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精讲
3.7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解析

龙卷的天气特征
• 破坏力强:破坏力巨大,给局部地区带来严重 的灾难。1956年9月24日,上海出现的一次龙 卷,一座三层楼卷倒,一座钢筋水泥的4层楼 被削去一角,一个重达110吨的储油罐拔起15 米,吹离120米之远。
• 中心气压极低:中心气压可降至400hpa以下, 甚至达到200hpa。
• 形状:在对流云底如同“象鼻子”一样的漏斗 状云柱。
龙卷的天气特征
• 范围小:水龙卷直径为25~100米,陆龙卷稍 大100~1000米,高度800~1500米。
• 生命期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 风力大:自中心到40米处风速最大,100m/s
的风速不足为奇,最大近200m/s。 • 直线移动:移动路径多为直线,平均移速
第七节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 7.1 雷暴 • 7.2 飑线 • 7.3 龙卷
雷暴
• 定义:指积雨云中发生的雷电交加的激烈放电 现象。通常伴有暴雨、阵性大风、有时有冰雹、 龙卷等灾害性天气。
• 雷暴的地区性和季节性:雷暴低纬度出现的次 数多于中纬度,中纬度又多于高纬度。季节变 化明显,夏季多,春秋少,冬季没有。
雷暴及雷暴高压
飑线(Squall line)
飑线定义:有若干排列成行的雷暴单体或 雷暴群组成的狭窄强对流天气系统.范围: 宽度小于1Km,长度几十公里到几百公 里。生命史:几十分钟到十几小时。
飑线的天气特征: • 1. 飑线与雷暴高压相伴而产生,高压的
前沿就是飑线。 • 2. 天气现象:雷暴、暴雨、阵性大风、
日变化:明显,上午弱,午后强, 数天。
傍晚弱。
无明显日变化。
性质:在气团内部发生发展.
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的交 接面。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分析高度:925hpa分析项目技术要求分析方式分析目的分析符号风低空急流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 m/s时,沿12m/s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综合湿度分析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综合其它层的风场分析判断垂直风切变条件灰色显著流线当风速未达到低空急流的标准,但有风速明显比周围大的最大风带出现,且位于干湿气流区之间,或者位于切变线、靠近急流轴的位置时,分析显著流线,并在流线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低空急流和辐合区的辅助分析灰色切变线(辐合线)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切变时,沿风的交角最大(风向改变最大)的位置分析切变线。
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速辐合时,沿最大风速的前端分析辐合线。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灰色温度等温度线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温线,如-2℃,0℃,2℃等。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温度脊红色温度中心分别标注暖、冷中心。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温度脊暖中心N,红色,冷中心L,蓝色温度脊从暖中心出发,沿等温度线曲率最大处分析温度脊。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增暖引起的不稳定;综合低空急流及其显著流线分析判断暖平流红色湿度等露点温度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露点温度线,如10℃,12℃,14℃等。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线和湿区绿色等比湿线4-9月每隔2 g/kg分析等比湿线;其它月每隔1 g/kg分析等比湿线。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线和湿区绿色干线(露当相邻两站的露点温度相差10℃以上时,沿湿度梯度最大处人工分析判断水平干湿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大气不稳定。
当有显著流灰色点锋)分析干线(露点锋)。
线自干线(露点锋)的干区一侧吹向湿区时,强对流天气易发生等温度露点差线以1 ℃为基准,每隔2 ℃分析等温度露点差线,如1 ℃,3 ℃,5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湿舌绿色湿舌当温度露点差(T-Td)小于或等于5℃, 或相对湿度(RH)超过70%时,分析湿舌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显著湿区;综合低空急流和显著流线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绿色850hpa风低空急流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 m/s时,沿12m/s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强对流天气中尺度分析-龙利民 共66页

