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见习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是医学中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包括研究和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和技术。

神经病学的教学大纲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本文档将以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为题,分别从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大点一: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1. 了解神经系统的常见解剖结构以及其功能。

2.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区域的实际应用。

3. 学习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4. 掌握神经组织的细胞学组织学特征。

5. 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对人体功能的重要性。

大点二:神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 理解神经疾病的多种病因,如遗传、感染、创伤等。

2. 了解神经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如神经元退行性变、炎症等。

3. 学习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神经元损伤、炎症反应等。

4. 分析神经疾病的生理学和生化学改变对病理过程的影响。

5. 了解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机制与应用。

大点三: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与诊断1.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检查手段和诊断方法。

3.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与实验室检验。

4.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分级诊断。

5. 学习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大点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与康复1. 了解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学习药物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与副作用。

3. 掌握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适应症和操作技巧。

4. 学习康复治疗在神经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5. 理解终末期神经疾病的护理与病患安宁疗法。

大点五:神经病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1. 了解神经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2. 学习神经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3. 掌握神经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技术。

4. 了解神经治疗和干预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5. 展望神经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10040课程名称:神经病学(Neurology)学分:2.5学分总学时数:45学时理论课:30学时见习课:15学时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等。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材:1.主编:贾建平,《神经病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03。

参考教材:1.主编: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6。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在临床上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而《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通过神经病学教学和临床见习及实习,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中突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思维;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各种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CBL教学,并引导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较扎实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最终能独立防治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促进相关临床学科的学习。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神经病学》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2)熟悉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

(3)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

2.基本技能(1)熟悉十二对颅神经的检查方法。

(2)熟悉各种反射:包括浅、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的检查方法。

(3)熟悉肌力、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三、课时安排总学时45节(30/15),理论与实践比例为 1:0.5注:CBL教学可安排在见习学时中。

四、考核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占70%,见习和平时成绩占30%。

神经病学见习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见习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见习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法医学等专业利用)Ⅰ前言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征、医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属于医学专业课中重要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属于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它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普遍的联系。

通过神经病学见习,增强学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式和医治原则等方面的初步了解,为往后学习和从事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法医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学生利用。

现将大纲利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大纲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份。

教学内容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总教学参考学时为20学时。

三教材:《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王维治,5版,2004年。

Ⅱ正文一教学目的主如果通过学生深切病房,亲自接触病人,询问病史、体魄检查、了解各类化验结果和诊断与医治等,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治原则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熟悉,了解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原则。

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从医素质、临床思维方式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要求神经病学的见习教学需深切病房,以临床见习为主,结合当前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以分析实际病例为主要手腕,充分消化、吸收理论课的内容。

老师在带见习进程中,应按照当前医学发展趋势,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的诊疗技术,同时注意增强三基训练(大体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切实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神经病学的临床方式1 病史收集方式。

2 神经系统检查方式。

(二)三叉神经痛1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三叉神经散布区内一支或二支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而无三叉神经损害的阳性体征。

2 诊断与辨别诊断:应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牙痛、舌咽神经痛等相辨别。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神经病学知识和技能培养。

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详细阐述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并结合导师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

概述:正文: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神经传递的生物化学基础;神经电活动的产生与传导;神经调节与递质的作用机制。

2.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方法与标准;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脑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

3.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典型症状与体征;神经系统疾病的局部与全身症状;神经系统疾病的急性与慢性表现;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病例讨论。

4.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操作技巧;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技术;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与护理。

5.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神经系统疾病的生活环境与健康教育;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与社会支持;神经系统疾病的公共卫生与法律政策。

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编制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神经病学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还强调了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期望这份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准确、系统和实用的神经病学教育,培养优秀的神经科医学人才。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教学是医学院校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神经科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的内容,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正文:1. 神经病学概述1.1 神经病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神经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神经病学的发展历程1.4 神经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5 神经病学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1 脑血管疾病2.1.1 缺血性脑血管病2.1.2 出血性脑血管病2.1.3 继发性脑血管病2.1.4 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2 颅脑外伤2.2.1 开放性颅脑外伤2.2.2 闭合性颅脑外伤2.2.3 颅脑外伤的急救处理和护理2.2.4 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3 脊髓疾病2.3.1 原发性脊髓疾病2.3.2 继发性脊髓疾病2.3.3 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3.1 神经根疾病3.1.1 脊神经根炎3.1.2 神经根压迫症3.1.3 神经根炎与神经根压迫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2 外周神经炎3.2.1 感觉神经炎3.2.2 运动神经炎3.2.3 混合性神经炎3.2.4 外周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3 神经肌肉疾病3.3.1 神经源性肌肉疾病3.3.2 肌原性肌肉疾病3.3.3 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 递质与神经病学4.1 神经递质的分类和功能4.2 神经递质与神经病学疾病的关系4.3 常见神经递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4 神经递质在神经病学治疗中的应用5. 神经病学治疗与康复5.1 神经病学治疗的基本原则5.2 药物治疗5.2.1 抗群体抗体疗法5.2.2 抗血小板治疗5.2.3 抗凝治疗5.2.4 抗凝血酶治疗5.2.5 其他药物治疗5.3 物理治疗5.3.1 运动和康复训练5.3.2 特殊康复技术5.4 心理治疗5.4.1 心理疗法5.4.2 心理支持和心理康复5.5 康复护理5.5.1 护理安排和护理技术5.5.2 康复护理的评估和效果评价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涵盖了神经病学的概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递质与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治疗与康复等内容。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用)教学进度与时间分配神经精神病学课程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神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息息相关。

