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优秀遗传学教材浅析

合集下载

遗传学(第3版)第3章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遗传学(第3版)第3章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以上的测交中,一对基因的杂种,总是与其隐性亲本(rr)
进行杂交,这种杂交方式也叫做回交(backcross)。 4-15
2、自交验证(selfed/selfing) 通过自交后代的类型和数目来推论亲本的情况。
基本方法:以F2分别自交产生F3,然后根据F3的表型类型及 比例,验证所设想的F2基因型,从而推知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 基因是否分离。
黄416粒=315粒 黄圆+101粒 黄皱
绿140粒=108粒 绿圆+32粒 绿皱 所以 从颜色上看 黄色:绿色=416:140=2.97:1=3:1 再考察种子的形状: 圆:423粒=315粒黄圆+108粒绿圆 皱:133粒=101粒黄皱+32绿皱 所以 圆形:皱形=423:133=3.18:1≈3:1
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当今的遗传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 核心。谈家桢先生曾生动而形象地将遗传学比喻为一棵根深叶 茂的大树,孟德尔定律便是具有顽强生命的种子,由摩尔根等 人建立起来的细胞遗传学则是这棵巨树的主干。 本章的主要内容:孟德尔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扩展。
要点:孟德尔遗传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基因在动物、 植物乃至人类的繁衍过程中的表现及其传递规律。

皱豌豆

圆豌豆(吸水性强)4-10
3.1.2 分离定律 ( principle of segregation)
Mendel’s First law The two members of a gene pair (alleles) segregate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in the formation of gametes; half the gametes carry one allele, and the other half carry the o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

大学遗传学教学中几个难点、疑点内容分析论文

大学遗传学教学中几个难点、疑点内容分析论文

大学遗传学教学中几个难点、疑点内容分析论文遗传学是生物技术、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普遍反映这是最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

就学生而言,遗传学的绝大部分内容不能单靠记忆而需要推理和思考才能掌握,尤其是遗传学同概率论和统计学联系甚紧,这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尤为吃力;就教师而言,如何对遗传学概念之间及遗传现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之间相互联系阐述清楚"对学生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某些难点疑点内容,教师必须对教材中前后章节相互联系’加以分析、比较和综合,或者就相关内容加以补充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就遗传学的难点和疑点教学进行分析。

1、基因、等位基因和复等位基因基因是包含转录成RNA分子的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基因转录成的RNA分子经加工后或者直接发挥作用,或者翻译成一段肽链。

基因可以在不同位置上或以不同的方式突变形成不同的形式,基因的不同形式称为等位基因。

基因作为染色体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每一个核苷酸可以是A、G、C或T,n个核苷酸组成的序列理论上可以在任意核苷酸位置上向其它3种核苷酸突变,因而n个核苷酸长度的基因,其可能存在单核苷酸差异的等位基因数目为3xn,如果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核苷酸差异,以及其它不同类型的突变,那么不同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就更多,可以把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基因在实验中为组成单个互补群6omplementationgroup)的一系列突变或等位基因所限定。

在互补测验中,同一互补群内的等位基因不存在互补关系。

绝大多数复等位基因存在于自然群体中,但实际上所有可能的等位基因并不同时存在,其中有些不曾发生,有些虽曾发生,但由于偶然因素或突变的有害性而自然剔除,也可能以极低频率存在而很难检测到。

有时一个基因的复等位基因因偶然因素而存在,并且反映其突变历史,例如自交不育基因。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基因的多种形式的复等位基因都可能在群体中存在,但在具体某个真核生物个体指二倍体)中只存在复等位基因中两个相同的或不同的成员,因为每一个二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以同源染色体对存在,而等位基因则位于同源染色体对中两个染色体上的对等位置。

人民教育出版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第二课时: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第三课时: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第四课时:分离定律
第五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第六课时: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单元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问题引领诱发探究心理---分析、推理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模拟实验突破思维的难点---分析测交实验,领悟假说-演绎法---归纳、概述分离定律---技能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2.能力目标: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重点、难点与关键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源自解释。(2)假说—演绎法。人民教育出版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PPT课件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PPT课件