高、低空急流的作用
• 低空急流在暴雨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暴雨 发生的必要条件 低空急流在暴雨过程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水汽输送作用 造成热力不稳定增长(低空暖、湿平流)---热力不稳定的增长,
有利于对流的发生 急流顶端强烈的水平辐合运动,造成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
低空急流轴高度越低,这种上升动力作用越强 低空急流造成低空垂直切变增强---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与维持 • 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一支远没有达到低空急流强度的显著气
高空急流—通常定义为200hPa风速达到30m/s以上
区域。急流区中,水平风速很大,尤其以急流轴 处为最大;风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也很强;顺着 急流中气流的方向,在急流轴的右侧为反气旋式切 变,左侧为气旋式切变。 高空急流作用——抽风、通风
急流与暴雨的关系
黄淮流域持续性暴雨时期, 高空急流对暴雨作用的示意图
风场特征 一般情况下,锋面附近气流是辐合的,地面锋线也是气流 的辐合线。
湿度场特征 锋面附近露点温度差异比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天气
冷锋——抬升、锋面坡度大、 雨带窄位于锋后
暖锋——爬升、锋面坡度小、 雨带宽位于锋前
锋面两侧地面风向变化
冷锋——西北风转西南风 暖锋——东南风转西南风
穿过锋面的垂直廓线
基本概念
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及其降水特征分析 中尺度强对流天气与暴雨预报的比较分析
气团
——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 范围的空气团。在同一气团中,各地气象要 素的垂直分布(稳定度)几乎相同,天气现象 也大致一样。
其水平尺度可达几千km,垂直范围可达几km 到几十km,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
根据等压面上高空冷暖平流的性质可以确定锋的类型。 一般来讲,等压面上锋区内有冷平流,则地面所对应为 冷锋;有暖平流则地面对应是暖锋。若无平流或弱的冷 暖平流,而地面锋区在24小时内又移动很少,则可定为 静止锋。
天气学分析 中尺度天气分析

§5.1 地面中分析的基本项目和基本原则 地面中尺度天气分析的基本图包括气压分布图 气压分布图(根据风和气压分 气压分布图 析);温度分布图;降水量图;云和对流性天气分布图;总能量分 温度分布图; 温度分布图 降水量图;云和对流性天气分布图; 布图等。 布图等。 在作中分析时,有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是保持每小时图上天气 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保持每小时图上天气 三条基本原则 形势的合理的历史连贯性。 形势的合理的历史连贯性。(对于演变较快的系统则常需用每10分 钟或每30分钟图来表现其历史连贯性);第二条是注意各种图的配 第二条是注意各种图的配 即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合理关系; 合,即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合理关系;第三条是纯粹的局地性现象 可以光滑掉。 可以光滑掉。 §5.2 气象要素的时间一空间转换 气象要素只有通过自记仪器才能进行完全连续的观测和记录 自记仪器才能进行完全连续的观测和记录,许 自记仪器才能进行完全连续的观测和记录 多重要的中小尺度扰动(如雷暴高压,中尺度低压,龙卷等)都只 有自记仪器才能正确地对其进行记录。作中分析时,可以利用气象 利用气象 要素在自记曲线上反映的变化来了解气象要素的空间梯度。 要素在自记曲线上反映的变化来了解气象要素的空间梯度。将气象 要素的时间变化转换成空间分布的方法叫做“时间一空间转换” 要素的时间变化转换成空间分布的方法叫做“时间一空间转换”, (简称“时空转换”)。由于一般台站网的观测难以做到在空间上 完全连续的观测,因此要了解中系统的正确的空间结构常常必须应 用“时空转换”的方法。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分析高度:925hpa分析项目技术要求分析方式分析目的分析符号 风 低空急流 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 m/s 时,沿12m/s 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综合湿度分析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综合其它层的风场分析判断垂直风切变条件灰色显著流线 当风速未达到低空急流的标准,但有风速明显比周围大的最大风带出现,且位于干湿气流区之间,或者位于切变线、靠近急流轴的位置时,分析显著流线,并在流线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人工分析低空急流和辐合区的辅助分析 灰色切变线(辐合线)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切变时,沿风的交角最大(风向改变最大)的位置分析切变线。
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速辐合时,沿最大风速的前端分析辐合线。
