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鉴定

合集下载

鉴定元青花的几个土方法

鉴定元青花的几个土方法

鉴定元青花的几个土方法
1、元瓷有一种辨别特色,听声是禁绝的,可是胎土都颗粒大,空地大,不细密,所以上手可感受胎土假如十分严密紧凑者要当心,自己有一诀窍,即是用指弹器物,根据反弹回来的感受和力道,能够感受胎质的松紧程度,这个需求多拿真东西试,找到感受就很准。

可是胎质紧实细密者,要扫除洪武官窑,不能都定为仿品。

2、看缠枝牡丹或莲花或菊纹,缠枝花卉不论画工怎么,真品都能给人一种花叶都欣欣向荣的感受,假如感受就像开败了,或许无精打采,就要留意;
3、有火石红的东西,先看火石红的真假,没经验看禁绝的,就使劲洗,假如洗掉了,褪色了,那就不对。

收东西的时分,两个方法,一是带个湿纸巾,没有就不要怕脏,直接上唾沫!
4、土水沁,元瓷的釉质格外,又是高温釉,土水沁反而不易深化,新出土的,通常都能抠掉,土水沁假如抠不掉的,上镜子看颗粒巨细,上鼻子闻气味。

有许多深化的土水沁的,要置疑作假,要当心;
5、还有一点是我重复说的,至正型的,苏料平抹的当地必定能够找到串珠状的凝集小点,此要点不能仿,有的平抹的当地不必定显着,上镜子就显着,有的不显着的,就找,
真品肯定会有这么的当地。

6、苏料的层次感很强,有一种要冲出来的感受,这个玩得时刻长了能够感受出来。

第二,苏料有腐蚀性,时刻越长的东西,离釉面越近。

7、听回音,假如有大开口的器物,把头埋下去,喊一声,因为胎质的不一样,现代的和元瓷的反射回来的回音声响是不一样的,现代的回音很冲,老的就不是。

元青花瓷辨别

元青花瓷辨别

元青花瓷辨别元青花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由于有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

下面由店铺为你分享元青花瓷的辨别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青花瓷的辨别方:青花瓷至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无论烧制工艺和艺术水平,都有了独特创新。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贵稀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元代青花瓷的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

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元青花瓷的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青花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等不同特征。

笔者认为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基本要点:(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

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一、元青花特征
元青花是指陶瓷器物中表现出元时期(北宋至元朝)特有青花绘画技法。

它一般以斗彩方法刻画而成,尤以长折纹和斜纹青花苗花格格为最为突出。

画法贴切精致,色彩明亮而有声有色,多为晶莹剔透的蓝色,但也有褐色、釉青、西施紫等颜色的斗彩青花。

元青花在宋朝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1) 盛行于宋元之间,充分体现了宋代新火的价值观以及宋元流行的精神文化。

二、鉴定方法
1、对形和彩的对比
元青花在形和彩诸方面全面表现出当时艺术水平的高度,在形状及装饰上有着较大差异。

元代青花以斜纹、折纹和圈纹
不断变换,纹样繁复,并具有艺术变化性。

纹饰多姿多彩,线条细腻,画法精巧。

另外,颜色以蓝色为主,但也有褐色、釉青、西施紫等彩色青花。

元青花的颜色更盛、较宋代蒙汗青花暗亮。

2、鉴定料器迹象
元青花器物一般表面有纹状青花彩绘,同时也常常出现深色釉面或釉下金彩,同时还有银彩和金彩及其他绘色,表面有釉下青料、釉下珐琅、釉残痕等迹象。

有时还可发现未曾下釉的青料及着色,有些还留存有釉面制作前的抹砂痕迹,这就是可以用来鉴定的特殊迹象,帮助专业人员发现元代青花的真伪。

三、总结
元青花是元朝陶瓷器物特有的绘画技法,形制上以斗彩方法刻画而成,以其朴实的笔法、贴切精致的画法和缤纷的色彩,充分体现了当时艺术水平的高度。

鉴定元青花,可以通过比较形和彩以及料器迹象来发现元代青花的真伪。

元青花鉴定的方法

元青花鉴定的方法

元青花鉴定的方法
元青花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元青花的整体特征:包括器型、工艺和纹饰等。

元青花瓷器多数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青花涩而稳,颜色浓艳、线条简练,画工精致,器型规整。

