延误了治疗。

本文就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简要介绍。

1.病因和发病机制RL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前者原因不明,部分具有家族遗传性。

法国和意大利报道与12q和14q基因突变有关。

后者可见于尿毒症、缺铁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妊娠、干燥综合征、帕金森病、小纤维神经病、多灶性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代谢病、药源性(如三环类抗抑郁剂、H2受体阻滞剂、镇静剂)等。

2.诊断标准[3-4]2.1 临床诊断依据必须具备以下4个临床特点。

○1.因腿部不适引发的腿部活动。

患者腿部常有难以描述的不适感,如蠕动、蚁走、瘙痒、烧灼、触电感等;感觉异常位于肢体深部,多数以累及下肢为主,单侧或双侧,半数患者也可累及上肢。

活动后上述症状可以缓解。

○2.静息后(坐和躺)可使症状出现或加重。

○3.持续活动可使症状部分或全部缓解。

轻症者在床上和椅子上伸展一下肢体即可缓解症状;重症者需来回踱步、搓揉下肢、伸屈肢体才能减轻症状。

重新平躺或坐下后数分钟至1 h,上述症状常常再次出现。

○4.夜间症状加重。

典型者在23点至次日凌晨4点最为严重,故经常严重影响患者睡眠。

早晨6点至中午12点症状最轻。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
• 睡眠中周期性肢动(PLM):大多数患者伴发,发生在快 速动眼相睡眠期的单侧或双侧下肢周期性反复出现刻 板样不自主运动,形式多样。典型为大趾节律性背伸 及踝部背曲,偶有髋膝屈曲,类似巴彬斯基征,可将 患者惊醒。周期性肢动指数增高可支持RLS。 • 本病呈慢性病程,可长达数十年,病程中波动明显, 多为良性过程。特发性RLS随年龄增长病情可加重或出 现缓解后复发。
临床依据/感觉
行诊断 诊断性治疗是目前确诊RLS的主要有效手段 医生会通过血液常规、铁蛋白和肾功能等检查区分原发 /继发RLS
临床依据
因腿部不适引发的腿部活动 休息后(坐和躺)可使症状出现或加重 持续活动可使症状部分或全部缓解 夜间症状加重 看似复杂,实际诊断的 时候还是比较简单的
支持诊断证据
流行病学
• 1、欧洲和北美采用国际不宁腿综合征研究组的诊断标 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一般人群RLS患病率为7.2~ 11.5%。日本采用自制问卷方式调查,患病率5%。我 国尚无RLS患病率资料,患病率大概为2%~10%左右。 • 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老年常见,患病率随年龄增 高趋势,严重病例多见于老年人,男女患者比例约1
:2。该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远远高于
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或者 阿尔茨海默病。 • 3、不宁腿综合征在临床中认识不足,被长期漏诊、误 诊,被归因为失眠、应激、肌肉痛性痉挛、关节炎及 老年心理障碍等原因。
RLS的危害
影响患者睡眠(入睡困难,睡眠难以维持,睡眠质量差) 日间功能减退(疲惫乏力,工作易出差错等)
(4)强烈的活动欲或不适感在晚上或夜间较白天加重, 或仅发生在晚上或夜间(当症状非常严重时夜间加重可不 被察觉,但以前必须出现过)。