人工分析 判断低层的辐合区 灰色温度 等温度线 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温线,如-2℃,0℃,2℃等。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确定温度脊红色温度中心 分别标注暖、冷中心。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温度脊暖中心N ,红色,冷中心L ,蓝色 温度脊 从暖中心出发,沿等温度线曲率最大处分析温度脊。
人工分析 判断低层增暖引起的不稳定;综合低空急流及其显著流线分析判断暖平流红色湿度 等露点温度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露点温度线,如10℃,12℃,14℃等。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确定干线和湿区绿色等比湿线 4-9月每隔2 g/kg 分析等比湿线;其它月每隔 1 g/kg 分析等比湿线。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干线和湿区绿色干线(露点锋)当相邻两站的露点温度相差10℃以上时,沿湿度梯度最大处分析干线(露点锋)。
人工分析 判断水平干湿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大气不稳定。
当有显著流线自干线(露点锋)的干区一侧吹向湿区时,强对流天气易发生灰色等温度露点差线 以1 ℃为基准,每隔2 ℃分析等温度露点差线,如1 ℃,3 ℃,5 ℃ 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确定湿舌绿色湿舌 当温度露点差(T-Td )小于或等于5℃, 或相对湿度(RH )超过70%时,分析湿舌人工分析 判断低层的显著湿区;综合低空急流和显著流线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绿色850hpa风 低空急流 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 m/s 时,沿12m/s 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精讲

附件: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国家气象中心二O 一O年三月目次引言 (1)第一章高空分析 (2)§ 概述 (2)§ 925hPa分析 (3)§ 850hPa分析 (5)§ 700hPa分析 (8)§ 500hPa分析 (11)§ 200hPa分析 (14)第二章地面分析 (15)§ 概述 (15)§ 气压场 (15)§ 风场 (16)§温度场 (16)§ 湿度场 (17)§ 天气区 (18)§ 边界线(锋) (18)第三章综合图分析 (18)第四章附录 (19)附录I 术语和定义 (19)附录Ⅱ中尺度天气分析符号 (21)参考文献 (22)引言中尺度天气是指水平尺度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时间尺度几小时到几十小时的天气现象[1],按其性质分为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和中尺度稳定性天气。
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包括雷暴、短历时强降雨、冰雹、雷暴大风、龙卷以及下击暴流等[2],它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由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
中尺度对流天气预报的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在业务预报过程中所做的分析[3]。
因为中尺度系统及其影响的中尺度对流天气现象的明显特征是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且变化剧烈,所以业务预报员在进行中尺度对流性天气预报时,应更加关注比天气尺度更小的天气系统,并且关注大气中瞬变的系统和微小的变化[3]。
中尺度对流天气主观分析,是利用各种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雷达和卫星等遥感探测资料、数值分析预报产品等资料,分析产生中尺度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
为了加强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对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条件的分析和诊断,规范中尺度天气分析的技术方法,参考美国空军全球天气预报中心和美国天气局风暴预报中心的强对流天气分析技术[3-4],参考我国的常规天气图分析要求和中尺度天气分析研究[5-6],国家气象中心制定了《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天气图分析技术指南》。
中尺度天气分析技术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2

空间构建
以08时54511探空构建 11时54513,54514,54516的探空
大风(风速?17m/s)区,
内容提要
引言
中尺度天气的天气图分析技术 中尺度天气的客观分析技术 中尺度分析技术的业务应用 展望
发展基于“配料法”的客观物理量诊断 产品
利用“配料法”的思路,通过动力热力特征物理量 的诊断,
分析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几个基本条件