2.观察釉色:元青花的瓷器釉色通常呈现出淡蓝色、苍白色或墨绿色。

这种釉色在元青花瓷器上往往均匀分布。

3.检查胎质:元青花的瓷器胎质厚实,细腻而坚硬,通常呈白色或微黄色。

4.鉴别纹饰:元青花的纹饰通常包括花卉、人物、山水等元素,多数以青花为主,图案多样化。

元青花的纹饰线条秀丽细腻,纹饰层次分明,有绘画感。

5.查验底款:元青花的瓷器底部通常会有底款,底款形式多样,包括大篆、小篆、楷书等。

底款上的字迹要清晰,较具书法艺术魅力。

6.借助科技手段: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等科技手段,可以对元青花的材质、颜料和烧制工艺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

综上所述,鉴定元青花主要是要结合整体特征、釉色、胎质、纹饰、底款以及借助科技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综合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请注意,在进行
元青花鉴定时,最好找到专业的鉴定机构或人士进行鉴定。

鉴别元青花瓷器的十五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的十五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的十五个绝招巅峰收藏你我共享在现实的圈子当中,许多资深行家和藏家通过眼学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他们只是近距离看胎体受沁、秞面老化痕迹、绘画笔触和是否高修等。

毕竟高仿技术越来越突破我们以往的鉴别经验,所以,低手看热闹,中手看门道,高手看行道,极手看神道。

以下总结了15个鉴定方法供各位参考: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第七季全国海选报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元代青花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明洪武时期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元代蕉叶纹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

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

明洪武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明代永乐青花菊纹执壶修复件明永乐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局部明宣德青花海水蕉叶纹尊明弘治九年青花象耳瓶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

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

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第七季全国海选报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元青花水波莲花纹玉壶春瓶局部,如意云头纹元代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并沿袭至永宣。

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明景泰青花八仙庆寿纹罐的如意云头纹明正德青花人物纹套盒局部的如意云头纹明代民窑碗上的如意云头纹6、回纹边饰。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1、看胎质
元青花瓷可以通过看胎质来鉴别,元青花瓷的胎质厚重、坚实,器壁较厚,并且元青花瓷大器较多。

但是瓷胎里面一般都会有铁褐色小点,含有的杂质相对较多。

2、看气泡
此外元青花瓷也可以通过看气泡来鉴别,元青花瓷大多是采用柴木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巨细不一,并且比较亮堂。

而元青花瓷仿冒品多为气窑烧制,气泡细小,巨细相间、不透亮。

3、看颜色
从元青花瓷的颜色来看,元青花瓷的发色有浓艳、正艳、青灰三种,并且采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为带点紫色的深沉蓝,青色中泛点绿色。

4、看圈足
元青花瓷的圈足大多较宽而矮,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

但是大部分元青花器内和器底有釉斑,并且瓶罐类元青花胎体多为四段三接。

5、看纹理
从元青花的纹理来看,元青花瓷大多采用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因此瓶、罐等类型的元青花瓷内壁一般都会留下明显的指纹、旋纹。

6、看釉面
从元青花瓷的釉面来看,元青花瓷采用了蘸釉、浇釉和刷釉技术,它的釉质给人的感觉是饱满、肥厚的,但是整体的平坦度相对较差。

7、看纹饰
从元青花瓷的纹饰来看,元青花瓷的纹饰繁密、层次多,比较常见的是七至九层纹饰,而这些纹饰的主题以佛教、道教纹饰以及中华民族前史故事为主。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一、看釉质:元青花瓷器上的釉质厚重而有光泽,呈现出深浅相间的现象,表明釉质是经过多次施釉。

二、看工艺:元青花瓷器的花纹非常精细,微妙而不失章法,其中著名的青花穿珠图案尤为绚丽,能够分辨出其中的技术难度和精细程度。

三、看釉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色通常由黑色、蓝色、绿色、白色、红色、黄色等组成,其中蓝色和绿色为主,色彩鲜艳可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看胎质:元青花瓷器的胎质细腻绵软,柔软细密,折射出一种精致的质感,表明它们的制作精细而精良。

五、看烧制情况:元青花瓷器的烧制情况也是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在烧制过程中胎体完好无损,釉面细腻光滑,形成一种异常天然的现象。

六、看底部:元青花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字样,其中包括“元代”字样,一般来说,带有“元代”字样的元青花瓷器都是正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七、看烧裂情况:元青花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裂纹,但这种裂纹不会影响整体的质量,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有时会出现“灰色纹”等现象,这也是正品的特征之一。