(二)孟德尔实验及其分离定律的归纳
➢ 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现象 相关背景知识:
– 豌豆的7个单位性状及其相对性状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 A、豌豆花色杂交试验 • B、七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结果 • C、性状分离现象
2021
6
豌豆的7个单位性状及其相对性状
2所选择的七个单位性状的相 对性状间都存在明显差异, 后代个体间表现明显的类别 差异;
2021
10
2. 试验结果P
• F1(杂种一代)的花色全部 为红色;
F1
红花(♀) × 白花(♂) ↓
? 红花
• F2(杂种二代)有两种类型 的植株,一种开红花, 一种开白花;并且红花 F2 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 株数
接近3:1。
比例
红花 705 3.15
↓ 白花 224 1
2021
11
• 3❖. 反孟交德尔(re后ci来pr用oc白al花cr亲os本s)作试为验母及本其、结红果花亲本作
13、性状(character/trait) :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 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称为性状。
14、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孟德尔把植 株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称为单位性状, 即:生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
15、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不同 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 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2021异称为相对性状。 5
2021
35
• 两对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立性。配子 形成时,同一对基因各自独立分离,不同对基 因则自由组合,一般情况下,F1配子分离比为 1∶1∶1∶1;F2基因型比为(1∶2∶1)2; F2 表 型比为(3∶1)2。

遗传学--ppt课件全篇

遗传学--ppt课件全篇
真核生物一个mRNA只编码一个基因;原核生 物一个mRNA编码多个基因
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
遗传密码
遗传密码的基本特性
• 遗传密码为三联体 • 遗传密码不重叠(少数例外),在一个mRNA上每个核苷
三点测交
干扰与并发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 机会就会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干扰或干涉 (interference,I )
对于受到干扰的程度,通常用并发系数或符合系数 (coefficient of coincidence,C )来表示
并发系数 = 实际双交换值 / 理论双交换值
非整倍体
超倍体(hyperploidy)
指体细胞中多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 超倍体的来源
• 由于减数分裂时个别染色体行为异常所致 n +1 配子与 n 配子结合形成三体(trisomy)
• 两个相同的 n + 1 配子结合形成四体(tetrasomy) 两个不同的 n + 1 配子结合形成双三体(double trisomy)
X三体综合征 Klinefelter (克氏)综合征
(又称小睾丸症)
超Y综合征
典型核型
45,X 47,XXX 47,XXY
47,XYY
主要特征
卵巢发育不全,呈索条状,不育,乳房不发育,蹼颈, 肘外翻 大多患者外表正常,内外生殖器、性功能一般正常,少 数卵巢功能异常。有生育能力或不育等
先天性睾丸不发育,智力低下,乳房发育等
Cy + +S
+S ×
Cy +
Cy +
Cy +
Cy +
+S
Cy - 果蝇翘翅基因
+S

遗传学中文教材

遗传学中文教材

遗传学中文教材
在遗传学领域,有两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中文教材:
刘祖洞先生的《遗传学》是中国遗传学的启蒙教材,自1979年面世至今,一直是各高校主选的遗传学教材之一。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基因、染色体、突变、重组、遗传规律等,同时也介绍了遗传学在生物进化、物种形成、人类遗传等方面的应用。

另外一本值得推荐的中文教材是《Thompson & Thompson医学遗传学》,改编自其全新的第8版,这本书将人类医学遗传学的经典理论与现代分子遗传学相结合,全面介绍了分子诊断、人类基因组计划、遗传药理学、发育遗传学和肿瘤遗传学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以上两本教材都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教材,对于初学者和进阶学习者都非常有帮助。

国外生物化学优秀教材分析与思考

国外生物化学优秀教材分析与思考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84 学法教法研究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机体中生物活性分子结构功能及其代谢的一门学科。

生物化学作为医学、农林、综合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同样也是学生最难学透彻的课程之一。

教材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教材的合理选用与教学效果有着必然联系。

对比国内外教材可以发现,国外教材平均三四年更新一次版本,更新速度较快,能够及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国内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版本更新周期较长,教材插图比较少,且大多数直接引自国外教材,同时缺乏实验原始数据分析,以黑白印刷的原版彩图效果差强人意。