■ 水汽(RH PWAT等 ) CAPE CIN等) ■ 抬升 (FG等) 1KM 3KM等) ■ 不稳定 ( LI KI ■ 垂直风切变 (SHR_0SHR_0-
2010年3月5日
08时实况物理量诊断
NWP预报11-23时物理量演变 CAPE: PWAT:阴影 BLI:
强对流实况
24h强对流天气 11/09/08:00_11/10_08:00 强降水(园点) 20mm/h:兰色 30mm/h:橙色 50mm/h:红色
2009年11月9日
RUC_GRAPE
2009年6月14日08时 实况中尺度天气图分析-地面、925hPa
2009年6月14日08时 实况中尺度天气图分析-综合
2009年6月14日 天气实况与分析综合图
2009年6月14日 天气实况和地面辐合线演变-华东
图 6 2009 年 7 月 23 日 20 时地面天气图 Fig.6 Surface chart at 2000 LST 23 July 2009 等露点温度线, 显著升压线, 冷锋, 冰雹区, ?20mm) 。 暖锋, 雷暴区, 等温度线, 显著流线, 过去 6h 冷锋, 显著降压线, 辐合线, 过去 6h 暖锋, 短时强降水区(1h 降水
cref09110900Z_08
中尺度分析规范

8,7,5,200hPa
急流
地面锋面、 干线、各种 boundaries
湿舌、暖舌
对流层中层 12h变高
地面LI, CAPE, CIN
对流性天气 主要指雷暴、飑、 冰雹、龙卷等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 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 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 可分为龙卷风、冰雹、雷雨 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种类。 强对流天气灾害是因发生强 对流天气而造成的灾害。 •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 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 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 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 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 其生命史短并带有明显的突 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 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 小时。
n 飑线: n 雷暴区:用浅灰色阴影区显示
冷锋 暖锋 气压槽
地面综合图 分析
干线
飑线 高低压中心
3h显著降压 3h显著升压 等温度线 等湿度线
显著流线
露点锋 (干线 )
925hPa分析
n 当850hPa急流或其它系统不明显时,进行 925hPa的分析。分析内容与850hPa相同。
850hPa分析
n 等∆T75线:分析∆T75 > 20℃,间隔2 ℃
干线 温度无变化线
分流区
700mb综合图 分析
显著湿区 温度槽
等温度线 最大风速带 温度脊
500hPa分析
q 风(U,V)
n 最大风带(MLJ):其位置与预报位置帮助确定强天气区 n 显著流线:不必是最大风带,用以确定分流区;要特别关
注干、湿区之间的气流,以及靠近急流轴的位置 n 槽线: n 切变线:
概述
n 综合图分析考虑所有分析和预报参数将他们放 在一张图上。以最近的有效的地面图为综合图 的基础并根据预报时段更新。综合图的信息类 型根据情况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精讲-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附件: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国家气象中心二O 一O年三月目次引言 (1)第一章高空分析 (2)§1.1概述 (2)§1.2925h P a分析 (3)§1.3850h P a分析 (5)§1.4700h P a分析 (8)§1.5500h P a分析 (11)§1.6200h P a分析 (14)第二章地面分析 (15)§2.1概述 (15)§2.2 气压场 (15)§2.3 风场 (16)§2.4 温度场 (16)§2.5 湿度场 (17)§2.6 天气区 (18)§2.7 边界线(锋) (18)第三章综合图分析 (18)第四章附录 (19)附录I 术语和定义 (19)附录Ⅱ中尺度天气分析符号 (21)参考文献 (22)引言中尺度天气是指水平尺度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时间尺度几小时到几十小时的天气现象[1],按其性质分为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和中尺度稳定性天气。
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包括雷暴、短历时强降雨、冰雹、雷暴大风、龙卷以及下击暴流等[2],它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由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
中尺度对流天气预报的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在业务预报过程中所做的分析[3]。
因为中尺度系统及其影响的中尺度对流天气现象的明显特征是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且变化剧烈,所以业务预报员在进行中尺度对流性天气预报时,应更加关注比天气尺度更小的天气系统,并且关注大气中瞬变的系统和微小的变化[3]。