八、看烧印:元青花瓷器通常会有烧印,通常是烧制者的名字,或者“元代”字样,这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

九、看釉质深浅:元青花瓷器的釉质深浅有规律,深处的釉质一般是蓝色,浅处的釉质一般是绿色,而且釉质由深到浅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这一点上也能够分辨出真假。

十、看釉质质地:元青花瓷器的釉质质地一般是细腻柔软,不容易出现脆性,而且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泽,这也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一、看釉质颜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质颜色一般是深沉而有光泽,釉质颜色不是非常鲜艳,而是淡雅而有质感,如果釉质颜色是非常鲜艳的,则可能是假货。

十二、看细节:元青花瓷器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精致性,一些复杂的图案也是一个细节表现,品质优良的元青花瓷器,可以看出图案的虚实细节,它们可以显示出烧制者的技艺水平。

十三、看烧制年代:元青花瓷器的烧制年代可以从底部的字样来判断,如果有“元代”字样,则表明是真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元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使其成为收藏界的热门。

要准确鉴定元青花瓷器,需要了解其特征和鉴定方法。

下面将从元青花的特征和鉴定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元青花的特征。

1. 蓝色调浓郁。

元青花瓷器的蓝色调浓郁鲜艳,呈现出独特的青花色调,通常是以钴蓝为主色调,且浓淡相宜,色泽饱满。

2. 图案纹饰精细。

元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精细,线条流畅,勾勒出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3. 釉面光洁。

元青花瓷器的釉面光洁细腻,反光明亮,无明显的斑点和瑕疵,釉面与胎体相互融合,无明显的分界线。

4. 形制规整。

元青花瓷器的形制规整,制作精良,无明显的歪斜变形,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二、元青花的鉴定方法。

1. 观察图案。

通过仔细观察元青花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可以了解其风格特点和时代背景,从而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2. 检查釉面。

对元青花瓷器的釉面进行检查,观察其光泽和质地,真品釉面光洁细腻,假货常常会有明显的瑕疵和斑点。

3. 考察胎体。

真正的元青花瓷器胎体细腻坚实,质地均匀,没有明显的气泡和裂纹,手感沉稳。

4. 了解款识。

通过了解元青花瓷器上的款识和题词,可以追溯其制作者和历史渊源,从而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5. 寻求专家意见。

如果对元青花瓷器的鉴定有疑问,可以寻求专家的意见,通过专业鉴定机构或者收藏界知名人士的帮助,进行权威鉴定。

结语。

元青花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珍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对其特征和鉴定方法的了解,有助于收藏爱好者更好地鉴别和欣赏元青花瓷器。

希望本文所述的元青花特征和鉴定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青花鉴定篇(1):关于元青花的简单鉴别方法首先是胎与釉。

真品总的观感为胎较粗重,釉为青白色,釉面的坚实感强烈。

表面呈现的是玉一般地光泽。

新品的胎地较细,釉色偏白,常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也有经打磨后釉面出现缺失光泽的现象。

第二,原料与青花斑点。

元青花使用两种青花料,一种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

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

另一种为国内墓葬出土或外销到东南亚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国产料,色调蓝灰。

后一类仿品较少。

新仿制的元青花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出的黑褐色斑点比较密集,斑点颜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一层薄薄的银灰色金属片。

从气韵上看没有达到元青花那样古雅深沉。

第三,纹饰风格。

元青花的纹饰自如,笔线有力,具有一种潇洒的力度美。

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

新制品笔线拘谨无力,有的画面纹饰较稀松,给人的感觉过于工细华丽。

第四,底部釉斑现象。

一般出现在大罐、大瓶的底部。

元代陶瓷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擦除,但又没有擦除彻底。

没有擦除的釉,即成为后人说的釉斑,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釉斑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

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使用毛笔类工具随便抹成的,很不自然。

第五,火石红与跳刀现象。

不一定每件器物底部都会出现,一般呈现浅淡的火石红色,仿佛刷过的泥浆色,表明有点油亮的光泽,旋纹及跳刀痕隐现。

现代的仿制品火石红色过于浓重,跳刀的痕纹路很深。

有的赝品底部还涂抹一些黑灰色的脏污表示器物的旧意,比较易于识别。

第六,元青花很少写款识。

目前只发现一对收藏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雍正11年元青花云龙象耳大瓶,这是众所周知的。

