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动物的俄语谚语的俄译汉翻译方法初探
浅谈俄语谚语的翻译

浅谈俄语谚语的翻译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及其民族的文化特征、高尚的情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民族之间的谚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做好谚语的传译是翻译工作者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特有的风貌、内涵及意义,又使译文语句流畅,表达完美,达到音、韵、意的和谐统一。
本文在总结相应的俄语谚语翻译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在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期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谚语,俄语谚语,翻译方法,一、俄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一条俄语谚语在词典上往往给出多条译文。
一方面是由于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会取得不同的译文,另一方面是因为俄语谚语的丰富内涵很难通过一条译文就能够完全地表达出来,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翻译谚语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这就要求我们把每一次翻译都当作是一次新的再创作,在翻译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方法给出相对完美的译文。
1.对译法有些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相符,其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的信息是相同的,即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等同俄语谚语的汉语谚语,这种翻译方法称之为“对译法”,该方法也是最易掌握的一种翻译方法。
例如:Век живи,век учись.活到老,学到老。
Выше встанеш ,дальше увидешь. 站得高,望得远。
2.套译法和直译法套译法是指俄汉语中存在相似的谚语表达时,套用汉语谚语的形式结构,创造性地对俄语谚语进行翻译。
直译法,是指在符合原语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俄语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特色的一种翻译方法。
例如:Нет дымы без огня.无火不生烟。
Артельный горошок гуще кипит. 众人烧罐热气高。
Близ норы лиса не промысел не ходит. 狐狸不吃窝边鸡。
Ложка дёгтю в бочку мёду. 一勺焦油坏了一桶蜜。
俄语谚语的文化特点及其形象汉译刍议

俄语谚语的文化特点及其形象汉译刍议俄语谚语浓缩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俄罗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深受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制约。
因此,翻译俄语谚语时就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考虑俄汉两种民族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从俄罗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及文学典故方面谈了俄语谚语反映的文化特点,同时从民族文化角度出发,简单分析俄语谚语形象汉译的几种方法。
俄语谚语文化特点形象翻译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俄语谚语在俄罗斯语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谚语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更用它那简短、通俗的语句浓缩了人类的思想,深刻地、多角度地展现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记载了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及世界观,等等。
比如,俄语谚语ЯзыкдоКиевадоведет(有嘴就能到基辅)讲的便是基辅罗斯最初接受基督教的一段历史。
再如,наседьмомнебе(如登七重天)表示幸福满意之至;семьпядейволбу(七寸宽的额头)表示绝顶聪明。
这两个谚语表明,数字“七”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有特殊的形象和意义。
正因为俄语谚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俄语谚语翻译一直是翻译问题中的一个难点。
在翻译俄语谚语时,只通晓中俄两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熟悉谚语背后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才能使译文中保留原语文化的特色,让读者感到新鲜生动,同时充分传播原语文化,扩大译语读者的知识视野。
下面就简单谈一下俄语谚语的文化特点以及俄语谚语形象汉译的方法。
一、俄语谚语的文化特点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名翻译和俄语研究者,希望通过谚语来了解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学典故等文化因素。
1.谚语反映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文化俄语谚语共有3万多条,许多谚语与俄罗斯民族历史有关,用鲜明的语言反映了真实的历史。
如мамаевопобоище(一场混战);казанскаясирота(喀山孤儿,意指假装可怜的人);незваныйгостьхужетатарина(不请自来的客人比鞑靼人还坏)等,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每个谚语都能牵出一段历史。
俄语与汉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及互译方法

035文艺评论俄语与汉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及互译方法白 烨(新疆特变电工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1100)摘 要: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大多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各民族的谚语有相似之处,但也各具特色。
因此,谚语的翻译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既保持原文的风貌和思想,又能使译文在形式、内容及内涵上都与原文和谐统一。
关键词:谚语;俄语;汉语;翻译谚语内容涉及范围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俄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谚语,他们都具有谚语所具备的特点,即口语性强、言简意赅、内容极广、通俗易懂,形式基本都为一两个短句。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基于谚语较强的口语性,不同文化背景就会衍生出具有不用文化内涵的谚语。
因此,在翻译中俄谚语时,就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谚语所表达的意思、内涵及精神,尽量使原文在译文中找到对应的谚语,从而使读者能完全理解和接受。
俄语和汉语谚语的来源及语言特点古今贤文及历史典故汉语中古今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且语句通顺易懂。
其中一些谚语反映了汉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类谚语常来源于历史事件、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故事等,有些谚语在形式上还带有文言词语。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
俄语中有些谚语来源于俄罗斯民俗作品、英雄赞歌、童话、谜语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如:“Беда не проходит одна”(祸不单行),“Кому много дано, с того много и спросится”(能者多劳),“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不速之客)等。
【俄语翻译】与生物有关的词语俄译汉

