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是医学中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包括研究和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和技术。
神经病学的教学大纲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本文档将以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为题,分别从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大点一: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1. 了解神经系统的常见解剖结构以及其功能。
2.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区域的实际应用。
3. 学习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4. 掌握神经组织的细胞学组织学特征。
5. 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对人体功能的重要性。
大点二:神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 理解神经疾病的多种病因,如遗传、感染、创伤等。
2. 了解神经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如神经元退行性变、炎症等。
3. 学习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神经元损伤、炎症反应等。
4. 分析神经疾病的生理学和生化学改变对病理过程的影响。
5. 了解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机制与应用。
大点三: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与诊断1.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检查手段和诊断方法。
3.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与实验室检验。
4.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分级诊断。
5. 学习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大点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与康复1. 了解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学习药物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与副作用。
3. 掌握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适应症和操作技巧。
4. 学习康复治疗在神经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5. 理解终末期神经疾病的护理与病患安宁疗法。
大点五:神经病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1. 了解神经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2. 学习神经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3. 掌握神经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技术。
4. 了解神经治疗和干预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5. 展望神经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人类神经系统具有极复杂精细的结构与功能,脑、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与脑神经、脊神经组成的周围神经系统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神经网络。
神经系统感受内外环境传递的信息,使机体作出适当的反应,调节机体的运动、感觉功能及自主神经活动,并参与人类的意识、学习、记忆和综合等高级神经活动。
神经系统构成人体极复杂生物学机器的调控中心。
神经病学(neurology)作为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外伤、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性疾病等。
各种疾病通常有独特的病理变化、神经(或肌肉)系统特定的好发部位和发病规律等,这正是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的基础。
随着近20年来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诊断技术的应用与日俱增,许多无创性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极大的便利,临床神经病学得益颇多。
例如,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神经电生理的发展提供了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电图(EEG)、肌电图(EMG)和经颅多普勒(TCD) 等,同位素技术发展有了单光了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正电了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局部脑血流量测定(rCBF)等,以及神经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等电聚焦技术检测脑脊液寡克隆带、脑脊液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因子检测等。
应该强调的是,脑脊液检查在神经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许多神经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和多发性硬化等必需的常规检查。
基因诊断技术也正在发展中,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连锁分析和mRNA检测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4~6章)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4~6章)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辅助诊断方法,如脑脊液检查、头颅CT、MRI、DSA等检查方法。
2.了解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意义以及脑神经、肌活组织检查的意义,对基因诊断有一定的认识。
3.掌握脑脊液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结果的意义。
【教学内容】1.脑脊液检查、穿刺的部位、常规生化检查结果正常值,特殊检查及异常的意义。
2.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脊柱平片、血管造影、CT、MRI检查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3.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正常、异常标准及临床应用。
脑诱发电位、肌电图、TCD、SPECT检查的适应症、临床意义。
4.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的临床应用、基因诊断技术。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和程序,强调定位、定性诊断。
【教学内容】1.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准则,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不同部位病损的临床特点。
2.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学分类,定性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周围神经疾病第一节概述【教学内容】1.周围神经病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2.变性与再生。
3.神经炎、神经痛、神经病等名称的概念。
第二节脑神经疾病一、三叉神经痛【目的要求】掌握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病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因尚未明确。
继发性者可有脑干和三叉神经痛损害的多种病因。
2.临床表现:主要介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三叉神经第一或第二分布区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而无三叉神经损害的体征。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与其他颜面部病变的疼痛以及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相鉴别。
4.治疗:药物可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射频治疗,手术和封闭治疗。
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目的要求】掌握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病因:为面神经管内及茎乳孔处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可能与受凉或感觉有关,也可能受自身免疫反应。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4、诊断和鉴别诊断:确诊癫痫的依据、 脑电图的诊断价值与癔病、晕厥、偏头痛等的 鉴别。疑为继发性癫痫者应寻找病因。
5、防治:注意预防癫痫的因素。控制反 复发作的药物治疗原则,有机磷中毒等引起神 经-肌肉传递障碍。
课程目录