本文就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Biochemistry (6th edition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7th edition )》、《Biochemistry (8th edition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5h edition )》、《Biochemistry (4th edition )》五本教材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与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国际上生物化学教材的内容特色、发展趋势和教学方法,希望对国内生物化学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教材简介表格一教材基本情况比较二、教材特点介绍1.《Biochemistry (6th edition )》该教材由弗吉尼亚大学Reginald H.Garrett 、Charles M.Grisham 两位教授主编,他们一位是生物学博士,另外一位是化学博士,他们以各自领域内的独特视角来看待生物化学这个共同的内容,完成了本教材的编写,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本教材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除了基础生物化学的内容外,独立编写了第16章马达分子,详细的介绍了马达分子的结构性质等;(2)本版新增如:生化试剂盒的研制、低聚糖与蛋白质折叠、脂筏作用、超级呼吸复合体等;(3)书中穿插了很多实验室技术小box ,介绍了很多实验室常用的研究技术,意在使学生明白实验的重要性;(4)知识覆盖全面,增加了生物化学在治疗疾病、改善公共卫生、改善环境污染,开发更廉价更安全的天然产品等这些与人类联系更加紧密的这些内容;(5)这本书的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邀请学生积极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激发他们对主题的好奇心和想象力;(6)每章末均列出了部分相关推荐阅读文献,同时还有对本章重点内容的概括,全书最后附有章节习题解答。

五本《遗传学》国外优秀教材简介与启发

五本《遗传学》国外优秀教材简介与启发

五本《遗传学》国外优秀教材简介与启发作者:赵轩许书贞韩建明张延召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1期摘要: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也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遗传学的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国内外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遗传学教材。

本文选取了在国外高校使用较为广泛的五本遗传学教材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与分析,以加深我们对国外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及教育方法的了解,并为以后遗传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工作提供建议。

关键词:遗传学;教材简介与启发遗传学发展的历史悠久,我国在宋代就有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九子,九子不同”的遗传与变异的初步概念。

1900年遗传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

一本优秀的教材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传学的教材要及时更新,加入最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体现科学发展的时代性。

我国目前遗传学教材分为三大类,医学院校使用的医学遗传学、农林院校使用的动物遗传学和普通遗传学、综合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使用的普通遗传学等,其内容和侧重也有所不同[1]。

根据统计,我国高校使用比较广泛的遗传学教材包括以下几本:分别是北京大学戴灼华教授等主编的《遗传学(第三版)》(2016,高等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刘祖洞教授主编的《遗传学(第三版)》(2013,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大学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第三版)》(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各具特色的优秀教材,例如复旦大学赵寿元教授主编的《现代遗传学(第二版)》(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国外高校有一些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的遗传学教材,笔者选取了其中五本,对这五本优秀教材的编写体系与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

希望通过分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国际上优秀教材的编写特点与方法。

能够为今后遗传学教材的修订和提升课堂教学质提供参考。

一、选用教材本文选取的教材包括: Michael J.Simmons主编的《Principles of genetics(7ed)》(2016),Leland H.Hartwell主编的《Genetics:From Gene To Genomes(6ed)》(2018),Benjamin A. Pierce主编的《Genetics: A Conceptual Approach(6ed)》(2016),William S.Klug主编的《Concepts of Genetics(12ed)》(2018)和 Peter J. Russell主编的《Genetics :A Molecular Approach(3ed)》(20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优秀遗传学教材的比较与借鉴王建波乔守怡(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引言遗传学是生物学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也是当今发展迅速、综合性越来越强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内容已从经典的形态、生理性状遗传规律分析,发展到基因及基因组结构、功能的研究,融入到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前沿学科领域。

遗传学也是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遗传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其他课程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外大学的生物学及相关院系都非常重视遗传学教学工作,在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网站建设、习题安排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改进,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优秀的遗传学教材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

