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递质参与精神兴奋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综述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综述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综述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摘要N-甲基-D-天氡氨酸(NMDA)受体是一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种亚型,是由多亚基构成的异聚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系统中。

近年来的证据表明,组成NMDA受体的亚单位有着复杂的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参与神经系统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NMDA受体的异常会导致一些认知功能的缺失,这为治疗性药物开发提供了靶点。

关键词NMDA受体受体学习记忆功能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资料已经证明,谷氨酸(L-glutamicacid,GLU)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介导快速兴奋性突触反应的重要神经递质。

在大脑中分布最广,CNS内存在着与谷氨酸结合并发挥生理效应的两类受体,即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及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离子型受体由NMDA受体与非NMDA受体组成。

NMDA受体是一种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该受体是一种异聚体,由亚基NR1、NR2、NR3组成,每个受体至少由2~3个NR1亚基和2~3个NR2亚基组成。

其中NR1亚基有8种剪接变体,NR2亚基分为NR2A、NR2B、NR2C、NR2D4个亚型,NR3有NR3A亚型等。

NR1是NMDA受体的基本单位,NR2辅助NMDA受体形成多元化结构,NMDA受体依赖NR2亚单位不同亚型表达不同的受体功能[1]。

NMDA受体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构调控位点并对Ca2+高度通透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NMDA受体显示有许多与其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不同的特性:受体控制单价离子和对钙有高度渗透性的阳离子通道;同时结合谷氨酸和甘氨酸需要辅激动剂以刺激NMDA受体;在静息膜电位,NMDA通道被细胞外镁所阻断,而只有同时去极化和结合激动剂下开放。

当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使受体激活,其受体蛋白构象改变,离子通道开放,阳离子如K+、Na+、Ca2+可进出细胞,使细胞膜去极化和神经元兴奋。

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与治疗进展

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与治疗进展

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与治疗进展引言药物成瘾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发展和进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神经生物学上,药物成瘾可以被视为大脑对药物的一种适应性变化,这导致个体对药物的需求和使用无法控制。

因此,了解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对于治疗和预防药物成瘾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最新的治疗进展。

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递质系统的调控。

在大脑中,多巴胺系统被认为在药物成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参与调节情绪、动机和奖赏等基本功能。

在药物成瘾中,药物的滥用会导致多巴胺水平的异常增加,这会加强对药物的欲望和奖赏,推动个体不断地寻找和使用药物。

除了多巴胺系统外,谷氨酸系统、5-羟色胺系统、内啡肽系统等神经递质系统也在药物成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系统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药物成瘾的发展和维持。

例如,谷氨酸系统参与对奖赏的感知和记忆,5-羟色胺系统则调节情绪和情感状态,内啡肽系统则参与对疼痛和奖赏的调节。

此外,脑中的环境因素也对药物成瘾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亲缘关系、社会环境、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可以影响个体对药物的滥用和成瘾。

这些因素与神经生物学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药物成瘾的发生和进展。

药物成瘾的治疗进展针对药物成瘾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等多种手段。

药物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主要通过干预神经递质系统来减少对药物的欲望和依赖。

目前,一些药物如美沙酮、曲马多、甲基苯丙胺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成瘾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通过模拟多巴胺系统或减少药物的奖赏效应来帮助患者戒除药瘾。

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是药物成瘾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多种方法,旨在帮助患者认识到药物成瘾的危害,改变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并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和滥用。

多巴胺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的作用研究

多巴胺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的作用研究

多巴胺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的作用研究摘要: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扮演着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调控中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多巴胺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将讨论多巴胺的功能以及其参与的神经途径。

然后,我们将探讨多巴胺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包括情绪强化和奖赏系统的调节。

最后,我们将讨论多巴胺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药物和赌博成瘾中的作用。

通过理解多巴胺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我们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情绪和成瘾行为的神经基础,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关键词:多巴胺;神经递质;情绪调节;成瘾行为引言多巴胺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

它参与了大脑中的多个神经途径,包括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等重要生理过程。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多巴胺神经递质的作用在情绪和成瘾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多巴胺的功能和神经途径多巴胺神经递质起着多种功能,包括调节情绪、动机和认知等方面的活动。

