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一等奖《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五篇范文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五篇范文第一篇:《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咬文嚼字,从“大美”中悟大爱——《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教学安排】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
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
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
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
很有创意。
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
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
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
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
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
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
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
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
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
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
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
实在太无聊了。
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
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
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
岳阳楼记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设想】部编本第三单元是古诗文集结单元。
又该登临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了。
这篇《岳阳楼记》不知上了多少个轮回了,这次怎么上?这是个问题。
单元目标指示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特别提出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事实上,孩子们早已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了,可他们其实并没有理解了课文内容。
当我仍然以学生提问题的方式作为备课预案时,我猛然发现多年前我的教学纯粹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一厢情愿。
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有诸多疑点的,比如,文中的“迁客骚人”与“古仁人”是什么关系?“微斯人,吾谁与归”怎样理解更贴近作者本意?“滕子京到底是不是古仁人?他和范仲淹可都是迁客骚人呀”等等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可其实是学生最宝贵的原初体验,我们上课不能等闲视之,否则文脉都搞不清楚,再读多少遍也是理解不了,尽管我们上课不能一味求深求广,但有些问题确实是走进作者心灵的“梗”,是“门槛”,迈不过去,学生不会买帐。
所以针对学生提的种种问题,就有了我这节不同于以往的《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我把它定为诵读型+思辨型文本。
下面课例展示的是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
【素养目标】1.以“异”立骨,通过寻异辨异掌握作者写景析情的方法。
2.通过问“异”读“异”理清文脉,把握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3.感受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教学重点】1.以“异”立骨,通过寻异辨异掌握作者写景析情的方法。
2.通过问“异”读“异”理清文脉,把握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感受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教学课时】共三课时。
说明:第一课时主要整体感知文本,解决课文读音,字词翻译,文意疏通等基础方面的知识,本课堂实录展示的是第二、三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同学们,比读导学案上的三首诗,你能说说它们的异同吗?(紧扣课文第53页积累拓展第六题进行课前迁移)屏显:第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同目标1、2。
【学习难点】同目标3。
一、导入1、师:说到楼阁,古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著名的风景名胜题诗词的雅兴,如在滕王阁上,有王勃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范仲淹的一段资料,可能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有所帮助。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范仲淹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师巡视,找出学生读错的字:偕,并让学生说说在读时觉得哪些字音读得没把握,哪些句子读起来拗口?2、分组分节检查读课文,师指出错误处。
3、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感受课文语言特点,体味该如何去读。
4、学生齐读:思考: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指名回答:叙的是重修楼之事写的是洞庭美之景抒的是情议论的是先忧后乐。
学生对抒的什么情,答不上来。
5、请找出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来美读。
指名读,范读,学生参与评议。
三、疏通词句体味内涵1、学生对照注释,逐句疏通一、二节文意,有疑难处做好标记,同桌交流集体质疑,答疑。
2、检查字词解释情况:出示:记之(事)衔吞(景)得无异乎?(情)。
相机解答以上的思考题,即叙的什么事,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
及三重否定对意思的表达。
3、检查句子解释情况,师出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范文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范文教学目的:一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吾谁与归?”(变序句)“则有者矣。
”(长定语句)“其必曰乎。
”(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指导自读)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
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
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
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一等奖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高尚情操。
3、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有一处因一篇文章而名闻天下,这就是岳阳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看看这篇文章到底有何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范仲淹(989 年 8 月 29 日-1052 年 5 月 20 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生活艰苦,但他刻苦读书,最终考中进士,入朝为官。
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曾多次被贬。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 年)。
当时,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
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作记。
范仲淹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旷达胸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3、检查预习情况,提问重点字词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赏析文本1、分析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
(2)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有何作用?明确: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为下文写岳阳楼的美景和作者的议论做铺垫。
2、分析第二段(1)学生朗读第二段。
(2)这一段描写了岳阳楼的什么景色?明确: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象。
(3)作者是如何描写洞庭湖的?明确: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
空间上,“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时间上,“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出了洞庭湖景色的变化多端。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简单介绍《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滕子京的遭遇先按下不表。
)二、诵美文(配乐选用的是《渔舟唱晚》,滕王阁和岳阳楼同为江南三大名楼,想象中,乐曲描绘的场面和洞庭湖的景观也有神似相通之处的吧。
美文是有强烈感染力的,而诵读也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一时间,教室里琴音袅袅,书声琅琅,师生声情并茂,颇有陶然共忘机的兴味。
诵毕,但觉教室里热气腾腾,喜气洋洋。
“痛快!”我说。
“酣畅!淋漓!”他们七嘴八舌。
)三、赏美景,兼品美辞师:美文,读起来,有音韵之美,品起来,有画面之美。
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认为洞庭湖和岳阳楼最美的景观是什么,并说说打动你心的原因。
生: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因为我喜欢平静的湖面。
师:你还可以这样说,我最喜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句,因为湖面平静,就像镜子一样,我的心情似乎也波澜不惊,宁静而满足。
我们学习这样美丽的文章,课堂上就要尽量使用美丽的语言。
既然李××已经从第四段开始,我们就都从这里开始。
(此处省略一部分问答。
)生:我喜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和“把酒临风”这两句。
浮光跃金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仙女洒下了什么一样。
师: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夜夜月光洒清辉,大约是你说的那种感觉。
生:我觉得,浮光跃金是月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水面似乎跃动着金子一样。
师:而且应该有微风拂过水面,荡起了圈圈涟漪,所以,金子就跳动起来了,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大家齐读一下静影沉璧的注释。
众生:......生:皎洁。
明亮。
师:这样皎洁明亮的月亮就像完全透明的一样,使我们想起月色如水的比喻,这样如水的月色照在承天寺的院子里,苏东坡觉得——众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样如水的月色洒在一碧万顷的洞庭湖上,范仲淹产生了——众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师:明月高悬的晚上,连漂泊不定的渔民也快乐起来,听——众生: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生:我还有“把酒临风”没有说完呢。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一、展示,入课文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岳阳楼记》,疏通了课文内容,并让两个小组为我们准备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先请两位小组长展示他们的成果。
学生1:大家好!我们组收集的是有关岳阳楼的对联,我们精选了几副送给大家。
这是岳阳楼上最短的一副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这副对联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雄壮气势,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是岳阳楼公园大门口的一副对联,高度盛赞了洞庭湖和岳阳楼,具有磅礴的气势。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而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是岳阳楼上最长的一副对联,是清代窦垿撰写的,将岳阳楼的古今历史文化与优越的地理条件融为一体,抒发自己的感慨。
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学生2:大家好,我们组收集的是有关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我们选择了两首诗送给大家。
第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精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精选1.课堂实录之一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
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
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
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学生: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
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
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
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
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成磊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课文
二、赏读观景
三、细读品情
四、研读悟理
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的用意是什么?