不宁腿综合征-PPT课件

不宁腿综合征-PPT课件
期性肢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 in sleep , PLMS) 常见,至少出现于80%的RLS患者。PLMS是 RLS最重要的不自主运动,表现睡眠中不停地翻身和移 动下肢,一侧或两侧下肢周期性反复刻板的不自主运动 ,典型呈大趾节律性背伸与踝部背屈,类似Babinski征 。82%~100%的RLS患者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周期性 肢动指数(PLMSI)>5次(指整个睡眠中每小时的肢动次 数),成人觉醒时周期性肢动(PLMW )>15次/小时,对 RLS具有高度鉴别作用。
诊断及鉴别诊断
• 1.诊断 RLS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诊断,鉴别困 难时试验性治疗可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1)国际RLS研究组修订的RLS诊断标准: • 1)四项基本诊断标准:①被迫活动下肢,通常伴下肢难以 形容的感觉异常与不适(有时被迫活动不伴感觉不适, 有时除下肢以外上肢或身体其他部分也受牵累),或者 站起因不适感。②休息或不活动(例如躺或坐)时被迫活 动或出现感觉异常或加重。③通过活动(如走动或拉伸) 能部分或完全减轻被迫活动或感觉异常,且此缓解作用 至少能持续到活动结束。④被泊活动或感觉异常在傍晚 或夜间重于白天,或仅发生在傍晚或夜间(症状十分严 重时,夜间加重可能不明显,但先前曾有夜间加重的表 现)。
不宁腿综合征
•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也称为不 安腿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腿部的常见的感觉运动障碍 性疾病。患者在夜间睡眠或安静时出现双小腿难以名状的 不适感,迫使捶打、活动双腿或下床走动才能缓解症状。
• 本病最早由英国的解剖学家和著名医师Thomas Wills描述 ,于1960年正式命名为不宁腿综合征。临床上可分为特发 性与症状性两类,继发性病例通常发病较晚。 • 流行病学显示,人群中RLS的患病率为1. 2%一5 % , 可发 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人多见,老年人患病率更高。尿毒 症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LS患病率高达10%以上。

不宁腿综合症相关诊断和鉴别

不宁腿综合症相关诊断和鉴别

不宁腿综合症相关诊断和鉴别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不宁腿综合症相关诊断和鉴别[导读] 不宁腿综合症患者常常出现下肢(偶尔可有上肢)不愉快的异常感觉。

如:虫蠕感,虫爬感,刺痛感,或其他异样感觉,多发生在夜间尤其是入睡前。

不宁腿综合症容易跟**不能、腿痛动趾综合征、夜间腿部痉挛、卧位性神经性跛行综合征、其他下肢肌肉及骨骼结构病变混淆。

不宁腿综合症患者常常出现下肢(偶尔可有上肢)不愉快的异常感觉。

如:虫蠕感,虫爬感,刺痛感,或其他异样感觉,多发生在夜间尤其是入睡前,受累部位以小腿深部最为明显。

揉搓局部皮肤,按摩患肢,伸展肌肉可缓解症状,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活动患肢,故而患肢常常过度行走,以期缓解。

由于不宁腿综合症常常发生于夜间或入睡之前,因此,患者入睡困难,多有失眠。

不宁腿综合症的发病率报道不一,约为%—29%。

一般认为,约在15%。

男女均可罹患,女性稍高于男性。

儿童亦可患病。

妊娠女性发病率约为11%—27%,一般多见于妊娠3个月以后。

任何人种均可发病,但西方人更易受累。

不宁腿综合症的误诊率很高,约为59%。

病人由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8年,病人由发病到就诊的间期亦较长,个别患者发病后30年才首次就诊。

因此,临床医生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还应重视大众医学科普水平的提高。

不宁腿综合症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型,继发性不宁腿综合症常见于周围神经病、尿毒症、或某些金属离子缺乏的患者。

对于不宁腿综合症的患者要鉴别原发与继发。

临床表现夜间或入睡前发生感觉异常和被迫活动患肢是不宁腿综合症的特征表现。

病人白天大多正常,夜间或入睡前开始发作,至次日晨起时症状逐渐消退。

严重时常常影响睡眠,病人苦不堪言,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不宁腿综合症的感觉异常多种多样,最具特征的是蠕动感或虫爬感。