它通过多个神经途径在大脑中传递信号,包括内源性多巴胺途径和外源性多巴胺途径。

内源性多巴胺途径主要起着情绪调节的作用,包括来自腹侧被盖区的中脑多巴胺神经元。

外源性多巴胺途径主要来自边缘系统,如基底核和额叶等脑区。

多巴胺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多巴胺参与了情绪的调节,特别是积极情绪和奖赏的感受。

它通过调节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增强对积极刺激的反应,并对情绪记忆和动机产生影响。

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异常调节可能与情绪障碍的发生有关,如抑郁和焦虑等。

多巴胺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多巴胺也在成瘾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成瘾是一种对某种物质或行为的依赖和渴求,多巴胺的异常释放被认为是成瘾行为的重要机制之一。

例如,药物成瘾、赌博成瘾等都与多巴胺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

多巴胺的持续增加可能会导致对奖赏物质的渴求增加,增加成瘾风险。

研究进展和展望近年来,对多巴胺在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中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如光遗传学和成像技术,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精神兴奋性药物成瘾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精神兴奋性药物成瘾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 物 奖 赏 有 关 的 腹 侧 苍 白球 和 腹 侧 被 盖 区 。 起 始 于 腹 侧 被 而 盖 区 ( A) 多 巴 胺 神 经 元 又 将 纤 维 投 射 到 伏 隔 核 和 其 它 VT 的 边 缘 结 构 如 杏 仁 核 和 前 额 叶 皮 层 等 , 样 就 形 成 了 与 药 物 成 这 瘾 相 关 的 大 回路 。精 神 兴 奋性 药物 通 过 参 与 突 触可 塑 性 形 成 并 改 变 神 经 回 路 的 功 能 , 致 药 物 成 瘾 , 此 神 经 可 塑 性 改 导 因
2 奖 赏 效 应 参 与成 瘾 机 制
有文 献 报 道 , T NA — F 通 路 ( 侧 被 盖 区 一 隔 V A- c P C 腹 伏
状体 E K 的磷 酸 化 。而 E R RK 则 通 过共 同参 与 调 节 多 巴胺 神 经 元 投 射 脑 区 的功 能适 应 性 变 化 , 与 精 神 兴 奋 性 药 物 成 瘾 参
形 成 1 7 1 。
4 精 神 兴 奋 性药 物 成 瘾 形 成 的 分 子 机 制
变 的 长 期 稳 定 存在 是成 瘾 形 成 的 基 础目 。
标 , 后 蛋 G
白偶 联 受 体 的 激 活 以 及 c 2 道 的 开放 也可 调 节 E K。 a通 + R
有实 验 发 现 . 性 或 慢 性 给 予 精 神 兴奋 性 药 物 可 增 强 伏 急
隔核 、 纹床 核 、 央 杏 仁 核 以 及 P C 深 层 的 E K 自体磷 酸 终 中 F R
产 生 各 种 毒 理 作 用 , 可 介 导 多 种 神 经 递 质 及 其 受 体 产 生 兴 并 奋或 者抑 制效 应 , 响 突触 的 可 塑 性 和 大 脑 学 习记 忆 等 高级 影 功能 。 中脑 边 缘 多 巴胺 神 经 通 路 MDs 起 源 于 中 脑 腹 侧 背 盖 ( ) 区 , 要 投 射 至 前脑 伏 隔 核 , 多 种 精 神 兴 奋 性 药 物 引 起 奖 主 是 赏效 应 的 共 同 通 路 。 把 情 绪 转 化 为 意 向 性 行 为 和 活 动 的 过 在 程 中起 重要 作 用 。 前 额 叶 皮 质 ( F 直 接接 受 中 脑腹 侧 被 盖 P C) 区 的 多 巴 胺 能 神 经 纤 维 , 中 脑 腹 侧 中 脑 核 投 射 到 前 脑 的 多 从 巴胺 神 经 元 。 是参 与 奖 赏 及 学 习 的重 要 结 构 。 隔 核 ( c 是 伏 NA ) 腹侧 纹状 体 的 主要 部分 。与 背侧 纹 状 体 共 同参 与 皮 层一 底 基 神 经 节 一 脑 神 经 环 路 , 受 来 自前 额 叶 皮层 、 马 、 脑 被 丘 接 海 丘 侧 中 部 和 杏 仁 核 等 脑 区 的传 人 纤 维 , 同时 又 将 纤 维 投 射 到 与