同为谪人的范仲淹此时思考的是什么?
五、齐读课文,课堂总结。
(课前检查《岳阳楼记》小练习、反馈)
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
(生齐读课件出示关于范仲淹介绍的文字)(师帮助正音:谪)
师:大家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范仲淹。
师:之所以范仲淹被称为文正,就因为他的思想蕴含在了他的文章中,大家知道文章那句话写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齐读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读得不错,如果等下能读的更响点就更好了。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
师:这是不是范仲淹灵光一现想到的?老师讲刚才大家读到的资料整合,你是否能有所发现呢?从哪里看出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有没有?
生:他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
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因为他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做事,是他毕生的追求。
师:嗯,毕生的追求。
师:其实我们文章第五段中也有提到,你能发现么?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
生:曾经。
师:你的发现很好,你应该更自信点。
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滕子京。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滕子京这个人物。
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呢?(出示滕子京的相关内容)
师:谁能说说看呢?既然这种思想早已有之,为什么不开篇就写呀?你来说说看好吗?
生:文章写道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这种思想教育他的话就感触不深。
师:感触不深吗?你说说看。
生:一开始就写就有点接受不了。
师:嗯,直说接受不了,那范仲淹该在母亲劝说呢?我们昨天已经分组了,接下来就分组讨论范仲淹是如何劝勉的。
不过小组讨论前老师有三个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
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
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
师:可以转过去,我们三个人一起讨论。
你们呢?
(教师巡视指导)
师: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后就会有新的发现,你先说。
生:我觉得文章先岁滕子京作了赞扬,后面写了景色,文章先忧后乐。
师:你们组是这样的看法,别的组呢?
生:文章先是赞扬滕子京,然后摆出事实,说出了现实的情况,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非常好,你的发现很好。
生: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滕子京就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说出了政治的安稳,后面委婉劝勉滕子京。
师:三组同学都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委婉劝勉。
他是如何劝勉的呢?
生: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用景色比喻危机,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很多同学提到了国情,文章提到的是谁在登楼啊?先看看前面,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啊?
生: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当他们登上了岳阳楼,产生了怎么样的情感?
生:悲愤。
师: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满目萧然”句
师: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宠辱偕忘”句。
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好的方面,再写不好的方面。
师:再想想看。
生:我就是觉得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
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
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
生:我觉得滕子京也是这种人,这种悲啊喜啊也能用来劝说滕子京。
师:嗯啊,你很会发现。
然后呢?
生:像迁客骚人这样悲啊喜啊的人,告诉滕子京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
师:大家想想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看到纯净就会有喜气洋洋的感觉,那范仲淹喜欢这样的情绪吗?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
师:非常好,这是范仲淹想要告诉滕子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他笔下的迁客骚人的时而喜时而悲却恰恰相反,以物喜,以己悲。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范仲淹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这样让滕子京自己去感悟,还让他自己去体会,正所谓一箭三雕。
我们读一下3、4段。
生齐读第3、4段。
师:刚才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和我们刚刚说到的先忧后乐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一样。
师:我也认为不一样。
师:我们请个代表来说说看。
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为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是先忧天下,后优自己,先喜天下,后喜自己。
师: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暂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长远的。
生:我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同步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师:还有同学说说看吗?
生:我认为是各人情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关注国家的。
师:嗯,你发现到的是个人和国家的区别。
师:我们发现先忧后乐的境界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种情感意境根植于思想之中。
昨晚老师浏览网页,有了一个发现。
(出示嘉兴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的事例)这样的事例多吗?
生:“吾谁与归?”和范仲淹同样的人很少。
师:我发现你多提到了一个字。
生:“噫”非常强调。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呢?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生:孤单。
师: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还有没有读出别的味道来?
生:我也读出了一份伤感。
他也很希望他的培养滕子京也能够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读。
师:将这声叹息读的更长一些。
生读。
师:还能读出什么来?这篇文章是在劝勉滕子京的,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你来说说看好吗?昨天听说你的朗读是很出色的,你给我们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来?
生读:不甘心。
师:我没听出来,能再读一读吗?
生读。
生齐读。
师:你能不能读出他对滕子京的劝勉呢?我们把后面的声调往上扬好吗?试试看。
生读。
师: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
生:全天下的人。
师:是啊,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在劝勉全天下人。
师: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读出了范仲淹的的思想。
虽身处我们再依赖来读一读吧。
生读最后段落。
师:很好,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
走近了范仲淹内心的三只境界,一步一步走上这样的境界。
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段一起读一读,读出三只境界。
生齐读三个自然段。
师:这种情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是不是范仲淹欣赏的,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想不想做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范仲淹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长叹,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