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三门峡何称崤函大地

三门峡何称崤函大地

三门峡何称崤函大地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

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有著名的三门峡。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

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

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古关为战国秦置,在今河南灵宝县境。

因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

汉元鼎三年移至今河南新安县境,去故关三百里。

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

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

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

"崤函"之地,自春秋时代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例如秦、晋崤之战。

成语"鸡鸣狗盗"中的"鸡鸣"即源于函谷关。

崤山中有南、北二崤道,亦称南陵、北陵。

南陵有夏后皋之墓,北陵有周文王避风雨台遗址。

所以今天,三门峡俗称“崤函大地”。

函谷关

函谷关
秦函谷关复原模型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 时秦惠文王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古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此处有令尹望气 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 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秦函谷关与汉函谷关地理位置【秦关】即春秋战国时期所建的函谷关,遗址在今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
【汉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西距秦关150公里。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 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 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 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汉关早已废弃,2000年仅存有关门遗址。
函谷关前武术表演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 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 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 入关内。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 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 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说说三门峡市的来历

说说三门峡市的来历

说说三门峡市的来历
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

三门峡有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的美誉。

“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

清水黄河独具魅力,夏季有万人横渡母亲河,冬季有上万只白天鹅栖息越冬,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是人类远祖“上河曙猿”发掘地、仰韶文化发现地、黄帝铸鼎地、老子《道德经》著经地、达摩祖师圆寂地和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所在地,也有禹开三门、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紫气东来、秦赵会盟、假途灭虢等上百个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彰显了历史文化厚重。

青春分享◇河南的18个成语典故,看看你家乡的成语故事吧~

青春分享◇河南的18个成语典故,看看你家乡的成语故事吧~

青春分享◇河南的18个成语典故,看看你家乡的成语故事吧~小编手记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都出自这里,三皇五帝、洛阳纸贵、河图洛书、百家争鸣、精忠报国、唇亡齿寒、言不由衷、叶公好龙、中原逐鹿、白马非马、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众志成城、阳春白雪、铁面无私……这些人们熟知的成语,都源自河南。

据统计,在汉语成语中,发生在河南的就多达300余条。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河南18城的十八个成语典故~郑州:【决一雌雄】比高低定胜负的意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农民起义最后剩下项羽、刘邦两股势力相斗,楚、汉两军在广武(今郑州荥阳)隔涧对持了几个月,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长久相持,胜败未决。

霸王项羽对汉王刘邦说:“天下纷纷扰扰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愿与汉王一对一当面决战(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不要再白白地熬苦天下百姓老小了。

”汉王刘邦却笑着谢绝道:“我宁可斗智,不愿斗力。

”洛阳:【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南阳:【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隐居于卧龙岗茅草房(南阳诸葛庐),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因居处有一岗名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岗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开封:【杞人忧天】出自战国·列子《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用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

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

三门峡三门的典故

三门峡三门的典故

三门峡三门的典故三门峡三门的来历三门峡地名的典故来源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相传在很久以前,三门峡地区洪水肆虐,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大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到了这里进行治水。

他用神斧将高山劈成了“人门”、“神门”和“鬼门”三道峡谷,从而疏导了黄河水,使得洪水得以东流。

因此,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三门峡”。

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许多著名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都发生在这里,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黄帝铸鼎等。

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人定胜天、英勇坚毅、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基因。

此外,三门峡还是黄帝时代仰韶文化的发现地和中心区域,以及郭、虢、焦、陕等姓氏的起源地,著名郡望弘农郡的所在地。

如今,三门天险已经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条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

这里已成为一个融合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门峡地区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变迁和发展。

从黄帝时代开始,这里就是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舞台。

让我们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出发,继续探寻三门峡地区的历史韵味。

大禹治水成功后,三门峡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百姓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随着人口的增加,这里形成了众多的部落。

当时,部落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地盘,频繁发生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部落联盟制度应运而生,希望通过联合各部落的力量,共同应对外部的威胁。

