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精选、

合集下载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实例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实例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实例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提到了几种典型的神经递质:但对其作用未作详细介绍,然而很多试题却有涉及。

神经递质按其与受体作用后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效应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分别对突触后神经元起兴奋和抑制的作用。

兴奋性递质及其受体的作用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少,使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兴奋易于扩散,有促发惊厥的作用,如常见的Ach、5-羟色胺(5-HT)等。

抑制性递质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膜更加稳定,减少发生惊厥的可能性。

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天冬氨酸等是主要的抑制性突触的递质。

在病理情况下,兴奋性递质过多或抑制性递质减少及缺失都可以产生更高的去极化,引起癫痫性放电。

有些神经递质的作用很难用简单的“兴奋”或“抑制”来描述。

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在中枢究竟是抑制性还是兴奋性的递质,可能随部位不同而异。

在一些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动物嗜睡,体温降低,出现摄食行为。

有人认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可表现出精神抑郁;反之,过量可表现出狂躁。

总之,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可能与体温、摄食行为、镇痛、心血管系统和精神状态的调节有密切关系。

又如5-HT可使大多数交感节前神经元兴奋,而使副交感节前神经元抑制。

如果动物脑内5-HT含量降低,则动物出现睡眠障碍,痛阈降低等。

总之,脑内5-HT与睡眠、镇痛、体温调节、内分泌机能、精神活动等都有关系。

例、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也是一种胺类激素。

该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B.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C.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D.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只能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答案】D【解析】依题意可知: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 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B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属于反馈调节,C 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一种胺类激素,激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项错误。

神经递质word精品

神经递质word精品

关于“神经递质”的师生对话湖北省应城市二中易辉生: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师:①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丫-氨基丁酸、甘氨酸②单胺类及其他生物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组胺、血清素③肽:生长抑素、物质P、阿片肽④其他:乙酰胆碱、腺苷、花生四烯乙醇胺、一氧化氮。

生:神经递质是大分子吗?师:大多数神经递质应该是属于小分子,但是少数肽类的神经递质是大分子。

生:神经递质由什么部位合成?作为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神经递质能在细胞内合成。

目前已知,肽类神经递质的前体在胞体内合成;而经典神经递质,则在神经纤维的末梢中合成。

神经肽的合成实际上是蛋白质的合成。

它是由DNA经转录过程形成相应的mRNA再经翻译形成相应的神经肽前体。

前体形成后再经酶的剪切形成有活性的神经肽。

经典神经递质是由一系列酶促反应而形成。

生: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怎样的?师:尽管有许多神经递质是小分子,但是它们的释放方式依然是通过胞吐作用来完成的,因为神经递质是储存在突触小泡中, 是一种囊状结构。

生:常见的神经递质有哪些?师:脑与脊髓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分布于超过90%的兴奋型突触。

脑中第二常见的神经递质是丫-氨基丁酸,分布于超过90%勺抑制型且不使用谷氨酸的突触。

甘氨酸是脊髓中最常见的抑制型神经递质,脑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GAB A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褪黑激素、脑内啡等。

生:神经递质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师:可以分成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而抑制性递质有多巴胺、甘氨酸等。

神经递战突触r小体1生:递质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师:1.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 十、K十,C「,特别是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神经递质和受体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调节睡眠、情绪、记忆、运动等生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一、神经递质的分类神经递质是指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根据化学性质和功能,神经递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单胺类神经递质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

它们分别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释放,作用于相应的受体。

2.乙酰胆碱类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非常广泛,如调节肌肉收缩、促进记忆和学习等。

乙酰胆碱主要由乙酰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

3.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等。

谷氨酸和甘氨酸主要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而GABA则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它们分别由谷氨酸能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和甘氨酸能神经元释放,作用于相应的受体。

4.肽类神经递质肽类神经递质是由多肽合成酶合成的,如神经肽Y、降钙素、神经酰胺等。

它们分别由相应的神经元释放,作用于相应的受体。

二、受体的分类受体是神经递质作用的靶点,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和G蛋白偶联型受体两种。