颅内感染性疾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颅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2、熟悉常见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脑脊液主要改变 3、掌握病毒性脑炎和脑囊虫病的治疗 概述 颅内感染性疾病:
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脑实质、脑膜及血管, 引起急、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
课程目录
脊髓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脊髓炎定义、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2、熟悉脊髓解剖、脊髓损害临床表现、急性脊髓炎 的特殊类型表现、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方法。 3、了解急性脊髓炎病因、病理、预后。 【教学内容】 1、脊髓解剖 2、脊髓损害临床表现 3、急性脊髓炎定义。 4、急性脊髓炎病因、病理。
课程目录
癫痫
• 【目的要求】 • 1、了解癫痫的病因和分类。 • 2、了解癫痫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 3、掌握癫痫的防治要点与癫痫持续状态的抢
救。
课程目录
癫痫
【教学内容】 1、病因:原发性癫痫与继发性癫痫。 2、发作病理:讲述癫痫病灶的异常放
电及其传播导致痫性发作的有关原理。 3、临床表现:简单介绍癫痫的国际分
教学大纲
课程目录
一、神经学总论 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三、颅内感染性疾病
四、脊髓疾病 五、帕金森病 六、癫痫
课程目录
《神经病学》总论
【目的要求】 了解学科的内容与发展。 熟悉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 掌握大脑、脊髓损害的定位及其临床表现。 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 【教学内容】 一、了解神经病学学科发展情况与神经系统疾病诊 疗的进展情况。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Neurology)一、课程说明(理论总学时20/实践总学时12)课程编码 17110101 课程总学时32: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 1.5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神经病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治疗及预防原则,熟悉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建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思维,为今后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因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具有调节作用,而其他系统和器官病变也可产生神经系统功能和器质性的改变。
所以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联系紧密,互相渗透。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选用教材《神经病学》,第7版,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参考教材①吕传真主编《神经病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②《实用神经病学》,第三版,史玉泉,周孝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③《MERRITT神经病学》,第十版[译],郭玉璞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核(笔试)和技能考核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第一次: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 3学时第二次:脑血管疾病 3学时第三次:脊髓疾病 3学时第四次:周围神经病或其他疾病 3学时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一)熟悉神经病学的概念:神经病学为二级学科,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神经病学的总体目标: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对疾病的合理诊断;对疾病的恰当治疗;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的意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教学是医学院校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神经科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的内容,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正文:1. 神经病学概述1.1 神经病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神经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神经病学的发展历程1.4 神经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5 神经病学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1 脑血管疾病2.1.1 缺血性脑血管病2.1.2 出血性脑血管病2.1.3 继发性脑血管病2.1.4 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2 颅脑外伤2.2.1 开放性颅脑外伤2.2.2 闭合性颅脑外伤2.2.3 颅脑外伤的急救处理和护理2.2.4 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3 脊髓疾病2.3.1 原发性脊髓疾病2.3.2 继发性脊髓疾病2.3.3 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3.1 神经根疾病3.1.1 脊神经根炎3.1.2 神经根压迫症3.1.3 神经根炎与神经根压迫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2 外周神经炎3.2.1 感觉神经炎3.2.2 运动神经炎3.2.3 混合性神经炎3.2.4 外周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3 神经肌肉疾病3.3.1 神经源性肌肉疾病3.3.2 肌原性肌肉疾病3.3.3 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 递质与神经病学4.1 神经递质的分类和功能4.2 神经递质与神经病学疾病的关系4.3 常见神经递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4 神经递质在神经病学治疗中的应用5. 神经病学治疗与康复5.1 神经病学治疗的基本原则5.2 药物治疗5.2.1 抗群体抗体疗法5.2.2 抗血小板治疗5.2.3 抗凝治疗5.2.4 抗凝血酶治疗5.2.5 其他药物治疗5.3 物理治疗5.3.1 运动和康复训练5.3.2 特殊康复技术5.4 心理治疗5.4.1 心理疗法5.4.2 心理支持和心理康复5.5 康复护理5.5.1 护理安排和护理技术5.5.2 康复护理的评估和效果评价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涵盖了神经病学的概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递质与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治疗与康复等内容。
(完整版)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前言神经病学作为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
系统地阐述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临床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适当介绍神经病学新进展,使学生对神经病学的进展有所了解。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理论联系实践多种教学形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难点讲透。
应区分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
应多提供病种供学生见习,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尽可能地横向比较和鉴别诊断,使同学掌握神经病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并不是都在课堂内讲授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学。
总课时29 学时, 理论课21 学时,见习8 学时。
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见习安排第一章绪论[预习内容]1. 神经病学概述2. 神经病学研究的内容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目的要求]1. 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熟悉临床神经病学的基础,临床特点及在各学科中的地位。
3. 掌握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神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
2. 重点说解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临床特征与诊断特点。