三门峡历史典故据史书记载,距今约4000 年前,三门峡地区曾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其首领就是大禹。

大禹在位期间,实行德政,领导部落民众开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在他的统治下,部落联盟逐渐走向繁荣。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部落联盟内部出现了贫富差距。

一部分人利用自己的地位,将剩余产品据为己有,成为部落的贵族。

这些贵族拥有奴隶,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

部落联盟的内部矛盾逐渐加剧,导致联盟的凝聚力下降。

在大禹治水之后,众多部落首领开始推崇他的权威。

关于渑池的典故

关于渑池的典故

渑池是古代一个地名,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位于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

在春秋战国时期,渑池是秦国和赵国的交界处。

当时,秦国是强国,而赵国相对较弱。

为了维持和平关系,两国决定在渑池举行会谈。

这次会谈被称为“渑池会”,是秦国和赵国的重大外交事件。

在渑池会中,秦国要求赵国割让一些土地,并承认秦国在当时的地位。

赵国的丞相蔺相如勇敢地拒绝了秦国的要求,并以性命相威胁。

最终,秦国被迫放弃了对赵国的要求。

这次会谈的成功得益于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坚定立场,也标志着赵国的崛起和秦国的衰落。

渑池会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的事件之一,后来人们用“渑池之会”来形容勇敢、坚定、有谋略的行动或决策。

——内容选自网络,仅供参考。

三门峡主要故事与成语典故

三门峡主要故事与成语典故

三门峡主要故事与成语典故
1. 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

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2.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出使秦国被扣留。

他的一个门客装成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以释放。

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

后用以比喻微不足道的本领。

3. 唇亡齿寒:春秋时期,晋国想要灭掉虢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要想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于是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把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

虞公贪财,答应了晋国的请求。

虞国大夫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虢国灭亡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晋国灭掉虢国后,在返回的途中又灭掉了虞国。

函谷关的四字成语典故

函谷关的四字成语典故

函谷关的四字成语典故紫气东来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

”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

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

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

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刻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仙丹救民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时,他的坐骑青牛被当地一老农饲养着。

当时,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瘟疫,许多人为此毙命,郎中也无能为力。

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饲养人。

他找郎中,郎中说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饲养人死缠硬磨让给牛瞧瞧,青牛气息奄奄,郎中让人扶起,牛站不稳,只是咳咳不止后突然咳出一个肉团(就是现在人说的牛黄),牛才如释重负,张嘴吃草。

郎中大喜,忙将肉团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药粒,发给有病关民。

病人吃后马上见轻。

人们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说这是仙丹。

至今,灵宝还流传有正月二十三为牛节的习俗。

这天,家家门上贴着用黄纸剪成的青牛图案,并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客喜贤名声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闻,想让孟尝君来秦共图大谋。

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到秦后,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

樗在秦王面前进言陷害。

后秦王反悔,欲杀害之,又恐遭人唾骂,暂将孟尝君囚禁起来。

回国后的泾阳君闻听此讯,欲救孟尝君去求幸姬。

幸姬提出要孟尝君已赠给秦王的狐白裘衣。

后一门客从狗洞进入库房,巡夜人听有动静,门客学狗叫,骗走巡夜人,盗得狐白裘衣,送给幸姬。

幸姬才帮忙弄到出关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关规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于三门峡的成语典故共收19个成语典故,均出自中国典籍。

这些成语典故全部来源于崤函大地的历史事件、名胜古迹和名人佚事。

中流砥柱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

比喻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岿然不动,能起支撑作用的力量。

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以入砥柱之中流。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河水四》:“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现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公元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二月癸亥,唐太宗李世民观砥柱,于其上勒铭:仰临砥柱。

北望龙门。

茫茫禹迹。

浩浩长春。

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石岛上镌刻了前四句:禹凿锋铓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

假道灭虢亦写作假途灭虢。

意指以借路的名义灭掉这个国家(或地区)。

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今山西省吉县境内)产之乘,与垂棘(今山西省境内)之璧,假道于虞(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以伐虢(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 境内)。

