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导学案 学生版

合集下载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燕歌行 [ 唐 ] 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的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学习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导学流程】了解感知1、作者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世称高常侍。

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

高适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以七言古诗见长。

早期的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一部分反映民生疾苦。

但其诗歌的主要成就是边塞诗,诗风粗犷豪放,遒劲有力,语言洗练苍劲,情感深沉雄厚。

著作有《高常侍集》2、解题:“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首创于曹丕。

3、背景这是一首和诗,诗前序中所说的张公,是指张守珪。

他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出任幽州节度使,主持东北边事。

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出关攻击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先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匿败状伪称获胜。

一位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

高适曾在蓟州(今北京一带)漫游,对边塞的具体情况,有着透彻的切身体验,他在这首和诗中,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适《燕歌行》导学案(附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适《燕歌行》导学案(附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适《燕歌行》导学案(附答案)《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 1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 .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 .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课堂衔接案(一)作家与作品1.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2.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象一朵盛开的奇葩。

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不仅仅因为这时期他们创作数量的丰富,更是由于它描写了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歌。

唐朝国力强盛,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其中战争的影响尤为突出。

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中,边境几乎没有一不发生战争。

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当文人们看到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军,不时获悉从塞外传来的捷报,怎不会受到鼓舞?又怎能不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

《燕歌行》学生导学案.doc

《燕歌行》学生导学案.doc

《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学习过程:温馨提示:读书有四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一、自学引导(一)作家与作品介绍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Z涣, 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岀塞》。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一)预习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潇(• • •)逶迤()• •功勋(■)碣石()塞草腓(• •)玉箸()■蓟北(■)3.解释加点的词。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②山川萧条极边土•③胡骑凭陵杂风雨■④身当恩遇恒轻敌• •⑤边庭飘摇那可渡■⑥死节从来岂顾勋3.古今异义%1男儿本自重横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天子非常赐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二、鉴赏.合作.探究1.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战争的?(“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战争”)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渲染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三、拓展延伸(一)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1•边塞诗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燕歌行》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鉴赏诗歌。

2.正确地看待战争,并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3.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二、资料补充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

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

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歌行: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三、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燕歌yān旌旆石jié塞草腓...jīnɡpèi逶迤..wēiyí碣..féi玉箸北jì.zhù蓟.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以战斗过程为线索,这场战争共分为几个环节?试进行归纳每一环节的主题。

明确:四个环节,第一节(1-8句)写出征,着力烘托气氛;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揭示其原因;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刻画相思之苦;第四节(25-结尾)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师明确:原因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

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重点、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

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案一、导语:(关于所谓边塞诗)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气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基本没有停过,汉族人口最多,又尽占地利,少数民族多居边地,环境也多恶劣;汉族人的大汉族主义和征服意识,少数民族的利益驱使和自恃勇武,导致边境地区常常血流成河。

二、自主学习(一)有关边塞诗1、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

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①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②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③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④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厌战怨征。

3、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4、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5、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燕歌行并序 导学案

燕歌行并序 导学案

只争朝夕 全力以赴 天道酬勤 有志竟成1《燕歌行》导学案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学习任务】1.了解边塞诗的基本常识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预习检查】 1、解题《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燕,古国名。

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

此地最早称为“幽州”。

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

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2、边塞诗的艺术特点和常用的手法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

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

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3、边塞诗常用的意象有哪些?常表达的情感有哪些?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流矢人名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 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 凉州、楼兰、居延、单于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宣泄对战争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批判;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4、作者简介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案、导学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案、导学案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案【素养目标】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重点】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

今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鉴赏“第一大篇”——《燕歌行》。

二、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高适(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

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

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

2、写作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3、文体知识边塞诗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纶等。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阉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剑指前方,明确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熟悉高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复杂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吟咏出作者的情绪变化,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对腐败将领的悲愤之情,对英勇战士地怜悯与礼赞之心。

2、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吟诵”的魅力。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渤海蓨(今河北省沧县)人。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侯。

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2.背景知识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高适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功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二十六年,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张守珪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

事有泄漏,玄宗派牛仙童前往调查。

守珪又屡赂仙童。

二十七年事发,牛仙童被杖杀,张守珪贬括州刺史。

高适深感此事,写下此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燕.歌行()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碣.石()塞草腓.()戍.守()蓟.北()4.解释加点的词①男儿本自重横行....②天子非常赐颜色【研读文本,合作探究】1.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 ___,第二段八句写__ ____,第三段八句写___ _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燕歌行》导学案
编制人:黄小灵审核人:宋全富程志伟
【学习目标】
1、学生反复诵读,能够分析诗歌中渲染烘托、对比以及用典手法及其作用。

2、学生能够分析并说出诗所表达的主旨。

【学习重点】
渲染烘托、对比以及用典手法及其作用
【导读】
1、自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全诗,读完后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旆
..()逶迤
..()功勋.()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
2、边读边思考,结合课本注释(注意注释①中诗的原序)及《三维设计》P13诗歌分析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背景补充: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②男儿本自重横行
..
③山川萧条极.边土④胡骑凭陵
..杂风雨
⑤大漠穷秋
..应啼别离后
..塞草腓⑥玉箸
⑦边庭飘摇
..从来岂顾勋
..那可度⑧死节
3、再读,体会本诗的风格特点。

4、再齐读体会。

【导思】
一、整体感知:
再读,思考: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据此及本诗押韵的特点可将全诗分为哪四部分。

二、合作探究: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了怎样的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种气势的描写是如何理解的?
2、在写战役的过程中,诗人还写了塞外的秋景,请找出来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3、“男儿本自重横行”与“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诗中多处用到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进行分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导练】
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李白塞下曲许浑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2007年山东省高考题),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总结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