毒品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毒品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毒品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毒品成瘾,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许多人对毒品成瘾的原因一知半解,而毒品成瘾的实质是毒品改变了大脑中的化学信号系统,导致人们失去控制力并难以自拔。

因此,研究毒品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变得十分重要。

一、神经元的反应和信号传导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承担接收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内部有一种被称为神经外分泌物的化学物质,叫做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通过囊泡释放到特定的区域,然后进入神经元周围的空间,与其他神经元或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控制生理过程。

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由钾、钠、钙离子等不能透过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组成,这些通道可以通过电信号或外部化学物质的接触来打开或关闭。

此外,神经元间也会形成连接,在神经信号传递时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化学连接被称为突触,其中的化学信号通过神经递质来传递。

二、毒品等成瘾物质如何影响神经元活动毒品能够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影响神经元的信号传递。

几种药物,包括鸦片制剂、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等物质被证明对大脑的放电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大脑活动模式发生变化。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从而降低个体的注意力和行为反应。

这样的影响使人们更容易在整个大脑中形成具有成瘾性的神经网络。

三、毒品成瘾的形成过程毒品成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成瘾状况的发展同时还与数种因素有关,包括个人的基因、环境压力、社会因素、药物种类和时间等因素。

药物对大脑产生的持续性的化学影响,流窜到大脑内部若干新形成的像成瘾的神经回路上,并消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剩余可塑性的创造力,这种持续性的改变在生理结构适应变化的同时,逐渐地沉淀下来,也使强迫性进食、重度酗酒、强迫性行为等异常状态威胁着更多的成年人和青少年。

四、当前的毒品治疗方法在目前的毒品治疗方法中,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行为干预方法是帮助成瘾者改变他们的思考模式、社交技能和行为方式。

药物治疗方法则是利用药物对神经传递过程中的一些化学反应进行调节,有时可以减轻戒断症状和毒瘾。

药物成瘾治疗手段的进展

药物成瘾治疗手段的进展

药物成瘾治疗手段的进展一、药物成瘾概述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涉及到大脑的奖赏、记忆和相关神经回路的长期改变。

成瘾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可卡因、酒精等,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强烈的愉悦感,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依赖。

药物成瘾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和经济负担。

1.1 药物成瘾的定义与分类药物成瘾可以根据成瘾物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阿片类、兴奋剂、镇静剂、酒精等。

每种成瘾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对奖赏系统的长期干扰。

1.2 药物成瘾的生理机制成瘾的生理机制涉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这些递质在大脑的奖赏回路中发挥作用。

长期的药物使用会导致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失衡,从而形成依赖。

1.3 药物成瘾的心理与社会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和社会环境也是成瘾形成的重要因素。

压力、情绪问题、家庭和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增加个体对药物的依赖性。

二、药物成瘾治疗手段的历史与发展药物治疗手段经历了从简单的戒断到复杂的综合治疗的发展过程。

随着对成瘾机制的深入理解,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2.1 早期的药物成瘾治疗方法早期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强制戒断和简单的替代疗法。

这些方法往往忽视了成瘾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治疗效果有限。

2.2 药物治疗的进展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治疗手段逐渐丰富,包括使用替代药物、拮抗剂和疫苗等。

这些药物旨在减轻戒断症状、降低复发率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2.3 心理社会治疗的引入心理社会治疗的引入是药物成瘾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认知行为疗法、动机增强疗法和家庭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提高戒断成功率。

2.4 综合治疗模式的提出综合治疗模式是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这种模式考虑到了成瘾的多维度特征,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

