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关键句集锦

合集下载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关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大家都很熟悉,1958年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由奥尔森(Burton M. Olsom)发表,概括了集体行动理论的关键思想。

《集体行动的逻辑》以社会动力及其影响社会行动的力量为主要设计概念,着重指出集体
行动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即参与者合作形成某种形式,以实现共同意图或获得共同收获。

奥尔森认为任何集体行动的发生都是由社会动力来推动的,这种动力可以是经济利益,需要或政治意识形态等,社会动力的强弱及其作用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集体行动的发生,
具备不同社会动力的参与者会发生不同的行动。

奥尔森指出,参与者在集体行动进行过程中,都会受到社会动力的影响,他们个体行动的发生或变化会改变集体行动的进程和趋势。

《集体行动的逻辑》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社会动力对集体行动的重要意义,表明任何形式
的集体行动,包括社会运动和抗议活动,都是由社会动力所推动的,而参与者的行动则受
制于社会动力的规律性的作用和影响,更多地受制于社会环境或外部社会动力的规则。

由此可见,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于现在社会运动和抗议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社会动力驱动着它们,参与者个体行为受限于它,应重视社会动力的组织,它是改变社会行动现象及其最终结果的因素之一。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一版,2003.3第三次印刷一、搭便车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方法论基础本书作者奥尔森创造性的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

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集团对其成员行为有不同影响。

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

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

而在抱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中,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令人惊讶的倾向。

可以说,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人假设是本书所提出的搭便车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

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1页)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2页)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终审稿)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终审稿)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集体行动的逻辑》曼瑟尔·奥尔森(Mancur?Olson)[美]美国着名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

主要着作包括:《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兴衰探源》(1982)和《权力与繁荣》(2000)。

《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着作奖”,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本书适合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各类研究人员使用。

如果你想对利益集团理论有深刻的理解,那么这本书无论如何是必须一读的书。

本书是曼瑟尔·奥尔森的代表作之一,另外一本是《国家兴衰探源》。

诺斯认为公共选择理论起源于本书、布坎南与塔洛克的《同意的计算》、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这三部公共选择文献的经典着作。

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

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

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

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

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

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为什么集体行动会失败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任何集体行动带来的收益都具有“公共品”的性质。

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

自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

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或者说是集体行动问题。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研究这类问题是认为,诸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

可现代经济学的拓展和进步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并不意味着不能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

相反,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是不存在的。

理论前提:对理性人假设奥尔森的前提假定是:人是理性的,因此不会浪费金钱、时间和资源。

如果人们不需要花费资源,即可获得所需,那么他们就不会花费资源争取利益。

奥尔森认为,利益集团的实质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特殊利益。

利益集团为其成员谋取利益的惟一途径,只能是在杜会的总利益中争取较大份额,而不顾社会的总的利益是增加还是减少。

第1章集团和组织理论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

1.1组织的目的大多数组织的目的是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但这种利益是共同利益1.2公共物品和大集团奥尔森用了一个经济学中很简单的公共物品的提供的例子来指出传统理论的致命缺陷,在一个完全竞争产业中,所有企业显然对更高价格有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企业都发现当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时,增加产出是有利可图的,结果导致所有企业都增加生产,价格下跌,每个企业的利润都减少了,怎样才能防止这一现象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外部干预,政府价格支持,关税,卡特尔协议和诸如此类的措施可以防止企业采取与它们利益相相悖的行为。

但是奥尔森此时又给人们拨了一盆冷水:正如某一生产者为提高其产品价格而限制产量是不合情理的一样,要他牺牲时间和金钱来资助其产业的游说集团获得政府帮助同样是不合情理的。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一版,2003.3第三次印刷一、搭便车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方法论基础本书作者奥尔森创造性的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

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集团对其成员行为有不同影响。

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

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

而在抱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中,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令人惊讶的倾向。

可以说,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人假设是本书所提出的搭便车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

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1页)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2页)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奥尔森集体行动的概念奥尔森集体行动是指个体在面对某种困境时,通过组织起来共同行动,以实现自身的利益。

这种行动通常发生在个体无法单独实现目标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集体力量来达成共同目标。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了为什么个体会选择参与集体行动,并且分析了集体行动的条件和限制。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2.1 公共品和集体行动公共品是指一种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的产品或服务。