【俄语翻译】与生物有关的词语俄译汉【俄语翻译】与生物有关的词语俄译汉基因重新组合рекомбинация генов; генетическая рекомбинация分离规律закон расщепления自由组合规律закон случайного ассортимента连锁和交换规律закон сцепления и обмена物种起源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видов путем естественного отбора (1859)进化论эволюционизм;эволюционная теория基因的突变мутация в генах解剖镜стереоскопический микроскоп载片предметное стекло盖片защитное стекло鞭毛生物жгутиковые生物机构学биомеханика; биохимический毛果芸香[生物]硷алкалоид яборанди, пилокарпин现世生物学биология современных животных生物氮素би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зот异地生物аллохтон广生性(境)生物эвритопный организм, эврибионт国际生物学家代表大会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гресс биологов无生物界неживая природа分子生物学молекулярная биология排泄экскреция细胞学цитология细胞结构строение клетки细胞膜клеточная мембрана; клеточная оболочка细胞壁клеточная стенка细胞质цитоплазма细胞核ядро клетки; цитопласт细胞液цитолимфа; клеточный сок细胞色素цитохром原生质протоплазма身体细胞соматические клетки胸膜细胞тимоцит反足细胞[клетки-]антиподы发育细胞вегетативная клетка随伴细胞клетка-спутница髓细胞毒素миэлотоксин成髄细胞миелобласт巨成红血细胞мегалобласт色质细胞пигментные, клетки, хроматофоры黄素细胞мутеиновые (ж?лтые) клетки遗传学генетика物种的变异мутация вида配子(生殖细胞)гамета (половая клетка)合子(受精卵)зигота (оплодотворенное яйцо)染色质хроматин染色体хромосома细胞分裂деление клетки减数分裂мейоз (мейозис); редукционное деление有丝分裂митоз; непрямое деление ядра; кариокинез染色体变异изменение (изменчивость) хромосомы。
浅谈俄语谚语的翻译

浅谈俄语谚语的翻译浅谈俄语谚语的翻译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及其民族的文化特征、高尚的情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民族之间的谚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做好谚语的传译是翻译工作者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特有的风貌、内涵及意义,又使译文语句流畅,表达完美,达到音、韵、意的和谐统一。
本文在总结相应的俄语谚语翻译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在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期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谚语,俄语谚语,翻译方法,一、俄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一条俄语谚语在词典上往往给出多条译文。
一方面是由于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会取得不同的译文,另一方面是因为俄语谚语的丰富内涵很难通过一条译文就能够完全地表达出来,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翻译谚语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这就要求我们把每一次翻译都当作是一次新的再创作,在翻译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方法给出相对完美的译文。
1.对译法有些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相符,其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的信息是相同的,即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等同俄语谚语的汉语谚语,这种翻译方法称之为“对译法”,该方法也是最易掌握的一种翻译方法。
例如:Векживи,векучись.活到老,学到老。
Вышевстанеш ,дальшеувидешь. 站得高,望得远。
2.套译法和直译法套译法是指俄汉语中存在相似的谚语表达时,套用汉语谚语的形式结构,创造性地对俄语谚语进行翻译。
直译法,是指在符合原语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俄语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特色的一种翻译方法。
例如:Нетдымыбезогня.无火不生烟。
Артельныйгорошокгущекипит. 众人烧罐热气高。
Близнорылисанепромыселнеходит. 狐狸不吃窝边鸡。
Ложкад?гтювбочкум?ду. 一勺焦油坏了一桶蜜。
俄汉谚语俗语中对动物的比较分析

俄汉谚语俗语中对动物的比较分析摘要:自古以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发现了动物的秉性与人的品行有相同之处,如狮子的威严和绵羊的软弱等。
另一方面,人们又往往“不公正”的把人的品质尤其是不好的品质加在动物身上,比如,喜鹊爱叽叽喳喳而不受俄罗斯人的喜爱,落了个“爱传播小道消息”的坏名声。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第39页)可见,人们对动物的善恶褒贬可能是唯物主义的,也可能是唯心主义的,不可能不受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居住条件等的影响。
因而,凝结着民族的情感世界的动物名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尽管有不少相同之处,也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在俄汉两国谚语俗语中的意义更是如此,动物在俄汉谚语俗语中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研究它们对认识和比较两国文化差异,了解各自民族的心理特点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两国文化思想相互了解和融合,对两个民族的友谊也有着深刻的含义。
关键字:谚语俗语;动物;比较;文化差异引言谚语和俗语经过人们长时间生产生活的积累,对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规律,行为法则,做出的形象生动的概括和总结,例如在汉语中,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杀鸡给猴看”,(《汉语谚语俗语词类大全》第一页)这样各式各样的谚语俗语,在俄语中,也有着像“Век живи,век учись”活到老,学到老),“Клади навоз гсто –в амбаре не будет пусто”(勤上粪,梁满屯)(《俄汉互译》第24页)这样的谚语,当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出自于民间,对于后人的发展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动物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在俄罗斯“牛”深得大家的喜爱,民谣云:“утка в сапожках,селезеньв сережках.корова в рогоже,да всех дороже.”意思是说母鸭穿裙子,母鸡登靴子,公鸡戴耳环。
母牛披粗衣,但比它们更宝贵。
俄汉动物成语比较