而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大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以迷惑他人,要特别小心元代青花可分为大件器和小件器两种,典型的元青花瓷鉴别特征主要有七点一、元青花一般胎体厚重,上手感觉适中;二、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

三、青花色泽有浓艳、灰浇两种,均有铁锈斑;四、具有圈足外墙斜削处理,往往留有浸釉时的手抓指痕,露胎部分呈褐红色;大件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常黏有较大面积的釉块。

五、分段制造,拼接而成,接底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罐类内壁釉面有不平状。

六、凡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之梯形。

七、高足杯的杯身和足采用湿胎接合,足内顶端无釉,而且往往有乳丁状凸起,足部空心而不封底。

近几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

随着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声槌响,价值约67亿人民币(按当地当日汇率牌价折算)的“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图1)被美国华尔街企业家夺得,宣告了所谓“中国民间收藏的元青花数量超过国外博物馆馆藏之和”这种臆想理论的可笑,也宣告了国内外某些拥有几十、几百件的“元青花大收藏家”金钱梦的破灭。

物以稀为贵,国际行情所反映出的元青花的稀有与国内民间“惊人藏量”的巨大反差,实在发人深省。

图1元青花梅瓶上海博物馆藏当前,更有同广大热衷于元青花瓷收藏的朋友们讨论怎样鉴别真伪元青花的必要,以便于他们冷静下来,避免重蹈2000年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在香港以4400万港币拍卖后,内地大量出现其仿品并被许多人当宝贝收藏的覆辙。

这样讲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的现代仿品已经在景德镇由专家制作成功,并打上仿制款识公开销售(图2)。

但也一定会有人制作一些不打仿制款识的赝品蒙人。

图2现代仿元青花梅瓶首先说明,青花瓷在元代除景德镇烧造外, 云南省玉溪等地也用当地瓷土和青料烧造。

现在古瓷界讲的元青花和对元青花的鉴定,一般都专指景德镇元代青花瓷。

而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又可分为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纹饰的“至正型”精品瓷和用国产青料绘制纹饰的普通瓷,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是指前者。

文物鉴定属标型学范畴,即它要借助已知的、经过科学考证是准确无误的典型标本,来对被鉴别器物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被鉴物的时代、性质与特征,瓷器鉴定也是这样。

古瓷器的传统鉴定,通常是以目测器物的造型、胎、釉、彩料、纹饰、款识以及工艺特征等为基本手段,并通过用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瓷器的真伪和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及艺术价值。

这种鉴定方式简称“眼学”或“目鉴”。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民间古瓷收藏的迅速升温,在市场效应的推动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仿古瓷已越做越“地道”。

尤其是经过20多年制赝与辨伪的“魔道之争”,一些仿古瓷利用“现代科技+仿古工艺”的复合手段,在外观上已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向古瓷传统鉴定理论和鉴定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这需要作辩证的分析。

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

现代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彩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中晚期状况,特别是器形制作的美学理念和实用要求、纹饰布局和绘画风格的时代欣赏标准等受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强烈制约因素的影响,在现代是无法重复的。

所以说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都毫无差别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然,现代人通过高水平文化素养加上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出的优秀仿品在单个特征甚至相当多的特征上使“目鉴”一时难辨真假,倒是极有可能的事。

不然的话,怎么能让一些有名的专家也对赝品交口称真,在鉴定证书上签上大名呢(因利益趋使而指鹿为马者除外)?所以,走眼的关键还是鉴定者的水平不到位。

退一步讲,用现代仪器单单检测对比真伪两者的胎质成分,现代仿品也会原形毕露的。

因为,用以制作元青花的麻仓官土(优质高岭土)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已枯竭,而现代仿古瓷作坊已无可能再配制出同元代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坯料。

下面就古瓷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青料、纹饰、工艺以及铭文等方面的鉴识,谈一些个人见解∶一、器形。

过去古瓷鉴定家面对一件鉴定对象时,首先看它的造型对不对。

冯先铭先生说过∶造型与纹饰“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达85%”。

现代仿古瓷高手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密测试和反复试验,已能完全掌握各种配方的胎泥的烧制收缩率, 从而使高仿品在造型上几乎可以达到难辨真假的程度,所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形已不能完全保证鉴定无误了。