”晋是周初所封的一个小姬姓诸侯国,经过数代国君的攻伐兼并,到西周末年已成为一个大诸侯国。

曾护送幽王故太子宜臼到成周,宜臼被拥立而称为东周平王。

东周初晋虢矛盾加剧,晋献公曾说:“始吾先君庄伯、武公之诛晋乱,而虢常助晋伐我,又匿晋亡公子,果为乱。

弗诛,后遗子孙忧”(《史记·晋世家》)。

晋献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遂决定向虞借道进攻虢国,并取得胜利,占领了虢之重镇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

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又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

“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

还,袭灭虞”(《史记·晋世家》)。

假道灭虢作为典型军事谋略,在中华军事文献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三十六计》就有该事件的总结与记述,而“假道灭虢”作为“三十六计”之一计,永放异彩,垂鉴后世。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产生的背景稍早于假道灭虢。

辅车相依和唇亡齿寒,意均指利害关系极其密切,常指邻国之间的休戚与共。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首见于《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辅车相依”自晋代杜预注《左传》时注为“颊辅”,是指人的面部器官。

至清儒王引之、段玉裁等均予驳斥,并将“辅”改释为车器,争议不止。

而见之于其他文献则大同小异,诸如《吕氏春秋·权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奈何其假之道也。

”《韩非子·十过》载有宫之奇言论:“不可许。

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

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也。

不可,愿勿许。

”《淮南子·人间训》记有,宫之奇谏曰:“不可!夫虞之与虢,若车之有轮,轮依于车,车亦依轮。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若假之道,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因此,把辅解释为车器可以说得通。

把辅车解释为人的面部器官是传统看法。

许慎将“辅”训为“人颊车”,高诱训为“颊也”,杜预训为“颊辅”,“车”为“牙车”。

孔颖达进一步疏释为“牙车、额车、牙下骨之名也。

颊之与辅,口旁肌之名也。

盖辅车一处,分为二名耳。

辅为外表,车是内骨,故云相依也”。

他在《诗经·硕人》疏时称:“辅是牙外之皮肤,颊下之别名也。

”甘棠遗爱旧时用以称有“德政”的官吏、皇帝留下来的纪念物。

典出《诗经·召南·甘棠》。

诗记西周召公治陕,勤政爱民,有一次,他在陕邑发现一棵甘棠树,就经常在树下决断刑狱,办理政事。

他死后,人民怀念他,连甘棠树也舍不得折损一枝一叶。

分陕之重成语意指朝廷安危所系之职。

语出晋人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

”臧荣绪《晋书》,房玄龄《晋书》中曾数出。

“既应亲贤之举,宜委分陕之重。

”“殿下以母弟之亲,居分陕之重,安危休戚,与国共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殷商得天下后,怎么把周之封建领主制推行开来,也即怎么建立封建领主制,打造“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的家天下时代,而面对武王辞世、成王新立,纷繁世事的周宗室,推出王室3个重臣,即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实施分区治理。

周公旦负责周新得区域的治理,主要依靠军事手段,藉以成周(洛阳)的军事力量威慑及讨伐,有军事占领的意味;原周之区域则由召公负责,以亲民安抚为重;毕公则负责丰镐王畿之内及宗室管理事务,重在礼治。

实际上,分陕不是行政区域的界线,而是周之天下新旧疆域的大致分界线。

历史上“召公遗爱”与“周公平叛”就是对“分陕”的最好旁证。

“分陕”语本《公羊传·鲁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分陕的标志是分陕石,及其他附着物,也可能是地理范畴,唐初诗人骆宾王(619年~687年)有诗《至分陕》:“陕西开圣壤,召南分沃畴。