俄汉动物成语比较
,结构清晰
众所周知,俄罗斯与汉语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在其中也存在许多共同的成语。
其中,俄文中的“без головы не воевать”与汉语中的“不可不防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前者意为“无头苍蝇张冠李戴”,是比喻战争时要有头文官,莫谈取胜;后者则指“未及防备就遭殃”,是对失败前所缺乏的预防意识的警示句。
另一对是“быть на чужом дворе”与“别人家里蹲”,前者意为“处于他人掌握之中”,而后者是指“被他人统治”的比喻,同样也蕴含着强烈的警示意义。
例如,两者都蕴含着“防范谨慎,不要轻易被外界误导”的寓意。
一对中会出现三句成语,比如“Главное - не терять голову”、“Кто торопится тот
проигрывает”与“慢工出细活”。
前者表达了“耐心等待,不要轻易走投无路”;而后者则是
强调“不要操之过急”以免失败。
可见,俄罗斯
成语与汉语成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反映出俄罗
斯和汉语文化在历史上的血缘关系。
总之,俄汉动物成语虽然内容有着许多不同,
但是意义却有着一致的趋势。
这些成语多少都彰
显着一个共同的信条:谨慎、计算、宽容和耐心,而这些个品质恰恰就是俄罗斯和汉语文化在面对
不断挑战时,所拥有的古老哲学思想。
俄汉语中有关动物谚语寓意的比较分析