1.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分为硬膜下蛋白质受体、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非NMDA型谷氨酸受体、GABA受体等。

它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离子通道,受体激活后,离子通道打开,离子流入或流出神经元,从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或抑制性。

2.G蛋白偶联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是膜上七次跨膜的蛋白质,由三部分组成:外部受体结构、七次跨膜蛋白和内部酶或离子通道。

激活这种受体的神经递质结合外部受体结构后,激活内部酶或离子通道,从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或抑制性。

三、作用机制神经递质和受体的作用机制有以下两种:1.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打开或关闭离子通道,增加或减少神经元膜的通透性,使离子流入或流出神经元,提高神经元兴奋性。

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

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

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神经系统与身体的各项功能息息相关。

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神经系统需要调控各种过程,包括心跳、呼吸、消化、运动等。

此外,神经系统还需要调控情绪、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

这些调控过程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些相互作用中,神经元可能发挥抑制性或兴奋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

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神经抑制性的作用是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抑制性的调控机制是多样的,包括突触抑制、神经递质抑制以及神经调节等。

突触抑制是一种重要的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

突触抑制依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抑制性神经递质有许多种类,包括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

这些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使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从而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突触抑制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突触抑制不足,神经元的活动过于频繁,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

神经递质抑制也是一种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信号分子。

神经递质能够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包括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与抑制性。

许多神经递质具有抑制性作用,如前面提到的GABA和Gly,还有肌动素(ATP)等。

这些神经递质能够通过与神经元表面的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递质抑制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同样至关重要。

神经调节是一种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

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调节的过程。

这些部分包括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神经回路和神经系统整体。

神经调节可以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突触之间的连接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

例如,某些神经元可以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调节其他神经元的活动。

这些神经调节过程能够确保神经系统正常运作。

神经兴奋性调控机制神经兴奋性是指神经元的活动水平上升的过程。

神经兴奋性调控机制也是多样的,包括突触兴奋、神经递质兴奋以及神经调节等。

突触兴奋是一种神经兴奋性调控机制。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2012-02-18 23:09:56| 分类:高中生物(新人教|字号订阅一、递质的类型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

二、递质的作用对象兴奋和抑制的对象不一定,如果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则作用对象是神经细胞,若是存在于神经末梢,则作用对象是肌肉细胞。

三、递质的作用机理:1.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十、K十、CI-,特别是 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2.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

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毫伏增加到-75毫伏)、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也约10毫秒。

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如上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静息电位加强,下一个神经元更难以产生兴奋,即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

抑制性递质英文: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但是,有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性递质和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那样,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下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

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凋亡的生物学机理

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凋亡的生物学机理

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凋亡的生物学机理神经细胞是人体中最基本的组织元素之一,它们是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其中,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凋亡是两个与神经细胞关系密切的生物学机理。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详细探讨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

一、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通过突触传递的化学信号物质。

一般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最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和谷氨酸,其中乙酰胆碱多在运动神经元和乙酰胆碱神经元中产生,在突触前膜处释放,通过结合神经肌肉接头膜变成电活性信号传递到肌肉细胞,从而引起肌肉收缩;谷氨酸则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多来源于神经元体和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参与面广、作用多种多样。

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包括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它们通过与不同的解离常数的受体结合,在神经细胞膜上打开离子通道或者改变受体内分子的构象状态,从而导致细胞内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作用差异非常明显。

其中GABA是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抑制作用。

此外,神经递质还分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多种物质,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之间有协同作用或抵消作用,从而完成人类行为、感官输入和效应器受体的调节等功能。

二、神经元凋亡神经元凋亡是指神经元在自然发育过程中死亡的生理程序,它是形态改变、能量代谢紊乱和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的结果。

而神经元的死亡有两种类型:神经元坏死和神经元凋亡。

神经元坏死是指因为严重的物理损伤、缺血缺氧等原因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属于非正常死亡;神经元凋亡则是在发育、成熟、生物老化等自然过程中,神经元依据一定的程序死亡,它是一种比较正常的死亡形式。