列树巢维鹊,平渚下雎鸠,憩棠疑句剪,曳葛以攀樛。

至今王美化,非独在隆周。

”宋人邵雍(1011年~1077年)有诗《和陕令张师柔石柱村诗》:“君为陕县令,我实康公孙。

始祖有遗烈,托君访春存。

夫君有诗来,题云石柱村。

石柱之始立,於古无所根。

就勒分陕铭,惟唐人之言。

既历年所多,首尾无完文。

难以从考正,将焉求其源。

我患读书寡,知识无过人。

经书史传外,不能破群昏。

从长卿公羊,宜自陕而分。

从君陈毕命,宜成周而云。

二者兼取之,於义似或尊。

分政东西郊,可以陕洛论。

此说如近之,庶几缓纷纭。

甘棠之蔽芾,石柱之青新。

当时之盛事,予不得而亲。

二南之正化,二公之清芬。

千载之美谈,予可得而闻。

弃经而任传,儒者固不遵。

作诗以明之,驰此庸报君。

”分陕石为一通高3.5米的石柱。

石柱原立陕原,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验其字,武后时所勒。

今全名文漫漶,字剥蚀脱落不可复识。

1932年3月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

1957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属淹没区,移至人民公园。

1967年移至市图书馆。

1977年移至文化宫。

1981年移石于虢国车马坑陈列馆。

当时石柱位于院子正中间,1988年移至车马塑像展厅门口的水池旁保护收藏。

墨绖从戎亦作墨缞从戎。

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

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

”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

战役经过已如前载。

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紫气东来祥瑞之气从东而来。

传说老子西行将至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果然老子骑着青牛前来,便留请写下了《道德经》。

《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列仙传》: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

善内学星宿,服精华。

隐德行仁,时人莫知。

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唐代杜甫《杜工部诗·卷六·秋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鸡鸣狗盗指卑不足道的本领。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国,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偷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孟尝君才获得释放。

又靠一个门客装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才逃回齐国。

《汉书·游侠传》:“繇(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终军弃繻唐朝诗人胡宿《函谷关》诗中曰:“望气竟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

”终童即终军,济南人,字子云,博辩能文。

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去长安求取功名,在经过函谷关时,按照汉法规定,入关的人要从关门守卫者领取一幅繻(xū)(一种帛质的出入关门的证件),作为将来出关时的凭证。

终军才高气扬,他想日后出关时一定可乘高车驷马,用不着什么凭证。

所以当官吏给他繻时,他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还。

”遂弃而去。

到长安后,上书言事,得汉武帝信任,官拜谒者,奉使受命去南越(今广西一带)平叛。

当终军持着朝廷授予地节仗,浩浩荡荡东出函谷关时,当年给终军发繻的官吏认出了他,给他手下的官兵说:“这就是那年过关弃繻的那个儒生。

”唐王勃《滕王阁序》有“等终军之弱冠,募宗悫之长风”。

终军死时,年二十余岁,世谓之终童。

夸父逐日典出《山海经·海外北经》。

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

身材高大的夸父,气力无穷。

有一天,他对太阳发生兴趣,想和光明永远待在一起。

于是,他迈开巨人的步伐,像风去追逐向西移动着的太阳。

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也叫虞渊,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耀眼的光辉完全包围,炎热炙烤着他,他口渴得要命。

于是,就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喝尽了两条大河的水,可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那大泽里的水。

可是,还没来得及到达目的地,就渴死在路上。

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那手杖立时变成一片桃林,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

放牛归马周武王伐殷后,遣散战马战牛,表示不再用兵。

语本《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孔颖达疏:“此是战时牛马,放牧之,示天下不复乘用。

”纵马放牛语出《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时有渭南县令丁斐,在南山之上见马超追曹操甚急,恐伤操命,遂将寨内牛只马匹尽驱于外,漫山遍野,皆是牛马。

西凉兵见之,都回身争取,得其牛马者,皆无心追赶……操曰:若非他人纵马放牛以诱贼,贼必努力渡河矣。

”在两军对垒的紧急时刻,而曹操营垒里为什么养那么多牛马呢?马作战具尚可理解,而牛呢?其实,牛和马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社会里,地位特殊。

《三字经》里就有“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之句。

牛马既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畜力动力,也是最重要的军事战略资源,同时也是家庭财富的象征,祭祀备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