二、 动物在俄汉谚语 中的对 比分析 ( 一 )俄 汉谚语 中象征 意义基本相 同的动物
1 . 鱼( p u 6 a )
语 文学刊 ・外语教 育教 学
2 0 1 3年 第 4期
俄 汉 语 中有 关 动 物谚 语 寓 意 的 比较 分析
。韩 璐
(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 )
[ 摘 要] 俄汉 语中有 许多以动物为喻体的谚语, 它们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找出 俄汉语中 动物谚语寓
B OJ ]  ̄I ,a 脚 Ⅱ l t— B He K O) Dl e rl ' I 4 B a ・
俄语 中有关鱼的谚语 , 比如 : He y , m p H 6 ) r I D I a B a T b . 不要
教 鱼 怎 么游 泳 。
Ha T O I I  ̄ ] K a B M o p e ,啪 6 K a p a c  ̄H e 3  ̄e M a J i . 狗 鱼 的存 在 是 为 了不 让 鲫 鱼打 盹 。
汉语 中鱼象征 书信 、 幸福, 年年有 余。俄语 中鱼也 有很 深的象征意义 , 除了中国的“ 幸福 、 丰富” 之外 , 它还有另一个 意义 : 三条鱼象征 着基督教 的三位 一体 。除此之 外 , 俄 罗斯 文化 中还有金鱼 , 它象征着不切实 际的成功 、 幻想 。
2 . 马( Ⅱ 0 Ⅲa , K O H b )
[ 关 键词 】 俄语; 汉语; 动物谚语; 象征意义 [ 中图分类号] H 3 1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8 6 1 0 ( 2 0 1 3 ) 0 4- 0 0 2 3 - 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动物的俄语谚语的俄译汉翻译方法初
探
谚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更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和中国谚语中有关动物的谚语很多。
在两个民族进化发展过程中,动物一直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对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
俄罗斯民族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情感,从而在俄语谚语中出现了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这些谚语阐释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寓意。
本文根据有关动物的俄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所具有的特点,对其翻译方法做以下研究。
一、有关动物的俄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特点
1.结构稳定,喻体固定。
谚语是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果,是两个民族社会文化生活长期演绎的产物。
在结构上,汉语谚语较为工整,而俄语谚语由于名词性数格的多变性,句子结构较为随意。
但从总体看,俄语和汉语谚语的结构还是相对稳定的,各自谚语的各个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不可替换使用。
例如,俄语的“И волки сыты,и овцы целы”和汉语的“两全其美”;汉语的“一箭双雕”和俄语的“Убить двух зайцев одним выстрелом”,是不能替换的。
俄语的“Волка бояться,
в лес не ходить”和汉语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都是各自民族约定俗成的谚语,各自在谚语中的喻体是固定的。
2.约定俗成,不可分割。
无论是俄语谚语,还是汉语谚语,都是约定俗成的,是在语义上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不能只按字面意义逐字解释,各个组成部分也不可拆分,而是要从整体角度去解释其使用的习惯性。
如,俄语谚语“Ни пава,ни ворона”,从字面解释为“既非孔雀也非乌鸦”,相当于汉语的“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
类似的还有“Нимясо,ни рыба”和汉语的“不三不四”正好对联盟应。
3.哲理性强,寓意深刻。
因为俄语谚语和汉语谚语都来自于两个民族的生活积累和文化沉淀中,因此他们在语义上都具有丰富的生活哲理。
例如:“С собакой ляжешь,с блохами встанешь”喻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俄语中有“Конь в рати узнаешь,а друга в беде”;“В согласном стаде волк не страшен”,喻指人心齐,泰山移;等等。
这样寓意深刻的谚语不胜枚举。
二、有关动物的俄语谚语俄译汉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1.直譯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俄语和汉语用同一种动物表达相同或者相似的形象意义和内涵,因此翻译时尽量保持俄语的形式和结构,尽量表达出俄语本身的寓意和文化内涵。
例如:“Зайца ноги носят,волка зубы кормят”;“Красна птица пером,а человек ученьем”;“Коня в рати узнаешь,а
друга в беде”。
以上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尽可能保留了俄语的表达方法和过程,但绝非一一对应的翻译。
这样就缩小了俄语和汉语的表达差距,浅显易懂,相得益彰。
2.舍弃法。
大家知道,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会受到两个不同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这时就需要一种处理俄语谚语的形式和内涵的办法,舍弃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舍弃喻体形象的翻译方法。
具体的说,是指在俄译汉的过程中,把俄语谚语中的动物词汇舍去,这样谚语中的动物词汇在对应的汉语译文中消失,不再有该动物词汇。
例如,“Даровому коню в зубы не смотрят”对应的汉语翻译中,就是收到的东西不要挑剔;“И на добра коня спотычка живёт”对应的翻译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类似的还有:“Всякая лисица свой хвост хвалит”对应的翻译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У всякой пичужки свой голосок”对应的翻译是“各有特色”。
可见,虽然这些谚语的寓意大致相同,但在汉译俄翻译中俄语谚语中的动物词汇就“消失”了。
这样,既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各有其别致新颖之处。
3.转换法。
转换法并非望文生义的离谱胡译,而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改变,改变了俄语谚语的动物形象,这样才能够基本准确表达俄语谚语本身的含义,又符合汉语谚语的表达特点。
例如:“Слово воробей,вылетит - не поймаешь”对应的翻译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Пустили козла в
огород - он всю капусту пожрёт”对应的翻译是“狐狸看鸡,越看越稀”;“У доброй лисы три отнорка”对应的翻译是“狡兔三窟”。
可见,转换法是在采取直译会给读者带来费解、歧义或误会时,采用的一种翻译方法。
但这种方法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它能准确表达出俄语谚语的寓意。
4.会意法。
这种翻译方法需要对两国的历史、文化和各自谚语的形成过程和原因非常透彻的了解,在充分理解俄语谚语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含义相同、形象不近相同的汉语谚语点明其内涵。
会意法主要用在单独使用直译或者舍弃法、转换法都不能表达俄语谚语的含义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即达到形神兼备的统一。
如:“Охоча жаба до орехов,да зубов нет”可译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Рыба начинает портиться с головы”可译成“上梁不正下梁歪”;“Цыплят по осени считают”可译成“不要高兴得太早”。
可见,会意法用汉语谚语基本忠实地表达了俄语谚语的内涵和风格,它们互相补充,最后殊途同归。
5.“无中生有”法,和前面介绍的“舍弃法”相对应。
即俄语谚语中本没有这种动物形象,但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添加了动物喻体,使得谚语更加形象生动,更有汉语特色。
如:“Из окна всеего света не оглянешь”;“Лучше поздно,чем никогда”。
当然,翻译方法还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
要在翻译过程中归纳和总结。
三、结语
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在俄语和汉语的谚语中,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分别与这两个民族的社会心理、理想追求、伦理道德、民间神话和语言形成等文化因素密不可分,所以仅仅了解掌握一些翻译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了解和重视不同民族语言中的民族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