三、当前药物成瘾治疗的前沿技术与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成瘾治疗领域出现了许多前沿技术和治疗方法,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药物滥用与成瘾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物滥用与成瘾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物滥用与成瘾机制的研究进展药物滥用与成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

药物滥用不仅会对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还会给社会安全和稳定带来威胁。

因此,对药物滥用与成瘾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和相关内容。

1.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定义和特点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对药物的错误使用,即不按照药物的正确用法或者滥用药物。

而成瘾则是指对某种药物或物质产生极强的依赖性,无法自控地追求这种药物或物质的享受。

药物滥用与成瘾具有持续性、反复性和进展性的特点,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危害。

2.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形成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途径,主要包括多巴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

这些神经递质在药物滥用和成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多巴胺系统被认为是药物成瘾的关键。

药物的滥用会导致多巴胺系统受损,进而影响奖励回路,使个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强。

3.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发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亲属间的药物滥用和成瘾倾向存在明显的遗传相关性,遗传因素对药物滥用和成瘾的易感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特定基因与药物成瘾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多巴胺受体基因和代谢酶基因等。

了解药物滥用与成瘾的遗传基础,有助于预防和干预药物成瘾的发生。

4.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环境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对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媒体宣传、社会风气、家庭教育等社会文化因素都可能对个体的药物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社会压力等也会影响个体对药物的接触和使用。

因此,除了关注个体遗传基础,还需重视环境因素对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影响。

5.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干预策略针对药物滥用与成瘾的严重情况,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包括社会宣传教育、心理咨询治疗、药物干预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

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干预手段,有效帮助药物滥用与成瘾者戒除对药物的依赖。

综上所述,药物滥用与成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药物成瘾机制研究

药物成瘾机制研究

药物成瘾机制研究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是指个体经常使用物质后发生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导致其难以控制使用这些物质的行为。

药物成瘾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研究药物成瘾机制成为了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神经适应性假说人们对药物成瘾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药物成瘾被认为是药物的化学作用使个体在神经适应性和药物兴奋之间形成了积极反馈机制。

神经适应性假说认为,药物成瘾是由于药物对大脑神经适应产生影响,迫使人们增加用药量,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成瘾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虽然神经适应性假说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它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瘾,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人会在停止服用药物后保持清醒状态。

二、神经化学假说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神经化学的发展,神经适应性假说逐渐演变成神经化学假说。

神经化学假说认为,药物成瘾主要是由于药物与大脑内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其中尤其是多巴胺的作用,导致大脑的化学反应失衡。

多巴胺是神经递质的一种,负责调节人们的行为和情绪。

当药物释放多巴胺时,人们会感到愉悦和放松。

在药物成瘾中,人们可能会频繁使用药物以增加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从而获得愉悦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逐渐下降,导致人们需要更多药物来维持其正常水平。

这种药物的需求逐渐加剧,最终导致成瘾。

三、学习适应性假说在神经化学假说之后,学习适应性假说被提出。

学习适应性假说认为,药物成瘾是个体与环境之间学习关系的结果,即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个体逐渐学会了如何通过药物来获得所需的愉悦和放松。

学习适应性假说给出了更具体的成瘾机制,即药物与药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个体会在药物环境中学习到与之相关的提示和提示的预期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个体的使用药物行为。