这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收取费用,因为无法排除那些不付费的人员。

而奥尔森认为,个体在面对公共品时往往会选择不参与集体行动,因为即使不付费也能享受到公共品的好处。

这就导致了公共品的供给不足,需要通过集体行动来解决。

2.2 个体利益和集体行动奥尔森认为,个体在考虑是否参与集体行动时,会权衡个人成本和个人利益。

如果个人成本相对较低,个人利益相对较高,那么个体更有动力参与集体行动。

但是,如果个人成本过高,个人利益相对较低,那么个体可能会选择不参与集体行动。

2.3 集体行动的协调问题奥尔森指出,集体行动需要协调个体的行为,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协调的问题在于,个体往往会面临“囚徒困境”,即个体面临的选择是合作还是背叛。

如果个体选择合作,那么集体行动可以成功实现;但如果个体选择背叛,那么集体行动可能会失败。

因此,协调个体行为是集体行动的重要问题。

2.4 集体行动的组织问题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需要有一个组织来协调和管理。

这个组织可以是一个正式的组织机构,也可以是一个非正式的网络。

无论是哪种形式,组织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来调动和激励个体参与集体行动。

三、奥尔森集体行动的条件和限制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的实现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限制。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条件和限制:3.1 利益相关性个体需要感受到自身与集体行动的利益相关性。

如果个体无法从集体行动中获得明显的利益,那么个体可能会选择不参与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 EX: 工会会员对更高工资的共同利益
0 3 论证
排外集团和相容集团
排外集团
排他性的利益
目 标 市场中的竞争性企业集团
本 质
它所追求的集体物品(更高的价格)带来的收益
在供给上是固定的,某个集团的收益会造成其他
集团收益的潜在损失
分蛋糕
• 相容集团
• 相容性的利益 • 非市场集团 • 它所追求的集体物品带来的收益在供给上是不
为什么会产生集体?
• 个人利益 • Ex.仅仅为了玩单人纸牌而建立以个组织,毫无意义 • 纯粹私人或个人的利益通过个人的、没有组织的行动来增进,通常更为有效。
• ①当一些人拥有共同或集体利益时, • ②个人的、没有组织的行为无力增进个人利益、或者不能充分增进个人利益。
• 组织/集体就会存在
0 3 论证
0 1 背景
公共选择:是指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公共物品,怎样提供和分配公共物品以及设立相应匹配规则的行为 与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则期望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影响人们的公共选择过程,从而实现其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自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 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研究这类问题,无非是认为,诸 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可现代经济 学的拓展和进步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题并不意味着不能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
为什么会产生集体?
• 集体利益
• 组织/社团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
“人们为了获得特别的好处,通过 为生活的目的提供某些特别的东西 而聚到一处;同样,政治社团看来 是为它所带来的总的好处而自发地 聚到一处并继续存在下去。”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内容框架
第一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 些方面做了逻辑和理论的解释 第二章:探讨集团规模和集团行 为的关系,解释了小集团优于大 集团的原因——凝聚力和有效性。 第三章:研究了工会,并得出一 些结论 第四章:对国家理论的分析
Content
第五章:按照本书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 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 逻辑上是矛盾的。
《集体行动的逻辑》
作者:曼瑟尔· 奥尔森 (Mancur Lloyd Olson, Jr,1932年-1998年2月19日), 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曼瑟尔· 奥尔森,对制度经济 学的诸多方面(私有财产、税收、公共物品、集体决议、 合同权利等)有很大贡献。他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 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他一生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 结果?奥尔森有三部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 (1965年),《国家的兴衰》(1982年),以及他猝然逝世 前刚完成的《权力与繁荣》(2000年)。
第六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压力集团理论。
第七章:提出的“副产品”和“特殊利益” 理论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贡献与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 利益集团 集体行动
1.奥尔森教授是公共选择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位经济学家,而他 所撰写的这本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2.对利益集团的存在指出了,有理性、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不会 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因为集团利益的公共 物品性质会导致集团成员普遍的“搭便车”行为。于此原因,认 为集团规模大小与个人行为和集团行动的效果密切相关,小集团 的行动比大集团更有效。 3.有关集体的行动代表的是一种关于利益集团理论的运作过程。
文章的经典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关键句摘抄导论:第一章:除了对一些逻辑判断的证明,还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做了逻辑的和理论的解释。

第二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

第三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些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

第四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

第五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了这一理论的通常里就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第六章:提出了一个与第一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

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他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第一章:集团和组织理论1、组织的目的组织或社团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人们为了获得特别的好处,通过为生活的目的提供某些特别的东西而聚到一处;同样,政治社团看来是为它所带来的总的好处而自发地聚到一处并继续存在下去。

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教授:集团成员身份的吸引力并不仅仅在于一种归属感,而在于能够通过这一成员身份获得一些什么。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基:社团的存在是为了达到集团成员共有的目的。

大多数关于组织的书都暗含一个假设: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增进集团成员的共同利益的。

