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及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以下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斜阳”等词语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情况?(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亮不一样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类不协调的企图吗?(3)诗歌中直接抒怀的是哪一句?抒发了如何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出温馨安静的情况,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何这样写。

【答案】(1)暮秋暮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同,形成鲜亮的对照,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傲孤独之情以及对家同乡人的想念。

(4)以乐景写哀情,经过对照,衬托出游子的孤单悲凉以及对家同乡人的想念。

【分析】【剖析】( 1)依据“枯藤”“斜阳”“西风”可知是暮秋的夜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情况,“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两者形成对照,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怀,能够照射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心里苦楚的倾吐。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绘,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暮秋暮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同,形成鲜亮的对照,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傲孤独之情以及对家同乡人的思念。

( 4)以乐景写哀情,经过对照,衬托出游子的孤单悲凉以及对家同乡人的想念。

【评论】( 1)本题考察对古诗意象、境界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暮秋的荒芜意象,表达了一种暮秋的凄清和孤寂情况。

(2)本题考察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况。

(3)本题考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掌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离合悲欢,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吐了心里的思乡苦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边的诗歌,达成以下小题。

(甲)远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①已在迷茫中,家在扶余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热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说明】① 扶桑:相传东国外有神木名为扶桑。

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又名。

(1)对于这两首诗的内容,以下表达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诗描绘时间为夜晚,(乙)诗描绘时间是清早。

B.(甲)时送别地址在扶桑,(乙)诗分别地址在扬子江。

C.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甲)诗友人以船为交通工具,(乙)诗友人也是这样。

(2)对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以下表达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乙)两诗都迟至末端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B.(甲)(乙)两诗各自重复某些字词,增加诗的节奏感。

C.(甲)诗由眼远景写到想象景,(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远景。

D.(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乙)诗是一、二、四句都用韵。

【答案】( 1) D(2) B【分析】【剖析】( 1) A 项,“乙诗描绘时间是清早”错误,由“数声风笛离亭晚”可知,应是夜晚,是说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保重,各奔前。

B 项,“甲诗送别地址在扶桑”错误,甲诗标题是“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是送日本国僧回国,即归于扶桑,并不是是送别地址在扶桑。

C 项,“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错误,“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是“此去谁能与你一同到家乡?惟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可见作者并不是要与他同行。

故选 D项。

(2) A 项,“甲乙两诗皆迟至末句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错误,乙诗在最后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君向潇湘我向秦”;但甲诗最后说“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但并无指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C 项,“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远景”错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②侵晓:破晓(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

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

幽恨乡愁、委实凄绝。

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

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

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⑵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A. 一牛吃过柳阴西B. 不脱蓑衣卧月明C. 收篙停棹坐船中【答案】(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2)A【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

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选A。

故答案为:⑴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⑵A【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5.古诗阅读秋夜寄邱员外①(唐)韦应物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②属:正值,恰逢。

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_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凉天;松子落(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解析】【分析】(1)它是一首怀人诗。

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

从诗中“凉天”“松子落”可以确定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

(2)《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寂。

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故答案为:⑴凉天;松子落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从诗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参考译文】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随意;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古诗阅读。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簟(diàn):竹席(1)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________、________、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