刘祖洞先生等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写的《遗传学》在国内具有长期、重要的影响,近几年不同作者又编写出版了几部中文教材,如《遗传学》(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8)、《现代遗传学》(赵寿元、乔守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08)、《遗传学原理》(徐晋麟、徐沁、陈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2005),这些教材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许多遗传学任课教师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优秀的国外教材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特别是随着遗传学英文授课和双语教学的广泛开展,如何选择和使用原版教材,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使教学内容和水平与国际接轨,提高遗传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参考了国外高校流行的五本遗传学教材,希望通过对这些优秀教材的分析,了解国外高校的教学内容,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教材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教材内容比较我们选择了5本在国外高校被广为采用、颇受好评的遗传学教材,这些教材一般都经过一次或多次再版修订,文中主要介绍近几年出版的最新版本,这五本教材如下:(1)《遗传学原理》(Tamarin R H, Principles of Genetics, 7th ed, McGraw-Hill, 2002)(2)《遗传学:分析和原理》(Brooker R J, Genetics:Analysis & Principles, 2nd ed, McGraw-Hill, 2005);(3)《遗传学基础》(Klug W et al. Essentials of Genetics, 6th ed. 2007);(4)《遗传学:从基因到基因组》(Hartwell L H et al. Genetics: From Genes to Genomes, 3rd ed. McGraw-Hill, 2008);(5)《遗传学导论》(Graffiths A J F et al. Introduction to Genetic Analysis, 9th ed.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2008)。

表1中列出了以上教材全部章节的名称。

从表1可以看出,以上这五部教材的内容都很丰富,最少的有20章,多的达到了26章,内容涵盖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如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连锁遗传分析与遗传作图、基因的结构、功能与表达调控、基因突变与修复、非孟德尔遗传、数量遗传、群体遗传、基因与基因组进化等,同时,每部教材都对遗传学的最新进展给予高度关注,每次再版修订时都及时补充这方面的内容,如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发育遗传学等。

相对来说,这些教材在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进化遗传学方面补充的新内容都不多。

三、教材特色比较这五本教材的作者本身长期从事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教学,并在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写作经验,根据自己的体会来编写教材,使之各有特色。

1. 《遗传学原理》该书作者曾为成千上万本科生讲授遗传学及相关课程,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教材,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修订6次,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是第7版。

遗传学通常分为三个领域,即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并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将这三个领域联系了起来。

在授课中,有的教师认为经典遗传学是认识分子和群体遗传现象的基础,从这部分开始讲授,相反,有的教师从遗传的分子基础开始讲授,为此,作者将这三个领域相关的章节分别组合在一起,便于不同学校的师生使用。

在第7版中,“重组DNA技术”已发展成为“基因组学、生物技术与重组DNA”,并独立成一章,涵盖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及基因敲除技术;“真核生物转录调控”一章重新组织与编写,强调信号转导、特殊转录因子、甲基化和染色体重构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全部更新。

书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遗传学教学、科研、数据库网址、精美示意图、习题及参考答案,方便学生课后自学。

2. 《遗传学:分析和原理》该书由密尼苏达大学Brooker教授编写,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理解遗传学问题,每章都插入1-2个实验,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理解由此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根据遗传学的进展,书中增加了新的知识。

第4章“孟德尔遗传的扩展”强调不同遗传方式的分子机理;第10章“染色体的组成与分子结构”更新了包括核基质、染色质重构蛋白,以及在染色体浓缩和姐妹染色单体排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多聚体的内容;第12章“基因转录与RNA修饰”增加了关于RNA聚合酶结构、转录因子功能、转录过程中染色质重构方面的最新知识;第19章“生物技术”中补充了大量关于干细胞的发生、功能、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第21章“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包括了EST文库、DNA芯片的应用、蛋白质双向电泳、质谱、蛋白质芯片等内容,在生物信息学部分提供了网上练习的数据集、统计分析软件,供学生进行DNA序列比对、搜索同源片段等;第23章“发育遗传学”中增加一节专门讨论性别决定,介绍了果蝇、线虫、哺乳动物、两性植物中确定性别发育的遗传学途径;第26章“进化遗传学”中介绍了利用UPGMA方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方法,增加了关于物种进化过程中水平基因转移作用的内容。