20世纪末生命科学的进展引人注目,神经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神经病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因此神经病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是临床分析诊断的依据,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先进的诊断技术仪器为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CT、MRI、DSA、SPECT、PET、rCBF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神经介入放射治疗、r-刀技术为神经疾病的治疗增添了新手段,这些内容需要让学生了解。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外伤、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疾病等,但重点内容我们在每一章,每一节课上都会强调。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分别列出重点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安排由教研室集体研究决定,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

教材为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版)。

本课程为必修课,考试形式为笔试。

二、神经病学课程基本要求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

熟悉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脑的血液循环。

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

掌握下列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病毒性脑炎(急性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癫痫、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瘫痪。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神经病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分与学时:45学时(理论课30学时,见习课15学时),3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神经病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以及预防的一门科学。

本大纲系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神经病学)并结合职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的,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之用。

本学科的讲授内容,以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我国资料,系统地阐述神经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教学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神经系统精细而复杂,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结合神经解剖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纷杂的临床表现做出定性诊断及定性诊断。

并应有整体观念,注意到患者的全身情况。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神经病学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熟悉各种常用的诊疗操作。

理论课讲授时数及分配总表上课内容学时数绪论0.5学时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8.5学时三叉神经痛0.5学时面神经麻痹0.5学时格林巴利综合症1学时急性脊髓炎 1.5学时脑血管疾病6学时病毒性脑炎1学时多发性硬化 1.5学时帕金森氏病2学时癫痫3学时偏头痛1学时重症肌无力 1.5学时周期性麻痹0.5学时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学时30学时总学时数(包括临床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麻醉医学)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病学研究对象与范围,它在临床各科中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0.5学时【教学内容】一、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二、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及临床各学科的关系,它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三、学习神经病学的方法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目的要求】一、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用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共5篇)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共5篇)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共5篇)第一篇: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2.熟悉如何学好神经病学。

讲授内容1.一般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一般介绍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重点讲解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目的要求1.掌握内囊、脊髓、大脑半球、视神经的解剖特点。

2.熟悉运动系统、感觉系统传导通路。

3.了解神经、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

讲授内容1.重点讲授内囊、脊髓、大脑半球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

2.详细讲解运动、感觉、视觉传导通路。

3.一般介绍脑与脊髓的血管、脑神经、周围神经和肌肉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目的要求1.掌握各种类型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2.掌握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3.掌握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的临床特征及病变部位。

4.掌握感觉障碍、瘫痪的各种类型临床表现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5.掌握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

6.熟悉失用症和失语症的临床表现。

7.了解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讲授内容1.详细讲解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2.重点讲解失语、失用、失认症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解脑死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4.重点讲解不自主运动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5.详细讲解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类型的诊断原则。

6.详细讲解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7.一般介绍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常规体检方法。

2.重点掌握肌力检查及六级记录法。

3.熟悉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现病史应询问的主要症状。

4.了解昏迷病人、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的体检法。

讲授内容1.详细讲授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方法。

2.一般介绍现病史的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见习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法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征、治疗和预防
的一门学科,属于医学专业课中重要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属于专业课程中的必修
课,它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

通过神经病学见习,增强学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初步了解,为日后学习和从事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奠定基
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法医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
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大纲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

教学内容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总教学参考学时为20学时。

三教材:《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王维治,5版,2004年。

Ⅱ正文
一教学目的
主要是通过学生深入病房,亲自接触病人,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了解各种化验结果和诊断与
治疗等,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治原则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
的感性认识,了解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原则。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从
医素质、临床思维方法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要求
神经病学的见习教学需深入病房,以临床见习为主,结合当前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
情况,以分析实际病例为主要手段,充分消化、吸收理论课的内容。

老师在带见习过程中,应根据
当前医学发展趋势,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的诊疗技术,同时注意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
1 病史采集方法。

2 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二)三叉神经痛
1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一支或二支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而无三叉神经损害的阳性体征。

2 诊断与鉴别诊断:应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牙痛、舌咽神经痛等相鉴别。

3 治疗原则:可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封闭治疗或手术治疗。

(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1 病因:为面神经管内及茎乳孔处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可能与受凉、急性病毒感染和植物神经不稳有关。

