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_e682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_e682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_e682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古典诗文

2012-06-11 0410

5d56b7b40102dxu3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如何让他们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有效地攻克这一难题,是我们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诗歌鉴赏的题型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常见常考的每一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种题型总结了相应的一套答题模式。以最新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展示如下

炼字型

1.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2.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②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示例二]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 (2007年全国卷II)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的思想感情)

5.术语链接

①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

②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6.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5年全国卷I)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示例二](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步骤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

(步骤②)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步骤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示例三] (2007年陕西卷)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步骤①)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

(步骤②)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③)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④)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①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②表达上有什么特点?③简析这首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

(步骤②)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步骤③)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

[示例二]

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举头闻鹊喜。

问试分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步骤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庸懒。

(步骤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示例三] (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步骤①)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步骤②)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作家的语言风格举例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流丽坦畅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晴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

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幽静谐和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朴素平淡陈师道雄劲幽邃苏舜卿轩昂奔放欧阳修清新疏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

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范成大清新妩媚杨万里浏亮晓畅

周邦彦富丽精工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文天祥沉郁悲壮

元明清

萨都剌清丽俊爽王冕纯朴自然马致远清隽流畅关汉卿泼辣清新

张养浩警辟深远睢景臣新奇辛辣于谦朴直浅近顾炎武苍劲沉郁

王士祯含蓄清远袁枚空灵浮坦朱彝尊清新疏淡黄遵宪浅俗新颖

龚自珍清奇瑰丽郑燮刚劲清新纳兰性德抑郁婉约

7.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步骤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

(步骤②)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

(步骤③)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示例二] (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步骤②)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

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

(步骤③)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步骤①)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步骤②)这些都抒发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示例二] (2008年全国卷II)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步骤②)表现了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示例三] (2008年天津卷)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步骤①)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步骤②)表现诗人闲适的心情。

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

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

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

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

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②间接抒情

(1)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

(2)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

⊙留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与情的关系。

第一,描写之景与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如张继的《夜桥枫泊》。

第二,描写之景与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①触景生情就是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

②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如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④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之议论抒情处。

即事感怀诗就是心中有某种情感,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的触发,从而将其激发,引发出诗人的感情或议论。

(二)描写手法

①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②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③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④联想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⑤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⑥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⑦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⑧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三)修辞手法

①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③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反问加强语气。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⑦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⑧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⑨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把物拟人化,把人拟物化,把抽象的概念拟物或拟人化,使描写的事物或抒发的情感形象生动具体,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强调和突出该事物,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四)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还可以分成这样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①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②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③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④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⑤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⑥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②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③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④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①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②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5.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6.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4年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问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步骤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

(步骤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步骤③)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示例二] (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题示例】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象 (3)对比。 (4)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

高考古诗鉴赏的答题套路

高考古诗鉴赏的答题套 路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考古诗鉴赏的答题套路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完整)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格式(学生用)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一、形象 1、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诗人在诗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题格式:①点明形象特点②分析形象特点③点明形像作用(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例1: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①词中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②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③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例2:分析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长干曲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的情景。(分析)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形象特点+形象作用) 2、景物形象 (1)意象 提问方式:①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意象。②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③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作者的感情?请作分析。 答题格式:①点明意象②概括景象特征或描绘画面或意境。③点明作用(情感或效果)。[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3:下面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

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答:诗人选取了“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的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安谧和平的意境,(意境)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情感) (2)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①概括景物特点或点明表达技巧。②描绘画面或意境。③点明作用(情感或效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或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4: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首句用了“月黄昏”三个字。请问,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②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例5: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意境。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这首五言绝句选材精恰,色彩明丽,格调清新。(景物特点)诗人以春日迟迟统摄全篇,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所展现的明媚春光,与泥融土湿、飞燕衔泥、日丽沙暖、静睡鸳鸯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和谐统一,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图。(画面)反映了诗人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和欢悦情怀。(思想感情) 3、事物形象 提问方式: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形象。 答题格式:①表层含义(物的特点)②深层含义(人的精神)。 例6: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答:①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 ②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二、语言 (一)理解关键词句 1、炼字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文言虚词题 ⑴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诗歌的比较鉴赏命题形式仍将是高考命题的趋势,而且其题型主要有以下六类: 一、比较情感的表达 主要指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 “忧国伤时” “建功立业” “人生感慨” “思乡怀人” “离愁别绪” “咏史怀古” “边塞征战” “隐逸闲居” “讽喻时世” “闺怨哀愁” “生活杂感” “托物言志” 等方面。 【例1】2006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二、比较字词的锤炼 鉴赏诗歌字词的锤炼,首先是鉴赏诗眼,然后是鉴赏用得极为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和词性活用现象以及一些虚词。【例2】2006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楚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寂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用“对”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三、比较形象的选用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 【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严诗用了象征手法。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服务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四、比较技巧的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另一种是间接抒情。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对比、象征、虚实、烘托、渲染、铺垫、用典、讽喻、联想和想象等。 表达方式指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格外,古诗中还常用双关、叠词、顶针、借代、互文等修辞。 【例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6年湖南卷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