3. 介绍临床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状[ 预习内容]1.神经系统解剖[目的要求]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原则。
2. 熟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3. 了解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教学内容]一、讲授内容1. 意识障碍临床分类、鉴别诊断、脑死亡的概念。
智能障碍和遗忘综合症2. 失语: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的临床类型及表现。
3. 重点讲授视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面肌瘫痪、听觉障碍和眩晕、延髓麻痹等临床表现。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共5篇)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共5篇)第一篇: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2.熟悉如何学好神经病学。
讲授内容1.一般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一般介绍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重点讲解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目的要求1.掌握内囊、脊髓、大脑半球、视神经的解剖特点。
2.熟悉运动系统、感觉系统传导通路。
3.了解神经、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
讲授内容1.重点讲授内囊、脊髓、大脑半球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
2.详细讲解运动、感觉、视觉传导通路。
3.一般介绍脑与脊髓的血管、脑神经、周围神经和肌肉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目的要求1.掌握各种类型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2.掌握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3.掌握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的临床特征及病变部位。
4.掌握感觉障碍、瘫痪的各种类型临床表现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5.掌握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
6.熟悉失用症和失语症的临床表现。
7.了解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讲授内容1.详细讲解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2.重点讲解失语、失用、失认症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解脑死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4.重点讲解不自主运动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5.详细讲解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类型的诊断原则。
6.详细讲解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7.一般介绍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常规体检方法。
2.重点掌握肌力检查及六级记录法。
3.熟悉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现病史应询问的主要症状。
4.了解昏迷病人、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的体检法。
讲授内容1.详细讲授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方法。
2.一般介绍现病史的采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111504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601(第二临床医学院)、11480017(附四院)、11490016(附属延安医院)、11500018(附属甘美医院)课程名称:神经病学Ⅰ英文名称:NeurologyⅠ总学时:28学时(理论授课:22学时;见习课:6学时)学分:1.5学分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实习考核(10%)、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期中考核(10%)。
《神经病学Ⅰ》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
《神经病学》教学必须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我国和我省的实际、系统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应用临床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性,通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达到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剖问题的能力。
《神经病学Ⅰ》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由于学科发展,专业学科的形成,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已由内科分出成为独立学科,目前神经病学重点讲述神经系统常见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此外,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免疫学等方面内容也与神经病学课程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但神经病学教材中仅简要加以叙述,更详细的知识由专业教材加以阐述。
总学时数为28学时。
理论授课:22学时,见习:6学时。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1.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神经病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
二、主要教学内容:1.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第二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二、熟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熟悉常用的辅助检查。
三、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5.0学时。
见习课3.0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意识障碍,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眩晕,感觉障碍,瘫痪,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反射。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1. 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和体征:(1)意识障碍: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2)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概念、临床表现及类型。
(3)视觉障碍:视力障碍及视野缺损的类型及临床意义。
眼球运动障碍: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及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4)眩晕:概念、临床分类及表现。
(5)晕厥:概念、临床分类及表现。
痫性发作:临床特征,与晕厥的鉴别。
(自主学习)(6)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性质:感觉缺失,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异常,疼痛等。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末梢型,根型,传导束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等。
(7)瘫痪: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瘫痪的定位诊断:A、中枢性: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
B、周围性:前角型、前根型、末梢型。
(8)不自主运动: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抽动症等。
(自主学习)(9)共济失调:感觉性,小脑性等。
2. 神经系统检查:(1)一般检查:意识状态、精神状态、智能、语言、脑膜刺激征。
(2)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的应用解剖生理、临床症状及检查方法。
(3)运动系统:A、肌营养改变:肌萎缩,肌肥大。
B、肌张力:概念、肌张力增高、减低的临床意义。
C、肌力:概念,肌力的分级及检查方法。
D、不自主运动: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肌纤维震颤,肌阵挛等。
E、共济运动: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F、姿势及步态:常见的异常步态。
(4)感觉系统。
感觉的分类及检查方法:特殊感觉,浅、深感觉,复合感觉。
浅、深感觉的传导通路,节段支配及周围性支配。
(5)反射:反射的组成。
反射的种类及检查方法。
反射障碍:深、浅反射障碍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6)高级神经活动简要讲授意识障碍与大脑各叶损害的症状(包括失语)。