病人就诊时常常诉说“腿内有蛆虫在蠕动”,“腿内有毛毛虫在爬”。

主诉中所用词汇按频度大小依次为“急需活动患肢、蠕动感、刺痛、抽筋、虫爬、牵拉、电击、紧张、不舒适、瘙痒”等感觉,但灼烧感、针刺感多不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REST General Population Study
RLS sufferers N=416
19%未寻求诊治
81%咨询医师
25%未诊断
75%诊断
94%误诊
6%诊断为RLS
RLS sufferers:患者RLS症状出现至少每周2次,并且对生活质量产生中度 到重度的影响。
ALLen RP,et al.Arch Intem Med.2005;165:1286-1292.
临床表现
• 部位:发生于下肢的一种自发的、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异 常感觉,以腓肠肌最常见,大腿、足部或上肢偶尔也可以 出现,通常为对称性。 • 异常感觉:下肢深部或骨头内撕裂、蠕动、刺痛、烧灼、 瘙痒感。持续数秒或1分钟,反复发生。患者往往形容 “没有一个舒适的地方可以放好双腿”。有一种急迫的强 烈要运动的感觉。 • 强迫性动作:患者被迫踢腿、活动关节或者按摩腿部,并 导致过度活动。休息时出现症状,活动可以部分或者完全 缓解症状。一夜数次发生,具有典型的昼夜规律,多出现 在晚上和上半夜,发作高峰在午夜与凌晨3点之间。 • 失眠是其必然的结果,对患者精神状态、认知功能及生活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认识不足,易漏诊/误诊
• 原因: • 诊断依赖病史,目前无简单有效的检测方 法来帮助诊断 • 患者给出的非特异性、单一的描述,常使 医生诊断为其他常见疾病
“睡不着觉,易醒,睡眠差”,“腿上不舒服”,“腿上疼 痛”……
RLS对患者的危害
• 影响睡眠——入睡困难,睡眠难以维持, 睡眠质量差 • 日间功能减退——疲惫乏力,工作易出错 • 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 影响生活质量 • 健康状况恶化
Unrath A,et al.,Movement Disorder,2007
脑白质异常
• 部分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 评估白质完整性。 • 初级、次级运动皮质、感觉运动皮质和基 底节联系白质纤维FA降低。
Unrath A,et al.,Movement Disorder,2007
• 夜间腿肌痉挛:夜间突发的肌肉痉挛,伸 展腿部、站立、走动可使症状缓解,有明 显的肌肉疼痛,而不是感觉异常,可触及 痉挛肌肉。 • 静坐不能: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后因为 内心不安宁而出现坐立不安,常伴轻度锥 体外系症状,无家族史,无昼夜节律变化, 很少影响睡眠。
鉴别诊断
•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常伴有 头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出 汗、尿频、运动性不安,无昼夜节律,活 动后症状不能缓解。 • 周围神经病变:多有压迫、外伤、骨折、 肿瘤、炎症、糖尿病、铅中毒等病史,病 变范围符合神经分布,有明确的感觉和运 动功能异常,一般不引起腿部活动,无昼 夜节律,活动后症状不能缓解。
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已有疾病难以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病); 妊娠妇女易出现并发症;尿毒症患者预后变差甚至致死……
Hening W,et al.Sleep Med.2004;5:237-346. ALLen RP,et al.Arch Intem Med.2005;165:1286-1292. Sevim S,et al.Neurology.2003;61:1562-1569.
流行病学
• 一般人群患病率为7.2%-11.5%。 • 亚洲人群患病率低于西方国家
日本4.6%,韩国12.1%,新加坡<1%。患病率差异大。
• 国内目前尚无RLS患病率研究
流行病学-欧美国家常见(5-10%)
10 8 6 4 2 0 n=23052 n=15391 RLS任何频率 RLS sufferers*
1.3
6.7
4.2 3.5 5.6 5.8 5.0
3.1 3.1 4.9 4.8 4.1
2.4 2.0 2.3 3.1 2.7
Spain(n=1896)4.9 UK(n=1950) 8.6
USA(n=5964) 7.6 总样本量 n=15391 7.2
RLS年龄分布和流行病学
ALLen RP,et h Intem Med.2005;165:1286-1292.
RLS的医学史
• 2006年,在《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杂志EFNS发表了RLS和周期 性睡眠性肢动症的诊治指南 • 2009年,在《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中 国的《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 南》
RLS
• 任何年龄段均可起病,随年龄增加患病率 升高 • 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 • 慢性病程,病程可以有波动 • 临床医师认识不足,早期误诊和漏诊率高