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面神经周围性麻痹的症状和体征。

3 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与继发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4 治疗原则:急性期应尽早使用皮质类固醇、神经营养药与理疗;恢复期针灸与加强面肌锻炼。

(四)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GBS)
1 病因:可发生于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种或外科处理后。

2 临床表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四肢周围性瘫痪;末捎型感觉障碍;双侧面瘫或/和球麻痹;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主要与急性脊髓炎、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鉴别。

4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疗法。

(五)急性脊髓炎
1 病因与病理;
2 临床表现:;包括急性休克期、恢复期表现和脑脊液的特点。

3 诊断与鉴别诊断:与GBS、急性硬脊膜外脓肿、视神经脊髓炎、脊髓出血、脊柱结核、转移性肿瘤等鉴别。

4 治疗和护理。

(六)脊髓压迫症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与急性脊髓炎、脊髓空洞症鉴别。

4 治疗:尽快去除病因。

(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 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动脉系统TIA特点。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与癫痫等疾病鉴别。

4 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八)脑血栓形成
1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

2 临床表现: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与脑出血、脑栓塞鉴别。

4 治疗原则,预防。

(九)脑栓塞
1 病因、病理。

2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特点。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鉴别。

4 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十)脑出血
1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2 临床表现:常见部位脑出血临床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鉴别。

4 治疗:内科治疗、外科手术适应症。

(十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2 临床表现:临床特点、常见并发症。

3 辅助检查:CT、腰穿、DSA。

4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与脑出血、颅内感染等疾病鉴别。

5 治疗: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十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1 病因与发病机制:两种类型感染途径。

2 临床表现:发病情况、临床常见症状。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须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和其它病毒感染疾病鉴别。

4 治疗:病因治疗、免疫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十三)结核性脑膜炎
1 病因: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脑实质损害、颅神经损害表现。

3 辅助检查:脑脊液、头颅CT表现。

4 治疗:治疗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

(十四)多发性硬化
1 病因和病理: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等学说,病理特点。

2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构成了多发性硬化的主要临床特点。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应与脑、脊髓炎症、肿瘤及血管病相鉴别。

4 治疗:免疫调节、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等。

(十五)帕金森病
1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化: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缺乏的生化病理。

2 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三联征,本病的特殊姿态。

3 诊断和鉴别诊断: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及特发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等鉴别。

4 非多巴胺能和多巴胺能药物治疗。

(十六)运动神经元病
1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2 临床表现: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主要与脊肌萎缩症、脊髓型颈椎病及脊髓空洞症等鉴别。

(十七)癫痫
1 病因:按照病因,可将癫痫分为四大类。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失神发作、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临床表现。

4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癫痫的依据和脑电图的诊断价值,与癔病、晕厥、低血糖、精神病等鉴别。

对继发性癫痫应寻找病因。

5 治疗:治疗原则和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病因治疗。

(十八)偏头痛
1 病因与发病机制:几种主要的发病学说。

2 临床表现:常见三种类型偏头痛的临床特点。

3 诊断与鉴别诊断:偏头痛的诊断依据,与颅内血管有关的头痛、癫痫、颅内压增高或降低引起的头痛相鉴别。

4 治疗: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

(十九)重症肌无力
1 病因与发病机制:发病原理与运动神经末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有关,而后者是相应抗体免疫反应的结果。

2 临床表现:各型的临床表现,何谓危象及其产生之原因、鉴别点。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据包括疲劳试验在内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进行药物试验和肌电图检查。

应注意有无胸腺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与GBS和肌无力综合征等相鉴别。

4 治疗:抗胆碱酯酶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置换等治疗,胸腺手术及危象的处理等。

(二十)周期性瘫痪
1 病因与发病机制: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钙通道病。

2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迟缓性肌无力,常有某种诱因,临床常见低血钾型,另有高血钾和正常血钾型。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血钾改变。

须与由其他全身疾病引起的低钾以及GBS、癔病性瘫痪相鉴别。

注意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

4 治疗:补钾、治疗甲亢、预防发作诱因。

(二十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1 病因:遗传异常。

2 病理:肌纤维退变、脂肪结缔组织增生。

3 临床表现:多早年起病,进行性肌无力,临床分假肥大型、面肩肱型等。

4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典型动作姿势、步态、患肌分布,肌电图异常、生化改变、肌肉活检等。

须与少年近端型脊髓性肌萎缩、多发性肌炎、脊髓灰质炎鉴别。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实施机构: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

二组织内容:病例选择、查房准备、病例讨论等。

三教学方法:
1.见习教学:见习分组10人/组,带教教师按照教学要求指导询问病史,规范体格检查和病历书写、组织临床病例讨论等。

2.教学点:在各附属医院教学,承担教师由各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委派。

3.辅导形式:床旁提问、修改病历和病案讨论等。

四考核办法:通过书写病历、对典型病例进行病例分析等方法,进行考核。

见习考试占总评成绩的15%;见习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

见习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