四、基因和环境因素通过对药物成瘾机制的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体是否容易成瘾取决于多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pplementatio n[J].P reven M edi,2005,41:253-259. [7]Sachdev P.H omocy steine and neur opsychiatr ic diso rders[J].Rev Bras Psiquiatr,2004,26(1):50-60.[8]陈杭军,孙晓玲,方润权,等.血管性痴呆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胆碱酯酶检测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6,(19):2310.[9]T ro en A,Ro senberg I.H omocy steine and cog nitiv e func-tion[J].Semin V asc M ed,2005,5(2):209-214.[10]Haan M N,M iller JW,A iello A E,et al.H omocy steine,Bvitamins,and the incidence o f dementia and cog nitiv e im-pair ment:r esults fro m the sacramento ar ea lat ino study on aging[J].A m J Clin Nutr,2007,85(2):511-517. [11]M attso n M P.M ethy lation and acet ylat ion in nervo us sys-tem development and neur odegenerative disor ders[J].A geing Res Rev,2003,2:329-342.[12]Chung Y H,Ho ng JJ,Shin CM,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 n the distributio n of ho mocysteine in the cen-tral nervo us system of tr ansg enic mice ex pr essing a hu-man Cu/Zn SOD mutation[J].Br ain R es,2003,967:226-234.[13]T jiattas L,O rtiz DO,D hivant S,et al.Folate def iciencyand homo cysteine induce to xicity in cultured do rsal mo t gang lion neuro ns v ia cy tosolic calcium accumulation[J].A ging Cell,2004,3:71-76.[14]王敏健,杨志华,冉隆梅,等.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3):3-5.[15]T o ole JF,M a linow M R,Chambless L E,et al.L ow eringhomo cysteine in patients w ith ischemic str oke to prevent r ecur rent st roke,m yocar dial infar ct ion,and death:t he v-itamin int er ventio n for str oke pr event ion(VISP)r andom-ized contr olled t rail[J].JAM A,2004,291(5):565-575. [16]李卫丽,景光光,陈孝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2.[17]张继东,胡连海,李宝芹.血清高半胱氨酸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 38(11):9-10.[18]王碧云,张梅丽,谭燕,等.葛根素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浆ET及HCY、O X-L DL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5,16(5):9-10.[19]范英昌,李妍,赵福梅.葛根素对同型半胱氨酸损伤内皮细胞的影响[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6,26(2):372-373.[20]王淑丽,刘德山,郭瑞臣,等.大蒜素对大鼠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4(4): 389-391.[21]郝媛媛,刘德山,王淑丽.大蒜素对高半胱氨酸所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45(7):389-391.(收稿日期:2010-03-11修回日期:2010-09-01)#综述#神经递质参与精神兴奋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张滢莹综述,屈强,唐显玲审校(泸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四川646000)关键词:神经递质药;精神治疗药物;物质相关性障碍;多巴胺do i:10.3969/j.issn.1671-8348.2011.04.0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48(2011)04-0392-04精神兴奋药物成瘾是指反复使用具有成瘾性的药物,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而导致躯体耐受及心理依赖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伴有觅药、用药等强迫行为。

由于成瘾形成涉及多种复杂神经机制、转录机制、信号传导机制等,因此治疗成瘾仍是世界范围的医学难题。

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递质在成瘾形成的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控其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可能实现抗成瘾。

本文就神经递质在成瘾中的作用机制和相应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成瘾机制中与神经递质相关的基本环节精神兴奋药物通过阻滞或逆转伏隔核多巴胺轴突终末多巴胺载体而升高伏隔核内多巴胺含量,从而刺激中等多棘C-氨基丁酸(G ABA)神经元内源性大麻素(eCBs)的释放,导致伏膈核谷氨酸和腹苍白球G A BA含量降低,减弱了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抑制,升高伏隔核细胞外多巴胺含量,引起一系列成瘾相关症状和适应性改变[1-2]。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突出传递最重要的方式是神经化学传递。

突触前膜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出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精神兴奋药物进入体内会导致海马、前额叶皮层、中脑腹侧被盖区及伏隔核等学习记忆相关脑区的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释放的异常变化,通过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引发一系列分子事件,包括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改变神经营养因子、转录因子、即刻早期基因或染色体的结构等,并最终引起突触的可塑性,甚至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成瘾形成。

由此可通过药理学手段兴奋或阻断神经递质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而达到抗成瘾的目的。

2神经递质参与多巴胺系统相关成瘾机制及其抗成瘾治疗2.1多巴胺系统相关成瘾机制脑内多巴胺系统主要有3条通路[3]:(1)起源于黑质致密斑投射至背侧纹状体的黑质-纹状体通路,通路中的神经元退变可引起运动障碍,如帕金森病;(2)起源于腹侧背盖区终止于伏隔核的中脑边缘通路,主要调节自然和药物奖赏效应;(3)起源于腹侧背盖区而终止与前额叶皮层的中脑皮层通路,主要调节复杂认知过程。