3. 神经系统疾病史采集。
(自主学习)4.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CT、MRI、DSA、EEG、Eps、EMG、TCD等。
(自主学习)5.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自主学习)(二)见习课:1. 见习内容: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掌握神经系统检查。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2. 见习目的及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2)掌握神经系统检查。
(3)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第三章周围神经病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一、掌握:1. 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2.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1. 变性、脱髓鞘和再生。
2.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分类:单神经病、多数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周围神经病,变性、脱髓鞘和再生,单神经病、多数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
二、主要教学内容:1. 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2.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3. 变性、脱髓鞘和再生。
4.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分类:单神经病、多数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
第二节三叉神经痛目的要求:掌握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扳机点,痛性抽搐。
二、主要教学内容:1. 病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2.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三叉神经一支或二支分布区内的突发的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而无三叉神经损害的阳性体征。
3. 诊断和鉴别诊断:要与症状性三叉神经痛相鉴别。
4. 药物可用酰胺咪嗪、苯妥英钠、氯硝安定等。
还可行封闭治疗或手术治疗。
第三节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目的要求:一、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三、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现象,Hunt综合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1.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面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等。
可能与受凉、急性病毒感染有关。
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
呈单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的症状和体征。
3. 诊断和鉴别诊断:与继发性面神经麻痹,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4. 治疗:急性期使用皮质类固醇,理疗以及神经营养药物进行治疗。
恢复期加强面肌训练、针灸。
第四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目的要求:一、了解: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熟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三、掌握: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AIDP,Miller-Fisher综合症,蛋白细胞分离。
二、主要教学内容:1.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
2. 病因:一般认为属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3. 临床表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周围性瘫痪,末梢型感觉障碍,可有双侧面瘫和球麻痹,本病常有脑脊液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4.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
本病主要与急性脊髓灰质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鉴别。
5. 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瘫痪(包括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治疗,皮质类固醇的使用。
第四章脊髓疾病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一、熟悉:脊髓的应用解剖和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二、了解:脊髓与脊柱的关系。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课程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脊髓白质,脊髓灰质,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横惯性损害。
二、主要教学内容:1. 脊髓的应用解剖生理。
2. 脊髓与脊柱的关系。
3.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急性脊髓炎目的要求:一、掌握:1.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2.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1. 急性脊髓炎的病因和病理。
2. 急性脊髓炎护理及预后。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课程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性脊髓炎,脊髓横惯性损害,脊髓休克。
二、主要教学内容:1. 病因和病理:简述非细菌性急性脊髓炎的一般病因及有关的病理改变。
(自主学习)2. 临床表现:重点讲述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休克期、恢复期)及脑脊液的特点。
3. 诊断和鉴别诊断:与急性硬膜外脓肿、脊髓压迫症、脊髓出血、视神经脊髓炎等进行鉴别。
(自主学习)4. 治疗及护理:(1)急性期治疗应用皮质类固醇,并处理排尿障碍和呼吸肌麻痹。
(2)防治各种并发症: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褥疮等。
(3)恢复期处理:痉挛状态的处理以及功能锻炼。
第三节脊髓压迫症目的要求一、掌握:1. 脊髓压迫症诊断和鉴别诊断。
2. 脊髓压迫症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
三、了解:脊髓压迫症的病因。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
课程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脊髓压迫症,不完全性脊髓损害,脊髓半切综合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1. 病因:脊柱病变、脊膜病变、脊髓和神经根病变等。
(自主学习)2. 临床表现:神经根症状、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异常,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脊膜刺激症状。
3. 诊断和鉴别诊断:(自主学习)(1)判断脊髓损害是否为压迫性,注意脑脊液动力学改变。
(2)判断受压的节段以及病灶在髓内或髓外。
(3)判断脊髓受压的病因和病变性质。
4. 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瘫痪肢体的治疗。
(自主学习)第五章脑血管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急性脑血管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急性脑血管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急性脑血管的分类。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学时。
见习:2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willis环,危险因素,TIA,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1. 脑的血液供应和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
2. 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强调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发病机理(动脉管壁病变的附加因素),病理(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头颅CT发现低密度影),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药物治疗改善脑缺血区血液循环,外科治疗,偏瘫和失语的治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