中尺度对流天气主观分析,是利用各种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雷达和卫星等遥感探测资料、数值分析预报产品等资料,分析产生中尺度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
为了加强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对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条件的分析和诊断,规范中尺度天气分析的技术方法,参考美国空军全球天气预报中心和美国天气局风暴预报中心的强对流天气分析技术[3-4],参考我国的常规天气图分析要求和中尺度天气分析研究[5-6],国家气象中心制定了《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天气图分析技术指南》。
本指南主要包括高空分析、地面分析和综合图分析三个部分。
分析是在常规天气图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产生中尺度对流性天气的主要条件(水汽、稳定度、抬升和垂直风切变条件),分析各等压面上相关大气的各种特征系统和特征线,最后形成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发生、发展大气环境场“潜势条件”的高空和地面综合分析图。
本指南仅适用于地面、高空常规和加密观测以及自动站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数值预报相关参量的分析。
本指南中的等值线(如等温度线、等压线等)分析原则与大尺度天气图分析原则一致,其目的是为了分析各种特征系统和特征线,在业务中以客观分析为主,人工订正为辅。
第一章高空分析§1.1 概述高空分析主要针对08和20时(北京时间)高空观测进行。
在有加密探空时,增加加密时次的分析。
高空分析范围根据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可能发生发展的情况而定。
高空分析的要素包括风、温度、湿度、变温、变高、温差等。
风场的分析是为了寻找低层的辐合区、高层的辐散区以及高低空的垂直风切变。
因此风场的分析包括切变线(辐合线)、急流、显著流线和等风速线分析。
温度场的分析是为了判断垂直方向的热力不稳定和水平方向的冷暖平流。
因此,温度场的重点分析内容包括温度脊(暖脊)、温度槽(冷槽)、变温和温度差等的分析。
在对流层低层,分析温度脊(暖脊),在对流层中层分析温度槽(冷槽)。
变温分析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层,用以确定表征冷平流的显著降温区。
大约70%的水汽集中在近地面的3km以内。
因此,湿度场的分析主要在700hPa及以下,分析内容包括露点锋(干线)、显著湿区(湿舌)和干舌。
露点锋是水平方向上的湿度不连续线。
露点锋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干线。
干线最初特指发生在美国洛基山东侧的大平原地区。
其一侧是暖而干的空气,另一侧是冷而湿的空气。
穿过干线,水平露点温度变化剧烈。
干线两侧的露点温度可相差14o C/500km以上。
干线是具有自身垂直环流的中尺度系统,垂直伸展高度达地面以上1-3 km。
干线可导致强烈的对流风暴,是对流的触发机制之一。
位势高度场分析是为了判断槽的位置及其演变。
高空分析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对流层中层和对流层高层的特征等压面上。
在东部低海拔地区,对流层低层的分析主要集中在850和700 hPa,当850hPa急流或其它系统不明显时,在地势平坦地区增加925 hPa的分析。
对流层中层和高层的分析则分别集中在500hPa和200 hPa。
在西部高海拔地区,对流层低、中、高层的等压面层相应抬高,如在云贵高原,对流层低层700hPa 的分析内容可参考东部地区850hPa的分析,青藏高原对流层低层可抬高至500hPa,其分析内容则可参考东部地区850hPa和700hPa的分析。
高空分析符号参见附录Ⅱ。
§1.2 925 hPa分析主要分析项目包括风、温度、湿度。
1.2.1 风风的分析包括:急流、显著流线和切变线(辐合线)。
1.2.1.1 低空急流(LLJ)技术要求: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 m/s时,沿12m/s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目的: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综合湿度分析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综合其它层的风场分析判断垂直风切变条件。
分析符号:;颜色:灰色。
1.2.1.2 显著流线技术要求:当风速未达到低空急流的标准,但有风速明显比周围大的最大风带出现,且位于干湿气流区之间,或者位于切变线、靠近急流轴的位置时,分析显著流线,并在流线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目的:低空急流和辐合区的辅助分析。
分析符号:;颜色:灰色。
1.2.1.3 切变线(辐合线)技术要求: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切变时,沿风的交角最大(风向改变最大)的位置分析切变线。
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速辐合时,沿最大风速的前端分析辐合线。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目的:判断低层的辐合区。