中脑边缘通路是多种精神兴奋药物引起奖赏效应的共同通路,而神经环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成瘾的形成和维持是必需的。

许多研究显示了多巴胺在药物成瘾中的重要性:(1)包括可卡因、安非他命、阿片类、尼古丁、大麻和乙醇等几乎所有精神兴奋药物使用后伏隔核细胞外多巴胺含量均显著增加;(2)几乎所有具有成瘾性的药物无论是静脉注射或者脑内多巴胺位点局部注射,其作用均可被任意一侧多巴胺终端病变或者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阻断;(3)脑内多巴胺位点电刺激所产生的脑电刺激奖赏效应可被滥用药物增强,也可被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阻断[4]。

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重吸收而增加细胞外多巴胺水平,阿片通过间接抑制腹侧背盖区GA BA神经元活性而升高中脑边缘多巴胺含量[5]。

前脑奖励位点多巴胺含量的增加,特别是伏隔核多巴胺水平的增加,是精神兴奋药物所致奖赏效应的关键机制,也是造成欣快感和药物滥用的主要原因,而精神兴奋药物增高伏膈核区多巴胺含量的作用是形成复吸的基础。

2.2多巴胺系统抗成瘾机制左旋四氢巴马汀(L-T H P)是一种非选择性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它曾作为镇静止痛剂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和焦虑失眠历时40年[6]。

L-T H P可能通过下丘脑弓状核和中脑中央导水管周边灰质(A RC-P AG)通路与机体的抗痛系统相联系,优先阻滞腹侧背盖区和伏隔核的D1、D2受体,加强内源性阿片肽功能,并且增强脑干下行抗痛系统的功能,抑制痛觉信息上传,从而实现镇痛作用[6]。

体内微透析发现L-T H P缓慢修复伏隔核区受损多巴胺神经元,并以突触后机制缓慢升高伏隔核多巴胺水平,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可卡因诱导的奖赏效应,且由于其不与阿片受体结合而自身无成瘾性[7]。

由于L-T H P是一种提取于草本植物的物质,且其人体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临床前研究结果支持L-T HP是一种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抗成瘾药物。

伐诺司林(G BR-12909)是一种相对起效慢、作用时间长得多巴胺载体阻断剂,也是迄今为止研究最透彻的治疗可卡因成瘾的一种多巴胺载体阻断剂[8]。

G BR-12909高亲和力结合多巴胺载体并选择性抑制多巴胺的重吸收,并且可与精神兴奋药物竞争结合多巴胺载体,从而抑制可卡因或者安非他命所致伏隔核细胞外多巴胺增多[9]。

然而在大鼠和灵长类动物模型中GBR-12909可产生类可卡因样大脑刺激奖赏增强和刺激区别效应,说明其自身具有潜在成瘾性;在人体试验Ñ期受试者中产生心脏Q T间期延长[8],这些不良反应限制了G BR-12909的进一步研究发展。

Blum等[10]发现多巴胺兴奋剂溴隐亭对多巴胺D2受体(DRD2)A1等位基因片段携带者的大脑奖赏效应作用强于A2等位基因携带者。

这可能与前者的D2受体明显少于后者有关。

DRD2A1等位基因在合成多巴胺的最后一步增强纹状体L-氨基酸脱羧酶活性,应对受体低密度的不良作用。

基于此原理提出/限制扩增治疗复吸方案(DA RT)0,而D AR T方案对DRD2A1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更好。

3乙酰胆碱受体相关成瘾机制及其抗成瘾治疗缰核复合体参与包括伤害感受、睡眠周期、运动、焦虑相关反应、情绪调节、学习和记忆等各种行为。

在人类和猿类中缰核由负性奖励或正性奖励缺失所激活。

当大鼠所期望的奖赏被抑制,外侧缰核受刺激从而抑制多巴胺神经元活性[11]。

缰核-脑脚间核通路与腹侧背盖区的伏隔核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而中脑边缘和缰核-脑脚间核通路有效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依赖于这些联系,从而共同调节精神兴奋药物的奖赏效应和中枢化学效应[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