*患者RLS症状每周至少出现2次,并且对生活质量产生中度到重度影响
Hening W,et al.Sleep Med.2004;5:237-346. ALLen RP,et al.Arch Intem Med.2005;165:1286-1292.
流行病学-亚洲地区比例较低
国家/人群 新加坡 样本量 RLS患病率
RLS发病机制假说
家族/基因 脑、脊髓 功能异常 铁缺乏
RLS
妊娠
继发因素:肾 脏疾病、周围 神经病
帕金森病?
遗传因素
• 50~92%原发性RLS有阳性家族史, • RLS 在单卵双胎孪生子中的发病率有很高 的一致性, • 在一项对12对单卵双胎孪生子的研究中有 10对呈现出RLS发病一致性,表明遗传因 素与RLS的发生发展有关。 • 可疑基因为12q、14q和19q,与CAG三核 苷酸重复序列有关。
Practice of Physick,1st edn)
• 19世纪,Wittmaack进一步认为该病症与焦 虑症密切相关。
RLS的医学史
• 1945年,Carl Ekbom提出了“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这一名称,并清楚 界定了这一症候群的临床症状。 • 1995年,国际不宁腿综合征研究组发表了 诊断不宁腿综合征的基本要素。 • 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际不宁 腿综合征研究组对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
反应多巴脱羧酶活性。
Ruottinen HM et al.,Neurology,2000 Turianski N et al., Neurology,1999
中枢多巴胺通路失调
• RLS经颅磁刺激(TMI)短潜伏期皮质内抑制 (SICI)较正常组织显著减少,提示皮层兴奋 性增加。 •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卡麦角林(Carbergoline) 增加RLS TMI引起的SICI。 • RLS源于多巴胺通路失调。
脊髓功能异常
• 局灶性脊髓传递通路异常或者脊髓损伤 • 脊髓上位神经元对脊髓发放抑制冲动的作 用缺失 • 脊髓屈肌反射敏感性增高,引起PLM(周 期性肢动)
RLS基因学特征
定位 RLS1 RLS2 RLS3 RLS4 RLS5 未命名 未命名 12q22-23.3 14q13-22 9q24-22 2q33 20p13 4q25-26 17p11-13 遗传方式 AR AD AD AD AD AD AD 发病年龄 非特异 人群 加拿大,法 国,德国
26y,18-42y 意大利 非特异 美国
• 黑质致密部的病理检查没有发现多巴胺的减少。 • 中枢神经其他多巴胺通路而不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的 神经元退变与RLS发病密切相关。
Zhao H et al.,J Neurosci Res,2007
脑皮质功能异常
• 高分辨率3D MRI,优化体素形态学研究 (optimized voxel-based morphometry) • RLS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灰质容积减少, 波及左侧初级运动皮质。
33y,12-60y 意大利 27y 21y,9-40y 未知 法国,加拿 大
中枢多巴胺通路失调
支持RLS中枢多巴胺通路失调的证据
Turjanski N et al. PET显像RLS尾状核、壳核18FDOPA摄取降低。 Ruottinen HM et al. 18F-DOPA PET显像PLMDRLS患者尾状核、壳核摄取率88%、89%。
不宁腿综合征发病机制 及诊疗进展 唐黎黎
不宁腿综合征的定义
•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没有明确定义 • 是一种主观症状,从字面看,是一种一刻 不得安宁的腿部症状。病人常抱怨有一种 难以抑制的内在冲动想要移动患肢,通常 是腿部,88%病人同时有难以言喻的不舒 服感觉(如麻、胀、紧、酸、痒、灼热、 蚂蚁爬感等) • 特点:静息时明显,夜间睡眠时加重,活 动下肢后可暂时缓解。
Nardone R et al.,Acta Neurol Scand 2006
中枢多巴胺通路失调(多巴胺能A11细胞)
• A11区位于下丘脑,与睡眠相关核团毗邻,是脊 髓多巴胺能纤维联系的唯一区域。 • 6-羟多巴胺-小鼠A11细胞毁损-D2/D3受体表达下 降,均导致小鼠运动增加,制造RLS动物模型。 • 罗匹尼罗(Ropinirole)治疗有效。 • RLS发生与A11区域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关。
四项标准
RLS临床特征和诊断
支持点
• 家族史:约50%患者有 阳性家族史 • 几乎所有患者使用多巴 胺能药物治疗有效 • 患者在睡眠中或醒时出 现周期性肢动
临床相关特点
• 临床病程多样:在轻度患 者中波动,在中重度患者 中为慢性进展性
• 睡眠障碍;白天疲倦乏力 • 除铁缺乏、怀孕,终末期 肾病等原发病外,查体和 辅助检查无异常
国家/样本量 RLS任何频率 (%)
10.8
RLS>=一次/周 (%)
6.6
RLS>=2次/周 (%)
5.5
Clinically relevant RLS sufferers
(%) 4.2
France (n=1884) Germany (n=1929) Italy (n=1768))
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