神经元的死亡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热休克、氧化应激、炎症等多种因素。

例如,热休克作为一种细胞死亡的诱导因子,能够刺激细胞改变代谢产物、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变化,导致细胞凋亡。

此外,钙离子代谢也是神经元凋亡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

生: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师:①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②单胺类及其他生物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组胺、血清素③肽:生长抑素、物质P、阿片肽④其他:乙酰胆碱、腺苷、花生四烯乙醇胺、一氧化氮。

生:神经递质是大分子吗师:大多数神经递质应该是属于小分子,但是少数肽类的神经递质是大分子。

生:神经递质由什么部位合成作为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神经递质能在细胞内合成。

目前已知,肽类神经递质的前体在胞体内合成;而经典神经递质,则在神经纤维的末梢中合成。

神经肽的合成实际上是蛋白质的合成。

它是由DNA经转录过程形成相应的mRNA,再经翻译形成相应的神经肽前体。

前体形成后再经酶的剪切形成有活性的神经肽。

经典神经递质是由一系列酶促反应而形成。

生: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怎样的师:尽管有许多神经递质是小分子,但是它们的释放方式依然是通过胞吐作用来完成的,因为神经递质是储存在突触小泡中,是一种囊状结构。

生:常见的神经递质有哪些师:脑与脊髓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分布于超过90%的兴奋型突触。

脑中第二常见的神经递质是γ-氨基丁酸,分布于超过90%的抑制型且不使用谷氨酸的突触。

甘氨酸是脊髓中最常见的抑制型神经递质,脑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GABA、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褪黑激素、脑内啡等。

生:神经递质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师:可以分成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而抑制性递质有多巴胺、甘氨酸等。

生:递质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师:1.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 十、K十,CI-,特别是 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2.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当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通过突触前膜释放,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

神经递质作用

神经递质作用

神经递质作用神经递质是指一类能够在神经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在整个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节着我们的思维、情绪、行为以及身体的各种功能。

神经递质的作用可以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

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够增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使神经细胞的活动增强,导致神经冲动的传递。

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则有相反的作用,能够减弱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使神经冲动传递受到抑制。

兴奋性神经递质中最重要的是谷氨酸和谷氨酸扩散酸(Glutamate)。

它们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够刺激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感觉功能。

谷氨酸通过与神经元的钙离子通道结合来增强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谷氨酸扩散酸通过与神经元的N型和P/Q型钙离子通道结合来增强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或过度敏感会导致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抑制性神经递质中最重要的是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cine)。

它们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感觉功能。

GABA通过与神经元的氯离子通道结合来减弱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甘氨酸通过与神经元的甘氨酸受体结合来减弱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缺乏或失调会导致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除了谷氨酸、谷氨酸扩散酸、GABA和甘氨酸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神经递质。

例如,多巴胺(Dopamine)在大脑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与情绪、动机和奖赏相关。

多巴胺的释放能够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提高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则能够提高注意力和警觉性,增强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血清素(Serotonin)则与情绪、睡眠和食欲有关,能够调节神经传递的平衡。

总之,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它们调节着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 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绪、行为以及身体的各种功能。

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谷氨酸扩散酸能够增强神经传递的兴奋性,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GABA和甘氨酸则能够减弱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
2012-02-18 23:09:56| 分类:高中生物(新人教|字号订阅
一、递质的类型
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

二、递质的作用对象
兴奋和抑制的对象不一定,如果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则作用对象是神经细胞,若是存在于神经末梢,则作用对象是肌肉细胞。

三、递质的作用机理:
1.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
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十、K十、CI-,特别是 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2.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
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

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毫伏增加到-75毫伏)、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也约10毫秒。

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如上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静息电位加强,下一个神经元更难以产生兴奋,即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

抑制性递质
英文: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
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但是,有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性递质和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那样,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下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