亚里士多德的“总的好处”,哈罗德的“集团成员共有的”,R.M.麦基弗“每个组织都预先假定有一个其成员共同享有的利益”。

本书中的“集团”一词沿用“一些有共同利益的个人”这一意思。

正如假定一个组织或集团的成员拥有共同利益,他们显然也拥有不同于组织或集团中其他人的纯粹的个人利益。

2、公共物品和大集团在一个组织中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相结合的情况与竞争性市场类似。

所有企业对更高的价格有共同的利益,而对产出有相对抗的利益。

在一个完全竞争产业中的寻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采取与它们的集团利益背道而驰的行动即如果一个产业中的企业都寻求使其利润最大化,产业作为一个集体的利润会比他们不那样做时少。

防止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过程中下跌的几乎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外部干预。

为了获得政府帮助以维持产品价格,产业的生产者不得不成立一个游说组织或压力集团。

一个完全竞争的产业在争取政府帮助中遇到的问题与它在市场中遇到的问题——企业增加产量而引起价格下降——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正如某一生产者为提高其产品价格而限制其产量是不合情理的一样,要他牺牲时间和金钱来资助其产业的游说集团获得政府帮助同样是不合情理的。

一些评论家辉争辩说,理性的人确实会支持一个为其利益服务的大组织,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支持的话,其他人也不会这样做,这样组织就会失败,他也就得不到组织应该可以提供的利益。

但事实上,在一个大组织中一个理性的人不会相信如果他从一个组织中退出的话,他能够驱使其他人也这么做。

也许组织中还经常牵涉到感情或意识形态的因素,但作为掌握着所有感情资源的国家,还不得不依靠强制手段来资助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那么可知大型的私人组织要想使其个体成员自愿捐款将是十分困难的。

公共物品的定义: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个人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那一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

实现了任一公共目标或满足了任意公共利益就意味着已经向那一集团提供了一件公共的或集体的物品。

一般来说,提供公共的或集体物品是组织的基本功能,组织的实质之一就是它提供了不可分的、普遍的利益。

3、传统集团理论传统的随意变体认为:私人组织和集团是无处不在的,这一普遍性是由人类有着组织和参加社团这一根本习性决定的。

传统正式遍体也强调了集团的普遍性,它的解释为:社团和集团的存在是现代工业化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一个方面。

其出发点为“初级集团”与家庭和亲属集团一样在原始社会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结构变化,新的社团形成并取代了原先有家庭承担的一些功能。

由此得出现代社会中的大型社团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原始社会中小集团的等价物。

他们认为大小集团只是等级不同而性质是相同的。

4、小集团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相当的初始成本或固定成本,有时一个集团必须建立一个组织形式,谈后才能获得集体物品,这样建立组织的成本会使第一批集体物品的价格相对较高。

任何集团肯定会发觉,当它的需求超过了一定程度而被认为“过分”时,增加额外的集体物品所遇到的阻力和增加的成本都会不成比例的上升。

一个集团做什么取决于集团中的个人做什么,而个人做什么又取决于他们采取其他行为的相对好处。

古诺理论常识性陈述即只有当维持价格的总成本低于企业从更高的价格能获取的收益时,企业才会采取行动以维持产业产品的价格。

在集团中存在这只能提供低于最优水平的集体物品的倾向。

由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多,个人获利份额就越小,所以集团中的个体数量越大,离最优水平就越远。

由于跟人获利份额不仅取决于集团中个体成员的数量还取决于个体成员的“规模”,因此,对于具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倾向。

5、“排外”集团和“相容”集团进入和退出集团的活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产业或市场集团对待进入和退出集团的态度与非市场集团截然不同。

一个产业中的企业希望没有新的企业进入来分享市场,一个非市场集团则认为分享收益和分担成本的成员数量越大越好。

一个集团的行为是排外的还是向荣的取决于集团寻求的目标的本质,而不是成员的任何性质。

相容或排外的集团的一个更进一步的差别在他们曾尝试过采取正式组织或非正式协调的行为时就显而易见了。

当一个相容的集团曾进行过组织或协调的努力时,它会说服尽可能多的成员假如那一努力,但是否集团中的每个人都要加入并不是关键。

对于排外集团那些留在集团外的企业百分之百的参与总是很必要的,因为即使只有一家企业不参加,他也通常能把其他企业共同努力带来的收益据为己有。

6、集团分类在相容或非市场集团中常常出现以下情况,即个体成员在决定采取什么行动时确实考虑其他成员对其行为会有什么反应,也就是说成员间存在寡头卖方垄断产业所特有的相互依赖的策略性相互作用。

