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燕歌行 [ 唐 ] 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的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学习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导学流程】了解感知1、作者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世称高常侍。
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
高适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以七言古诗见长。
早期的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一部分反映民生疾苦。
但其诗歌的主要成就是边塞诗,诗风粗犷豪放,遒劲有力,语言洗练苍劲,情感深沉雄厚。
著作有《高常侍集》2、解题:“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首创于曹丕。
3、背景这是一首和诗,诗前序中所说的张公,是指张守珪。
他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出任幽州节度使,主持东北边事。
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出关攻击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先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匿败状伪称获胜。
一位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
高适曾在蓟州(今北京一带)漫游,对边塞的具体情况,有着透彻的切身体验,他在这首和诗中,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适《燕歌行》导学案(附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适《燕歌行》导学案(附答案)《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 1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 .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 .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课堂衔接案(一)作家与作品1.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2.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象一朵盛开的奇葩。
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不仅仅因为这时期他们创作数量的丰富,更是由于它描写了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歌。
唐朝国力强盛,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其中战争的影响尤为突出。
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中,边境几乎没有一不发生战争。
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当文人们看到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军,不时获悉从塞外传来的捷报,怎不会受到鼓舞?又怎能不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
《燕歌行》导学案教师版

第二课时《燕歌行》导学案编制人:黄小灵审核人:【学习目标】1、学生反复诵读,能够分析并说出诗所表达的主旨。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环渲染烘托、对比以及用典手法及其作用。
【导入】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导读】1、自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全诗,读完后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旆..()功勋.()..()逶迤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2、默读,结合课本注释(注意注释①中诗的原序)及《三维设计》P13理解整首诗的内容,能够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补充: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给……看②山川萧条极.边土穷、尽③胡骑凭陵..那可渡动荡不安..杂风雨凭借地势(仗势侵犯)④边庭飘摇⑤死节..塞草腓____深秋________ ..从来岂顾勋为国家献身⑥大漠穷秋⑦男儿本自重横行..应啼别离后__思妇眼泪_______ ..战场上纵横驰骋⑧玉箸3、再读,体会本本诗的风格特色。
明确:雄浑豪放慷慨悲壮4、明确后再齐读体会。
【导思】一、整体感知:再读,思考: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据此及本诗押韵的特点可将全诗分为哪四部分。
明确: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
”出师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
”战败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寒声一夜传刁斗。
”被围第四层“相看白刃血纷纷……至今犹忆李将军”(血战)结局二、合作探究: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明确:外敌进犯,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
《燕歌行》导学案 学生版

第二课时《燕歌行》导学案编制人:黄小灵审核人:宋全富程志伟【学习目标】1、学生反复诵读,能够分析诗歌中渲染烘托、对比以及用典手法及其作用。
2、学生能够分析并说出诗所表达的主旨。
【学习重点】渲染烘托、对比以及用典手法及其作用【导读】1、自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全诗,读完后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旆..()逶迤..()功勋.()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2、边读边思考,结合课本注释(注意注释①中诗的原序)及《三维设计》P13诗歌分析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背景补充: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②男儿本自重横行..③山川萧条极.边土④胡骑凭陵..杂风雨⑤大漠穷秋..应啼别离后..塞草腓⑥玉箸⑦边庭飘摇..从来岂顾勋..那可度⑧死节3、再读,体会本诗的风格特点。
4、再齐读体会。
【导思】一、整体感知:再读,思考: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据此及本诗押韵的特点可将全诗分为哪四部分。
二、合作探究: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了怎样的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种气势的描写是如何理解的?2、在写战役的过程中,诗人还写了塞外的秋景,请找出来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3、“男儿本自重横行”与“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诗中多处用到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进行分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导练】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李白塞下曲许浑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
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重点、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
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案一、导语:(关于所谓边塞诗)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气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基本没有停过,汉族人口最多,又尽占地利,少数民族多居边地,环境也多恶劣;汉族人的大汉族主义和征服意识,少数民族的利益驱使和自恃勇武,导致边境地区常常血流成河。
二、自主学习(一)有关边塞诗1、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
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①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②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③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④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厌战怨征。
3、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4、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5、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燕歌行并序 导学案

只争朝夕 全力以赴 天道酬勤 有志竟成1《燕歌行》导学案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学习任务】1.了解边塞诗的基本常识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预习检查】 1、解题《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燕,古国名。
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
此地最早称为“幽州”。
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
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2、边塞诗的艺术特点和常用的手法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
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
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3、边塞诗常用的意象有哪些?常表达的情感有哪些?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流矢人名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 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 凉州、楼兰、居延、单于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宣泄对战争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批判;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4、作者简介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掌握唐代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3.《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4.《燕歌行》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燕歌行》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基本知识。
2.分析法:通过翻译、注释、讲解和讨论等方式,逐字逐句地解读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对唐诗的发展演变和特点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唐诗创作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互动法: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合作竞赛等互动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举例讲述唐诗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艺术成就。
2.知识讲授环节首先,讲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等。
其次,讲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包括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成就、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讲解《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意象、主旨等。
3.诗歌解读环节首先,进行诗句的逐词逐句解读,分析诗句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修辞、音韵等方面逐步深入,探讨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象描绘方式。
4.交流互动环节设置小组讨论、诗歌朗诵、互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读后感受,展现个性和才华。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剑指前方,明确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熟悉高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复杂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吟咏出作者的情绪变化,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对腐败将领的悲愤之情,对英勇战士地怜悯与礼赞之心。
2、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吟诵”的魅力。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渤海蓨(今河北省沧县)人。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侯。
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2.背景知识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高适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功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二十六年,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张守珪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
事有泄漏,玄宗派牛仙童前往调查。
守珪又屡赂仙童。
二十七年事发,牛仙童被杖杀,张守珪贬括州刺史。
高适深感此事,写下此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燕.歌行()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碣.石()塞草腓.()戍.守()蓟.北()4.解释加点的词①男儿本自重横行....②天子非常赐颜色【研读文本,合作探究】1.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 ___,第二段八句写__ ____,第三段八句写___ _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导学案
编写:王宏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高适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
2、熟读成诵,理解全诗大意。
3、感知作者对边塞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
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
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
2、边塞诗歌: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纶等。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3、写作背景:
此诗是有感而发。
其所感之事,则与张公有关。
张公者,张守珪也,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
高适对此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预习展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本诗中塑造了哪两种人物形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合作探究】
1、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意象?
2、本诗塑造了几种人物形象?分别在诗歌中的哪些句子里呈现的?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
【自我测评】
背诵并默写本诗。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