我们一定要记住,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要采取排除法从组成器物的所有要素上逐一鉴别。

如果一件被称之为“元青花”的器物在造型上元青花真品看不出差别,我们只能认为在造型上排除了一个疑点而已,还要再从其他方面鉴别真伪。

(!!黑体)造型上对的可能是真器,也可能是赝品,但造型不对的一定是假货!(!!结束)这是我们要提醒酷爱元青花的藏友们的第一个观念。

二、胎质、胎色。

景德镇窑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

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性质,烧成温度通常在1200℃以下,窑温稍高即易造成器物变形。

元代中期,发展成瓷石加高铝含量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耐火度可达1300℃以上,在保证器物不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提高。

元青花的瓷质由于二元配方的运用虽然得到了优化,但仍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的限制,胎质、胎色表现出以下的特征一是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椎加工,手段比较落后;二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三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四是胎内多有微小洞隙(图3)。

图3元青花胎体断面及孔隙现代仿元青花器已无法获取与元代麻仓土成分相同的高岭土,多用工业化机械加工的胎泥制坯。

这种胎泥由于用球磨机碎料,真空练泥,没有陈腐过程,因此烧成后的仿品胎质过于细密,胎内没有空隙,胎体比重大,手感沉重,露胎面细白无砂隙(图4)。

近几年来为了在制泥工艺上仿古,景德镇周围许多瓷石、瓷土产地的江边河畔又出现了一些用水轮作动力的水椎制泥作坊,专门向仿古瓷作坊供应泥料。

据一位行家里手介绍,这类泥料比机制泥料“有性,好用得多”。

但无论如何,用这种缺少较长时间陈腐工序的泥料烧制出来的仿元青花瓷在露胎处仍显干涩,没有元青花真器露胎处那种粗而不干、润腻不涩的质感。

当然,这种感觉不是看了文字就能立马掌握的,要多摩挲元青花标本,才能找到感觉。

图4现代仿元青花残片仿制品在胎色的外观上或许可以接近真品,但永远不会与真品的质地一致。

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二个观念。

三、釉质、釉色。

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

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从釉质釉色上辨别元青花的真赝,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釉汁的色泽。

由于“至正型”元青花上所用的透明釉在配方成分、加工工艺上没有留下准确资料,现代仿元青花器的透明釉只能从色感、质感上照猫画虎地配制。

因此绝大多数现代仿元青花透明釉釉色泛绿,在积釉处呈湖绿色而不是浅湖蓝色。

最近看到有极少数仿品的积釉处呈湖蓝色,但又蓝得太过,同真元青花透明釉两相比较,便显得极不自然。

二是看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以便分辨出是柴窑烧制还是气窑烧制?现代仿元青花多用气窑烧制,窑温易控制,窑内温度均匀,气氛好掌握,烧制成品率高。

但由于柴窑和气窑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时间差异和升温曲线的巨大区别,现代气窑无法完全重复瓷器在柴窑内烧制时的复杂甚至极其微妙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特别是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表现。

现代气窑仿品釉中气泡小而密,缺乏通透层次感;而柴窑烧制品釉中气泡则较之稀少疏朗,气泡间空隙大,大、中、小气泡都有,且分布有层次感。

柴窑产品釉面质感活而水灵,气窑产品釉面质感死而呆板。

这种感觉是源于釉中气泡对光线反射的无序性和有序性两种不同的物理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明清官窑透明釉器因为釉质纯净,烧窑技艺精湛,对窑温的控制稳定均衡,所以很多产品的釉中气泡也较小、较密,但仔细观察分辨,仍可找出同气窑效果之间的微妙差异。

有人认为釉中气泡对鉴定工作没有作用,笔者不敢苟同。

世界上任何现象都同一定的本质相联系。

瓷釉中的气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形成和分布变化一定有其物理的、化学的原因。

不同时代的不同原料、配方、烧制工艺必然会在瓷器上有所反映,包括从釉质的气泡上表现出来,从而成为真伪鉴定和古瓷断代的重要参考。

诚然,当前对釉中气泡的形成、时代特征及表现规律的认识还不深刻,还在探索阶段,但这种探索是有价值的。

仿古瓷是个一本万利的营生,现在一些元青花高仿品不惜工本从各个环节上尽力摹仿,包括高薪聘请名师用柴窑精心烧制,严格筛选,使成品几近逼真。

所以,鉴定时务要全面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