分析符号:;颜色:灰色。
1.2.2 温度温度的分析包括:等温度线、温度中心和温度脊。
1.2.2.1 等温度线技术要求: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温线,如-2℃,0℃,2℃等。
分析方式: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分析目的:确定温度脊。
分析符号:;颜色:红色。
1.2.2.2 温度中心技术要求:分别标注暖、冷中心。
分析方式: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分析目的:确定温度脊。
分析符号:暖中心N,颜色:红色,冷中心L,颜色:蓝色。
1.2.2.3 温度脊(暖脊)技术要求:从暖中心出发,沿等温度线曲率最大处分析温度脊。
分析目的:判断低层增暖引起的不稳定;综合低空急流及其显著流线分析判断暖平流。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符号:;颜色:红色。
其它:最值得关注的温度脊位于最强辐合区前。
1.2.3 湿度湿度分析包括露点温度(或比湿)和温度露点差、干线和湿舌的分析。
1.2.3.1 等露点温度线技术要求: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露点温度线,如10℃,12℃,14℃等。
分析方式: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分析目的:确定干线和湿区。
分析符号:;颜色:绿色。
1.2.3.2 等比湿线技术要求: 4-9月每隔2 g/kg分析等比湿线;其它月每隔1 g/kg分析等比湿线。
分析方式: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分析目的:确定干线和湿区。
分析符号;颜色:绿色。
1.2.3.3 干线(露点锋)技术要求:当相邻两站的露点温度相差10℃以上时,沿湿度梯度最大处分析干线(露点锋)。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目的:判断水平干湿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大气不稳定。
当有显著流线自干线(露点锋)的干区一侧吹向湿区时,强对流天气易发生。
分析符号:;颜色:灰色。
1.2.3.4 等温度露点差(T-Td)线技术要求:以1 ℃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温度露点差线,如1℃,3℃,5℃。
分析方式: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分析目的:确定湿舌。
分析符号:;颜色:绿色。
1.2.3.5 湿舌技术要求:当温度露点差(T-Td)小于或等于5℃, 或相对湿度(RH)超过70%时,分析湿舌。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目的:判断低层的显著湿区;综合低空急流和显著流线判断水汽输送条件。
分析符号:;颜色:绿色。
§1.3 850hPa分析主要分析项目包括风、温度、湿度和温度差。
1.3.1 风风的分析包括:急流、显著流线和切变线(辐合线)。
1.3.1.1 低空急流(LLJ)技术要求:当有2个以上连续测站风速超过12 m/s时,沿12m/s以上大风区的几何中心分析低空急流轴,并在急流轴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目的:判断低层的辐合区;综合湿度分析判断水汽输送条件;综合其它层的风场分析判断垂直风切变条件。
分析符号:;颜色:红色。
1.3.1.2 显著流线技术要求:当风速未达到低空急流的标准,但有风速明显比周围大的最大风带出现,且位于干湿气流区之间,或者位于切变线、靠近急流轴的位置时,分析显著流线,并在流线上标注最大风速值。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目的:低空急流和辐合区的辅助分析。
分析符号:;颜色:红色。
1.3.1.3 切变线(辐合线)技术要求: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切变时,沿风的交角最大(风向改变最大)的位置分析切变线。
当风场具有明显的风速辐合时,沿最大风速的前端分析辐合线。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目的:判断低层的辐合区。
分析符号:;颜色:红色。
1.3.2 温度温度的分析包括:等温度线、温度中心和温度脊。
1.3.2.1 等温度线技术要求: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温线。
分析方式: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
分析目的:确定温度脊。
分析符号:;颜色:红色。
1.3.2.2 温度中心技术要求:分别标注暖、冷中心。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目的:确定温度脊。
分析符号:暖中心N,颜色:红色;冷中心L,颜色:蓝色。
1.3.2.3 温度脊(暖脊)技术要求:从暖中心出发,沿等温度线曲率最大处分析温度脊。
分析方式:人工分析。
分析目的:判断低层增暖引起的不稳定;综合低空急流及其显著流线分析判断暖平流。
分析符号:;颜色:红色。
其它:最值得关注的温度脊位于最强辐合区前。
1.3.3 湿度湿度分析包括露点温度(或比湿)和温度露点差、干线和湿舌的分析。
1.3.3.1 等露点温度线技术要求:以0℃为基准,每隔2℃分析等露点温度线,如10℃,12℃,14℃等。
分析方式: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行人工订正。