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高中生必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三看:题目,作者,小注)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2)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主要有:不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爱恨情长 2物象(即意象) “意”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使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答题时需把握的依据。 主要有: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 梅: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兰:淡泊名利 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菊(黄花):隐逸高洁、不畏权贵 松:正气凛然、坚贞高洁 草:1.象征顽强的生命力2.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4.寄托离愁别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杨柳(柳絮):寄托离愁别绪,游子思归、好友相别,或感叹自己飘泊不定 落花:表达年华易逝的感伤,或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落叶(落木):营造秋风萧瑟的氛围,表达惆怅落寞的情感 梧桐:抒发悲秋之情,象征孤独失意者 芭蕉:孤独忧愁,离愁别绪 桑梓:代指家乡,表达思乡之情 孤蓬:飘泊不定、孤独寂寞 飞鸿(鸿雁):营造雄浑悲壮的意境,表达思乡之情 蝉:1.象征高洁2.悲秋,悲凉 猿:凄凉悲伤,孤寂悲苦 杜鹃(子规):忧愁忧思 鹧鸪:离别,悲情,相思,或昔盛今衰、世事无常 沙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产生的情感

鸿鹄:志向高远 夕阳(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惆怅、思乡、怀古等感情 浮云:在外漂泊不定 流水:1.愁绪2.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盛衰兴亡变化 月:1.离别思乡2.寄托喜悦或凄美祝愿3.冷清凄凉 露:人生短暂,时光飞逝 西风(秋风):烘托衰败之景,落寞惆怅 长亭:送别之所,离愁别绪 关山:接指遥远地方,征人思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吴钩:报效祖国 栏杆(阑干):思念,寂寞,忧愁 *古诗词典故* 投笔:班超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破楼兰:建功立业“不破楼兰终不还” (苌弘)化碧:苌弘无辜获罪自杀,血化成玉,指正直的人为正义的事业蒙冤受屈 尺素:书信的代称 青鸾:西王母出行让青鸾送信,代指送信的人 东篱、三径:归隐田园 劳歌、南浦:送别歌,送别地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的悲痛 红豆:爱情或相思 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 关山月:征戍离别之情 3意境:指作者的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突出的特征。把意境比作一个建筑的话,那么意象就是这个建筑的每一块砖石。 4塑造形象常见手法:1比兴2细节刻画3烘托渲染4对比衬托 5分析意境意象题答题技巧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描绘了一幅……图2.诗意地简短进行翻译3.概括营造出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概括特点:恬静优美、恬淡闲适;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幽深僻远、清幽明静;瑰丽清新、清新自然;孤寂冷清、凄苦悲凉(总之最好用四字短语概括) 例题)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 诗歌 2014-04-22 14:49 :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 2、看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示例 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高考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版

高考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版: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鉴赏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分值10分。下面我们就通过不同的例子总结出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答题示例 (08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08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08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1分)。 (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

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最全题型解析(满分答题模板)

领红包:支付宝首页搜索“7446771”即可领取支付宝红包哟领下面余额宝红包才是大红包,一般都是5-10元支付的时候把支付方式转为余额宝就行呢没钱往里冲点每天都可以领取哟! 广告:本教程由购物省钱的淘优券(https://www.360docs.net/doc/36377931.html,)整理提供 古诗鉴赏的七种类型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 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阅读理解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虚——实动——静) 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 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