一个集团不可能有数量无限小的正式组织或是非正式的集团协议,一个成员数量一定的集团如果有组织或协议的话,那一定存在一个最小量。

较大的集团不能增进它们自身利益的原因:第一,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收益份额就越小,有利于集团的行动得到的报酬就越小,这样即使集团能够获得一定量的集体物品,其数量也是远远低于最优水平的;第二,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出现可以帮助获得集体物品的寡头卖方垄断的相互作用;第三,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这样在获得任何集体物品前需要跨越的障碍就越大。

市场集团分类:纯粹垄断,产业中只有一家企业;寡头卖方垄断,企业数量很小以至于一家企业的行为对其他某一企业影响显著;原子式竞争,没有一家企业会对其他企业产生显著影响。

原子式竞争又分大集团中的纯粹竞争和垄断竞争。

对相容或非市场集团而言:与寡头卖方垄断相对应,非市场类型集团分“特权”集团和“中间”集团;与原子式集团相对应,非市场类型集团为“潜在”集团。

“特权”集团即某个成员或至少其中的某个人受到激励提供集体物品,即使他得承担全部成本。

“中间”集团没有一个成员获得的收益的份额足以使他有动力单独提供集体物品。

“潜在”集团,即如果一个成员帮助或不帮助提供集体物品,其他成员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也没有理由作出反应。

由此可知,小集团与大集团不仅存在着量的不同还有着质的不同。

第二章:集团规模和集团行动1、小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实际观察和经验以及理论都清楚的表明,相对较小的集团——“特权”集团和“中介”集团——具有更大的有效性。

约翰·詹姆斯:在各种公共和私人以及国家和地方机构中,“采取行动”的集团和小集团一般要比“不采取行动”的集团规模小。

“采取行动”的小集团的平均成员数是6.5,“不采取行动”的小集团的平均成员数是14社会学家乔治·西梅尔:比起大集团,小集团行动更果断,而且更能有效地运用它们的资源,“向心组织的小集团一般总能发掘并使用其能量,而在大集团中能量经常是潜在的”。

伙伴数量少时,合伙是一个可行的制度形式,而当伙伴数量很大时却往往不能成功,这一事实为小集团的优势提供了又一佐证。

乔治·C.霍曼斯:小集团具有生命力,社会总能够在小集团层次上延续,如果文明要继续的话,他必须保留小集团的某些特征。

2、传统理论问题传统理论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参加自发集团的普遍性,并用相同的原因来解释小集团和大组织。

最复杂的形势认为当原始社会中的初级小集团衰落或分化以后,许多小集团原先执行的功能被一个大型的自发集团取代了。

自发社团的传统理论错误在于,它含蓄地认为潜在集团回忆与小集团相同的方式采取行动以实现某种功能。

3、社会激励和理性行为经济激励不是唯一的激励,人们有时还希望获得声望、尊敬、友谊以及其他的社会和心理目标。

当不存在经济激励趋势个人为集团利益做贡献时,可能有一种社会激励会驱使他这么做。

社会地位和社会承认是个人的非集体物品,社会制裁和社会奖励是“选择性激励”,即它们属于可以用来动员一个潜在集团的激励。

大集团和小集团中态度不同的两个原因:第一,在潜在的大集团中,每个成员都是微不足道的,他的行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一个完全竞争者或其他某个潜在集团的成员去责怪另一成员自私的、反集团的行动都是闲的没有什么意义;第二,在任何大集团中,成员不可能彼此都认识,因而集团是事实上也不可能是一个友谊集团,所以即使一个成员没有为其集团的目标作出什么牺牲,它的社会地位一般也不会受到影响。

在一种情况下,社会激励可以在潜在集团中导致集团导向的行为,这就是“联邦”集团——一个集团被分成几个小集团,每个小集团都出于某种理由与别的集团一起组成一个大集团联邦。

在“”特权或“中介”集团足够小时受到的双重激励不光是经济激励还可能是社会激励,这些激励引导其成员为获取集体物品而努力。

大的“潜在”集团总包括许多人,它们不可能彼此都认识,因此不大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压力来帮助获得集体物品。

大集团或大组织中的个人的行为应该是理性的,即不管他们的目标是自私还是无私的,但他们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应该是有效率的和有实际意义的。

第三章、工会和经济自由1、工会中的强制最初的工会都是小型的地方组织,而且在一段时间都是如此。

然而,一个地方工会一旦建立,就有几种力量驱使他把企业都组织起来,或者与同一行业中的其他地方工会联合起来,市场力量会打击只在局部进行运作的组织。

使大型的全国性组织得以生存下去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是这些工会的成员资格以及对其罢工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强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