该书第3版已出版(2009),仍为26章,基本框架与第2版基本一致,补充了近3年的新方法、新发现。

3. 《遗传学基础》本书是在《遗传学概念》(Concepts of Genetics)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作为一本优秀、简明的遗传学教材,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行文严谨,插图精美,被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等50多所大学使用。

本书扼要描述了经典和现代遗传学的原理,包括了遗传学的各个领域,以及最新的前沿研究领域,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工程原理及应用、基因治疗、干细胞等。

各章后面有小结,还有关于实验原理、难点和讨论的知识点,以及有关争论话题的评论,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帮助学生通过生动而周密的实践将遗传学与目前的热点联系起来。

4.《遗传学:从基因到基因组》该书是一部由一支无比强大的作者队伍撰写完成的优秀教材,作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Leland H. Hartwell,因此本书内容的精准性,前沿性毋庸置疑。

本书不仅作者颇具盛名,而且在内容编排上非常有特色。

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使用综合的方法介绍遗传学,基础理论自始至终贯穿于本书的事例、短文、历史事件和衔接等部分中,以确保读者能够完全理解不同话题之间的关系。

新版书在每章后新增大量习题,“社会和伦理问题”提升学生将已解决问题的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已解决的问题”提供主要热门话题的完整答案以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问题和提问”帮助学生发展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技能,部分问题的答案在书后以便参考。

本书的这一特色从多角度培养提升读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内容直接清晰,深入浅出,对许多复杂的概念给予明确的概括,引人入胜。

本书全书彩页,图片细致精美,令读者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形象直观的理解书中内容。

新版书新颖的排版设计更符合教学结构和展示特征,非常适合高等院校生命科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极其优秀的遗传学教材,是一群无比卓越的科学家引领我们进入奇妙美丽的遗传学王国的简捷之路。

为了鼓励形成遗传学思维方式,本书开始就介绍了孟德尔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连锁定律,然而本书的核心是把孟德尔遗传学和基本分子机制整合起来,第1章介绍了这种整合的根据。

第2章本书将孟德尔对豌豆形状的遗传研究和一种决定豌豆是圆形还是皱缩的酶的活动联系起来,在同一章作者通过使用孟德尔规律研究人类遗传性状指出所有生物遗传方式具有关联性。

从第6章开始作者集中讲述了DNA的物理特征,突变体的含义和作用,DNA的双链结构是如何编码、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

从第9章开始介绍诸如基因克隆、杂交、PCR、微阵列等现代遗传技术。

接下来本书探讨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行为,基因如何被调控,基因如何改变等重大问题。

5. 《遗传学导论》该书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Griffiths教授(已讲授遗传学课程35年,曾任加拿大遗传学会主席)等共同编著,这些作者立志使新版本强调遗传分析是如何成为回答各种生物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与2004年出版的第8版相比,这本书进行了全新改版:(1)扩大了基因表达调控的覆盖面,全面阐述了真核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包括一些关键的实验研究,在同一章中首次将经典实验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结合起来;(2)在基因组学章节扩大了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覆盖面,深入讨论如何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手段揭示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介绍一些从基因组序列来分析基因功能的新方法;(3)重新编写发育遗传学章节,通过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来强调发育实际上是基因在时空方面表达调控的过程,介绍了真核生物基因表达方面的最新进展;(4)强调遗传分析在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新的事例说明鉴定基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解决许多生物学问题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有关分子遗传学的章节中介绍了如何分离基因和分析其功能、RNA干扰(RNAi)等现代技术及实践应用;(5)强调遗传学在医学和当今社会的实践应用,如脆骨病、干皮病等的发生机理、端粒与肿瘤和衰老、抗体的作用与核糖体等,较大篇幅介绍了生物技术的原理、应用及由此产生的生物安全、生命伦理等问题。

该书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连续进行8次修订,是国内外大学广泛使用的教材,尤其对我国遗传学教材的编写影响很大,国内教材中较多引用了这本书中的插图。

除了上面介绍的5本优秀教材外,近几年国际上还出版了一些优秀的遗传学领域教材,如《人类遗传学:概念和应用》(第9版)(Lewis R,Human Genetics: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9th),该书既注重人类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又不断更新吸收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热点,内容覆盖全面,表达形式生动活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